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假設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5-6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主要結合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探討使用過 WiMAX 後,其對 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之影響,本研究參考科技接受模式、創新擴散理論等國內外 文獻及 WiMAX 相關資料彙整成本研究架構模型,並依據研究架構提出本研究之 假設,以作為問卷設計及統計分析之依據,以下針對本研究各研究假設作說明:

Hu et al.(1999)發現醫生知覺採用遠距醫療技術能達預期之效率與較高效能 時,採用該資訊科技的意願愈正向。Liao et al.(1999)對消費者使用虛擬銀行研究 發現,當消費者知覺銀行所提供之網路銀行服務相對優勢愈高,消費者採用網路 銀行的意願愈高。吳肇銘(1999)以科技接受模型為基礎探討影響入門網站使用意 向之因素研究發現,使用者對於網站使用意向是受到知覺有用性所直接影響。

Lu et al.(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採用無線網路的影響,發現使用者知覺有 用性會正向影響無線網路使用意圖。洪新原等(2005)對58篇科技接受模式相關實 證研究進行彙總分析,探討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意圖之影響共38篇,其中32篇認為 二者間呈顯著正向影響。張澄孙(2006)以消費者創新性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 報稅的採用,發現使用者對資訊科技的知覺有用性會正向影響使用意圖。林怡君 (2009)探討國內大專院校使用者對圖書館提供Library 2.0之行為意圖,研究顯示 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意圖有正向影響。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感到對資訊科技的知覺有用性程度愈正 向時,則影響使用者對資訊科技的使用意圖愈高;反之,當使用者感到知覺有用 性程度愈負向時,則使用意圖愈低。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1:

H1: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意圖」有正向影響。

- 48 -

Davis(1989)認為影響使用者對新資訊科技使用態度最主要影響因素為知覺 有用性與次要影響因素為知覺易用性此兩個重要的信念。Rogers(1983)認為當個 人知覺到創新的相對優勢愈高時,採用創新的可能性愈高;而知覺到創新的複雜 性愈高時,採用創新的可能性愈低。Moore and Benbasat(1991)和 Taylor and Todd(1995a)指出「相對優勢」與「知覺有用性」概念相似,而「複雜性」與「知 覺易用性」概念相仿但互為正反向用詞。

Busselle et al.(1999)探討影響使用者採用網際網路之研究,發現當潛在的網 際網路使用者知覺到相對優勢愈高,則採用的機率愈高。Liao et al.(1999)針對消 費者採用虛擬銀行進行研究,其結果發現消費者知覺到虛擬銀行提供服務的相對 優勢愈高,採用虛擬銀行的態度愈正向。許麗玲等(2009)發現使用者感受到部落 格和其它同性質服務的相對優勢程度越高,對部落格採用態度程度越高。

Lin and Lu(2000)研究使用者使用網站之行為意向,結果發現知覺有用性對 使用者使用網站之態度有影響。Moon and Kim(2001)研究使用過網際網路之學生 對網際網路環境接受程度,結果發現知覺有用性對使用者使用網際網路之態度具 正向影響。洪新原等(2005)對58篇科技接受模式相關實證研究進行彙總分析,探 討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意圖之影響共19篇,其中17篇認為二者間呈顯著正向影響。

邱顯貴(2008)探討影響大學生即時通訊軟體之行為意圖,發現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之知覺有用性對態度有正向影響。林怡君(2009)探討國內大專院校使用者對圖書 館提供Library 2.0之行為意圖,研究顯示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使 用Library 2.0服務功能之前,會考慮該服務是否帶來工作或生活上之助益而進行 採用。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感到對資訊科技之知覺有用性或相對優 勢程度愈高時,則使用者對資訊科技之使用態度愈正向;反之,當使用者感到知 覺有用性或相對優勢程度愈低時,則使用態度愈負向。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2:

- 49 -

H2: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知覺有用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Mathieson(1991)探討資訊系統使用意向之研究,發現使用者知覺到易用性對 使用資訊系統的態度有所影響。Liao et al.(1999)研究消費者採用虛擬銀行,結果 發現消費者知覺虛擬銀行所提供服務的容易使用程度愈高,則採用虛擬銀行的態 度愈正向。Thong(1999)針對小型企業進行資訊系統的採用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資訊系統的複雜性愈低,則企業採用資訊系統的機率愈高。Lin and Lu(2000)研 究使用者使用網站之行為意向,其研究結果發現知覺易用性對使用者使用網站的 態度產生顯著影響。Moon and Kim(2001)研究個人對網際網路環境接受程度,針 對使用過網際網路之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知覺易用性對使用者使用網際 網路的態度有正向影響。

