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之研究-以喪偶老年婦女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之研究-以喪偶老年婦女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社 會 工 作 研 究 所. 指導教授:呂寶靜 教授. 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之研究 政 治. 大. 立 -以喪偶老年婦女為例. ‧ 國. 學. Research on Social Support Group Intervention Program. ‧. among Widowed Elder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施孟儀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2) 謝. 誌. 每位研究生,最期待應該就是這一刻,然而當自己面對這一刻時,內心反而 五味雜陳,既想舉杯歡呼卻又有些惆悵,腦袋更是一片空白(腦汁全都投入在論 文上了吧)。回首這三年半的旅程,似乎是由各式各樣導讀和小組讀書會揭開序 幕,接著大夥們各自忙碌於實習生活、研究助理與課業中,也奠基同儕之間的情 誼。不過,當開始熟悉這樣的生活模式時,自己卻奮身投入社區老人工作中,相 對地論文龜速前進,眼看同儕各個遠走高飛時,自己也才驚覺並恢復學生的身份, 執行學生應盡的任務-撰寫論文。 這一路上,當然不是自己一人獨自能夠走完的。首要,感謝的就是不在身邊. 政 治 大. 卻時時會出現在學生腦海的指導教授-呂寶靜老師,老師給予學生的不只是知識. 立. 上的傳遞,更寶貴的是老師對於學生的應對進退、為人處事部分,總是無私的給. ‧ 國. 學. 予教誨,讓學生在生活上受用無窮。總之,老師對學術上的嚴謹、對生活品味的 講究、對美麗事物的浪漫情懷、對社會工作(特別是老人)的使命與熱情都將是. ‧. 學生的人生指標。另外,要謝謝其他幾位老師,分別是兩位口委老師-張宏哲老 師和許臨高老師,有著老師們在論文口試上的指教與肯定,讓學生的論文面向得. y. Nat. sit. 以更周延與完整,才有機會回饋於社工實務上。以及,研究所和大學老師們的傳. al. er. io. 道、授業與解惑,不單只是知識的奠定更要緊的是價值信念的推行,讓學生走到. n. 今日仍舊能夠不時反芻一會囉!. Ch. engchi. i n U. v. 接著,我要將這份喜悅分享給在學生生涯中邂逅的各位知心朋友們:有「國 高中」結識的巴拉國王、籃球、曾可愛、曉君、美玲修女,姊妹情深至死不渝, 別忘記我們的約定;「大學時期」共同征戰各大風雨的大夥,曾驛、蓮娜、月亮、 鳥薆、里長伯、妮妮、阿玫、麥克、梁師傅、汪佳人,四年的瘋狂事蹟,讓我在 團體執行時有無比的想像力與自信心。還有,「研究所」相遇的郁芬助教、同學、 學長姐與學弟妹們,社工人總是以家人氛圍,隨時都讓人感受到溫暖的支持與鼓 勵,特別要提的是「寶船隊」的許小姐庭芸與潘先生承揚,我想要不是這一段時 間你們兩人隨時隨地聽我胡言亂語,還要不時的擔心我資料太多分析不完和錯別 字太多而主動幫我校稿,沒有你們我可能現在無法在這邊感謝你們,你們的大恩 大德一定有福報的,畢竟俗語說的好:善有善報(千言萬語已經當面說過,這邊 i.

(3) 不多說)。當然,一定要謝謝的「甜言蜜語的三人組」當中的湘緣菲比與筠雅老 大,兩人合作無間,前者採緊迫盯人的教育,後者採放任與偷吃步教導,讓我們 彼此的研究所生涯回味滿點。不論如何,感激求學生涯中的貴人相助! 再來,要談談這份研究重要的人物,就是實習生涯的督導,第一位社工督導 -林秋瑩學姐,妳教會我用開闊的心看待每次的處遇、敏銳的心思處理每次的狀 況(這依然學不會,總是漏東漏西),點滴在心頭;還有,第二位督導神力女超 人-李梅英主任,因著妳那強而有力心臟與有如大海般的抗壓力,引領我走進工 作場域中,任意我在工作上揮灑與奔放,並時時分享工作與生活上的點滴,甚至 是貢獻自己的女兒們與老公。爰此,也讓我認識一群有活力的「中山夥伴」,有. 治 政 大 一年半的社工初體驗;當然也一定要謝謝歡樂的「南港夥伴」,謝謝你們不時在 立 我們茫然時誘惑我和許小姐一同玩樂,一個讚字了得。另外,要特別感謝麗珠主. 敏玉姐、佳祐、書芳、怡君、欣燕、彥琳、敏莉、侑鍼、意婷、佳芸,伴我走過. ‧ 國. 學. 任和宏勳老師,總是在提醒我們要認命面對論文時,依然願意陪我和許小姐做些 有違常理的事情,那段充滿秘密的時光,永生難忘。. ‧. 最後,最最重要要感謝的是以下兩大群體,首先是「面對生命無畏懼的阿姨. Nat. sit. y. 們(喪偶老年婦女)」,每位有興趣此方案的阿姨們,妳們的生命故事都是最閃. er. io. 亮與值得玩味的,社會因有著妳們的韌性如此溫馨。在此,當然也一定要摯上最. al. 誠摯的謝謝給參與本研究的 16 位阿姨們,我們一起走過的這三個月多月,豐富. n. v i n Ch 妳我的生命列車,特別是妳們的述說富足了我的心靈,感激妳們讓我有機會認識 engchi U 這一門新興課題,給我很大的勇氣面對未來。終末,要謝謝「我親愛的家人們」, 從外婆(外婆是論文的主人翁)、爸爸、媽媽、姊姊、哥哥、妹妹、姊夫、洪爺 爺/洪奶奶、陳媽媽/爸爸,大家這段日子對於我論文的投入不亞於我,甚至到處 幫我招募樣本,以及隨時提供我任何援助,永遠支持我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給 予我最富裕的後盾與關愛,有著你們 Alice 才能夠這麼無憂無慮做我的社工夢。 乘著眾人的無私相助,效仿余光中的飛瀑精神,勇於面對燦爛的未來,Go on the stage,舞動奇蹟! 孟儀 Alice 2013 年 春 ii.

(4) 摘. 要. 在高齡化社會中,男女的預期壽命延長且婚姻年齡往往男長於女,致女性寡 居比例高於男性鰥居,突顯出喪偶老年婦女的心理福祉議題愈形重要。近年來, 甚少研究以團體工作探究喪偶老年婦女的生命經驗,絕大多數均著重在悲傷輔導 和悲傷適應與適應策略,忽略團體成員的互動能夠減輕個體內心壓力及憂慮,進 而增進自助互助的能力。爰此,本研究設計並實施「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 藉此瞭解團體成員間的互動過程及情感依附,並思考如何使社會支持團體有「延 續」的功效。 研究採用質性取向的團體過程記錄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喪偶老年婦女為研究 對象,進行 10 次介入活動,每週一次約二小時的聚會,設計八項團體內容,讓. 政 治 大 滿意度和寂寞感程度量表,針對 16 名長者施予前-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各 8 立 位),探究介入方案對喪偶老年婦女的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成員述說與傾聽,並檢視成員對偶離逝經驗的詮釋。另外,輔以抑鬱程度、生活. ‧ 國. 學. 1、 團體規劃到執行是一連串的過程,包括團體目的制訂、成員招募、以及成員 最終的決定為何,其中除了生理、心理、社會支持層面之外,天時、地利、. ‧. 人和要件的具備,才足以讓響長者走出家門、參與各式活動。. sit. y. Nat. 2、 團體執行方面,研究分析顯示團體介入可降低參與老人的抑鬱程度並提高其 生活滿意度,但對於減少寂寞感成效則未具有顯著性。另,團體成員對參加. io. n. al. er. 團體感受相當正向,都認為每週聚會是一段歡愉的時光,此係因有共同生命. i n U. v. 經驗者的作伴與講話,而團體過程中的引導物可謂相互溝通與分享的關鍵要 素。. Ch. engchi. 3、 團體成員談論配偶離逝多數感到美好與充滿回憶,同時配偶離逝亦是她們得 以突破既有生活型態的關鍵,她們能夠再學習、擔任志工、追尋夢想、參與 活動走入人群當中。綜合而論,喪偶老年婦女從新生活中、學習與成長,展 現出正向且積極的生活態度,甚而建構出新的人際與資源網絡。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並提供社會工作者規劃喪偶老年婦女的社會支 持團體介入方案之參考。. 關鍵字: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喪偶老年婦女. iii.

