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高中一年級音樂欣賞教材內容探討與分析–以音樂教科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高中一年級音樂欣賞教材內容探討與分析–以音樂教科書為例"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美女 教授

臺灣高中一年級音樂欣賞教材內容探討 與分析–以音樂教科書為例

研 究 生: 李竾樊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七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臺灣高中一年級音樂欣賞教材內容探討 與分析–以音樂教科書為例

研 究 生: 李竾樊 撰 指導教授: 郭美女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七年七月

(4)
(5)
(6)

謝誌

三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終於到了寫謝誌的時候,也代表邁入論文完成的階 段,真是謝天、謝地,還要感謝很多人。

首先,最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郭美女主任,寫論文的旅途中,在我碰壁 受挫時,主任總是不疾不徐的引導我,在我文意流暢時,主任也會在我的草稿上

,畫上笑臉以資鼓勵;書寫論文時,最開心的時候莫過於收集笑臉!每次與主任 的見面,總能從主任身上獲得源源不絕的力量,主任教會了我很多事情,讓我學 會如何把握住機會,學會以積極、正面、樂觀的態度去學習、和接受挑戰。謝謝 主任!

感謝擔任本篇論文的口試委員莊敏仁教授、何育真教授,謝謝兩位教授在計 劃及論文口試時的指導,並給予我的論文許多寶貴的建議。

再來要感謝應允協助檢核專家效度的兩位教授,謝謝教授們給予我專業的建 議,讓我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見解,也使我的研究工具可以修正地更為周 詳。

感謝研究所的夥伴們,還有謝謝系辦公室的琦芳助教,當我在研究室、系辦 時,還好有你們給我的關懷,謝謝;還有我最要好的朋友兼同學–楊咩咩,我們 十一年的情誼,我想我很難用文字表達我們的感情,只想說聲有妳真好。

謝謝我的寵物–貝果,總是在我寫到煩悶時用你那可愛的萌臉逗我開心,而 你也喜歡在我寫的正順時過來討摸摸煩我。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在我心情不 佳時,總是對你們碎念,而你們也最愛問我甚麼時候才能畢業;當你們看到這篇 文章的時候,意味著你們又陪我走過一個人生重要階段,然後,我們又可以再次 啟程,前往下一站了!

李竾樊 謹誌 2018 年夏天

(7)

i

臺灣高中一年級音樂欣賞教材內容探討 與分析–以音樂教科書為例

李 竾 樊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教育部審定合格之臺灣高中音樂(一)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 之內容,包括三民、育達、泰宇、華興、新文京、謳馨六個版本。本研究採內容 分析法,以研究者自編之「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之音樂欣賞類型內容 分析類目表」作為研究工具,分析各版音樂(一)教科書之音樂欣賞曲目。獲得 四點結論:一、各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欣賞曲目數量差距大,二、音樂欣 賞教材之音樂欣賞主題譜例,有助於學生欣賞能力之培養,三、各版本教科書音 樂欣賞教材之欣賞曲目內容以「古典音樂」所佔的比例最高,四、高中音樂課程 教學內容與高中課程綱要教育目標不甚相符,並與培養多元文化素養之教學目標 相違背。

此外,藉由對臺灣高中音樂(一)教科書之音樂欣賞教材的探討,研究者發 現高中音樂教科書對於音樂欣賞教材整體內涵豐富,各版本教科書皆以欣賞為教 學重心;但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多元文化的興起,音樂欣賞教材內容也應展 現多元風格,建議音樂教科書在編輯時,應當做到欣賞曲目數量之平均,教師則 更需加強對於各種音樂風格專業素養之提升,以提供不同風格類別的音樂,此外

,教育單位相關應積極辦理音樂欣賞相關之研習,推行音樂教師的「再教育」,

以建立教師的音樂專業能力,進而達到音樂欣賞教學之落實。

關鍵詞:音樂欣賞、音樂教科書、高中音樂

(8)

ii

Content Analysis of Music Appreciation from the 10th Grade Music Textbook in Taiwan

Tzu-Fan Le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eaching materials of music

appreci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which are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cluding six different edi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publishers: San Min, Yui Da, Taiyucoo, Hwashing, New Wun Ching and Oceania.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as adopted for this study to analyze songs of Music Appreciation in each edition of course materials, with the tool of researcher’s self- compiled “Content-analyzed catalog of course materials of Music Appreciation for regular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analysis concluded: (a) Big difference among the amounts of songs in each course material of Music Appreciation, (b) The example of musical score in course materials of Music Appreciation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skill of appreciation, (c)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music type, in those songs of each course material of Music Appreciation, is “Classical music.” And (d) Content of music course in senior high schools doesn't meet educational goal.

Furthermore, by researching course materials of Music Appreci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music course materials generally are

substantial in content of Music Appreciation, which indicated the teaching focus of all six editions is Appreciation; however, the diversity in music should be well-developed for a more valuable education of music, in view of 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rise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the significant subject of music education is Music Appreciation.

Key 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Music textbooks, Senior high school

(9)

iii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v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音樂欣賞意涵與價值... 9

第二節 音樂欣賞的教學理論... 17

第三節 音樂欣賞教材內容類別之探討...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效度... 61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64

第一節 各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曲目資料之分析... 64

第二節 各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之異同... 74

(10)

iv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6

附錄... 95

附錄一 專家效度邀請函...95

附錄二 專家效度意見整理表...98

附錄三 音樂欣賞曲目基本資料一覽表...100

(11)

v

表 次

表 2-1-1 各學者對音樂欣賞之意涵... 11

表2-2-1 各學者之音樂欣賞教學論述... 18

表 2-3-1 審美與欣賞教材實施重點... 20

表2-3-2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謠種類形式... 22

表 2-3-3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唱分類... 23

表2-3-4 福佬系民歌分類型態... 25

表2-3-5 民間器樂—南管音樂與北管音樂... 26

表2-3-6 國內外音樂學者劃分世界音樂之區域整理... 30

表 2-3-7 古典音樂年代簡要分類表... 46

表3-3-1 普通高級音樂(一)教科書審定合格之一覽表... 52

表3-3-2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出版資訊... 53

表3-3-3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單元名稱... 54

表 3-3-4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之三大分類... 57

表 3-3-5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之單元數量... 60

表3-4-1 審美與欣賞教材內容類目說明... 61

表3-4-2 音樂類型類目一覽表... 62

表4-1-1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三民版」音樂欣賞曲目資料統計一 覽表...65

表4-1-2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育達版」音樂欣賞曲目資料統計一 覽表...66

表4-1-3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泰宇版」音樂欣賞曲目資料統計一 覽表...68

(12)

vi

表4-1-4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華興版」音樂欣賞曲目資料統計一 覽表...70 表4-1-5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新文京版」音樂欣賞曲目資料統計

一覽表...71 表4-1-6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一)教科書「謳馨版」音樂欣賞曲目資料統計一

