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共分為四個小節,分別論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以及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愛情是人生中重要且影響深遠的事件之一,特別是成人早期階段,Eric Erikson(1968)認為此階段的人們,所面臨的社會心理的發展任務即是親密與 疏離的平衡及整合(引自 張春興,1991),而愛情經驗則為主要關鍵。不論是身 旁朋友的觀察還是自身經驗,不難發現,當一段美好的愛情來臨時,人們會感受 到幸福,發自內心的快樂感受讓幸福溢於言表;而長期擁有一段美好的愛情,更 是讓這樣的幸福延續,而影響到個體對生活的滿意度。

那怎麼樣才能算是一段好的愛情關係?個體又該如何才能在愛情關係中擁 有幸福?愛情關係之中,是否存在著所謂幸福的關鍵?人海中尋覓的人們,不斷 找尋的就是一個幸福的可能,擁有一位符合心目中理想條件的另一半,是否就能 成就一段幸福的關係?如果真是如此,其中的關鍵因素又是什麼呢?

隨著年紀增長,特別是即將走入婚姻的年紀,對於愛情對象的選擇開始有別 於青少年時期,朋友們的日常生活言談之中,不難發現許多「條件」呼之欲出,

有人在乎學歷、家世背景;也有人首重外貌條件。這些所設定的理想條件提供人 們在決定開始一段關係或是處於一段關係時,對伴侶進行評估、解釋、調節等行 為的標準。這三項功能在親密關係的早期階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Fletcher, Simpson& Thomas, 2000)。而人們對這些條件的重視程度,則是呈現出男女差 異。從言談之中不難發現,男性總希望女伴能夠長相甜美、身材好,還要會作家 事、會煮飯;女性則是要求男伴,經濟要獨立、學歷好、個性溫柔體貼等。根據 Darwin 演化論的觀點(引自李良哲, 2002)或是之後衍伸而來的性策略論(Buss &

Schmitt, 1993),個體為了繁衍具有生存競爭力的後代,男女會使用不同的擇偶標

準。South(1991)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重視年輕及生理上的吸引力,女性擇 偶的偏好是對方的經濟能力,高的社會地位以及努力工作可依賴的人格特質。因 此,本研究第一個好奇在於,這些琳瑯滿目的理想伴侶條件,到底有哪些是被人 們特別重視與強調,而對於不同條件的重視程度,如外貌、地位資源等,是否真 的存在著性別差異呢?

人海中尋尋覓覓找尋所謂對的人,而對的人似乎不離所謂的「理想條件」。 但是,找到符合心中理想條件與期待的人,真的會帶來幸福嗎?

根據幸福感的期望水平理論(Aspiration-level Theory),個人會以現實生活 中所擁有的事物,與心中所設定的理想標準或想要的作比較。一個人能否感受到 幸福,則是來自於此比較後的結果。目前所擁有的與心中設定的標準差距越小,

越容易感受到幸福;反之,差距越大,越容易感到不幸福(李清茵,2003;陸洛,

1998;Carp , Carp, 1982 ; Michalos,1980)。若以期望水平理論來檢視愛情關係中 的幸福感,則幸福感來自於目前的這段關係與自己內心的期望的比較,此期望可 能包含了對方的人格特質、外貌或資源條件等。當目前現實生活中的伴侶與自己 的理想設定差距越小,個體能感受到較大的幸福感(Ruvolo& Veroff, 1997)。因 此,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之一,便是伴侶條件差距是否真的能影響個人主觀幸 福感?既然男女所看重的條件是不同的,那對幸福感會不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由以上論述可知,似乎透過理想伴侶條件的檢核,就可以預知自己在這段關 係裡能否過的幸福,但幸福真的有如此簡單易得嗎?

常看到許多年近半百的男子,娶了比自己小了十幾歲的妻子,年輕、貌美、

有活力,身旁人無不欽羨這前世修來的福氣;報章雜誌上也看到某些女星,嫁入 所謂的「豪門」,另一半高學歷、多金又帥氣,不知羨煞了多少人。正當人們羨 慕這求之不得的際遇,認為王子與公主即將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時,沒多久就出 現了兩人分手的消息,令眾人感到錯愕與不解。既然對方條件如此完美,為何人 們還是會選擇離開這段關係?