(5) Abstract In an aging society, human’s life is expected longer, and in general husbands are older than wives, which result in widows out of proportion to widowers. Therefore, the well-being of widowed elders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life experience of widowed elders by group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Most researches emphasize on the grief counseling, bereavement adjustment and adoptive strateg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lways ignore that group members’ interaction can reduce stresses and depression, and then might improve their own potentials of self help.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 this study designs and practice a “social support group” intervention program, which aims to analyze the. 政 治 大 figure out the possible methods to prolo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立. process of their interaction and the emotion attachment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 國. 學. The group intervention program was organized into ten sessions, and it was designed as a 2-hour group session weekly, and each session with one theme. Within the themes, all participants shared, listened, and examined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of. ‧. the experiences about losing spouse. Besides, this study also analyses by pre-post test,. y. Nat. including Depression Scale, life satisfaction Index-A, and Loneliness Scale, which is. sit. controlled by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Sixteen widowed elders were divided into. al. n. below:. er. io. two groups—social support group or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findings are listed. Ch. engchi. i n U. v. 1. Group design and practice is a series of process, which includes goals formulating, member recruiting, and final decision. In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to the diverse support dimension in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society, the researcher find out that the appropriate place, time and partners would be the crucial factors as well to encourage elders to go out and to participate activities. 2.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support group, the researcher analyses it by paired tests and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social support group intervention program could reduce th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increase life satisfaction of members, but it could not reduce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in the same time. Generally, all participants evaluated their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positively and regarded it as an enjoyment of spending time together through sharing experience. The feelings iv.

(6) might be derived from the accompanying and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people which have the similar experiences, and the guide material in the process plays the focal part between communicating and sharing in group. 3. Most widowed elders are fond of and full of memories with their own spouse; in the meanwhile, spouse losing is also a turning point for them to break through the old living Style. After this incident, they may learn again, become volunteers, fulfill their dreams,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In general, the widowed elders learn to be resourceful, creative, and positive in life, and organize new friendship and social resource network. At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some implications. 政 治 大. for social workers who design and implement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widowed elders.. 立. Keywords: social support group, intervention program, widowed elders.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老年單身婦女的生活依靠?…………………………1. 第二節. 研究動機……………………………………………………………5. 一、悲喪是失去習慣性的依靠? !…………………………………… 5 二、既有研究忽略「性別」、「社會建構」、「生命歷程」對於喪偶者 的「影響」……………………………………………………………7 三、納入權能激發的概念,轉化內在負向能量………………………9. 治 政 大 研究目的……………………………………………………………13 立. 四、透過支持團體介入,促進喪偶婦女社會網絡之支持功能………10 第三節. 文獻探討……………………………………………………14. ‧ 國. 第一節. 學. 第二章. 老年喪偶婦女生活情況……………………………………………14. ‧. 一、喪偶對老年婦女生活的影響……………………………………… 14. sit. y. Nat. 二、喪偶婦女的適應歷程與策略……………………………………… 18. io. 第二節.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社會支持團體. al. er. 三、影響喪偶婦女適應的因素………………………………………… 26. n. v i n (SOCIAL SUPPORT C h GROUP)的內涵……………………………31 engchi U 一、社會支持團體介入的意涵………………………………………… 31 二、社會支持團體的實施………………………………………………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52. 第一節. 概念架構……………………………………………………………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53. 一、非機率抽樣--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53 二、研究場域…………………………………………………………… 53 三、樣本的選取………………………………………………………… 55 vi.

(8) 四、團體執行過程……………………………………………………… 56 第三節 研究設計……………………………………………………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和資料分析………………………………………………59. 一、研究工具…………………………………………………………… 59 二、資料分析…………………………………………………………… 62 三、質化資料的信度及效度……………………………………… 63 第五節. 團體活動內容………………………………………………………65. 第六節. 研究中的倫理議題…………………………………………………68. 一、倫理原則的考量……………………………………………………68. 政 治 大. 二、研究者的角色………………………………………………………69. 立. 研究結果……………………………………………………71. 學. 第一節. ‧ 國. 第四章. 開端:社會支持團體的規劃 …………………………………71. 一、前哨站:團體前置作業階段………………………………………71. ‧. 二、中繼站:潛在成員參與社會支持團體之考量因素……………… 75. sit. y. Nat. 三、 〝決〞站,團體成員最終參與決定……………………………………85. io. 第二節. er. 四、小結………………………………………………………………… 95 團體過程執行概況…………………………………………………101. al. n. v i n 一、團體成員的情況……………………………………………………101 Ch engchi U 二、團體進行過程………………………………………………………111 三、實驗組成員對團體執行與過程的評價……………………………148 四、小結…………………………………………………………………157. 第三節. 〝憶〞起配偶離逝,老年單身女性的生命詮釋…………………162. 一、翻開對逝者的記憶-平常心去詮釋喪偶的事件……………………164 二、此時此刻(here and now):接受不可逆的事實 v.s 不接受不可 逆的事實…………………………………………………………171 三、生命可以繼續下去動力、未來生活適應的安排…………………182 四、小結…………………………………………………………………191 vii.

(9) 第四節 社會支持團體的成效評估 …………………………………………196 一、研究對象基本資料…………………………………………………196 二、成員在心理福祉的改變情況………………………………………204 三、小結………………………………………………………………20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211. 一、研究結論……………………………………………………………211 二、議題討論……………………………………………………………224. 治 政 一、建議…………………………………………………………………236 大 立 二、研究限制……………………………………………………………238 建議與限制……………………………………………………236. 學. ‧ 國.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240. ‧. 參考文獻………………………………………………………………245. sit. y. Nat. 一、中文部分……………………………………………………………245. io. er. 二、英文部分……………………………………………………………249 附錄一、老年喪偶婦女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問卷(前測)……………………252. n. al. Ch. i n U. v. 附錄二、老年喪偶婦女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問卷(實驗組後測)……………260. engchi. 附錄三、老年喪偶婦女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問卷(控制組後測)……………271 附錄四、團體過程記錄……………………………………………………………279 附錄五、成員參與量表……………………………………………………………280 附錄六、參與研究同意書…………………………………………………………281. 表目錄 表 1-1-1、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老化指數與國人平均餘命………………………2 表 1-2-1、我國 65 歲以上高齡者之婚姻狀況……………………………………3 表 2-1-1、各學者適應歷程觀點……………………………………………………22 表 2-2-1、團體類型…………………………………………………………………34 viii.