覽表...73 表 4-2-1 各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類別之異同...78

(13)

vii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9

圖3-1-2 研究流程圖... 50

圖4-2-1 高中音樂(一)音樂教科書曲目資料統計之譜例比例... 74

圖4-2-2 高中音樂(一)音樂教科書曲目資料統計之樂曲類別比例... 75

圖4-2-3 高中音樂(一)音樂教科書曲目資料統計之音樂類型-本土音樂... 75

圖4-2-4 高中音樂(一)音樂教科書曲目資料統計之音樂類型-世界音樂... 76

圖4-2-5 高中音樂(一)音樂教科書曲目資料統計之音樂類型-西洋音樂... 76

(14)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與分析臺灣高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之音樂欣賞教材,藉由內容 分析法及文獻資料收集進行分析,探究臺灣高級中學音樂教材內容的編輯概況,

並對高級中學教師教科書選材與教學或教科書編撰有所益助。本章共分四節,第 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 限制,第四節為解釋及界定本研究之名詞。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音樂是聽覺、時間、情感上的藝術,音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之 角色。王光祈(1892-1936)十分重視音樂的作用,一生以樂為學,主張音樂救國 並終身為之踐行,他表示音樂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態度嫻雅,深思清爽,去 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領略有生之樂(馮文慈、俞玉滋,2009)。馬賽爾(

James Mursell,1893-1963)強調音樂是連接社會和學校之間的鎖鏈,音樂對於學校 和社會,它能給兩者之間帶來非常重要的活力(徐麗紗,2008)。而臺灣國民小 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之課程綱要皆指出,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 徑之一,可以培養學生理解美、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透過音樂中所蘊含的情 感及哲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部,2008)。

可見,音樂的本質必須透過哲學的思維,心理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傳統的分 析,才能真正觸及核心(郭美女,1999),它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對 社會與人生產生積極而正面的作用,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也說:「移風易俗莫善 於樂。」好的音樂可以消除暴戾之氣,具有移風易俗、潛移默化之功能(賴炎元

,2006),張蕙慧及李宛蓁強調音樂欣賞是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擁有音樂、參與音

(15)

2

樂的主要方式。所以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實為當今音樂教育中相當重要的 一環(張蕙慧,1995;李宛蓁,2008)。

綜觀上述,研究者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造就演奏人才,更是要 培養學生喜愛音樂、能欣賞音樂。當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就代表著不再接受學校 的音樂教育,大部分的學生可能不再繼續學習音樂,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欣賞音樂 的機會。他們可能會收看喜愛的音樂節目或收聽喜愛的音樂電台,更可能主動購 買喜愛的音樂產品及參與支持各項音樂活動,並成為音樂的欣賞者,繼續接觸及 欣賞自己所喜愛的音樂。因此,音樂欣賞的教學更應該在音樂課程中加強與重視

,儘管學校教師們知道音樂欣賞的重要性,而如何更有效的教導音樂中的內涵,

選擇教材則成為教師首先遇到的抉擇,可惜目前大部分的教師皆習慣以教科書為 傳遞課程的重要方式之一。

音樂欣賞是高中音樂課程的重要核心,根據研究者文獻資料發現,國內目前 有關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頗為豐富,但關於音樂欣賞「教材」或「教科書」

的研究論述僅有13篇,如李宛蓁(2009)的「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 書音樂欣賞教材之內容分析」、胡珊帆(2012)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四階 段教科書音樂欣賞教材分析–以翰林版為例」、林芳儀(2016)的「國小藝術與 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欣賞之指涉主義、形式主義、表現主義分析與比較以康軒、

翰林版本為例」及張嘉倩(2012)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六到七年級音樂欣 賞課程銜接之研究」。且國內音樂教科書探討之學位論文,研究對象以國民中學 及國民小學階段為主,有關高級中學階段僅2篇,顧如君(2000)的「高中音樂 才能班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教材統整規劃之研究」及劉哲伶(2011)的「不同知 覺學習風格高中生對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形式偏好之研究」;但以上兩篇相關研 究並未針對高級中學之音樂教科書進行探討。

因此,研究者乃針對高級中學一年級各版本音樂教科書之音樂欣賞內容作為 主要探討對象,以了解目前高級中學一年級之音樂欣賞教材編輯方面內容、各版

(16)

3

本之異同及各優缺點,提供給學校教師作為教學選材之參考及教科書編輯者的參 考,期望能夠使音樂課之教學品質得到提升。

(17)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所敘述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及分析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音樂欣賞曲目之本土 音樂、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教材編輯比例。

二、比較及分析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在音樂欣賞之本土音 樂、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教材之內容。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給學校高中音樂教師作為教學教材選用與教科 書編輯者的參考,期望能夠使音樂課之教學品質得到提升。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定待答問題如下:

一、探討及分析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音樂欣賞曲目之本土音樂

、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教材編輯比例?

(一)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有關音樂欣賞曲目之本土音樂比例 為何?

(二)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有關音樂欣賞曲目之世界音樂比例 為何?

(三)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有關音樂欣賞曲目之西洋音樂比例 為何?

二、比較及分析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在本土音樂、世界音樂和 西洋音樂教材內容之異同為何?

(一)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在音樂欣賞本土音樂內容之異同為 何?

(18)

5

(二)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在音樂欣賞世界音樂內容之異同為 何?

(三)臺灣各版本高中一年級音樂教科書中,在音樂欣賞西洋音樂內容之異同為 何?

(19)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述說明研究的範圍與限制,並界定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兩方面的限制 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採用教育部2008年課程綱要審定之教科用書,針對三民、

育達、泰宇、華興、新文京、謳馨等六個不同版本的高中音樂一年級音樂課本進 行探討,並限定為各版本皆有之冊次。各版本之高中音樂一年級音樂教科書名稱 通稱為音樂(一),音樂(一)通過教育部審定之各版本包括三民、育達文化、

育達文化(乙版)、泰宇、泰宇(乙版)、泰宇(丙版)、新文京、華興、華興

(乙版)、華興(丙版)、謳馨。由於(乙版)僅有三個版本,(丙版)僅有兩 個版本,考量分析之版本完整性,本研究僅以高級中學音樂(一)為對象,《音 樂(一)乙版》與《音樂(一)丙版》則不列入分析範圍。

本研究僅分析審查合格之高級中學一年級各版本之音樂課本,未包含高級中 學之教師手冊、學生習作及其他補充自編教材等。因此,研究結果不能推論至其 他音樂教材。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僅採取高級中學一年級音樂教科書各冊教材之音樂欣賞曲目,進 行探討和研究,而教科書附錄則未列入本研究之分析範圍。本研究依據教育部 2008年所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音樂課程綱要,針對四大主題其中審美與欣賞的主 要內容「本土音樂」、「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三大類進行探討;主要為探 討樂曲中之欣賞教材部分,有關教科書中其他部分內容,則留待後續研究,是其 限制。

(20)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音樂欣賞

音樂是表現情感的一種藝術,音樂欣賞乃是在從學習的過程中,由淺入深、

由感覺音樂到深層的理解音樂內涵,以共享另一個人所希望表達的意境,為作曲 家、歌唱者或演奏者及欣賞者三者之間的共鳴與交流(張恒愷,2001)。

在本研究中,音樂欣賞係指高中音樂教科書中的音樂欣賞教材內容,並針對 各類音樂欣賞內容之音樂類型進行探討。

二、教科書

教科書係指教師「教」、學生「學」的教材內容,教科書是教師施教的依據

,也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具體言之,亦即師生進行教學活動時使用的教科用 書,包括學生用的課本、習作以及教師手冊或教學指引等(賴美鈴,1995;洪若 烈,2003)。

