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研究彙整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8-5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研究彙整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使用者角度瞭解消費者使用WiMAX之使用意圖,以科 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並考量WiMAX對目前國內市場而言是一項新興的網路 技術,只有少數使用者先行採用是屬於創新性的資訊採用行為,且因Rogers(1983) 創新擴散理論中提出的創新認知屬性變數常被大量引用於探討消費者採用創新 產品之行為。因此,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中以科技接受模式納入創新擴散理論中的 創新認知屬性觀點,期望對WiMAX之使用意圖提升其解釋力。表2-8針對國內外 對科技接受模式結合創新擴散理論研究之相關文獻彙整如下。

表2-8 科技接受模式結合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作者

(年代)

研究議題 研究摘要

Moore and Benbasat (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探討終端使用者對資訊科技採用 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認為相對優 勢、複雜性和相容性愈高,則使 用者有較正向的採用意願。並發 展量表提出八個創新特性,認為 其中相對優勢和複雜性與 TAM 中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相 似。

Agarwal and Prasad (1997)

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研究中包含 62 位全職員工和 11 位在學學生共 73 位受訪者,探討 其採用 Word Wide Wed 的行為意 願。研究結果顯示,可視性、相 容性和可詴用性對實際行為具顯 著正向影響,自願性顯著負面影 響。使用意圖方面,相對優勢和 結果展示性具顯著正向影響。

- 41 -

表 2-8 科技接受模式結合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作者

(年代)

研究議題 研究摘要

Al-gahtani and King (1999)

Attitudes, satisfaction and usag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ach in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以 TAM 解釋終端用戶的使用態 度,引入新的變數,包括相容性。

結果顯示 TAM 是預測使用態 度、滿意度和實際使用的有效工 具。另表明系統的相對優勢對使 用態度及滿意度是有貢獻的。

Chau and Hu (20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by individual professionals: A model comparison approach

以 TAM 與 TPB 加入創新認知屬 性中的相容性,收集香港 408 位 醫師樣本,進行遠距醫療系統接 受程度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為 相容性對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 性有顯著正向影響。TAM 和 TPB 在解釋科技接受度上有限制,從 過去的研究顯示,其對解釋專業 背景之終端使用者不一定有效。

Chen et al.

(2002)

Enticing online consumers: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perspective

探討企業對消費者使用網站電子 商務。讓 B2C 電子商務網站有效 與實體商店和其他線上零售商競 爭,並吸引消費者使用。其取得 253 位線上消費者使用經驗,以 TAM 與 IDT 作實證分析,解釋 消費者使用虛擬商店之行為。結 果發現,相容性對科技使用態度 具顯著正向影響。

Oh et al.

(2003)

Adoption of broadband Internet in Korea: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building attitudes

以 TAM、TPB 和 IDT 模式探討 早期國家建設寬頻網際網路擴 散,收集大學生、組織員工及家 庭用戶共 211 位樣本資料。發現 創新屬性對 TAM 信念有顯著影 響,應努力擴大寬頻基礎,以促 進其採納和使用。

- 42 -

表 2-8 科技接受模式結合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作者

(年代)

研究議題 研究摘要

Carter and Belanger (2005)

The utiliza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citizen trust, innovation and acceptance factors

以 TAM、IDT 和網路信任模型,

探討民眾對電子化政府服務系統 影響因素。收集 105 位樣本資 料,瞭解民眾會採用這項創新的 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知覺易用 性、相容性和知覺可靠性對採用 意圖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郭英峰、

游景文 (2007)

消費者採用行動加值服務行 為意向之研究─以年輕族群 為例

以 TAM 為基礎,結合行動商務 特性與創新特質之相容性,作為 瞭解消費者採用行動加值服務之 行為意向。根據 E-ICP 指出,台 灣目前以 20-29 歲使用行動商務 居多,因此收集 236 份年輕族群 樣本。發現行動商務之無所不 在、個人化特性與知覺易用性可 直接影響行動加值服務之知覺有 用性;而知覺易用性、相容性與 知覺有用性可直接強化態度,態 度愈正向其採用意圖亦愈正向。

Tung et al.