(10) 表 2-3-1、團體過程與成效分析的測量面向………………………………………51 表 3-2-1、臺北市中山老人服務中心服務…………………………………………54 表 3-2-2、臺北市中山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內容………………………………54 表 3-2-3、臺北市中山老人住宅服務內容…………………………………………55 表 3-2-4、臺北市中山區列冊獨居長輩資料………………………………………56 表 3-2-5、社會支持團體期程………………………………………………………57 表 3-4-1、研究工具一覽表……………………………………………………60 表 3-5-1、喪偶老年婦女社會支持團體方案歷次主題、引導物及團體目標 66 表 4-1-1、團體目的、構思/執行方式與困境………………………………………72 表 4-1-2、招募成員的方法…………………………………………………………74. 政 治 大. 表 4-1-3、團體成員參與與否的考量層面…………………………………………98. 立. 表 4-1-4、團體成員參與狀況與工作者實務狀況…………………………………99. ‧ 國. 學. 表 4-2-1、受訪者基本資料………………………………………………………109 表 4-2-2、團體主題轉變歷程……………………………………………………116. ‧. 表 4-2-3、相見歡執行方式與狀況………………………………………………120 表 4-2-4、小型運動會執行方式 …………………………………………………123. y. Nat. ……………………………………………………128. sit. 表 4-2-5、團體物執行方式. n. al. v i n C……………………………………………………135 hengchi U. 表 4-2-7、生命列車執行方式 表 4-2-8、資源摩天輪方式. er. io. 表 4-2-6、電影賞析執行方式 ……………………………………………………131 …………………………………………………132. 表 4-2-9、按摩與抒發方式執行方式. …………………………………………138. 表 4-2-10、優點大轟炸執行方式 ………………………………………………140 表 4-2-11、 「關係建立,接觸新朋友」之研究發現………………………………141 表 4-2-12、 「單身生命經驗的分享與共鳴」之研究發現…………………………143 表 4-2-13、 「自我認識與自我探索」之研究發現…………………………………146 表 4-2-14、成員出席狀況 ………………………………………………………147 表 4-2-15、實驗組成員「參與社會支持團體」感受………………………………149 表 4-2-16、實驗組成員對於社會支持團體之「團體主題內容」感受……………151 表 4-2-17、實驗組成員對於社會支持團體「活動進行方式」之感受……………153 ix.

(11) 表 4-2-18、實驗組成員的「團體整體滿意度」……………………………………156 表 4-2-19、團體執行方式滿意排序 ……………………………………………160 表 4-2-20、活動主題滿意度排序…………………………………………………161 表 4-3-1、成員的生命詮釋類型…………………………………………………195 表 4-4-1、實驗組與控制組基本特性……………………………………………202 表 4-4-2、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抑鬱程度」、「生活滿意度」、「寂寞感程 度」之 T 檢定. ……………………………………………………205. 表 4-3-3、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後測「抑鬱程度」、「生活滿意度」、「寂寞感程 度」之成對樣本 T 檢定……………………………………………206 表 4-4-4、實驗組前、後測中「抑鬱程度」、「生活滿意度」、「寂寞感程度」. 政 治 大. 之 T 檢定 …………………………………………………………207. 立. 表 4-4-5、控制組在前、後測中「抑鬱程度」、「生活滿意度」、「寂寞感程度」. ‧ 國. ……………………………………………………………208. 學. 之 T 檢定. 表 4-4-6、前、後測「抑鬱程度」、「生活滿意度」、「寂寞感程度」之 T 檢. ‧. 定 …………………………………………………………………209 表 5-1-1、團體主題之研究發現…………………………………………………215. y. Nat. al. 圖目錄. er. io. sit. 表 5-3-1、研究者的團體執行反思………………………………………………242. n. v i n Ch 圖 3-1-1、研究架構…………………………………………………………………52 engchi U 圖 4-1-1、潛在成員參與社會支持團體意願之推拉因素…………………………85 圖 4-1-2、團體執行流程、策略與困境……………………………………………100 圖 4-2-1、團體計畫階段、過程與執行情況………………………………………115 圖 4-2-2、團體流程與執行狀況…………………………………………………160 圖 4-3-1、喪偶老年婦女主題的執行策略………………………………………162 圖 4-3-2、團體成員的狀況……………………………………………………191 圖 5-1-1、潛在成員參與社會支持團體意願之推拉因素………………………213 圖 5-1-2、潛在成員與團體成員對於喪偶議題揭露態度………………………227. 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喪偶老年婦女的生活依靠?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死亡率與生育率下降,全球老年人口比例大 幅升高。臺灣地區於 1993 年底時,老年人口所佔比例即超過 7%,達到聯合國訂 定的「高齡化(ageing)社會1」門檻,爾後老年人口逐年攀升。載至 2010 年底, 臺閩地區的老年人口已達到 248.7 萬人,占總人口的 10.70%(內政部統計資訊服 務網,2011),並依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預期於 2017 年老年人口比率會達到 14%,成為高齡(aged)社會;到了 2025 年,老年人口比率將超過 20%,成為. 政 治 大. 超高齡(super-aged)社會;而到 2060 年,老年人口將再增加為 784.4 萬人,約. 立. (行政院經建會,2011),變遷之速不可忽視。. 學. ‧ 國. 為目前的三倍之多,老年人口比率亦提高為 39.4%,占總人口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 在高齡化社會中,除了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且老年人的壽命亦往後延長。檢. y. Nat. 視我國老人平均壽命,行政院衛生署統計結果(2011),從 1951 至 2010 年,臺. er. io. sit. 灣男性的平均壽命從 53.83 歲延長為 78.97 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則從 56.33 歲躍升 為 82.46 歲,顯示出女性比男性壽命長,且男女平均壽命差距擴大(如表 1-1-1)。. al. n. v i n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男女的預期壽命和結婚年齡男長於女的社會規範影響 , Ch engchi U. 致女性老人喪偶(寡居)比例相較於男性喪偶(鰥居)比例為高(如表 1-2-1)。 根據調查統計,65 歲以上國民之婚姻狀況的比例,以有配偶或同居者占 48.65% 最多,喪偶者占 43.04%居次,離婚或分居者占 3.29%居第三。就性別面向,男性. 有配偶或同居者為 65.39%高於女性之 29.20%;男性離婚或分居者為 4.19%,略高 於女性之 1.89%;女性喪偶者比例占 65.37%高於男性之 25.52%,女性喪偶比例為 男性之 2.5 倍(內政部,2009)。因此,老年男性較多機會與配偶一同生活,而 1.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當一個地區 65 歲以上之人口所占總人口數之比例超過 7%時,. 就稱為「高齡化社會」;當此比率超過 14%,即稱為「高齡社會」;而當此比率超過 20%時, 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1.

(13) 女性較有可能在喪偶情況下生活。 由於,婚姻關係在老年人生活中著實扮演著重要的支持功能。在所有的家庭 成員中,配偶最可能被視為知己,既提供支援、又有益於社會互動、並助長情感 方面的健康和預防寂寞等功能(Dykstra, 1995,林歐貴英 & 郭鐘隆譯, 2003)。 因此,若從喪偶者的實際感受角度來看,反應出喪偶者的悲喪是不同於一般喪親 者的悲喪(Prend, 1997)。對喪偶者而言,喪偶事件所造成的衝擊壓力,比一般 死亡事件所造成的衝擊還要大,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再重整生活(McCare & Costa, 1997, 林歐貴英 & 郭鐘隆譯, 2003)。配偶或生活伴侶的死亡,對於年長者而言. 政 治 大 (Raveis, 1999, 林歐貴英立 & 郭鐘隆譯, 2003)。. 更是個既悲慘又帶來極大壓力的經驗,且讓他們認為自己是被「遺留」在世上的. 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 3.0. 4.4. 7.1. 老化指數. 7.8. 14.0. 28.24. 72.08. 74.64. 77.52. a 4.89 l. 36.98. 55.99. 229.18. y 71.61. iv. 2051. 10.06. sit. 69.74. n. 女. 67.19. io. 男. 2007. er. ‧ 國. 1993. ‧. 1981. Nat. 1971. 國人平均餘命. 單位:%. 學. 表 1-1-1、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老化指數與國人平均餘命. 單位:歲. 75.10. 81.5. 81.90. 88.5. n U engchi 資料來源:整理自行政院主計處、內政部社會司、經建會、衛生署,2011,統計資料。. 兩性壽命差距. Ch. 4.90. 5.91. 2. 6.80. 7.00.