本研究所稱教科書,指依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及規定編輯之高級中等一年 級音樂課本。

三、音樂教材內容

在學校課程中,教科書乃依照政府制定之課程綱要編寫,且為教師教學之主

要材料,因此,教科書內容可說是連結課程與教學之重要教材(藍順德 , 2006)。

教育部(2008)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音樂』課程綱要」中,將 音樂(一)依內容分成四大主題,審美與欣賞、歌唱與演奏、即興與創作、音樂 知識與練習;審美與欣賞的主要內容分為本土音樂、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歌唱

(21)

8

與演奏的主要內容分為歌唱、樂器演奏和音樂展演,即興與創作的主要內容分為 即興與創作,音樂知識與練習的主要內容分為基本練習和樂理常識。

本研究之音樂教材內容,主要為探討課程綱要中的審美與欣賞之三大內容:

本土音樂、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

(22)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分成三節討論相關學理論述:第一節為音樂欣賞的意涵與價值,分 別探討音樂欣賞的意涵與音樂欣賞的價值;第二節為音樂欣賞的教學理論;第三 節為音樂欣賞教材內容類型之探討,說明音樂欣賞部分教材之分類與內容。以下 分述各節內容。

第一節 音樂欣賞的意涵與價值

音樂是藝術,音樂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活動,音樂活動 可分為「創作」、「表演」與「欣賞」三部分,音樂並非無中生有、可有可無的 調劑品,而是生活中歷久彌新、有別於其他所有事物、活生生存在於我們文化與 生活中的藝術形式,其中「欣賞」是大部分的人最常進行的音樂活動(林小玉,

1997、2009)。音樂對人類的重要性能由各種不同的層面來展現,但因過於廣泛

,反而容易被忽略。如果把音樂當成是語言的一種,是人類基本的語言之一,是 了解世界各文化,表達情緒、思考的重要工具,對人類而言,音樂與感情之間的 聯繫是很特別的(郭美女,2000)。由此可知,音樂經驗的範圍包含種種活動甚 至是語言,而音樂「欣賞」更是主要的音樂活動。

國內學者曾提到,音樂透過聲音、節奏、力度等方式表達,人們則透過音樂 欣賞的方式表達其對音樂的感受,因此音樂欣賞是體驗音樂的表現,是人類發自 內心情感的藝術(李娓娓,2000)。林秀惠(2006)認為,音樂欣賞對於創造力

、聯想力,以及理解力的啟發,也有莫大助益。「欣賞」可說是音樂能力的一種

「整合」表現(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0);音樂欣賞目的在培養欣賞者對音 樂的興趣和愛好,透過欣賞活動的實踐讓欣賞者不斷累積音樂經驗,增進音樂聽

(23)

10

覺和想像力,逐步提高個人的欣賞能力,提升其對音樂的理解力及對音樂美感的 不同看法,進而培養欣賞者高尚的道德和情操(聶元龍、李晶、朱亞榮,1999)

;可見,音樂欣賞在人的情感、道德、美感、創造力、理解力的啟發等,都是極 為重要的。

一、音樂欣賞的意涵

對於音樂欣賞的定義,古今中外學者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楊沛仁(2001)與 羅安倩(2009)皆認為,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音樂欣賞不僅注重情意的陶 冶、美感經驗的培養,從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中統合認知及技能的學習,古希臘 的哲學家普遍認為,音樂是一種高尚且具有科學意義的藝術,也認同音樂具有深 奧的力量,能使人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聆賞的樂曲達到心靈的共鳴。音樂欣賞是欣 賞者對音樂作品進行的審美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錢仁康、張 有剛、尹紅、陳暘、李南,1999)。范儉民(1990)認為音樂欣賞是學習並理解 音樂感受,透過理解、欣賞不斷改進對音樂欣賞的想法,並增進技能、提升欣賞 能力。

音樂欣賞可說是情感得以抒發的一種活動,因為心靈渴求美聲的滋潤與活化

,欣賞者透過聽覺得到心靈的滿足,並使欣賞者能從中獲得情緒感受與美的經驗

;除此之外還可以瞭解作品的創作動機、曲式架構、歷史背景、派別風格等,並 藉由表演讓音樂欣賞成為一種再創作的行為,透過表演者的詮釋與欣賞者本身的 藝術涵養,使音樂欣賞成為個人對於藝術審美的一種價值判斷(蕭雅黛,2012;

顧如君,2000; Reimer,1989)。音樂欣賞亦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性認識與 理性認識的整體創造性之藝術活動,藉由一個由淺入深的反覆過程,使人從自然 的欣賞提高到理性的欣賞,甚至於評論性的欣賞階段,可說為一養成個人音樂基 本能力的審美過程(黃富暖,2002;曾焜宗,2006)。

(24)

11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於音樂欣賞的意涵有著不同的觀點與見解,研究者 將其整理,並依照出版年代順序排序如表2-1-1:

表2-1-1 各學者對音樂欣賞之意涵

學 者 年 代 音樂欣賞的意涵 馬賽爾(

James Lockhart Mursell)

1971 音樂欣賞是一種有選擇的反應,在音樂欣賞的過 程中,欣賞者會因為音樂產生聯想與想像,而原有的 心境與情緒受到影響。聯想的反應來自於欣賞者的直 接經歷與生活經驗,與實際所欣賞的音樂無關。

吳榮桂 1989 音樂欣賞的意義是進一步認識音樂歷史文化的背 景,提升音樂欣賞的層面,並選擇我們所喜歡的,在 音樂中抒發情感,滿足追求真善美的慾望。

賴默 ( Bennett Reimer)

1989 音樂欣賞是音樂藝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活動,音 樂欣賞是欣賞者透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賞,是一種 情緒最直接的反應,並從中獲得音樂美的感受。而音 樂活動的審美過程中,正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造 的過程。

姚世澤 2000 音樂欣賞是一種直覺反射,依個人水準、品味而 有不同的程度,也是一種最直接的情緒反應,是人類 心靈對音樂感覺之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迴響

。音樂欣賞另一種意義是參與作品表演的詮釋,瞭解 創作的動機、創作的歷史背景、創作技巧作品以及內 容的曲式架構與藝術的價值感,進而對作品產生認知 而增加欣賞的興趣,提升欣賞的品質。

(25)

12

表2-1-1 各學者對音樂欣賞之意涵(續)

學 者 年 代 音樂欣賞的意涵

崔光宙 1993 音樂欣賞是三度創作:第一度創作,或稱原創為 作曲家將思想寫成樂譜;第二度創作為演奏(唱)家 詮釋樂譜,而用樂音表達出來;第三度創作為欣賞者 以他敏銳的感受力聽到樂音,並在內心激起思想及感 情的共鳴。所以「欣賞」屬於沒有具體成品的「再創 作」,而這種「再創作」就是藝術家直覺的再造過程

。因此,音樂欣賞本身為欣賞者內在的一種創作活動

。欣賞除了是一種感情的活動,更是種提昇判斷力和 認知的活動,一個人的欣賞能力,必定會隨著他的人 格成長而臻於成熟。

蔡盛通 1996 聽音樂的兩大基本原理,以瞬間的直覺去感受為 第一原理,世界共通的語言就是音樂為的二原理,所 以沒有人不會欣賞古典樂。同一首曲子,不同地區的 人聽起來,感受接近,即使是不知曲名也有其想像空 間,所以音樂各種知識的欣賞或直覺的感受都值得去 思考。

