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科技技術與經濟發展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很多觀念 皆能跟進世界潮流的腳步,唯獨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仍根深蒂固存在於現今 的社會,在傳統的價值觀下,希望能藉由後代子孫來永續家族的生命,因此,

台灣的男性也背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促使我國跨國婚姻的形成。

台灣新移民女性的起始,源自於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部分退 伍老兵面臨擇偶困境,台灣少數的東南亞華僑於是媒介印尼、菲律賓、泰國及 馬來西亞的婦女和台灣老兵組織跨國婚姻家庭(劉秀燕,2003)。1990 年之後,

台灣經濟起飛,工業蓬勃發展,社會變遷迅速,女性意識抬頭,致使許多農村、

偏遠地區、社經地位低落的男性面臨擇偶困境,當時,台灣適逢在經濟上與東 南亞國家的互動日益密切,在婚姻仲介者的促成之下,來自異國的新移民女性 正可以解決這些處於弱勢的男性之傳宗接代問題。

自從政府開放新移民女性來台,台灣男性迎娶新移民女性為妻的人數也隨 之逐年增加,新移民女性從民國 83 年的 4899 人(蕭彩琴,2005),截至民國九 十五年底止,我國新移民女性人數已成長至約 38.4 萬人,其中東南亞新移民女 性(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占 34.9%,大陸及港澳地區占 65.1%。根據內政部 九十六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顯示,民國九十五年國人總結婚對數中,配偶為 外籍人士(不含大陸港澳人士)者占 6.7%,為大陸港澳人士者占 10.1%,兩者 合占 16.8%,約每六對新婚就有一對是台灣與大陸港澳、外籍人士結婚,顯示 台灣異國婚姻佔有極高的比例,這些新移民不斷進入台灣的現象已不容忽視。

台灣逐年降低生育率,1950 年代每位育齡婦女平均生育 6 名以上的子女;

至 1994 年降為 2 名,2002 年則只有 1.34 名,比日本、德國等已開發國家更低。

「到了 2027 年,人口將達到零成長」內政部常務次長簡太郎預估(陳慧屏,

2003)。出生率逐年下降的台灣目前正面臨「少子化」問題,本國籍母親的生 育率急速下降,在新移民女性人潮不斷湧進之下,新移民女性所生的「新台灣 之子」卻快速增加(圖 1-1-1),許多新移民女性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結婚 後不久即孕育下一代。從民國 87 年至民國 95 年,短短八年的時間,新移民子 女人數增加近一萬人,其中,又以民國 90 年增加的幅度最大(圖 1-1-2)。在 母親為本國籍與母親為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數比例方面,以民國 92 年為例,新移 民女性之子女出生率為本國配偶的 13.37%(圖 1-1-2),換言之,每 7 個新生 兒中就有一個是新台灣之子。根據內政部資料指出,民國 96 年 1 至 2 月的新生 兒中,生母國籍為本國者的男嬰數為 1 萬 4771 人,女嬰數為 1 萬 3513 人,合 計 2萬 8284 人;生母為大陸港澳者的男嬰數為 837 人,女嬰數為 739 人,合計 1萬 576 人;生母為外國籍之男嬰數為 984 人,女嬰數為 876 人,合計 1860 人。

統計民國 96 年 1、2 月的嬰兒出生數,新移民子女為大陸港澳和外籍人士所生 的子女數已有 3436 人,約佔總出生數 11%,如此高的比例也帶來新移民子女 的教養問題與學校教育之衝擊。

圖 1-1-1 民國 87 年至 95 年新生兒人數

23239 27746 30833 30348 28666 26509 23903 0

根據世新大學民調中心進行「東南亞籍和大陸女性配偶議題」的民調,台 灣民眾最擔心大陸女性配偶的婚姻品質;最煩惱東南亞籍女性配偶的下一代教 育(陳慧屏,2003)。新移民女性進入台灣後,因為語言文化、生活習慣、風 俗民情及環境適應問題,她們皆面臨跨文化適應的衝擊,諸如飲食習慣、價值 觀念、親屬關係適應、生活適應、情緒困擾、人際互動及家人溝通等適應問題。

這些跨國婚姻的家庭,多數在婚後第一、二年便有下一代,而跨國聯姻的本國 男子其教育程度都不高,新移民女性本身的學歷更無法期待,即使學歷高的也 不會中文,加上新移民女性對於異國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往往造成這些跨國婚 姻產下的孩子於就學階段中,在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上出現種種的教育問題,

不容忽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這些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有哪些呢?盧秀芳(2004)的研究指出新移民 女性是影響其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人物,且新移民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導致 學校生活困難重重,使得新移民子女在國語科目上的弱勢導致學習成就偏低。

蘇筱楓(2005)的研究結論提出,一年級的學童裡,中國及東南亞母親之子女 在國語文方面的能力低於台灣配偶之子女,而東南亞配偶之子女在整體學業表 現上有較低落的現象。鍾文悌(2005)從其研究中也發現新移民子女的學業表 現落後於一般學童;張慧貞(2005)則發現新移民子女數感測驗得分分布較偏 向低分群的情形,而非新移民子女數感測驗得分分布則偏向高分群的情形。林 璣萍(2003)的研究顯現,大部份的新移民子女在學習上存有學習弱勢的情形。

陳美惠(2002)針對彰化縣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指出新 移民女性在很年輕時便孕育下一代,由於缺乏照顧子女的常識與經驗,再加上 本身的教育程度不高,以及語言溝通的障礙,故無法輔導下一代的課業,使其 子女在校成為弱勢族群。鍾文悌(2005)在「新移民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提出,跨國婚姻家庭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多半較低,無法提供子女 良好的學習環境,遇到問題時也不會尋求社會救助,無法有效解決家庭衝突,

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情形,導致孩子情緒適應不佳,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從

上述之國內研究可得知新移民子女在教育學習方面具有很多問題,值得國人加 以研究探討。

除此之外,2005 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的「新移民子女的就學現況與 輔導策略」座談會上,學者指出新移民子女本身在校所遭遇的問題,包括認知 性科目方面需要加強,且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數學次之。加上研究者在 近五年的教學過程及與學校老師分享教學經驗中發現,新移民子女就學比例逐 年升高,很多新移民子女在學業表現上呈現落後及不良的情形。然而,許多新 移民子女的背景來自於偏遠地區、文化不利地區或社經地位弱勢的家庭,這些 現象讓研究者想暸解都市化的臺中市,其新移民子女在學業表現上是否同樣也 呈現落後的情形,而與本國配偶子女之學業表現有所差異。

國內許多研究顯示,新移民子女因受到母親母國語言的影響,造成他們語 言發展不利與在校國語科的學習弱勢。然而,除了語文能力是學習的重要關鍵 之外,數學能力也是國小學校教育重要的一環,因此,本研究將探討新移民子 女在數學領域的學習狀況,以及他們與台灣配偶子女在數學領域的表現上是否 具有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