(14) 表 1-2-1、我國65 歲以上高齡者之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 有配偶或同居. 單位:%. 喪偶. 離婚或分居. 未婚. 年份. 男. 女. 合計. 男. 女. 合計. 男. 女 合計 男. 女 合計. 2005 年. 71.63 43.42 57.53 21.98 55.00 38.48 3.97 1.00 2.48 2.42 0.59 1.50. 2009 年. 65.39 29.20 48.65 25.52 65.37 43.04 4.19 2.30 3.29 4.83 3.13 5.02 單位:人. 2009 年. 65-69 歲. 5,549 2,467 8,019. 660. 1,474 2,134 529 195 724 395 120. 515. 70-74 歲. 6,891 2,889 9,780 1,388 2,826 4,214 421 179 600 436 163. 599. 75-79 歲. 8,394 2,923 11,317 2,687 2,697 7384. 804. 80-84 歲. 8,507 2,129 10,636 3,584 6,584 10,176 494 162 656 1,030 253 1,283. 474 170 644 616 188. 政 治 大 35,544 11,477立 47,024 13,916 25,690 41,596 2,275 903 3,178 2,623 1,229 4,852. 85 歲以上 6,203 1,069 7,272 5,597 12,109 17,688 357 197 554 1,146 505 1,651 合計. ‧ 國. 學.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2009,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內政部社會司 事實上,喪偶是多數人,特別是婦女,在老年期必須面對的生命事件,也是. ‧. 最具壓力的事件。過去國內、外研究皆顯示,相較於男性,喪偶對於女性所帶來. Nat. sit. y. 悲傷、失落的情緒,和對於身體、心理健康、社會支持所影響的層面更為深遠。. n. al. er. io. 進一步研究分析,喪偶在老年婦女的生理、社會參與影響屬於短暫和外顯;心理. i n U. v. 與社會支持則傾向長久與內隱(Bennet, 1997)。故然,喪偶在影響性別層面與效. Ch. engchi. 果有異,喪偶婦女無法去避免心理(悲喪)與生理上的痛楚,但是得到社會支持 網絡關心與陪伴將影響其自我重整與調適(梅陳玉嬋等,2008) 。Marja et al(1997) 與柯俊銘(1998)皆指出,社會支持對於喪偶婦女是恢復過往生活的關鍵性因子, 若沒有適當的引導她們將心理性的情緒宣洩出來,即可能因壓抑導致不正常的悲 喪情緒,恐對日後的身心造成負面影響。換言之,一個堅固的社會支持網絡會促 進成功圓滿的生活適應與老化(Hooyman & Kiyak , 2007)。 綜觀上述,老年人口持續的增加、女性平均餘命又較男性長、兩性壽命差距 拉大以及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各種改變,更突顯出老年人的婚姻狀況在性別上開始 3.

(15) 有較多的差異。在性別與年歲差距變動中,女性除了需去面臨社會角色改變和家 庭關係的重整,不僅有可能出現健康和經濟資源問題(梅陳玉嬋等,2006)。另 一方面,由於女姓的平均餘命比男性長,相對的老年期的生命歷程也較長,使得 老年婦女經驗到功能上的障礙以及罹患慢性疾病的機會也比較高,這些疾病狀況 將影響老年婦女的生活品質(玉秀紅、黃寶萱,2001)。因而,當我們正視高齡 化社會議題時,女性長者的生命經歷(例如喪偶)應是另一個被關注的焦點。 況且實際上,婚姻中的配偶關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失去配偶成為守寡的 情況,即便每個人的因應方式有所不同,但無庸置疑地,喪偶將造成生活上極大. 政 治 大 係、社交網絡以及一位知己;特別對女性來說,她們可能還失去經濟上的安全感 立. 的轉變更帶來失落感:像是失去婚姻中的角色與地位;失去性伴侶;失去伴侶關. ‧ 國. 學. (Hooyman & Kiyak , 2007)。簡言之,喪偶在所有失落中是相當獨特的,包含了 失去情緒依賴對象和長期依附連結的功能;社會角色與地位的改變,失去配偶則. ‧. 喪失最主要的支持系統(林娟芬,1999)。顯示喪偶老年婦女急需由新的依靠作. n. al. er. io. sit. y. Nat. 為生活上的支持。. Ch. engchi. 4. i n U. v.

(16)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悲喪是失去習慣性的依靠?! 死亡,是人類生命週期中固定的、不可避免的危機,「悲喪」故然會是失去 所愛的人的反應。即便,這份對於失去婚姻伴侶或者重要他人所引發出的感情顯 而易見的,但要在晚年生活中,找到可以彌補這些失落的替代物是多麼困難(梅 陳玉嬋等,2006)。此外,在一個文明社會當中,「獨立」容易受到重視的,「依 靠」往往受到貶抑並隱含著缺乏選擇的能力。使得,在各種生理(健康問題、體 力衰退)、心理(沮喪、悲傷、喪失)、社會失落(失去同儕、配偶、其他支持. 政 治 大. 系統)的結果下,許多老人發覺到當自己生命走到某一個時刻時,將面臨到需要. 立. 某種程度的依靠。. ‧ 國. 學. 『最有水準的阿嬤、最新潮的阿嬤』是大家對於高齡 85 歲外婆的稱號,因. ‧. 為外婆什麼電視節目都不看,只看 Z 頻道的摔角。即使外婆不識字、聽不懂國語,. y. Nat. 但卻能倒背如流每位選手名字、摔角的各個招式,以及播出和重播時間,給這群. er. io. sit. 什麼都不懂的孫子、女聽。長久以來,大家百思不解,外婆為什麼對於這套好招 數、又一再重播的摔角節目如此著迷。終於有一天疑惑解開了,外婆道:「這是. al. n. v i n 外公教我看的,他跟我介紹誰是誰?他們怎麼打的!」 。原來,這是兩位老人家, Ch engchi U 長期以來相依為命共同的交集與互動機會,唯有在收看摔角節目時兩人的意見與. 想法會一致,不再是各做各的事情,外婆亦不再抱怨外公的不是。物轉星移到如 今,外公已離逝六年,外婆獨自走過那段外公離世的日子,經歷過失落、無語, 身體也漸漸退化,僅有收看摔角節目卻是唯一不變的事務,而這也是外婆度過人 生重整、生活作息轉換的活動。或許,這比起 921 大地震那段貨櫃屋的日子,更 烙印在外婆的心中。值得慶幸的是,喪偶的外婆找到一個連結過去生活的橋樑, 作為現今生活的依靠。那,其他的阿嬤有這麼幸運嗎? 大學實習時,遇到一位陪伴腦中風老爺爺從外地到都市就醫的 80 餘歲老奶 5.