方銘健 1997 音樂欣賞可以透過聲音形象對於人的聽覺產生交 互作用,使欣賞者產生特定的聯想和想像,進而在欣 賞者的意念中形成情感的意象,使情緒因而受到感染 和刺激。

(26)

13

表2-1-1 各學者對音樂欣賞之意涵(續)

學 者 年 代 音樂欣賞的意涵

郭美女 1999 在音樂欣賞的活動中,兒童聆聽的範圍是寬廣而 無限的,任何類型的音樂都可以是聆聽對象:包括古 典音樂、鄉土音樂、流行音樂、爵士音樂、現代音樂 等等。目的是要使學生能累積聽覺經驗,培養敏銳的 音樂認知能力,開發其內在的音樂潛能。

錢仁康等 人

1999 音樂欣賞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活動,也是 屬於創造性的精神活動。音樂欣賞為人們提供動聽的 聲響樂音,欣賞者產生滿足的心理狀態,並將欣賞者 的注意力與思維引向預定的創作目的;音樂欣賞能啟 發欣賞者的智慧,豐富欣賞者的生活。

吳舜文 2000 融合知能與情意當屬欣賞素養之養成教育,音樂 欣賞教學可所謂是音樂課程與學習能力的整合表現。

綜合上述學者的說法,研究者認為音樂欣賞是欣賞者透過聽覺的媒介,是欣 賞者依個人內涵、經驗與認知程度,反應出對音樂聆聽與鑑賞的活動之感受,並 透過音樂欣賞的過程,瞭解創作的動機、創作的歷史背景、創作的技巧、作品內 容的曲式架構與派別風格等藝術的價值,進而增進對音樂的理解,從而獲得音樂 的美感享受,累積美感經驗與豐富精神生活內涵,增加欣賞的興趣並提升欣賞音 樂的品質。

(27)

14

二、音樂欣賞的價值

自古以來,音樂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活因素之一,音樂的產生關係到人類本 身的經驗以及社會文化脈絡;不但能刺激所有的參與者,並能直接影響與反映出 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也是文化知識傳遞的最佳利器(郭美女,2005)。

郭美女(1999)認為「聆聽」是認識聲音,學習音樂的基礎,也是音樂活動 的第一道窗口。著名的鈴木音樂教學法(Suzuki Method)也強調先從“聽”進入 音樂的世界,認為音樂和語言一樣,藉由反覆聆聽好的音樂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意 願、讓學習者模仿、反覆練習並為學習者豎立學習的目標。郭美女(2000)及張 統星(1994)皆強調「聆聽」的重要性,認為經由音樂的聆聽、學習與認知,有 助於聆聽者建立音樂結構的抽象知識,音樂為聽覺的藝術,整個音樂藝術活動正 是一個藉由欣賞貫穿不斷創造與探索的過程,欣賞者透過聽覺媒介,對音樂進行 聆聽與鑑賞,並從音樂中獲得情緒感受與美的經驗,而聆聽為音樂學習必要的活 動之一(Reimer,1989)。

可見,從欣賞音樂中學習音樂是最直接而有效的一種方法,音樂欣賞是基礎 且必備的音樂技能,透過欣賞才能展現音樂的存在(Regelski,2005);而演唱

、演奏和創作更必須建築在音樂欣賞的知識理解之上。

根據文獻發現,學者們對於音樂欣賞的價值看法大致相同,認為音樂欣賞的 價值是人們透過審美過程激發人的美感特質。顧如君(2000)認為,音樂欣賞是 一種審美活動,其意義是從中獲得音樂的審美體驗,並透過各種方式的音樂欣賞

,培養豐富的情感世界。David J. Elliott(1995)認為音樂欣賞是音樂藝術本身獨 特且重要的方法,讓人類有意識的去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意涵,音樂欣賞最根本的 價值就是從欣賞活動中體驗音樂的美,可以透過音樂欣賞培養對真、善、美的熱 愛,音樂欣賞也是快樂與自我成長的最佳經驗來源之一。

(28)

15

殷玉瑾(1995)認為,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音樂欣賞價 值主要於下七點:

(一)培養感受音樂的能力及音樂美感經驗。

(二)激發音樂的聯想力及想像力。

(三)增進對音樂的感情經驗。

(四)增強音樂記憶力。

(五)開發智力,調節大腦功能。

(六)增進音樂理解和創造的能力。

(七)拓展對音樂的興趣和品味。

Patricia J. Flowers(1988、1990)與吳秋琴(1993)主張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 與種種音樂活動的中心,如將各種音樂學習領域如認譜、音感、演唱、演奏、創 作等融入欣賞活動,不僅豐富了欣賞的能力,同時也能增進欣賞需有的預備知 識。因此欣賞教學可以和其他音樂教學活動相配合,在音樂教育上有極大的重要 性。欣賞音樂時,除了要對音樂作品有所理解之外,更要發揮豐富靈敏的想像 力,去把那些音響所不能完全表達的部分加以補充、架構和豐富(張蕙慧,

2001)。張嘉芸(2003)指出音樂欣賞與樂理課程,是培養學童音樂賞析能力以 及建立音樂基礎概念的重要課程。欣賞不僅可先於表演與創作活動,也可作為表 演與創作之題材。人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知音,用音樂來舉例,音樂就是作曲 家、演奏家和欣賞者相互融合的藝術。范儉民(1968)認為,理想的欣賞者是一 位能不愣惜且能大聲喝采的人,說明欣賞者若是能真正的置身於音樂脈絡中,對 作曲者與演奏者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除了要有好的創作與傑出的表演,有 內涵的欣賞者也是重要的一環。

可見,美感經驗的獲得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而要從音樂欣賞中獲得美感 經驗,教師應重視建立學生深層的音樂欣賞經驗,透過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來引

(29)

16

發學生美感體驗,他們便能透過音樂欣賞建立對音樂的瞭解與認識表演的技巧,

達成此一目標(Campbell,2005;Bradley,1971)。音樂欣賞教學的教育價值,

經由上述的探討,其價值意義已無庸置疑,顯示出從聆聽到欣賞,對人類生活不 論是在精神面或是認知面都具有影響力。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且深受學生喜愛,經由音樂欣賞的教學過程,可以讓教師檢視學生對音樂基礎的 認知能力,如聽音、節奏、音樂史、音樂派別、作曲家等;學生亦可由音樂的聆 賞培養對音樂的興趣與培養表達溝通能力、理解力、想像聯想力、創造力及增強 記憶力,它更是培養美感藝術的一種途徑,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

以落實學生的音樂基本能力,同時,藉由音樂欣賞可以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審美能 力,培養學生對「美」的價值觀。

近年來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已推廣至教育界,許多藝術風格是橫跨多種文化

,而不同文化的音樂結構其實是相同的。從廣泛歷史及地理的角度來進行音樂教 學,表示音樂教材不再是原本以「西方文化」課程為中心的教學,音樂欣賞應將

「西方音樂」與「非西方音樂」並重,透過欣賞不同國家、民族、地域、文化的 音樂,學生較易瞭解差異性很大的音樂樂派、音樂類型、樂器、樂曲風格,及其 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顧如君,2000;趙怡如,2005)。

