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失眠是當代最常見的健康議題之一,其盛行率雖因相關研究對失眠定義以 及調查對象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數值一致性的偏高。一篇針對歐美地區的回顧 性研究指出有 1/3 至 1/4 的成人報告有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或早醒等症狀

(Ohayon, 2002),而台灣本土研究則發現約有 25.5%的成人曾經歷至少一項上 述失眠抱怨(Kao, Huang, Wang, & Tsai, 2008)。而失眠患者不僅在夜間經歷輾 轉難眠之痛苦,其白天情緒(Baglioni, Spiegelhalder, Lombardo, & Riemann, 2010)、認知功能(Cricco, Simonsick, & Foley, 2001)、工作表現都可能受到影 響,且經常演變成慢性失眠,也會增加罹患精神疾病之風險( Perlis, Giles, Mendelson, Bootzin, & Wyatt, 1997; Ağargün, Kara, & Solmaz, 1997),而讓個案的 生活品質下降,故失眠的治療方法是重要的臨床議題。

目前治療失眠的方式不論是以短期使用鎮靜助眠藥物或是非藥物(例如: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取向,都有足夠的實徵研究證實其療效(NIH, 2005),

但臨床上最被廣泛使用的治療方式仍以開立助眠劑為主(Morin, Culbert, &

Schwartz, 1994)。由於,目前仍缺乏長期服用助眠藥物的安全性之療效研究,

且個案報告的用藥副作用,如:記憶力受損(Savić, Obradović, Ugrešić, &

Bokonjić, 2005)、感覺運動功能下降(Lord, Anstey, Williams, & Ward, 1995)、

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等(Lagnaoui et al., 2002; Bélanger, Belleville, & Morin, 2009)數量逐漸增加,故許多專家學者的共識為助眠藥物治療應以短期服用為 限(NIH, 2005)。國內行政院衛生署的「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藥品用於 鎮靜安眠之使用指引」也建議,開立處方應以間歇性控制短期為主(行政院衛 生署,2007)。

不過以助眠藥物治療失眠的臨床個案,並未都以短期間歇性的方式服用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眠藥物,事實上助眠藥物使用行為與用藥相關心理因素在個體間存有變異性。

有些個案在失眠症狀緩解後,便能停止服用物眠藥物,且未報告任何藥物副作 用或依賴性(Krystal et al., 2003)。但有些助眠藥物使用者卻會演變成長期服 用,其比例因各個研究的調查樣本與對長期使用的定義不同,而使數值落於 2.0-7.4%之間(謝斯婷,2011)。除上述提及之使用時間有差異外,在用藥行為 方面,安眠藥物使用者間的用藥頻率也有所不同,一篇回顧性研究指出,至醫 療院所接受治療的慢性失眠個案,有 56%每天服用助眠藥物,另有 41%為間斷 性服藥,在間斷性服藥的樣本中,有 17%採需要時才服用並限制自身用藥次 數、12%為隔天有要事情才服用、另有 12%採不限制次數需要時便服用助眠藥 物(Estivill, 2002),承上述得知,個案間的助眠藥物使用行為,似乎會在使用 長度、頻率呈現不同的型態。

而相較於外顯的安眠藥物使用行為,安眠藥物使用者間的用藥相關心理因 素卻較少被關注與研究。然而,目前已有助眠藥物的相關文獻指稱使用者之心 理因素可能是影響個案是否繼續使用助眠藥物的關鍵(O’Connor, Bélanger, Marchand, Dupuis, Elie, & Boyer, 1999)。Bélanger 等人在 2009 探討助眠藥物停 藥的回顧性文獻亦推論,雖然個案在服用助眠藥物後失眠情況改善,但因其對 藥物的心態(例如:害怕自己沒有能力睡好、擔心反彈性失眠)不同,可能會 導致個案難以停藥、或停藥後反覆使用,故強調助眠藥物的使用機轉,除生理 以外,應納入心理因素以及兩者間的交互作用加以考量。不過目前仍較少有研 究對此著墨(Bélanger et al., 2009)。

