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與分析臺灣高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之音樂欣賞教材,藉由內容 分析法及文獻資料收集進行分析,探究臺灣高級中學音樂教材內容的編輯概況,

並對高級中學教師教科書選材與教學或教科書編撰有所益助。本章共分四節,第 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 限制,第四節為解釋及界定本研究之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音樂是聽覺、時間、情感上的藝術,音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之 角色。王光祈(1892-1936)十分重視音樂的作用,一生以樂為學,主張音樂救國 並終身為之踐行,他表示音樂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態度嫻雅,深思清爽,去 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領略有生之樂(馮文慈、俞玉滋,2009)。馬賽爾(

James Mursell,1893-1963)強調音樂是連接社會和學校之間的鎖鏈,音樂對於學校 和社會,它能給兩者之間帶來非常重要的活力(徐麗紗,2008)。而臺灣國民小 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之課程綱要皆指出,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 徑之一,可以培養學生理解美、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透過音樂中所蘊含的情 感及哲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部,2008)。

可見,音樂的本質必須透過哲學的思維,心理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傳統的分 析,才能真正觸及核心(郭美女,1999),它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對 社會與人生產生積極而正面的作用,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也說:「移風易俗莫善 於樂。」好的音樂可以消除暴戾之氣,具有移風易俗、潛移默化之功能(賴炎元

,2006),張蕙慧及李宛蓁強調音樂欣賞是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擁有音樂、參與音

2

樂的主要方式。所以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實為當今音樂教育中相當重要的 一環(張蕙慧,1995;李宛蓁,2008)。

綜觀上述,研究者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造就演奏人才,更是要 培養學生喜愛音樂、能欣賞音樂。當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就代表著不再接受學校 的音樂教育,大部分的學生可能不再繼續學習音樂,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欣賞音樂 的機會。他們可能會收看喜愛的音樂節目或收聽喜愛的音樂電台,更可能主動購 買喜愛的音樂產品及參與支持各項音樂活動,並成為音樂的欣賞者,繼續接觸及 欣賞自己所喜愛的音樂。因此,音樂欣賞的教學更應該在音樂課程中加強與重視

,儘管學校教師們知道音樂欣賞的重要性,而如何更有效的教導音樂中的內涵,

選擇教材則成為教師首先遇到的抉擇,可惜目前大部分的教師皆習慣以教科書為 傳遞課程的重要方式之一。

音樂欣賞是高中音樂課程的重要核心,根據研究者文獻資料發現,國內目前 有關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頗為豐富,但關於音樂欣賞「教材」或「教科書」

的研究論述僅有13篇,如李宛蓁(2009)的「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 書音樂欣賞教材之內容分析」、胡珊帆(2012)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四階 段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分析–以翰林版為例」、林芳儀(2016)的「國小藝術與 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欣賞之指涉主義、形式主義、表現主義分析與比較以康軒、

翰林版本為例」及張嘉倩(2012)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六到七年級音樂欣 賞課程銜接之研究」。且國內音樂教科書探討之學位論文,研究對象以國民中學 及國民小學階段為主,有關高級中學階段僅2篇,顧如君(2000)的「高中音樂 才能班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教材統整規劃之研究」及劉哲伶(2011)的「不同知 覺學習風格高中生對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形式偏好之研究」;但以上兩篇相關研 究並未針對高級中學之音樂教科書進行探討。

因此,研究者乃針對高級中學一年級各版本音樂教科書之音樂欣賞內容作為 主要探討對象,以了解目前高級中學一年級之音樂欣賞教材編輯方面內容、各版

3

本之異同及各優缺點,提供給學校教師作為教學選材之參考及教科書編輯者的參 考,期望能夠使音樂課之教學品質得到提升。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