過去,自己也曾經沉浸在所謂條件迷思裡,卻發現幸福並非這麼容易獲得。

親密關係需要用心經營,而且必須是關係中的兩個人一同努力。雖說尋找到符合 自己理想標準且適合自己的人很重要,但單單獲得理想情人似乎還不足以保證自 己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幸福快樂。外表、學歷、財富只是一種指標,讓人選擇自己 想要的對象,而真正的幸福關鍵則是在這些外在條件背後,兩個人真實互動之下 所型塑出的愛情關係品質。

根據 Sternberg(1986)的理論,愛情關係包含親密、承諾和激情三種成分,

而三種成分的質量可以代表個人所經驗到的愛情量多寡,一段完整且高品質的愛 應該包含這三個部分,當這三種成分的量越高,則愛情關係品質越好(李怡真、

林以正,2006)。而有段高品質且快樂關係的人們,其主觀幸福程度也較高(Dash

& Amato, 2005;Demir, 2008);反之則越低。由此可知,兩人互動之下所創造出 的關係品質,似乎才是通往幸福的關鍵。

根據幸福感的「由下而上理論」(bottom–up theory) ,幸福來自於正向生 活事件的點滴累積。一個人一生的正向或負向的時刻會被加總,產生人們知覺的 主觀幸福感。快樂或正向時刻會讓人產生幸福,所以當這樣的時刻越多,幸福會 越多(Diener & Ryan, 2009)。而一段高品質的關係,其正向時刻也越多,也許是 一點浪漫驚喜,或者是一種安心陪伴,抑或是一起經歷大風大浪後對彼此的感謝 與堅信。這些正向時刻不斷在兩人關係中上演,促成兩人的高愛情關係品質,也 造就了愛情關係中的幸福感。由此來檢視愛情關係,則「幸福」來自於兩人相處 過程裡,高品質的互動之下正向時刻累積。

即使另一半條件再好、再符合自己的理想標準,若相處時遇到的謀合與衝突 無法順利解決,負向時刻遠遠多於正向時刻,導致彼此的關係品質低落,這樣的 一段低關係品質的愛情,似乎是無法讓關係中的兩人擁有真正的幸福。

所以最後,我們回到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幸福的關鍵」到底是什麼?是 期望水平理論所言--幸福來自於伴侶條件的比較,還是由下而上理論所說的--幸 福是由正向時刻所構成,來自正向互動而成的高關係品質?或者,我們可以將演 化論所列出擇偶標準評估-「伴侶條件差距」以及真實互動的成果-「愛情關係品

質」一同羅列出來,到底誰才是真正通往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因此,本研究所欲 探討的問題之一,便是伴侶條件差距與愛情關係品質對於主觀幸福感影響。

透過「比較」我們選擇了符合自己期望的伴侶,但選擇了伴侶之後,若沒有 透過真實互動形成良好的關係品質,似乎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Fletcher、

Simpson 與 Thomas(2000)指出伴侶條件差距越大則關係瓦解的可能性越高,

此研究中也點出了愛情關係品質的關鍵的的中介角色。換句話說,伴侶條件的符 合與否必須透過兩人實際互動之下的關係品質,才能影響到關係的去留及個體能 不能感受到幸福感。因此,本研究另一個所要探討的問題,則是要釐清理想伴侶 條件標準、兩人互動的愛情關係品質,以及個人感受到的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 且討論關係品質是否居於其中關鍵的中介地位?

除此之外,理想伴侶條件可分為溫暖可信、活力吸引力、地位資源(Fletcher et al., 2000),那麼不同的伴侶條件差距是否會透過不同的關係品質內涵進而影響 幸福感?例如:娶到了符合理想的美嬌娘是不是會增進彼此關係中的熱情,而給 自己帶來正向情緒與幸福感?

Fletcher 等人(2000)發現,理想伴侶條件中「溫暖可信」和兩人關係中的

「親密」量尺有顯著相關,而「活力與吸引力」則於關係中的「熱情」量尺有高 度相關,試推論在溫暖可信和活力吸引力的理想伴侶差距上,對愛情關係品質的 親密和熱情也應有所影響。另外,從 Kim 與 Hatfield(2004)的研究中,可以得 知愛情關係品質中的「親密」和「承諾」,可以預測主觀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 度」;而「熱情」則是預測「正負向情緒」,由此可知,不同條件差距會透過不同 愛情關係品質內涵而影響到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這樣不同的影響方向,也是研 究者想要在本研究中進一步探討與證實的部分。

在性別差異部分,文章的開始我們有提到對於男女所重視的理想條件不同,

這個差異會不會也連帶影響到關係品質不同內涵,如熱情、親密,甚至影響到幸 福感呢?

當人們越重視伴侶的某項條件時,越難接受現實伴侶不符合此項條件的期

待,特別是對女性而言,當現實伴侶無法符合其所看重的溫暖可信和地位資源條 件時,會更擴大對愛情關係品質的影響(Campbell, Simpson, Kashy& Fletcher, 2001)。而愛情關係品質對幸福感的影響部分,女性所感受的親密、承諾程度與 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的關聯高於男性;而熱情和正負向情緒的關聯,則是男性 高於女性(Kim & Hatfield, 2004)。研究者希望能透過此研究,更加釐清性別因 素在此架構下的影響。是否不同性別對於伴侶的條件差距,會透過不同的愛情關 係品質層面之中介,而對主觀幸福感有不同的影響?

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讓人感受到幸福,相反的,挫敗的愛戀經驗,則會使人

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讓人感受到幸福,相反的,挫敗的愛戀經驗,則會使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