(17) 奶。從加護病房開始到老爺爺過世期間,都只看到老奶奶一個人背著裝錢的小包 包,坐在老爺爺身邊,遵從醫生指示並任勞任怨、無微不至的照顧。有天到病房 探視時與阿嬤聊聊,說著說著老奶奶的淚水伴隨著話語滴落,包含著對於阿公病 情的煩惱、擔憂老爺爺就醫造成子女壓力而不求協助、人生地不熟的謹慎與慌張, 以及對於老爺爺突如其然的病情感到不捨,通通傾洩而出。最終,老爺爺還是過 世,老奶奶必須回到原本的社區當中,但那份喪痛誰能給予支持與鼓勵。老奶奶, 含辛茹苦養育孩子,扶持老爺爺務農,再到獨自照顧昏迷老爺爺到歸西,都不曾 要求子女協助,只因覺得自己仍然能走動,假若向子女伸手求援助是一件很丟臉. 政 治 大 母」的傳統教規。這不就與老奶奶本身刻守的「靜默無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立 之事,害怕落人口舌。這樣的一番思維深深烙印在我心中:「養兒防老、孝順父. 以夫為天」的思維,有著強烈的矛盾嗎?. ‧ 國. 學. 這兩段經驗的回想,讓我思索到一群在歷史脈絡、傳統規範之下生存的婦女,. ‧. 她們累積許多社會建構思維,故常常選擇用無聲回應,但這不代表她們沒有需求、. sit. y. Nat. 沒有期待,不是嗎?孫舒羚(2003)研究即顯示,鰥寡老人在配偶過世後,心中. al. er. io. 其實最需要的是一個安全穩定的依附感,通常由子女作為依靠。不過,多數女性. v. n. 長輩因擔心喪偶後成為子女的負擔,不願搬離老家與子女同住,致使獨居人口漸. Ch. engchi. i n U. 增,進而加重其晚年生活的孤寂感(楊麗絨,2005)。綜上所言,當老年者遭遇 喪偶時,失去的不僅是一個支持對象,還失去一份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孫舒羚, 2003),更需去面臨重大的悲傷與失落,這樣多重失落與離別,假若在回歸社區 後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喪親所帶來的危機,將導致喪親家庭有孤立的現象發生 (蔡佩真,2007)。 究竟歷經日治時代、戰亂、解嚴時代,活在以夫為天的喪偶婦女,是如何適 應與看待獨自一人生活的日子呢?一般人認為她們是「悲喪難過」,但對她們來 說,這樣的生活到底是「結束」抑或是「開始」?丈夫過世後,她們是如何過生. 6.

(18) 活,有沒有可能像對丈夫一樣發展出其他的「依靠」呢? 二、既有研究忽略「性別」、「社會建構」、「生命歷程」對於喪偶者的「影響」 對於喪偶老年婦女的生活情況與還未經歷配偶離世的老年婦女,其實是容易 辨識出之間的差異性。因為,這是人生旅程中一項刻骨銘心、悲慟的經驗。此經 驗常常帶給喪偶者許多衝擊與影響,配偶的死亡,會讓喪偶者在情緒與思想上陷 入悲傷、痛苦、迷惑與混亂之中;在生理方面會產生痛苦,如:消瘦、無法進食、 腦子空白、無法入眠、整個人呆滯不動、語無倫次等現象。而這些情緒及生理上 的反應,也常讓喪親者在配偶過世後的生活適應相當困難(林娟芬,2002)。另. 政 治 大. 一方面,在她們失去重要關係人的短期間當中,家庭的重心會全圍繞在喪偶婦女. 立. 身上。子女、兄弟姊妹及其他親戚會保持與新寡者接觸,並且提供情緒上的支持,. ‧ 國. 學. 同時幫助她們完成許多日常工作。這些是親屬對死亡事件最快速的回應,對守寡 者來說,這是社會網絡主動積極化的表現之一,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因應喪偶. ‧. 帶來的喪痛。一般而言,這種緊急的社會網絡往往會隨著事件發生的數星期,便. y. Nat. er. io. sit. 不再是那麼主動與積極了。. 基於婦女生理層面(壽命延長)、心理層面(失落、悲喪、敏感)的特殊性. al. n. v i n 和生活轉變的適應問題,引發對於喪偶婦女議題的興趣,不少研究試圖瞭解喪偶 Ch engchi U. 婦女的生活情形,有人關心她們的喪偶適應歷程與經驗(如林佩儀,2009;王田 明,2007;楊麗絨,2005;曾曉凡等,2004;林斐霜,2001;蔡文瑜,2001;林 娟芬,1999;王國慧,1998;丁思惠,1995),或者悲喪適應過程與面臨問題(如 趙善如,2000),並有瞭解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如劉淑娜,1984)與友伴支持 和幸福感研究(如黃子琳,2005),也有探究社會支持與寂寞感的關連與其它調 節因素(如施懿貞,2008),另有學者想瞭解喪偶對於社區老人身體、精神及社 會功能的影響(如邱亨嘉等,1998;柯俊銘,1998)。 在現有文獻中,主要引用「壓力與生活調適」模式作為分析喪偶影響之理論 7.

(19) 架構,將喪偶視為壓力源的生命事件,而壓力對生活適應造成的衝擊會受到個人 內在條件(如身心健康狀況、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外在環境資源(如社會支 持、社會關係)以及因應方式等因素之影響。乍看之下,現有研究似乎已對人(喪 偶婦女)、心理層面(悲喪)和社會層面(生活適應)給予足夠的關懷,不但關 心喪偶者的適應情形,也努力讓喪偶者走出喪痛的思緒。但進一步思考,既有研 究似乎仍忽略,生命歷史、早期經驗所造成老年適應狀況或老年婦女族群間差異 的主要因素 (Langan&Day 1992, Butler, 1982, 引自李開敏、江美芬): (一)社會建構的影響:人類行為的表現,深受其過往歷史的影響(Turner,. 政 治 大 這些轉變乃是社會建構且深植於文化脈絡中;再者,個人早年生命經 立. 1986) 。生命週期觀點注重與年齡相關的轉變(age-related transitions),. ‧ 國. 學. 驗將會影響晚年生活,因此有學者認為人類發展並非在一成不變中穩 定成長或改變,而是非線性過程,與外界不斷互動,老化過程將會受. ‧. 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等因素加以形塑而成(Hooyman & Kiyak, 林歐. sit. y. Nat. 貴英 & 郭鐘隆譯, 2003)。. n. al. er. io. (二)性別與生命歷程的不利累積因素:年齡歧視是性別主義下的副產物. i n U. v. (Gee & Kimball, 1987),若從生命歷程檢視,更發現到「性別」對. Ch. engchi. 於生命歷程具有「雙重」的影響(Moen,2001)。社會一直是男性主 控的傳承產物,老年婦女的低社會地位代表了性別主義社會的延續, 同時加上年齡的烙印,婦女在年老時,更居於不利的地位(王麗容, 1998)。使老年女性在雙重歧視下,比老年男性受到更多不利的社會 處遇和限制(楊錦青,1991;MacQuarrie & Keddy, 1992;Perkins, 1992)。 此外,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性別意識觀,以及勞動市場上的性別不平等 或歧視之社會結構性因素,更讓老年婦女變成貧窮者或是處於貧窮邊 緣。換言之,老年婦女的貧窮狀況,其實是累積勞動力和整體中社會. 8.

(20) 性別不平等的結果。 人與生命歷程不應被分割開來,因此,喪偶老年婦女的生命歷程與經驗如何 影響其生活適應?以及個人生活適應的問題為何?又如何在適應過程中,豐富個 人生活,增強個人自我發展?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 三、納入權能激發的概念,轉化內在負向能量 這群走過不同政權、不同年代和文化背景,又深受諸多社會變遷衝擊與洗禮 的臺灣女性,生存在物質民生經濟條件缺乏的環境下,生活困苦,幾乎是從早到. 政 治 大 連教育權、婚姻權常被剝奪(送人作養女或童養媳),故許多女性是在失親和被 立. 晚務農工作、忙於家務;加上重男輕女傳統社會下,女性遭受到較差對待,甚至. 當童工女工對待下長大(江文瑜,2005),這也磨練出她們對生命的依舊充滿韌. ‧. ‧ 國. 學. 性的精神。. 遇到困境之際,人們似乎有某種抗壓能力(stress resistant)或是保護因子. sit. y. Nat. (preotecive factory),能夠在壓力或創傷情境下免除身心障礙的危機。個人擁有. al. er. io. 某些健康的心理特質或韌性,即便遭遇挫折也能自我調整(引自蕭文,2007)。. v. n. Plath(1963)指出,女性的身份長期被塑造出孤立和距離是主要的經驗,女性只. Ch. engchi. i n U. 能自己獨吞口水,不論是在生理、情緒、心理等不同領域上都顯而易見。女性的 真實面貌當中,既複雜又有許多掙扎,然而,女性的強任剛毅卻在許多女性組織 當中顯示出來,一但受到挑戰就展現出信心。 誠如,曹桂榮(2005)「喪偶婦女悲傷反應與復原」研究指出,個人特質是 主導克服悲傷的原動力,具有抗壓性特質者、獨立自主、正面設想、認真自信者, 能夠保護婦女在危機逆境中生存。其中突顯出,個人潛在的特質與態度,使人能 夠回應生命事件的發生。而,權能激發(empowerment)觀點,即是強調讓案主 對其生命重新得力的過程和結果,特別是飽受社會壓制的弱勢族群,如婦女、老 人、少數民族等 (MeInnis-Dittrich, 1997;Cox&Parson, 1996),權能激發的精神在於 9.