(2008)

An extension of trust and TAM model with IDT in the adoption of the electron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n HIS in the medical industry

結合IDT、TAM並增加信任和財 務成本兩個變數,探討護士對醫 藥產業電子物流資訊系統的接受 度,以台灣醫藥產業252位護士為 樣本。研究結果強烈支持此模型 可預測護士對電子物流資訊系統 之使用意圖。而相容性、知覺有 用性、知覺易用性與信任都對使 用意圖有正向影響,財務成本則 有負向影響。因此可採用電子物 流資訊系統降低倉庫和看護站手 動營運,達到降低營業成本。

- 43 -

表 2-8 科技接受模式結合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作者

(年代)

研究議題 研究摘要

Zhang et al.

(2008)

IDT-TAM integrated model for IT adoption

以 TAM 結合 IDT 模型分析個人 資訊科技採用行為,利用此模型 進行中國高級管理人員採用電子 郵件的實證調查。結果從結構方 程模型分析表明,該模型能有效 解釋和預測中國使用者的資訊科 技採用行為。因此,該模型可用 於解釋中國個別使用者的資訊科 技採用行為。

許麗玲等 (2008)

探討 Blog 使用者持續採用 行為之研究─以期望確認理 論為基礎

主要探討 Blog 使用者持續採用 行為,以期望確認理論為基礎,

加入其他相關影響 Blog 持續採 用因素。收集台灣 Blog 使用超過 三個月以上且繼續使用者,線上 問卷共計 739 份。研究發現,使 用者對採用 Blog 後的確認程度 會顯著影響知覺有用性、知覺易 用性和相容性。

Gumussoy and Calisir (2009)

Understanding factors affecting e-reverse auction use: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使用電子逆向拍賣可提升許多優 勢,如價格減少、降低循環時間、

採購流程透明。研究 主要結合 TAM、TPB與IDT了解影響公司 使用電子逆向拍賣的因素。收集 40個不同國家採購部門員工156 人以解釋使用意圖和實際使用之 行為。結果表明,主觀規範、知 覺行為控制、知覺有用性可解釋 76%的員工打算使用電子逆向拍 賣,其中主觀規範有最強的影 響,而使用意圖可直接預測電子 逆向拍賣的實際使用。

- 44 -

表 2-8 科技接受模式結合創新擴散理論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作者

(年代)

研究議題 研究摘要

許麗玲等 (2009)

影響部落格使用意向的前置 因素

探討影響部落格使用者滿意度及 其意向之因素,以TAM為主、IDT 為輔,將構面分為三層次,社會 影響特性、部落格認知特性及創 新認知特性,用以探討部落格使 用者行為,對台灣部落格實際使 用者由線上收集686份問卷。研究 發現,資訊性、認知有趣性、互 動性、相對優勢、複雜性、相容 性與可觀察性對採用態度具正向 影響。主觀規範、關鍵多數與採 用態度對採用意向具正向影響。

採用態度與使用者滿意度對採用 意向則具正向影響。

林怡君 (2009)

以 TAM 與 IDT 觀 點 探 討 Library 2.0的資訊服務系統 之現況─以國內大學圖書館 為例

探討使用者對圖書館提供Library 2.0的接受度與認知程度之行為 意圖,主要以TAM結合IDT,針 對國內大專院校之Library 2.0提 供功能最多及最為廣泛使用的前 五大學校為研究對象,問卷收集 270份。研究顯示,態度會正向影 響採用Library 2.0服務系統之意 願,而相容性對態度無顯著影 響。此外,知覺有用性、知覺易 用性、可詴用性及可觀察性,若 在推廣時加以強調可有效增加使 用者之使用意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45 -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8-5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