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提出待驗證之假設如下列:

一、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會因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其身體意象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學院的研究對象,其身體意象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其身體意象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身體質量指數的研究對象,其身體意象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飲食異常傾向會因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其飲食異常傾向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學院的研究對象,其飲食異常傾向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其飲食異常傾向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身體質量指數的研究對象,其飲食異常傾向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有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有顯著相關。

五、研究對象之社會因素與飲食異常傾向有顯著相關。

六、研究對象之社會因素及身體意象對飲食異常傾向的預測情形。

5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

一、 大學生:

本研究之大學生是指一百零四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台中市某 大學的學生。

二、 背景因素:

(一) 年級: 一、二、三、四年級(含以上)。

(二) 身體質量指數:本研究以填答問卷者所填之身高體重,套用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換算公式「體重 (Kg)/身高平方乘積(m2)」,換算所得的值。本研究採用行 政院衛生福利部(前衛生署)於 2002 年訂定之國人肥胖定 義為本研究判斷胖瘦的標準,亦即:BMI 數值大於 27 為肥 胖、大於 24 到 27 為體重過重、18.5 到 24 為正常範圍、

小於 18.5 為體重過輕。

三、 社會因素:

本研究採用李雅惠(2011)所使用的社會因素量表。共分為四部分:

媒體、父母、同儕、與臉書,以測量媒體對大學生的身體意象影響程 度。

6

(一) 媒體影響:指媒體所傳達理想身材訊息,被個人接受後,

內化並與自身做出比較,因此對自我的外表及身材感受到 不滿意及壓力。

(二) 父母影響:研究對象接受來自父母對自身外表的負面評 價,與父母談論外表及身材的話題,受父母改變身材外型 行動的潛移默化影響,感受到父母對自我外表、身材的改 變壓力。本研究採用李雅惠(2011)所使用的社會因素量 表,以測量父母親的態度、行為、言談,對大學生的身體 意象影響程度。

(三) 同儕影響: 研究對象身邊的同儕(朋友、同學),對自身的 外表評價,彼此的外表比較,同儕互相的減重壓力,嘲笑 行為與否。本研究採用李雅惠(2011)所使用的社會因素量 表,以測量同儕的態度、互動、減重行為、言談,對大學 生的身體意象影響程度。

(四) 臉書影響:此指研究對象在使用臉書時,於臉書上觀看朋 友、朋友的朋友、朋友跟朋友的朋友以外的其他人之照 片,包括:頭部特寫照片、人物的半身與全身照。是否會 因為各式照片裡面,不同人呈現於照片上的身體外型,而

7

影響自身的身體意象。本研究自編「臉書量表」,以量測 在臉書上觀看不同人的照片後,對大學生的身體意象影響 程度。

四、 身體意象:

指個體對自身身體外表吸引力的感受,也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身 體外表滿意程度(Cash & Pruzinsky,1990),本研究引用李雅惠 (2011)的量表「多向度身體和自我關係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

Cash,1990 所編」。 五、 飲食異常傾向:

飲食異常傾向是指對食物的挑選、進食行為的改變,可能潛在 的厭食症或暴食症之態度、信念及行為特徵。本研究採用古琪 雯(2003),翻譯自 Garner & Garfinkel(1979)的飲食態度量表 (Eating Attitude Test,EAT-26),來評定大學生飲食異常之傾向。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限於某大學的大學生,所以本研究的結果只 能推論到該校,而不能代表其他學校。

二、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臉書問卷的題目,尚 未進行多次檢測。

三、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回憶方式填答。由於研究對象個別能力的 差異、自我保密的心理、回答的認真程度、回憶的誤差等等,

均會造成資料品質的差異。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身體意象的定義與量測;第二節影響 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第三節影響飲食異常之相關因素。

第一節 身體意象的定義與量測

一、身體意象(Body image)之定義

身體意象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概念。因為不同的影響因素與變 項之間的關係與相異的詮釋方法,會有不同的定義。從1920年代德國 學者Paul Schilder 開始對心理學與社會學所討論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感興趣,自此就將身體意象的探討,逐步延伸到探討普遍大眾 的身體意象。身體意象是指:個體怎麼看待自己的外型

(Grogan,1999)。

Thompson(1990)探討與身體外表有關之身體意象時,分為三個層 面:知覺層面、主觀層面、行為層面。知覺層面是個人對其體型的評 估;主觀層面是個人對其身體滿意度、關注、認知評價與焦慮;行為 層面是個人逃避或阻抗因身體外表而令自己不適的情境。

Slade(1994)認為身體意象是我們心中身體大小、形狀、體型的

10

圖像,以及這些特徵與身體部位的情感。

Linda Smolak(2004)身體意象是多方面的、具體化的心理的經 驗,不單指一個人身體的外表,同時也是身體相關的自我覺察和自我 態度,包括:想法、信念、感覺和行為。

張春興(1996)認為身體意象為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一種主觀 性、綜合性、評價性的概念,這樣的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 特徵的了解(如:強弱)與看法(如:美醜),也包括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 他/她自己身體的看法。