(21) 「和當事人建立合作與夥伴關係」、「選擇權力被侵奪的個人或團體,傾聽當事 人的經驗」以及 「減低自責,提昇自尊」等(李開敏,1997 )。研究者們試圖打 破過去認為喪偶婦女的生活是較悲觀與失落的迷思,指出不少婦女其實比男性更 能夠從悲傷過程中復原,因為她們有甚於男性的社交技巧和更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McIinnis-Dittrich,2005,梅陳玉嬋等,2008)。 配偶死亡雖說是危機,但也有可能讓喪偶者重新尋找到生存和生命的意義 (陳燕禎,2003)。負面的生活事件長期看來未必對身心健康有負面的影響,因 個體可能會從負面的生活經驗中學習,並獲得成長。因此,在探討喪偶老年婦女. 政 治 大 個體本身的優勢與能力,使其在經歷喪偶或是支持系統轉變時能夠因應之。 立. 社會支持網絡互動的真實樣貌時,應納入權能激發的考量,正視長者可能潛在於. ‧ 國. 學. 四、透過支持團體介入,促進喪偶婦女社會網絡之支持功能. 當工業化與都市化急遽擴張,人們逐漸喪失互動機會,以致個人支持網絡漸. ‧. 趨窄化、人際關係建立趨困難。即便如此,人們仍無法離群索居,團體生活依然. Nat. sit. y. 是生活基本根源,人們渴望人際親密感並追求歸屬感、安全感與成就感。因此,. n. al. er. io. 對於個人和社會來說,歸屬團體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李建復,1985)。除此. i n U. v. 之外,各種研究結果都一致認為團體工作對於老人的意義非凡,在團體中,老人. Ch. engchi. 們和工作者都獲得需要與期待,從同儕間認同的過程中,互相協助,個人亦受益 (李開敏等,2004)。 團體工作不只是一種方法,當個人在各種社區機構的團體中,透過團體工作 者的協助,引導成員在團體活動中互動,促使成員彼此建立關係,以個人能力與 需求為基礎,獲致成長經驗(林萬億,2002)。換言之,運用團體可達到個人成 長、增強社會功能、以及達成社會期待之目標(Skidmore et al., 2003)。尤其是, 支持性團體更強調成員間的互助、動力、啟發概念,依靠著團體成員彼此間的信 任與自由分享氛圍,讓團體成員暢所欲言,表達心中感受,幫助減輕內心壓力及. 10.

(22) 憂慮。透過團體互動,逐步將團體內的議題轉移至團體成員身上,增進長者們自 助互助能力(莊秀美,2003) 不論何人,大部分的喪偶者在丈夫離逝後都需要一段私人時間來做調適,此 時期對於眾人集體的支持作用不大。不過,當喪偶者準備好或者是開發內心時, 集體支持便可以發揮治療悲傷過程作用(梅陳玉嬋等,2008)。Mui & Shibusawa (2008)指出,悲喪的人總會認為沒有人可以瞭解自己,但悲喪團體成員可以從 相同經歷者身上學會應付困難的技巧並建立社交關係,更能夠提供成員之間彼此 感同身受的互相支持,讓成員都有被支持和被瞭解的感覺(引自梅陳玉嬋等,. 政 治 大. 2008)。亦言之,團體成員的分享與支持關心的發展,是能夠讓喪偶婦女成功轉. 立. 換恢復生活的重要因素。. ‧ 國. 學. 因此,除了探討喪偶婦女的生活適應之外,諮商、社工等臨床工作學者關心 的則是介入模式,亦即處遇方式。由於家庭重整(離逝)對於成員的影響,為提. ‧. 供符合喪親者需求的服務內容,特別注意在處遇過程設計,或是擬定會談內容、. y. Nat. sit. 團體規劃的設計(如,周玲玲、洪麗珍,1999),針對年輕喪偶者(30-50 歲),. n. al. er. io. 帶領悲喪輔導團體內容之設計、進行方式、團體過程提出團體執行的成效,讓喪. i n U. v. 偶處遇的品質有所保障。支持團體由一定數目的喪親者組成,個別可能處於不同. Ch. engchi. 的悲喪過程中,但在團體運作中,相同經驗的喪親者能夠幫助其他喪親者把帶來 的情緒困擾合理化與正常化(MeInnis-Dittrich, 2005)。林娟芬(2002)在「晚年 喪偶婦女互助團體方案設計」提到,人常面臨喪親(bereavement) 的悲傷經驗, 若能藉著社會支持團體來關心喪親者,透過彼此的支持與協助,讓她們重新調整 自己的角色、建立信心,並去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將是很有意義。 如果我們不去了解喪偶後續與人群互動關係,以及在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情 感依靠和意義,又如何知道符合喪偶婦女們感受的「想望」?最多,僅能依據悲 傷輔導者或專家的觀點,探討或整理出喪偶者共通的經歷與因應策略,卻沒有透 11.