因此,為達到橫向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亦可與其他音樂活動相配合,首先要 注重培養欣賞者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符合其學習需求,拓廣音樂欣賞的學習視 野,才能落實音樂教育。

(30)

17

第二節 音樂欣賞的教學理論

音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停止、消逝,但對於音樂感受靈敏的耳朵而言,音 樂仍然會停留在記憶中(曾焜宗,2006)。音樂是人類的文化資產,藝術教育的 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人格,美化生活的知能,開發美感智能,培養文化素養,導 入生活藝術殿堂(呂燕卿,2001)。對於千變萬化、內涵豐富的音樂,往往無法 藉著文字或語言加以盡述,而達到真正的傳達效果。除了文字的描述方式外,還 必須運用圖畫、手勢、影像、符號、表情、肢體動作等方式來表現,透過其他語 言來表現音樂,使學生能更容易理解音樂(郭美女,2000)。

顧如君(2000)在高中音樂才能班音樂欣賞課程設計與教材統整規劃之研究 中也提到,音樂欣賞教學具有三種教育功能,一為透過欣賞培養學生表達與溝通 的能力,二為欣賞教學具有能力評估的教育功能,三為音樂欣賞拓展學生視野,

瞭解多元文化。音樂欣賞教學若無音樂教師的指導,學生容易淪為「聽音樂」的 現象,但音樂教師若無正確的音樂欣賞教學觀念,則易使音樂欣賞教學淪為艱深 的樂曲理論分析,造成學生排斥的心理,曾正仲(1996)強調樂曲方面要有選擇 和安排,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中,有效率的欣賞音樂,而不是無意識的從頭聽 到尾。

音樂教育涵蓋之範圍舉凡欣賞、創作、音樂知能或演奏演唱等,皆為音樂教 育之範疇,而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為當今音樂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沈 佳樂,2016)。Jerome S. Bruner指稱「學習情境的結構性是有效學習的必要條 件」,Bruner主張教師應教學生從活動中發現原則,從而整理統整,進而組織成 屬於自己的知識經驗(張春興,1998)。康謳(1963)、聶元龍(1999)與吳舜 文(2000)等皆強調,音樂欣賞教學時,應循序漸進,規劃由淺入深的訓練,學 生將相關音樂知識運用於音樂欣賞中,方能獲得良好教學成效。

(31)

18

學校的音樂教育中,讓學生學習演唱、演奏技巧、樂理常識等等固然重要,

但如何使學生懂得欣賞優美精緻的音樂,期望學生也能達到此一欣賞境界,更加 重要。以下將各學者對於音樂欣賞教學的論述整理如表2-2-1。

表2-2-1 各學者之音樂欣賞教學論述

學 者 年 代 音樂欣賞教學論述

康謳 1963 欣賞音樂教材的選擇需以不違反善良風俗為 原則,同時也需考量學生的心智發展年齡。

范儉民 1968 1990

教學時應注意旋律美、音色美、律動美、和 聲美、形式美及精神美等的音樂美,從理解 開始,認識音樂之旋律與節奏的藝術美與作 品的相關文化脈絡。

張統星 1990 實施音樂欣賞教學,要先瞭解音樂欣賞的目 標;透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活用學生愛好 音樂的天賦,以達到音樂教育的目標。

鄭方靖 1993 認為音樂欣賞可以培養學生親近精緻音樂的 性向,也是學習音樂各方面要素、知識及常 識的手段,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複習加強學生所學過之音樂理念或符號之外

,也可以藉著音樂欣賞教學帶領學生認識世 界音樂的精華 。

殷玉瑾 1995 教學音樂欣賞應以充分發掘學生的音樂感受 力,培養音樂的思維活動為主要的重心。

曾正仲 1996 欣賞作品應該需要有基礎的認識與記憶,如 曲名、作曲家、主題旋律或音樂特色等,並 要逐漸擴大欣賞樂曲的範圍與種類,以拓展 音樂欣賞的視野。

Bennett Reimer 1997 一位教導音樂欣賞的教師,必須讓學生瞭解 更多音樂元素、對音樂的價值觀、有判斷音 樂的能力,以及音樂美學思想。

(32)

19

表2-2-1 各學者之音樂欣賞教學論述(續)

學 者 年 代 音樂欣賞教學論述

陳姿光 1997 真正有效的音樂欣賞引導,在做法上必須利 用聽覺、視覺、觸覺及動覺的綜合學習情境

,並加上音樂要素之教學內容,才能達到更 進一步的融合推衍。

郭美女 1999 音樂是沒有特定的情感,也沒有絕對的表情

,因此要理解音樂、培養欣賞音樂能力,要 先觀察音樂的組織要素和形式,必須不斷學 習各種音樂知識和傾聽音樂作品,以加深學 生對音樂素材的認識,音樂欣賞教學除了要 培養基本的音樂能力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 聆聽、觀察音樂的基本組織型態,如音高的 距離、力度、音色、曲調、和聲的變化及節 奏,當聆聽音樂時,教師給予適當的提示,

學生將能對音樂的主題、聲音的音色、強度 的漸弱或漸強、或音高的變化等加以探討和 分析,若要進一步將音樂之感性和理性結合 在一起,就要對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進行更 深入的瞭解。

曾焜宗 2006 音樂教學中音樂要素因其結構性,被視為不 可或缺的一環,在音樂欣賞教學上音樂要素 亦如此。

由上述音樂欣賞教學的文獻論述可知,音樂欣賞不再只是「聽」音樂如此簡 單而已,音樂欣賞是將音樂之感性和理性結合在一起,為一個審美與再創造的音 樂歷程,最後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因此,適當的音樂欣賞教學能幫助教師培養 學生的欣賞能力,透過音樂欣賞教學,希望學生能藉由教師的引導達到欣賞的最 高境界,使學生廣泛接觸多元的不同的音樂文化,增進學生表達與溝通之能力,

並累積美感經驗,完成音樂教育培養之審美能力。

(33)

20

第三節 音樂欣賞教材內容類別之探討

在音樂欣賞教學的教材編撰,應重視學生的興趣及喜好,配合學生的情感經 驗與音樂發展,並注意欣賞內容的生活化及多元文化趨勢,以引導學生更深層廣 泛的學習。根據教育部(2008)所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音樂課程綱要中,審美與 欣賞之教材實施重點如表2-3-1;審美與欣賞的主要內容可分為「本土音樂」、「

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三大領域,而關於音樂欣賞主題之教材內涵,本土音 樂為著重於臺灣文化之體認、世界音樂為涵蓋歷史、社會與人文背景、西洋音樂 為包含樂曲形式、曲種、風格。

表2-3-1 審美與欣賞教材實施重點

審美與欣賞 實施重點 1. 與九年一貫課程藝術學習內涵結合。

2. 與其他主題如歌唱與演奏、即興與創作、音樂知識與練習等 各種學習活動項目相互結合。

3. 主動賞析及解說對音樂的觀點。

4. 探究藝術與文化產品的內涵、創作歷程及其與社會文化脈絡 的關聯。

5. 瞭解各類藝術的演變,辨別其風格的差異。

6. 熟悉並探索各類至少三個國內外音樂家或藝術展演團體之特 色,及其相關的人、事、物。

7. 與高中學生心理需求相呼應。

8. 適當納入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

人權教育、海洋教育、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消 費者保護教育等相關議題。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音樂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