洪新原等(2005)對58篇科技接受模式相關實證研究進行彙總分析,探討知覺 有用性對使用意圖之影響共17篇,其中13篇認為二者間呈顯著正向影響。郭英峰 與游景文(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瞭解消費者採用行動加值服務之行為意圖,發現 知覺易用性可直接強化採用行動加值服務之態度。邱顯貴(2008)探討影響大學生 即時通訊軟體之行為意圖,發現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易用性對態度有正向影 響。林怡君(2009)探討國內大專院校使用者對圖書館提供Library 2.0之行為意圖,

研究顯示知覺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使用者使用Library 2.0服務功能時,

不論於學習操作或與系統互動上,若使用效果愈感到容易,則採用系統的態度就 愈正向。許麗玲等(2009)發現使用者感受到部落格低度的複雜性,對部落格採用 態度程度越高。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感到對資訊科技之知覺易用性程度愈高 時,則使用者對資訊科技之使用態度愈正向;反之,當使用者感到知覺易用性程 度愈低時,則使用態度愈負向。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3:

H3: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知覺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 50 -

Davis(1989)認為知覺易用性會影響個體對系統知覺有用性,兩者有強化關係 存在,當知覺易用性程度愈高,則個體對資訊系統有用性之程度也愈高。

Karahanna and Straub(1999)利用科技接受模式及四個外生變數,探討使用者對電 子郵件系統之接受度,發現使用者對電子郵件系統的使用程度會受知覺有用性影 響,而知覺有用性會受到知覺易用性的影響。

洪新原等(2005)對58篇科技接受模式相關實證研究進行彙總分析,探討知覺 有用性對使用意圖之影響共39篇,其中30篇認為二者間呈顯著正向影響。邱顯貴 (2008)探討影響大學生即時通訊軟體之行為意圖,發現即時通訊軟體之知覺易用 性對知覺有用性有正向影響。林怡君(2009)探討國內大專院校使用者對圖書館提 供Library 2.0之行為意圖,研究顯示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正向影響,使用 者認為使用Library 2.0不需花費太多心力及時間去學習,並能以同樣的努力完成 更多工作,因此感到該系統對個人而言是有用的。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感到對資訊科技之知覺易用性程度愈高 時,則使用者對資訊科技之知覺有用性程度愈高;反之,當使用者感到知覺易用 性程度愈低時,則知覺有用性程度愈低。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4:

H4: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許多學者研究結果指出將科技接受模式加入創新擴散理論以提供更完整之 解釋(許麗玲等,2008)。Rogers(1983)當個人知覺創新之相容性程度愈高時,採 用創新的可能性愈高。Takacs and Freiden(1998)認為網際網路為一項新產品,應 加入創新特徵於研究中,研究發現使用者知覺網際網路相容性會影響採用態度,

當個人具使用電腦之習慣,其使用網際網路之機率較高。Liao et al.(1999)探討消 費者採用虛擬銀行之研究,結果發現消費者知覺到虛擬銀行提供服務的相容性愈 高,則採用虛擬銀行的態度愈正向。Thong(1999)以小型企業進行資訊系統之採

- 51 -

用研究,其結果發現資訊系統之相容性愈高,則企業採用資訊系統的機率愈高。

郭英峰與游景文(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結合相容性,瞭解消費者採用行動加 值服務之行為意向,發現相容性可直接強化採用行動加值服務之態度。許麗玲等 (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探討部落格使用者滿意度及其意向,研究 發現使用者感受到部落格的相容性程度越高,對部落格採用態度程度越高。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知覺到資訊科技之相容性愈高時,則使 用者對資訊科技之使用態度愈正向;反之,當使用者感到相容性愈低時,則使用 態度愈低。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5:

H5: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相容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Chau and Hu(2001)作遠距醫療系統接受程度之實證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與 計畫行為理論加入相容性,研究結果顯示相容性對知覺有用性具顯著正向影響。

Wu and Wang(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加入創新之相容性探討使用者對行動商務之 接受度,結果顯示相容性對知覺有用性具正向影響。馮翊庭(2005)以高科技製造 業探討RFID接受度,發現相容性對知覺有用性具正向影響。林怡君(2009)探討國 內大專院校使用者對圖書館提供Library 2.0之行為意圖,研究顯示相容性對知覺 有用性有正向影響,使用者認為使用Library 2.0服務系統時,在功能操作方面能 夠互相配合,因此感到該系統服務對個人而言是有用的。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知覺到資訊科技之相容性愈高時,則使 用者對資訊科技之知覺有用性愈高;反之,當使用者感到相容性愈低時,則知覺 有用性愈低。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6:

H6: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相容性」對「知覺有用性」有正向影響。

鄭智仁(2000)探討企業會計主管之研究,發現企業認知新會計制度之可詴用 性對採用新會計制度意願有顯著正面影響。晁瑞明等(2008)探討會計使用者在審

- 52 -

計知識庫學習社群中影響使用行為之關鍵因素,研究發現實際減少花費時間成本 降低使用者不確定性,則對態度具正向影響,當知識庫學習社群讓使用者僅花費 較少時間即可獲得大量有用資訊,並可詴用以降低潛在採用者之不確定性,增加 採用知識庫學習社群的可能性。林怡君(2009)探討Library 2.0之現況,研究發現 使用者使用Library 2.0服務網站的可詴用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使用者認為 使用Library 2.0前,可舉辦相關宣導活動或詴用其功能進而增加採用意願。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知覺到資訊科技之可詴驗性程度愈高,

則使用者對資訊科技之使用態度愈正向;反之,當使用者感到可詴驗性程度愈低 時,則使用態度愈負向。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7:

H7: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可詴驗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李明輝(2006)探討影響使用者採用3G新科技之關鍵因素,發現受訪者認為使 用3G創新科技可觀察到、容易清楚看到使用的好處與個人使用態度呈現正相關。

晁瑞明(2008)探討會計使用者在審計知識庫學習社群中影響使用行為之關鍵因 素,研究發現當知識庫學習社群之利益或功能容易被認知且容易被口語表達時,

則資訊流通速度加快,便會正向影響使用者對知識庫學習社群之行為態度。林怡 君(2009)探討Library 2.0服務系統之現況,研究發現使用者使用Library 2.0服務網 站之可觀察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使用者愈容易從週遭得知使用Library 2.0 服務系統之益處,愈能增加其使用態度。許麗玲等(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 擴散理論探討部落格使用者滿意度及其意向,發現使用者感受到部落格之可觀察 性程度越高,則採用態度程度越高。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知覺到資訊科技之可觀察性程度愈高,

則使用者對資訊科技之使用態度愈正向;反之,當使用者感到可觀察性程度愈低 時,則使用態度愈負向。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8:

H8: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可觀察性」對「使用態度」有正向影響。

- 53 -

Klobas(1995)研究潛在使用者對於電子資訊資源的採用行為、Harrison et al.(1997)研究中小企業採用資訊科技的決策行為、Klobas and Clyde(2000)探討成 人學習者使用網際網路之相關因素等,研究結果皆指出使用態度對使用意圖有顯 著影響。Moon and Kim(2001)研究WWW情境,結果顯示使用態度會正向顯著影 響使用意圖。Bruner II and Kumar(2005)與Nysveen et al.(2005)於行動上網相關研 究中,指出無論消費者是否有使用行動上網科技,只頇對於該項科技持有較正向 之態度,使用的可能性便會相對提高。

洪新原等(2005)對58篇科技接受模式相關實證研究進行彙總分析,探討知覺 有用性對使用意圖之影響共19篇,其中15篇認為二者間呈顯著正向影響。吳盛與 林東清(2007)探討專業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其結果顯示資訊人員對知識分享 行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從事知識分享之意圖。朱文楨與陳哲賢(2007)於虛擬社群 知識分享行為研究中,證實知識分享行為之態度對意圖有正向影響。邱顯貴(2008) 探討影響大學生即時通訊軟體之行為意圖,發現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態度對意圖 的影響最大。林怡君(2009)探討Library 2.0的資訊服務系統之現況,研究發現使 用態度對使用意圖有正向影響。林彣珊等(2009)以國內生技化妝品產業為例,探 討消費者主動採用企業網站帄台傳播購後相關訊息意圖和影響因子,結果發現消 費者對於主動上網傳播購後訊息態度會正向顯著影響對該行為之意圖。許麗玲等 (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探討部落格使用者滿意度及其意向,研究 發現使用者感到部落格的使用態度愈正向,對部落格採用意圖愈高。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皆指出,當使用者知覺到資訊科技之使用態度愈正向,則 使用者對資訊科技之使用意圖愈高;反之,當使用者感到使用態度愈負向,則使 用意圖愈低。故提出本研究假設H9:

H9:使用者使用 4G WiMAX 的「使用態度」對「使用意圖」有正向影響。

- 54 -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5-6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