(23) 過喪偶婦女團體的運作方式,共同激盪出經歷喪偶經驗的體驗與感受,進而思考 提升喪偶婦女的因應策略。因此,喪偶老年婦女如何與團體成員產生互動?互動 的過程與方式?頗具研究的價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依據相關喪偶文獻知曉,喪偶者無論男女,都會感到自己許多的滿足感遭到 剝奪,因為逝去的配偶被喪偶者視為情感和需求滿足的來源。此外,喪偶者在情 感上和認知上都須適應「單身」的新角色,這不僅包括須適應改變的日常生活和 任務,同時也須因應收入的減少及社會參與的縮減。 因此,本研究首要目的,即是探究喪偶老年婦女的生命經驗,因喪偶而經歷 到的身體、心理和生活轉變、老人過去與現今所擁有的資源網絡(如健康資源、 家庭資源、人際資源等)的轉變情況為何?進而瞭解個體如何去回應各方面的轉. 政 治 大. 變。其次,既有研究大多數採取深度訪談來探索喪偶老年婦女的適應情況,未正. 立. 視透過團體的方式可以增進老年喪偶者的適應情況。實際上,藉由相同經驗者的. ‧ 國. 學. 支持與潛在動力是能夠讓每一個人突顯出個人價值與功能,同時也能夠增強老人 個人的內外在因應事務的能力。欲此,本研究將透過連續十週的「社會支持團體」. ‧. er. io. sit. Nat. 力、開發集體智慧與分享、提高相互支持與互動。. y. 方案設計,納入權能激發觀點於團體工作中,促進老年婦女意識到自我優勢與能. 再者,團體活動以增進老人們的社會支持與關係信念下進行,促使參與的老. al. n. v i n C h ,增進人際互動 年婦女重溫並分享回憶;統整生命經驗 e n g c h i U ,提升社會支持網絡功能。 最終,討論社會支持團體介入策略,剖析成員在個人層次的適應情況以及在團體. 情境脈絡層次下有著相同經驗成員之相互影響,藉由喪偶老年婦女團體之執行, 來探究重塑老人社會網絡以發揮社會支持功能之可能性,進一步進行方案成效評 估,並依據研究成果提出之建議提供團體實務工作者之參考。. 13.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將喪偶當作重大的生命事件,分析配偶去世後,老人支 持網絡的改變,探討喪偶老年婦女如何與社會支持團體成員間的互動情況。本章 將分為二個部分進行討論:首先瞭解喪偶對於老年婦女生活的影響,其次分析喪 偶婦女的適應歷程與策略;接著納入支持性團體工作觀點討論老人團體參與的轉 變。. 第一節 喪偶老年婦女生活情況. 政 治 大. 一、喪偶對老年婦女生活的影響. 立. 「死亡」,代表許多不同的意義,Kalish(1985)提出死亡的基本意涵是失. ‧ 國. 學. 落(Loss),一個人會因著對生命失去控制,產生對未來失去確定性,會感覺到 喪失身體、喪失照顧人的能力以及親情與人際關係的失落等,甚至會產生負面之. ‧. 情緒與行為反應。雖然,喪偶帶來悲傷、失落感的情緒,並對身體心理健康、生. y. Nat. sit. 活適應造成影響,仍有研究指出喪偶會促使個體重新尋找生存和生活的意義,反. n. al. er. io. 而適應得更好。亦即,哀傷反應的範圍廣闊,個別差異甚大,導致複雜性提高,. i n U. v. 不易以單一的模式解釋清楚。以下簡要整理喪偶者的正常悲傷(normal grief)反. Ch. engchi. 應,是指遭遇失落後常見的許多感覺和行為,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四個層面(Worden, 2004;Kenneth, 2002;Parkes, 1996;Littlewood, 1992;Sanders, 1989;林佩儀,2009; 曹桂榮,2004;蔡文瑜,2001;林家瑩,1999): (一)生理反應 當配偶逝去時,喪偶者往往呈現相對較高的死亡率,其死亡因素以自殺、血 管硬化或心臟停止為主(Cacioppo et al., 2002) 。此外,喪偶者常出現的反應包括: (1)頭痛或頭暈;(2)胃部空洞、胃口變差,但有些會暴食;(3)視覺與聽 覺上的幻覺:通常發生在死別的第一年內;(4)呼吸急促,有窒息感;(5)睡 14.

(26) 眠不安,對噪音過度敏感;(6)缺乏能量並感覺虛弱。研究顯示出,喪偶者的 自覺身體疼痛與不適,是非喪偶者之三倍(Bradbeer et al. 2003);另 Shahar et al. (2001)指出喪偶與體重下降有相關。大致上來說,個人面對親人逝去與適應歷 程當中,可由身體表象察覺到悲喪反應,含括主觀感受與身體不適,甚至是醫學 上的疾病診斷,雖個別差異性頗大。不過,Williams(2004)認為,喪偶所造成 的健康衰退並非是不可避免的,透過他人協助或相關保健資訊提供,對於喪偶者 的健康調節(helath regulation)和健康維持(health reminders),能有效改善喪偶 對於生理健康的影響。. 政 治 大 不同形式的逝去原因,所引發的情緒會有些微的差距(Kenneth, 2002,李開 立. (二)情緒反應. ‧ 國. 學. 敏等譯),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1)震驚、短暫情緒空白:突發死亡狀況下 最常見的反應,喪偶者亦因此對事物失去感受的能力;(2)焦慮:超過 44%個. ‧. 體在死別的第一年內,出現焦慮失調或驚恐症狀;(3)憤怒;(4)寂寞與孤獨:. sit. y. Nat. Savikko et al(2005)研究發現,79%高齡者認為喪偶是造成主要寂寞感之因。面. al. er. io. 對重要他人的逝世,尤其是配偶死亡,不免感受到強烈孤單與寂寞。此外,在社. v. n. 會性孤立與情緒性寂寞的交互影響下,女性喪偶者往往覺得是不被接納的;(5). Ch. engchi. i n U. 無意義感與絕望:當重要的失落事件發生時,喪偶者在內心受到極大的重創下往 往有較多的憂鬱,會覺得無法在這個世界找尋到合理的解釋與意義,於是會企圖 找尋逝去者的蹤跡,若遍尋不果將產生無力、無助與絕望的情緒,甚至有企圖自 殺的念頭;(6)放鬆與解脫感:深受慢性或痛苦疾病纏身的配偶逝去,對於喪 偶者而言反而鬆了一口氣,同時也是一種解脫,屬於正向的感覺。 (三)認知反應 悲喪經驗展現出不同的思考模式,悲喪早期階段的有些想法,過一陣子會消 失;但有些想法可能會持續下去,並且引發憂鬱和焦慮。初期階段的反應包括:. 15.

(27) (1)不相信:常是接到噩耗的第一個反應,尤其當死亡發生很突然的時候;(2) 困惑:思緒會有剪不斷、理還亂,精神不集中,及健忘的現象;當個人逐漸接受 配偶亡故事實後,則(3)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不斷回想亡夫的種種,因而不 能專注於實際生活事物上;(4)感到逝者仍然存在。根據認知心裡學和認知治 療研究顯示,思考與感覺之間明顯互為關連(Beak et al.,. 1979),憂鬱經驗經. 常是憂鬱的思考模式所引發。在喪偶狀態下,某些念頭譬如是「失去他我活不下 去」或「再也找不到愛我的人」等念頭,都將引發強烈但正常的悲傷及焦慮的感 覺。. 政 治 大 外顯行為部分,有時會與生理反應難以區分,故排除生理反應、健康狀態歸 立. (四)行為反應. ‧ 國. 學. 類為行為反應。行為反應包括:(1)哭泣與嘆氣:是喪偶者常發生的行為;(2) 社會退縮行為:在正常的情況下,喪偶者會有想從人群中退縮,會自行消失一陣. ‧. 時間;此外,喪偶者會試圖尋找一些方法來緩和自己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近. sit. y. Nat. 年來不少研究發現,喪偶後的社會支持與社會參與逐漸受到重視,這或許是因為. al. er. io. 相對於過去的喪偶者,當今喪偶者擁有較高的教育程度以及較豐富的知識或資源,. v. n. 促使其從事社區活動和志願服務等較為普遍;(3)較常服用鎮靜劑、酒精、香. Ch. engchi. i n U. 菸、從事一些非基於適當考量的舉動,如無限制的金錢花費、愚昧的經濟規劃或 某種程度的自我懲罰;(4)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有些會迴避引發痛苦悲傷感 覺得地方,或者回想相關事務。 上述喪偶相關文獻,針對於老年喪偶生活情況的生理、心理、行為與認知四 個面向分析,可知經歷喪偶的老年婦女生活情況有別於一般生活模式;且瞭解到 很多婦女在喪偶的適應過程中,遭遇不少困難,不僅需面對沉重的身體、精神和 經濟壓力,甚至許多老年者的日常生活中都顯示出食慾不振、情緒感到煩悶、憂 鬱和孤獨(Hogstel, 2001),而需藉由抽煙和服用安眠藥來排解。確實,老年喪. 16.