近期一篇探究助眠藥物使用心理機轉的博士論文,以質性訪談長期安眠藥 物使用者後,從使用者對助眠藥物之主觀經驗與感受角度分析此資料,並建構 安眠藥物長期使用型態的理論,其提出長期安眠藥使用者可依對安眠藥物的心 態不同,區分成不同的使用型態(陳昌偉,2014)。研究中指出,每晚穩定服用 助眠藥物的個案,有些人對安眠藥採相當正面的態度,因此服用安眠藥時心情 較平靜;另有些個案,因害怕對助眠藥物產生依賴而不想服用,卻又因無法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受失眠之痛苦,只好繼續服用安眠藥,服用時心情常感焦慮與不安。上述例子 說明,儘管個案的用藥行為相似(如:皆為長期助眠藥物使用者),但卻對藥物 有截然不同的心態,故推測安眠藥使用者間的用藥心理機轉亦存在變異性。

當安眠藥物使用者在用藥行為(如:用藥長度、用藥頻率)或用藥相關心 理因素(如:用藥態度、對安眠藥物的渴求程度等)上呈現不同型態時,可能正 反映彼此是不同類型的助眠藥物使用者。前述之差異可能會影響個案後續的用 藥行為、助眠藥物減藥的成功率、健康狀態與情緒感受。然而,目前卻缺乏相 關研究對此解釋,故以探索性的角度,將助眠藥物使用者的用藥行為與心理相 關因素之變異組型做分群,找出影響分類的預測因子並提供量化資料,有助於 釐清安眠藥使用的心理機轉,以及協助長期安眠藥物使用者的減藥處遇參考。

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有兩個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一將以探索性集群分 析,來分析安眠藥物使用者在用藥行為與用藥相關心理變項的資料,目標為建 立不同助眠藥物使用型態之分群。因過往研究發現助眠藥物使用者的用藥型態 具有行為與心理上的變異性,故在此預設不同類型的安眠藥物使用群體(每個 潛在類別)是由具有相似特徵的觀察質所組成(用藥行為與用藥相關心態,

如:用藥長度、頻率、對安眠藥物的態度、對藥物的渴求程度等),並且聚斂在 一起成同為質性組群。故研究一希望透過集群分析法,找出不同類型的安眠藥 物使用型態,以初探安眠藥物用藥型態之變異分群與相關心理機轉。

研究二目的為找出可以用以預測個案在研究目的一之所屬用藥型態的影響 因子。回顧過往文獻發現,雖有研究探討安眠藥使用型態與可能影響之因素,

但其多以單一變項作為使用型態的分類(如:安眠藥物使用長度、或是否減藥 成功),較少將兩個以上之用藥相關變項共同納入分析,也未考慮到用藥相關心 理因素,上述原因可能會過度簡化用藥型態,而導致安眠藥物使用的相關研究 結果並不一致。例如有研究指出年齡、性別、婚姻以及社經地位等人口學變 項,對有無藥物依賴沒有顯著差異、而過去是否曾使用過助眠藥物與人格特質 則有影響(Clift1, 972)。但另有研究發現藥物使用期間、劑量、年齡、性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是否有精神疾病與助眠藥物依賴有相關(Morin, LeBlanc, Daley, Gregoire, &

Merette, 2006;Asplund, 2000)。雖然目前結果較不一致,但找出影響助眠藥物 使用型態的因子可以瞭解不同助眠藥物使用者的特質,與窺探助眠藥物使用型 態的差異原因,故仍有其重要性。在於此情況下,本研究將採探索性研究取 向,較廣泛地納入過往研究曾使用的相關變項作為研究目的二之變項:包含人 口學變項、情緒相關變項、性格以及睡眠相關因素,並從上述變項中,找出可 以用以預測個案在研究目的一所屬用藥型態之預測因子,幫助本研究了解不同 助眠藥物使用型態者的特質與相關心理狀態。

總結而言,本研究目的一預計以助眠藥物使用者的用藥行為,與用藥相關 心理變項作為不同用藥型態之分群依據,以建立不同助眠藥物使用型態之模 型;而研究目的二則為找出可以預測個案於研究目的一之所屬用藥型態的預測 因子。若能了解不同用藥型態之助眠藥物使用者的心理機轉,以及可能影響用 藥型態的相關因素,或許可以幫助臨床工作者初步了解助眠藥物使用者的用藥 行為成因與心理狀態,並有機會避免高危險族群使用助眠藥物,以降低安眠藥 物長期使用、藥物倚賴以及濫用的情況,也期待此結果能提供不同助眠藥物使 用者較適合的減藥策略,以提高減藥成功率,降低醫療資源以及社會成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