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六節 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8

第六節 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一、倫理原則的考量

當工作者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時,常常只顧及研究的目的、工具、信∕效度 或研究結果等,而忘了考量被研究對象的自我利益。余漢儀(1998)指出,如何 具體的確保被研究者在過程中免於身心傷害,有自主性及自我抉擇的空間,構成 了研究倫理的核心議題。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進行和「喪偶」有關的討論,仍屬於高度敏感性的議題;

本研究的訪問對象是喪偶老年婦女,過去對此族群的瞭解非常有限,更無法預估 這樣的研究進行及結果使用會造成什麼樣的危險或傷害,因此研究倫理的考量是 相當重要的。其中本研究所考量的倫理議題主要有對受訪者的事先告知、匿名與 保密性、是否能避免傷害,以及研究者所做的回饋;研究者針對這些倫理議題做 了以下的處理:

(一)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

本研究在進行之前,先對可能的受訪者進行聯繫,並且正式地告知與研究有 關的各項細節,若同意參與團體,會請參與團體者先詳閱一份「團體同意書」(參 見附表6),使其瞭解研究主題、目的、團體進行方式與最後的用途,以及團體 參與者提供之資訊對於本研究和整體學術領域的貢獻等,在團體參與者簽名表示 同意之後,才正式納為社會支持團體一員。

(二)匿名性與保密性(anonymity and confidentiality)

此研究涉及的是較為敏感性的議題,因此對於團體參與對象的匿名及保密原 則就更形重要。研究者乃告知團體參與者,團體進行當中的任何談話內容及資訊 不對外公開;同時,在研究中對於研究對象均使用數字編號(樣本一至十六)的 方式作為識別,而不使用真實姓名,以保護受訪者的隱私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9

(三)傷害的避免

由於高齡者女性本身的社會處境較於弱勢,在整個大環境之下會受到不同層 次的壓迫感,因此訪談過程中,詢問問題的方式以及項目盡量避免使用具有試探 性、傷害性的字句,以免影響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關於受訪者本身較負面、不 愉快的經驗或感受,除非受訪者自己提及,否則並不強迫或刻意導引她們的回 答。

(四)研究者的回饋(feedback)

團體結束之後,視團體參與者的需要,對其提供高齡活動參與機會、社會福 利方面的相關資訊或社會資源,使她們能獲得更多接觸管道,並告知團體參與者 其所提供的資料對於學術研究、喪偶婦女社群及整體社會的貢獻。

二、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對於研究主題或研究對象帶有的態度、價值觀,多少會影響到研究本 身,例如如何回應團體參與者所回答的內容、團體帶領及團體過程分析的方向。

(一)對於喪偶老年婦女的熟悉度

針對研究者未經歷過的主題,研究者不斷思考著自己是以何種角度來看待這 這群團體對象。首先,過去所接受的專業訓練及知識背景,是以較開放、尊重的 方式來瞭解老年者的文化及生活;其次,家中兩位女性長者(奶奶與外婆),研 究者所看到的是在喪偶事件發生後,女性長者在生活上心情與心態上的轉變與調 適,從中為人孫女的晚輩察覺到女性韌性與適應潛能;另外,在2011 年二月至 今開始擔任老人服務中心社工,較深入走進老年生活社群與文化,除了相關課程 的培訓外,在社區訪視的實務經驗中,接觸到不少喪偶長輩的生活分享與心態轉 述,瞭解到高齡者面對到這不可避免問題的回應及需求(譬如人際關係、家庭關 係改變、社會支持、醫療照顧…等)。這些過去背景或投身經驗,使研究者能以 較開放、尊重的態度來看待悲喪議題,並以對老年喪偶生活的興趣來展開此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0

希望藉由喪偶老年婦女的參與社會團體的過程紀錄,讓更多人能理解並思考老年 喪偶族群的社會支持與參與議題。

(二)團體工作實務經驗:

團體工作的學習,從大二團體實務課程始開始累積,有四人團隊共同設計與 帶領「博幼基金會」國小四~六年級學童 10人,連續 8週每次 2小時的「原生 家庭對孩童自我察覺的影響」團體。第一次團體領導者的經驗,察覺到團體互動 對於成員投入主題的關連性,以及團體結束之際些許的團體凝聚力。接著大四時,

到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實習,除了一般病房個案的處遇學習,還參與到三次 安寧病房家屬抒壓團體,也擔任團體的觀察者,不只觀摩專業社工人員帶領團體 的方式與技巧,更瞭解到照顧者的沈重負荷,對於團體成員來說每週一小時的時 間和空間轉換,有其必要性。近期,則是在南港老人服務中心實習期間,完整的 參與到八週獨居長者自助互助團體:以及99年底擔任呂寶靜教授「社會老人懷舊 團體」擔任協同領導者。歷經不同類型與對象的團體經驗,逐漸奠基研究者對於 參與團體帶領的基礎。事實上,研究者對於團體執行仍處於學習階段,在每次團 體帶領後,除了與團體協同領導者討論,也需請教中心資深工作者,作為團體帶 領者的增進與修正。

(三)工作者 v.s 研究者:

研究者,自100年二月份開始,兼職中山區老人服務中心社工一職,從七月 份開始轉認為全職工作者,承接老人營養餐食服務、中山刊物製作、社區節慶活 動辦理,以及約45位社區獨居長者的服務業務。由於,進入中心的時間甚短,使 得研究者對於老人服務中心所服務長輩而言,仍屬於陌生的面孔,故在團體帶領 過程上能夠避免工作者與研究者,雙重角色的模糊地帶。此外,為避免研究者與 團體成員的熟悉度很影響團體進行與執行,在樣本招募時,盡可能規避團體領導 者(研究者本身)和協同領導者所服務的長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