(34)

21

以下分為就「本土音樂」、「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三大領域進行詳細 探討:

一、本土音樂

范儉民(1968、1990)、張統星(1990)皆認為欣賞教學應注重我國民族音 樂,而要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應先從關係密切的鄉土音樂著手。

臺灣音樂發展在統治政策的更替,以及原住民、漢族等等不同族群之異質文 化交融下,依歷史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荷西時期(1624-1661)、

第二階段為明鄭與清領時期(1661-1895)、第三階段為日據時期(1895-1945

)、第四階段為二次大戰後(1945-1987)、第五階段為解嚴以後(1987-至今

)(陳郁秀,2008;簡後聰,2000)。

國內學者許常惠撰寫之《臺灣音樂史初稿》(1991)將臺灣音樂確立為三個 類別,分別為「原住民音樂」、「漢族民間音樂」、「西式新音樂」;陳郁秀策 劃編輯之《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因考量流行音樂與學術音樂之性質差異與淵源

,則將之分為「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

」等四個類別(陳郁秀,2008)。

本研究參考陳郁秀撰寫之《臺灣音樂百科辭書》之分類方式,並分別對「臺 灣原住民音樂」、「臺灣漢族民間音樂」、「臺灣流行音樂」這三種音樂類別進 行探討。

(一)臺灣原住民音樂

臺灣原住民分為平埔族及高山族兩大族群,由於平埔族長期深受平地漢人的 影響,已無法窺其原貌,目前所謂原住民音樂多以高山族音樂為主,根據行政院 原住民委員會公布,政府所認定之臺灣原住民共16族,分別為阿美族、泰雅族、

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達悟族)、邵族、

(35)

22

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行 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7)。

原住民族群因生活習俗的不同,文化特徵、生長地區及種族個性之差異,所 表現出的音樂不僅在風格上互異,在曲調結構或樂曲的組織上,呈現出各族不同 程度的藝術性。臺灣原住民族在大環境強勢文化的壓抑及本身為無文字的先天劣 勢下,曾面臨文化消失的危機;由於缺乏文字紀錄,較難以斷代的方式分析原住 民音樂的演變發展,故原住民音樂多與原住民之歌曲(歌唱)、樂器、歌舞、宗 教信仰、祭典儀式、漁獵農耕等生活習俗及社會組織的眾多層面息息相關(郭美 女,2005;許常惠,1911)。

臺灣原住民的音樂表現形式,從祭祀、勞動、生活、娛樂,都是以歌唱來進 行,因此在歌唱方面發展出多樣的歌唱型態,例如:雅美族的單音朗誦及異音合 唱、排灣族的情歌對唱、阿美族與卑南族慣常使用五聲音階的歌舞及以和聲為主 要表現的布農族之傳統歌謠。

研究者將臺灣原住民歌謠形式依許常惠(1991、1992)、簡上仁(2001)、

陳郁秀(2008)、郭美女(2010)等學者分類歸納如表2-3-2;歌唱種類依許常惠

(1991、1992)、郭美女(2010)等學者分類歸納如表2-3-3。

表2-3-2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謠種類形式

學 者 年 代 歌謠形式

黑澤隆朝 祭典歌謠、咒詛歌謠、勞動歌謠、相思歌

謠、飲酒歌謠、慶典歌謠、敘事歌謠。

許常惠 1991 祭典歌謠、傳說類歌謠、工作類歌謠、生 活感情類歌謠。

許常惠 1992 祭祀歌、民族儀式歌、詛咒歌、勞動歌、

飲酒歌、愛情歌、敘事歌。

(36)

23

表2-3-2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謠種類形式(續)

簡上仁 2001 祭祀歌謠、勞動歌謠、愛情歌謠、爭鬥歌 謠、日常生活歌謠、敍事歌謠、童謠。

郭美女 2010 祭儀性歌謠、工作類歌謠、生活性歌謠、

童謠。

註:音樂學者黑澤隆朝之歌謠分類,引自於《臺灣音樂百科辭書》(陳郁秀,2008)。

表2-3-3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唱分類

學 者 歌唱分類

黑澤隆朝 應答唱法、朗詠唱法、民謠調唱法、諧和音唱法、自然和 音唱法、自由合唱、四度並行唱法、卡農唱法、斜進行唱 法、對位唱法。

許常惠 朗誦唱法、曲調唱法、對唱法、領唱與和腔唱法、自然和 絃唱法、諧和和絃唱法、五度或四度平行唱法、頑固低音 唱法、輪唱唱法、自由對位唱法、異音唱法。

郭美女 獨唱、重唱、合唱、朗誦式的領唱與合唱、呼喊式的唱法

註:音樂學者黑澤隆朝之音樂歌唱分類,引自於《布農族音樂與文化傳達》(郭美女,

2010,162頁)。

根據上述文獻資料顯示,臺灣原住民歌唱形式是非常多樣化的,幾乎包括歐 洲文藝復興以前全部的歌唱形式。臺灣原住民以歌唱為主的文化特質,不僅表現 出音樂存在與團體合作的生命力,充分顯示出其音樂在文化傳承上的特殊意涵,

呈現出臺灣原住民特有的藝術性和價值。

(37)

24

(二)臺灣漢族傳統音樂

相較於臺灣原住民,漢人出現於臺灣的時間較晚,於十七世紀明鄭與清廷治 臺後數量大增,大量移入臺灣的漢人可分為福佬系、客家系、閩北系、其他(大 陸各省)等五大漢人族群。由於來臺屬於跨海之短距離遷移,宗族及地緣關係之 遷移者,大量形成聚落,減少入鄉隨俗之問題,使傳統文化、風俗文化等能較完 整保存之(許常惠,1992;簡後聰,2000)。

大量的漢族移民也帶來了更多元蓬勃的音樂,在分類上,臺灣漢族音樂可歸 納為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說唱音樂、傳統戲劇音樂、地方戲劇音樂、民間 器樂、舞蹈音樂、祭祀音樂等八大類型(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傳統 戲劇音樂、地方戲劇音樂及民間器樂其內容為相輔相臣之關係,另外,舞蹈音樂 係指傳統戲劇和地方戲劇中,身段步法及變化所搭配之音樂,將於民間器樂中介 紹。以下分別針對三種類之音樂內容進行探討和說明,第一類為「漢族民歌」;

第二類為「說唱音樂」;第三類為「民間器樂」。

1. 漢族民歌

民歌是所有民間歌唱藝術之源頭。民歌流傳於常民階層的生活音調,充分反 映出臺灣常民階層的勞動生活、歲時民俗及農暇之娛樂生活。由於民歌和人民生 活聯繫密切,屬口頭創作性,且於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修改,故民歌作曲者多不可 考,民歌亦可視為體性與傳統性的特質(陳郁秀,2008)。臺灣漢族民歌包括「

福佬系民歌」及「客家系民歌」,因語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其音樂型態的差異 性也頗大各自發展出地方特色。以下將其「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分別 說明。

(38)

25

(1) 福佬系民歌

在漢族的移民中,最早到達臺灣且人數最多的是福建漳、泉二地的閩南語系 居民,在臺灣通常稱爲福佬人亦或閩南人。所謂「福佬系民歌」指的就是流傳在 臺灣並以福佬話歌唱的歌謠。福佬系民歌多以五聲音階構成,囿於生活環境、風 俗民情的不同,其演唱內容、唱法及型態會有差別。茲將國內學者許常惠(1992