(28) 偶的生命事件帶給婦女無可避免的情緒痛楚,大部分的喪偶者可在悲喪歷程中調 適,重整出自我的因應策略與方式,展開沒有伴侶的生活。 依據Miller et al.(2011)和蔡文瑜(2000)研究進一步分析而知,相較於個 人因素、婚姻品質、健康狀況、死亡事件的情境因素等,喪偶婦女的「可得性資 源」的適足性,即:社會支持是所有因素中最具影響力的。具體而言,在面臨死 亡壓力與危機的情境時,喪偶者會先運用自己熟悉的解決模式與資源,以非正式 資源協助為主,往往傾向先找認識的人(如孩子、親戚),除非是很嚴重影響到 生活,才會求助於正式資源(如醫生、社工) (許敏桃、余德慧、李維倫,2005;. 政 治 大 壓力事件,且更能將喪偶婦女的心理情緒找到出口,誠如Baarsen et al.(2002)與 立 蔡佩真,2007)。值得注意的是,社會支持除了是可以回應喪偶婦女面對危機與. ‧ 國. 學. 林娟芬(2002)研究指出,若能在喪偶後有較多的情緒表達以及參與各項活動等 人際與社交行為,則喪偶者的孤寂感能相對減輕。由此可知,社會支持系統主要. ‧. 是藉由家人、親戚和朋友所提供的情緒、生活處居、資訊等支持,以滿足老人的. al. n. 小結. er. io. 快、減少孤寂、焦慮、憂慮之感(Miller et al., 2011)。. sit. y. Nat. 需求和依靠,並在失去伴侶後陪同走過死亡帶來的焦慮,促使老人的情緒保持愉. Ch. engchi. i n U. v. 回顧國內、外描述喪偶後個體生活情形之相關文獻發現,已能區隔出不同層 次的影響面向。不論是身體、心理、認知及行為面向,這些面向乃是彼此關聯且 相互增強的,若喪偶者能保持身心健康,就較容易維持既有生活與社會活動的參 與,進而減少社會孤立感以及身體方面的衰退。另一方面,根據前述喪偶和社會 參與、社會支持網絡關係的討論,近年來台灣提供給老人的交流空間增加,在政 策方面也十分重視老人的社會參與,且社會對於老人社會參與的認知也有些轉變, 這些結構性的因素或許能促使現今的喪偶者更積極地從事社會參與,亦更能降低 喪偶對其生活的影響。如同Silverstein 和Parker(2002)指出喪偶的確與老人自評. 17.

(29) 生活品質呈現負相關,但若老人增加社會與休閒參與,喪偶對於生活品質的負面 影響將顯著降低,顯示老人採用新的休閒參與模式有助於減緩喪偶帶來的適應困 難。也就是說:若喪偶者維持一定程度的人際互動與社會參與將有助於減輕因身 心狀況或社會功能衰退對於其生活品質產生的負面影響。 簡言之,由於喪偶所造成的影響層面相扣,故在瞭解經歷喪偶經驗時,不僅 是需要分析生理(如身體功能、自覺健康)、心理(如憂鬱程度)、社會層次(如 社會支持、社會參與)等面向,更需要從整體的指標(如生活滿意度)做探究, 藉以能瞭解到喪偶婦女的生活情況。依此,研究者根據研究的目的、喪偶婦女的. 政 治 大 IADL等量表),設計出瞭解老年婦女配偶過世的生活情況,及身心理狀態的前、 立. 特性等,並參考過去文獻與量表(如憂鬱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自覺健康、ADL、. ‧ 國. ‧. 二、喪偶婦女的適應歷程與策略. 學. 後測問卷,以作為樣本篩選與檢測工具。. y. Nat. 談到喪偶者的適應歷程,首先被關注便是「悲喪」,幾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 er. io. sit. 痛苦不快的經驗,甚至也有少數的人終生無法走出其陰影。然而,失去配偶的傷 痛程度因人而異,在喪偶後的六個月期間痛苦與壓力感受最深(Lund, 1993,引. al. n. v i n 自Hooyman & Kiyak , 2007)。即便,喪偶是一個具壓力的事件,但喪偶者依然嘗 Ch engchi U 試度過這人生階段,並努力將悲喪與自己生活整合,亦在悲傷調適歷程呈現出復. 原力(resiliency)與有效的因應策略,促使個人的自信、自我效能增長以及個人 成長。「適應歷程」既是治療,也是成長的經驗,不論是自己獨有經歷,或在他 人協助下完成,都讓喪偶者對於生或死,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活,有著完全不 同的詮釋(周玲玲,2001)。現有文獻中,關於老人喪偶後生活適應的討論並不 多見,但關於喪偶者所歷經的悲傷和悲傷調適歷程較被討論。爰此,綜合相關喪 偶者適應歷程研究,大致可將其歸納為: (1)適應歷程(Bowlby, 1994;Kubler-Ross, 1969;Silverman, 1981;Bankoff, 1983;Rando, 1984;Sanders, 1989;Twining, 1989; 18.

(30) Aiken, 1991;Worden, 2001;鐘瀙鋌,2007;林娟芬,2002);(2)適應策略(林 佩儀,2009;施懿真,2008;蘇絢慧,2007,林娟芬,2002),以下說明之。 (一)適應歷程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面對重要他人的逝去,處於悲喪狀態的個體會面臨某些 特殊的症狀,並因此展開一連串悲傷調適的歷程,但個體悲傷調適的結果未必朝 向單一方向發展,「悲傷」只是回應失落的歷程而非一種狀態,同時在悲傷概念 下所產生的症狀並不是單獨且散亂的存在,各式症狀相互承接並構成一個連續性 的歷程(Parkes, 1996,引自施懿真)。至於對於喪偶者失落的適應歷程,有的學. 政 治 大. 者是採階段做探討;另有學者針對任務;此外也有學者是以失落與復原擺盪觀. 立. 點:. ‧ 國. 學. 1.階段性(stage)觀點:. 個體悲喪適應歷程,會隨著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內涵呈現。依據喪偶相關. ‧. 文獻,悲喪的適應歷程是以可觀察的外顯徵兆作為標記,分別去描述不同. sit. y. Nat. 的階段情況,如:危機失落階段、麻木衝擊階段、畏縮階段、解組絕望階. al. er. io. 段、轉變階段、適應階段等。一般而言,Kubler-Ross(1969)認為瀕死的. v. n. 心理往往通過(1)否認;(2)憤怒;(3)討價還價;(4)沮喪;(5). Ch. engchi. i n U. 到接受五個階段;Rando(1984)整合過去對悲傷過程描述的概念,將正 常悲傷的心理過程區分為三大階段:(1)逃避;(2)對抗;及(3)重 新建立;都可作為大多數人所經歷的階段性悲喪適應的描述。然而,每位 經歷生離死別的喪偶者,都以個體獨特的方式調適,假若只以外顯表象作 為歷程的銜接,容易排除少數個體的表象,同時也造成推論上的限制。 2.任務性(task)觀點: 對於階段性的適應歷程,Worden(2001)認為階段性的適應歷程是屬於被 動式調節悲傷,喪親者應該主動採取「任務」行動,使得喪親者感受到有. 19.

數據

圖  4-1-1、潛在成員參與社會支持團體意願之推拉因素  三、〝決〞站,團體成員最終參與決定  在前一小節的資料當中,大致已得知潛在成員對於參與團體活動意願的主要 考量因素,包括身體機能衰退、心理界線的擺盪與社會支持層面的影響等。但不 可忽略的是,在社會工作助人的歷程中,最重要的是與成員(案主)建立良好的 工作關係,不同於上對下的互動模式,而是一種雙向的協同關係(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在招募團體的潛在成員後,研究者要根據潛在成員的需求和團體 的要求選擇成員,予以行前講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Visitor arrivals is growing at a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The number of visitors fluctuates from 2012 to 2018 and does not increase in compound growth rate in reality.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kalemia ECG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on the

In recent years, many of researches have already put forward various methods to detect R wave, for example, filter ban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Hidden Markov

In estimating silt loading (sL) on paved road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results of visual road classification in the Hsinchu area from recent years, and randomly selected roads on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Nei-Wan, 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d make up relative researches with travel cost method,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Compensation Variation

This research does a survey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and studies how the backgrounds of the mothers of

However, since most of the reports focus more on the assessments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landscape integration, and less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led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in score of the scal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