•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DEA 模型

⼀一、CCR 模式

資料包絡分析法(DEA)是由 Charnes,Cooper 與 Rhodes 三位學者于 1978

年首次提出的⼀一種衡量效率的⽅方法,運用 Farrell(1957)的分析⽅方法,提出在固

定規模報酬(CRS)的條件下,對於多項投⼊入及多項產出效率衡量的概念,將決

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各項產出與投⼊入因⼦子分別加以線性組

合,以兩線性組合的比值代表決策單位之效率值,⽽而各個決策單位之效率值介於

0 與 1 之間。這種⽅方法也稱為 CCR 模式。資料包絡分析法可分為投⼊入導向和產

出導向兩種衡量⽅方式。投⼊入導向是指在不減少產出數量下,決策單元可以等比率

縮減多少投⼊入量,以達到技術效率;產出導向是指在不改變投⼊入使用數量下,決

策單元可以等比率擴展多少產出量,以達到技術效率。本⽂文中決策單位為商業銀

⾏行,可以通過控制投⼊入變量的數量來達到目標產出,因此選擇投⼊入導向衡量⽅方法。

假設有 n 個決策單位(j = 1,2,…,n),每個決策單位有相同的 m 項投⼊入

(i =1,2,…,m)和相同的 s 項產出(r = 1,2,…,s)。Xij代表第 j 決策單

元的第 i 項投⼊入,Yrj 代表第 j 決策單位的第 r 項產出,同時引⼊入 Ur 和 Vi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式(3.6)表示無效率的第 j 個決策單位的每項投⼊入都縮減(1﹣θ)倍,即成

為 θXij,亦即效率邊界上的投射點,此時射線效率為 1,若 Si-*>0,則表示尚有

投⼊入差額存在,此時可將投⼊入再減少 Si-*的數量,⽽而仍不影響產出。同時,即使

所有投⼊入都縮減⾄至效率邊界,產出差額的產出項仍然可能增加 Sr+*的數量,將這

些都進⾏行調整之後,DMU 才會成為相對有效率的決策單位。

結合圖 3﹣1 來理解差額的概念。

圖 3-1 效率衡量和投⼊入差額

由圖 3﹣1 所示,有四家公司 A,B,C,D。每家公司兩項投⼊入 x1,x2,⼀一項產

出 q。KCDF 是由四家公司的數據所得到的效率邊界,可以看出公司 C,D 在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率邊界上,其技術效率為 1,⽽而公司 A,B 是無效率的,其技術效率分別為 OA’/OA,

OB’/OB。然⽽而 A 點縮減到 A’點之後,仍然可以通過減少 A’C 的使用量,產出

相同產量 q,這個可再減少的使用量(A’C)即為投⼊入差額,屬於非射線差額

(non-radial slack),⽽而 A’A 為射線差額(radial slack)。A 點雖在效率邊界上,

卻仍有投⼊入過剩的情形,必須再減去差額 A’C,才能成為相對有效率的決策單位。

⾄至於產出項部份,由於設定為投⼊入導向,產出固定不變,因此我們僅能增加原本

就存有產出差額的產出項數量,增加的數量即為產出差額 Sr+

⼆二、BCC 模式

CCR 模式和 Farrell 模式相同,均假設所有決策單位都在固定規模報酬下運

營,我們可以用 CCR 模式來衡量⽣生產模式,然⽽而,當⽣生產無效率時,可能有部

份是營運規模不當造成,並不全是技術無效率的緣故。因此,Banker,Charnes,

Cooper(1984)將 CCR 模式做了修正,即當規模報酬變動時,我們所衡量出得

技術效率已排除規模效率的影響,這種模式稱之為 BBC 模式。BCC 模式之投⼊入

導向比率型式比 CCR 模式多了⼀一個變數 U0,它代表規模報酬型態,BBC 模式之

投⼊入導向比率型式如下式所示:

max

H

j=

U

r

Y

rj

r=1 s

−U0

V

i

X

ij

m

,

j = 1, 2,..., n;i = 1, 2,..., m;r = 1, 2,..., s

  (3.7)

第⼆二節 Meta﹣frontier Cost Function(共同邊界成本函數)

⼀一、隨機成本邊界模型

當價格資料可取得時,決策單位的成本極小化假設是合理的,成本邊界模式

可用下式表示:

C

j≥ C W

(

1 j,W2 j,...,Wmj,Y1 j,Y2 j,...,Ysj

)

(3.13)

其中 Cj是第 j 家 DMU 的實際投⼊入成本;Wmj是第 m 項投⼊入的要素價格;Ysj是

陳述 C(.)的函數型態時較常用的是 Cobb-Douglas 與超越對數(translog)。

Cobb-Douglas成本邊界模式如下所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其服從截斷的常態分佈,即 N(µjt,σ2u),且與 Vjt相互獨立。根據 Battese & Coelli

(1992)對無效率項 U 的設定:

U

jt= f t

( )

*Ui= exp −η(t − T )

[ ] U

j,

j = 1, 2,..., N, t = 1, 2,...,T.

(3.17)

其中 η 代表技術效率指數的變化率,模型估計採用最⼤大似然估計的⼀一步迴歸

法(Battese & Coelli,1992),參數可由 Frontier 4.1 軟體得出。為了說明⽅方便,

將式(3.15)改寫成向量及指數形式如下:

C

jt (k )= f X

(

jt (k ), βk

)

* eVjt ( k )+Ujt ( k ) = eXjt ( k )βk+Vjt ( k )+Ujt ( k ) (3.18)

Xjt(k)代表第 k 群組中第 j 家決策單位在 t 時期的產出與價格矩陣,β 為待估參數

向量。則在 t 時期第 j 家 DMU 的成本效率可由(3.19)計算式得到:

CE

jt (k )

= e

Xjt ( k )βk+Vjt ( k )

C

jt (k )

= e

−Ujt ( k ) (3.19)

式(3.19)可解釋為群組 k 中樣本 j 的隨機邊界成本值(經由誤差項調整后)

和實際成本值的比率。CE 值介於 0 與 1 之間,故當無效率項 Ujt(k)=0 時,此時

CE=1,表示此家銀⾏行最具成本效率;反之,當 CE 值接近 0 時,則代表此銀⾏行

缺乏成本效率。

⼆二、共同邊界成本函數模型

對於所有群組所面對的共同邊界成本函數,其具有確定性前沿函數性質,可

表示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共同邊界的成本值與該群組成本邊界值間的比率。根據缺⼝口比率的⼤大小,即可比

較不同技術⽔水平下銀⾏行間成本效率情況。由式(3.21)可知 CGR 值介於 0 和 1

之間,CGR 值越接近 1,表示共同邊界和群組隨機成本邊界值的缺⼝口越小,亦即

該家銀⾏行的成本邊界值與共同邊界成本值越接近,隱含其成本節省幅度較佳。因

此式(3.23)可改寫成:

CE

*= CE × CGR (3.24) 由於 CE 與 CGR 值範圍介於 0 和 1 之間,故 CE值也位於 0 和 1 之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