)、簡上仁(1998)所分類型態之福佬系民歌整理如表2-3-4。

表2-3-4 福佬系民歌分類型態

學 者 分類法 類 型

許常惠 依用途 歌謠類、戲劇類、說唱類、歌舞類、兒 歌類。

簡上仁 依歌詞的體制 七字仔、雜念仔。

依歌詞的內容 家庭倫理類、勞動工作類、愛情類、祭 祀類、敘事類、娛樂類。

依分布的地區 西部平原、恆春地區、北宜地區等地、

其他地區。

依歌唱的用途 歌謠類、歌舞類、說唱類、戲曲類。

(2)客家系民歌

臺灣客家族群主要分布於苗栗、新竹、桃園、高雄、屏東、花蓮等地,由於 早期臺灣客家系居民多居住於山坡地,以種茶為業,故而形成山歌文化。國內學 者簡上仁(2001)就其曲調性質的不同,將客家民謠分成老山歌、山歌仔、平板 調及客家小調四大類,老山歌又稱「大山歌」,是客家歌謠中最古老的一種曲調

;山歌仔又稱爲「山歌指」,山歌仔由老山歌衍生而成,但拍子較規則化;平板 調又稱爲「改良調」,改良自老山歌及山歌仔,是最大衆化的一種曲調;客家小 調是指除老山歌、山歌仔及平板調之外有固定的歌詞和曲調的客家歌謠。

(39)

26

2. 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即為說或唱之方式,混合敘述故事之民間曲藝,亦為「唸歌仔」(

林瑛琪,2010)。唸歌仔依曲調可分為民謠類、歌仔類、南管類、乞食調類其中

,「歌仔」為歌仔戲吸收運用;民謠類、南管類分別以臺灣漢族民歌與南管為基 本曲調;乞食調類現已較少見,起源於道士傳教,傳至臺灣後多屬乞丐賣藝演唱

(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

3. 民間器樂

臺灣漢族的民間器樂可依族群或使用場合及特質的不同分為鑼鼓樂、鼓吹樂

、絲竹樂及大合奏樂四類(許常惠,1991),或鑼鼓、鼓吹、吹打、絃索、絲竹 五大類(王瑞裕,1997)。以地區特色而言,臺灣最具代表性之民間器樂為北管 與南管音樂。研究者將顏綠芬、徐玫玲(2006),林瑛琪(2010)之南管與北管 音樂說法整理如表2-3-5。

表2-3-5 民間器樂—南管音樂與北管音樂

起源地 用 途 樂器編制 樂曲種類

南管 泉州 藝術娛樂性質 「上四管」:琵琶、三絃、洞簫

、二絃等旋律性樂 器加上拍板。

「下四管」:響盞、叫鑼、四塊

、雙音等節奏性樂 器。

「十音會奏」:上四管、下四管 加上玉噯(註)

指、曲、

(40)

27

表2-3-5 民間器樂—南管音樂與北管音樂(續)

起源地 用 途 樂器編制 樂曲種類

北管 福建以北 迎神賽會、婚

喪喜慶場合

鼓吹樂、絲竹樂。 牌子、絃

譜、細曲 註:玉噯係指小型嗩吶。

由上述文獻可知,臺灣漢族傳統音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與人們生活關係 密切,並有傳遞文化風俗之功能。在多元化的世界,不斷有外界音樂圍繞著我們

,我們更應該找出傳統音樂之元素與核心價值,保存並推廣。

(一) 臺灣流行音樂

臺灣流行音樂之最早發展以閩南語流行歌曲為主,在國民政府實施「戒嚴令

」期間至戒嚴解除之背景轉變、國語政策以及社會環境等等之變遷,流行音樂市 場從原本的閩南語流行歌,轉變為日本歌曲,之後則逐漸改以國語流行歌曲為主 流。以下分別探討「閩南語流行歌曲」與「國語流行歌曲」之內容。

(1)閩南語流行歌曲

1932年配合電影所錄製的電影主題曲《桃花泣血記》為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曲

(鄭淑儀,1992),之後臺灣的唱片工業正式起步,而在 1933 年統稱為「四月 望雨」之《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歌曲出現後,流行 歌曲開始脫離電影,成為獨立發展之樂種(林瑛琪,2010;許常惠,1991)。

臺灣光復後,〈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不可飼金魚

〉等深具時代精神、寫實色彩並反應戰後一般人民心聲的「閩南語流行歌曲」深 受歡迎,其後由於國民政府實施「戒嚴令」,許多閩南語歌曲遭到禁唱,因而以 暢銷的日本曲調填上閩南語歌詞,作為閩南語改編曲。直到電視布袋戲時期,戒

(41)

28

嚴解除及本土意識抬頭閩南語流行歌曲為之開展出新的契機(林瑛琪,2010;顏 綠芬、徐玫玲,2006)。

(2)國語流行歌曲

政府遷台初期的國語政策,閩南語歌曲勢力消減,帶給國語流行歌曲極大的 發展空間。這個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完全由上海及香港的作曲者及電影配樂者所 掌控;直至1960年代,臺灣國語流行歌曲才逐漸擺脫上海與香港的影響,並取代 閩南語流行歌曲,成為流行音樂市場之主流(林瑛琪,2010;陳郁秀,2008)。

而1970年代開始,臺灣出現西方流行歌手之穿著、舞臺表演方式之偶像型歌 手。到了1976年,臺灣正式揭開「校園民歌運動」,音樂成為抒發情感的管道,

展現出不同於流行歌曲之清新風格。1980年代,搖滾曲風的加入、偶像團體的出 現,加速了流行的更替。在國際化與市場行銷的影響下,國語流行歌曲逐漸朝向 更多元的風貌邁進。

由上述文獻可知,流行音樂不只隨著市場行銷而改變,也會因為政治而有所 改變;隨著政府的戒嚴,流行音樂更加的蓬勃發展,在這資訊爆發的時代,流行 音樂變得更加的多元,更包括了原住民、客家等音樂內容,流行音樂亦靠著傳播 媒體的媒介下,更加速的受群眾歡迎、廣為流傳。

(42)

29

二、世界音樂

「世界音樂」簡單來說,就是世界各地區的音樂;或是音樂風格與自己不同 的文化區之音樂就屬世界音樂(嚴瑞祥,2008)。「世界音樂」,發跡於學術界 最早為民族音樂學所衍生出的新支流,民族音樂學最初之範圍是研究除了西方藝 術音樂外的世界各民族,音樂在文化變遷中,研究範圍不斷擴充,因此人們的視 野和「聽野」也無限擴張(韓國鐄,1999;何穎怡,2001)。

美國民族音樂學者孟托‧胡德(Mantle Hood,1918-2005)在 1958 年加州 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教授民族音樂課程期間,於課程中提倡了「雙重音樂 才能」(bi-musicality)理論,鼓勵學生實際演奏如印尼、巴里島、波斯、日本、

印度、墨西哥、希臘、西非、泰國、中國等非西方之傳統音樂及樂器去深入實踐 另一層不同的文化,也因為如此,世界音樂一詞到後來就被狹義的定義為西方古 典音樂之外的範疇(韓國鐄,1999)。

臺北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陳琪指出,世界音樂是一種可以表現民族特色,又 能呈現世界觀與現代感的新時代樂風(陳琪,2000)。隨著時代改變及社會變遷 的影響,「世界音樂」一詞,如今大眾皆以寬鬆的音樂標準定義,它是一個無所 不包的音樂類型(McAllister,2013)。

世界音樂的種類繁多,並且加上文化背景的考量,音樂學者們簡單的將地區

、地域與文化關係作為整合。茲將列舉William M. Anderson & Patricia Shehan Campbel(1966)、Mark Ellingham(1999、2000)、 Bruno Nettl & Charles Capwell(1992)、Jeff Todd Titon(2005)、王耀華(1998)、饒文心(2007)

、等國內外音樂學者劃分世界音樂之區域整理表詳見表2-3-6。

(43)

30

表2-3-6 國內外音樂學者劃分世界音樂之區域整理

書 名 作 者 出版年 區 域

《 音 樂 教 育 的 多 元 文 化 視 野

》(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Music Education)

安德森(William M.