賈文玲(2001)視身體意象為視覺感官、心理和社會互動過程中所 形成的概念;視身體意象為個人對身體外表的認知與感受;視身體意 象為個人對身體外表的自我態度與評價。

蔡杏汶(2007)認為身體意象是多面向的概念,在環境與互動中逐 漸形成,不僅與個人想法、經驗有關,還深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二、身體意象的測量

在國內,黃囇莉、張錦華(2005)以中央研究院的調查資料,探 究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與身體意象預測因子,使用「身體意象量表」,

國內學者所做之大型研究分析(黃囇莉、張錦華,2005)利用多個題 目,找出受試者對於自身身體意象的評價。分別有: 身體質量指數BMI

11

值、體型誤認、體型滿意、體型改變等各項目。以個人填寫之身高、

體重,換算得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並請受訪者評估自己的體型,從 過胖、胖、標準、瘦,四項選項中選出一項最能代表自己的項目;並 與BMI值做對照,體型誤認值=自認體型-BMI體型。體型滿意「您對於 您的體型滿意嗎」、體型改變「您是否會為了體型特別注意飲食」。

多向度身體與自我關係量表(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 是由 Cash, Winsted and Janda 於 1986 年編製。問卷內容由:外表(appearance)、體能(fitness)、

健康(health)等三大項目,與評價(evaluation)、關注(orientation) 兩取向交互重疊,所形成的六個向度,再加上疾病取向,共計七個向 度量表,合共 54 題;七個向度如下:

(1) 外表評價:個人對自我身體外型的吸引力與滿意度。

(2) 外表取向:個人對自我外表的關注程度。

(3) 體能評價:個體感覺身體體能的適切性。

(4) 體能取向:個人投入維持自身身體功能與活動之狀況。

(5) 健康評價:感覺身體狀況是否良好。

12

(6) 健康取向:日常生活中對身體健康的關注程度。

(7) 疾病取向:疾病時之處理狀況。

多向度自我關係量表除了七個向度外,再加上另外三個部分的附加量 表(Additional Subscale):

(一) 身體部位滿意量表(The Body Areas Satisfaction

Scale ,BASS)包括九個題項,以 Likert 五點量表的形式,

讓受試者依據其主觀感受,評估自己對身體的九個部位的 滿意程度(臉部、頭髮、軀幹上半部、軀幹中間部分、軀幹 下半部、肌肉張力、身高、體重、整體外表)。

(二) 對體重過度關注量表(The Overweight Preoccupation Scale, OPS)主要評量個體對肥胖的焦慮、對體重的敏感 度。

(三) 體重自我評量量表(The Self Classified Weight

Scale,SCWS)由受試者評量自覺體重的狀態以及自覺他人 對自己體重之評價。

MBSRQ 量表中的各量表內部一致性 Crobach’s α 值為.75-.91,再 測信度為.75-.91,是信、效度皆佳的身體意象測量工具(Cash,1994)。

13

而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亦採取 MBSRQ 量表作為身體意象之測量 工具,如(王政松、王建興,2004;黃儀婷,2009;羅惠丹、姜逸群,

2007;詹慧冠,2008;蔡杏汶,2007;施秀如,2009;陳俐君,2008) 因此,基於優良的信度、效度考量,且有國內多位學者的研究皆使用 MBSRQ 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 MBSRQ 量表,來量測研究對象 的身體意象。

14

第二節 影響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

一、 背景因素

(一) 性別

在國內外的研究中,性別是常被探討的變項。不同性別之個體,

不僅在先天生理、心理上有所不同,且後天的生活經驗、社會文化,

乃至於:社會期待、社會角色、社會分工等等,也會有所不同。生活 在科技社會的環境下,暴露於不同的媒體觀念之下,不同性別對於自 身的身體意象,會受到後天環境影響。

Jones(2004)調查 158 名國一學生、146 名高一學生。結果發現:

國一女生比國一男生更不滿意自己的身體、高一女生比高一男生更不 滿意自己的身體;即:女生的身體不滿意程度,在不同階段,均顯著 高於男性。Bearman, Martinez & Stice(2006)針對 428 名公、私立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進行 2 年的縱貫性研究,對身體不滿意進行 3 次調 查(每隔一年再測一次)。女生的身體不滿意,第一次是 37%,第二次 是 35%,第三次是 44%;男生的身體不滿意,第一次是 23%,第二次 是 19%,第三次是 16%。結果顯示:不論任何一次施測,女生的身體不

15

滿意度均高於男生,且三次身體不滿意度的結果均高於男生。

國內研究,溫雯琪(2009)對國小學童的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對 自己的體型與體重有更多的不滿意,且更關注自己的外表。陳湘茹 (2009)對國中學生所做研究,外表評價及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男生高於 女生,對過重體重之關心,男生低於女生。顏美智、黃德祥(2009)

國內研究,溫雯琪(2009)對國小學童的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對 自己的體型與體重有更多的不滿意,且更關注自己的外表。陳湘茹 (2009)對國中學生所做研究,外表評價及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男生高於 女生,對過重體重之關心,男生低於女生。顏美智、黃德祥(20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