Anderson)、康貝爾

(Patricia Shehan Campbel)

1966 北美、拉丁美洲與加 勒比海、歐洲、撒哈 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中東、南亞、東亞、

東南亞。

《世界音樂Ⅰ、Ⅱ》(

World Music---The Rough GuideⅠ、Ⅱ)

馬克(Mark Ellingham) 等

一冊1999 二冊2000

第一冊分為歐洲、中 東、非洲,第二冊分 為亞洲與大洋洲、美 洲。

《漫遊世界音樂》(

Excursions in World Music)

尼特爾(Bruno Nettl

)、凱普威爾(

Charles Capwell)等

1992 印度、中東、中國、

日本、印度尼西亞、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 洲、歐洲、拉丁美洲

、美洲原住民、北美

《世界的音樂》(

Worlds of Music)

提頓(Jeff Todd Titon

)等

2005 美洲原住民、非洲、

黑人美洲、南歐、東 亞、印度、印度尼西 亞、拉丁美洲。

《世界民族音樂概論

王耀華 1998 東亞、東南亞、南亞

、西亞與北非、黑人 非洲、歐洲、北美、

拉丁美洲、大洋洲。

《世界民族音樂文化

饒文心 2007 東亞、南亞、東南亞

、中亞、西亞北非、

黑人非洲、歐洲、拉 丁美洲、北美洲、大 洋洲。

(44)

31

經由國內外音樂學者的劃分,可知大多數音樂學者在劃分世界音樂的區塊時

,大多參考「世界地理」的劃分概念、按五大洲地理區域歸類為基礎,故以下就 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等五大洲分述各內容。

(一)亞洲(Asia)

亞洲為簡稱,其全名稱為亞細亞洲。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極海,南面則瀕臨印度洋,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人 口最多的一個洲。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較為悠久,除了北非尼羅河文明外及愛琴 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黃河文明皆位於亞洲。由此可知,

亞洲對世界文明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亞洲是種族最多的一洲,其文化的差異性很大,幾乎沒有統一的「亞洲文化

」。由於亞洲地域廣大,在地理上習慣被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

、北亞等六個區域。而根據亞洲地區各民族音樂的特徵,以及地理環境、語言、

宗教、社會組織等的不同,研究者將亞洲地區大致分為四個音樂文化區,即東亞

、東南亞、南亞、西亞。

1. 東亞

東亞是亞洲東部的國家和地區的統稱,包括臺灣、中國、日本、韓國和蒙古 等地。因臺灣音樂已於本土音樂中論述(請參閱21頁–28頁),故臺灣音樂將不 在此重複論述;以下分別對中國大陸、日本以及韓國進行簡要探討。

(1)中國(China)

中國音樂大致上可分為南方音樂和北方音樂。北方天氣寒冷,氣候乾燥並且 多風,故北方音樂較為粗獷豪放,曲調中的高亢音調、緊張節奏和較多顫音,傳 達著生活的艱辛;南方則氣候宜人,雨水充沛,故南方音樂較為婉約細膩(游健

(45)

32

婷,2009)。

中國音樂偏好使用五聲音階,但也可見七聲音階;中國音樂大多數慣用二拍 子,在統一的基礎漸漸變化以呈現對比,講求自然、柔和的變化(Anderson&

Campbel,1996);而二拍子的音樂,反映了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中國人二元對 立的想法(游健婷,2009)。

中國古代器樂主要有塤、缶、築、排蕭、箜篌、箏、古琴、瑟等,而中國器樂 分類法主要以《周禮》春宮篇中所論述之「八音」,金、石、絲、竹、匏、土、

革、木等八類作為依據。

(2) 日本(Japan)

日本音樂喜好較廣泛的音色變化,對於許多沒有特定音高的音色非常重視;

在音樂中常以相同的旋律做變化,以產生兩條旋律線的異音音樂效果( Anderson

& Campbel,1996)。

日本樂曲的構成,並非依動機的發展、再現,或對比、對照的原理,而是類 似於中國的「序、破、急」做為樂曲的整體架構,序指的是樂曲開始的樂段,接 下來的破,速度逐漸增加,急的樂曲片段速度則達到最高點,只有在結束前才將 速度慢下來(謝俊逢,1998;嚴瑞祥,2004)。

日本主要有尺八、箏、三味線等樂器,大多源自於中國,但經過日本文化洗 禮以後,樂器已不再有中國的「味道」,而是具有日本的特殊風格(嚴瑞祥,

2004)。

(3) 韓國(Korea)

韓國因深受中國的影響,但由於民族性不同,音樂的發展有其獨特之處,故 韓國音樂也以五聲音階為基礎,但韓國音樂的五聲音階中,帶有濃厚悲哀的情緒

,與中國和諧的五聲音階截然不同。

(46)

33

韓國音樂使用大量的振動技法,其特徵為由本音向上作幅度不一的上行振動

,且上行時速度較常較慢、下行時較急較短;而韓國音樂的節奏是相當複雜的,

節奏以三拍子及五拍子最為特殊,並也使用混合節奏(謝俊逢,1998)。

由上述可知東亞各國的音樂及樂器雖多源自於中國,而因各個民族音樂、文 化發展的不同,使音樂及樂器形成了一定程度上較為統一的音樂特徵,但又各具 民族性之特色,使得東亞傳統音樂具有豐富且多元的樣貌。

2. 東南亞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以及南中國海和太平洋裡的島嶼(統稱為南洋群島),

中南半島主要為越南、泰國、緬甸、寮國及柬埔寨等五國,南洋群島則有菲律賓

、汶萊、東帝汶、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六國。東南亞因地理位置之 故,因而受中國及印度兩大文化影響甚大。以下分別對泰國、越南以及印度尼西 亞進行簡要探討。

(1)泰國(Thailand)

泰國的音階採用七平均律,實際使用上不很講究其絕對音準,差不多就可被 接受,但在曲調中並不會同時使用這七個音,而是以五聲為主體,而它與中國大 陸的五聲調式體系十分接近(王耀華,1998;陳顯堂,2011)。節奏方面則多為 二拍子,樂曲常從弱拍開始,速度變化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種(王耀華,1998

)。

(47)

34

(2)越南(Vietnam)

越南因地理位置靠近中國,故受中國文化影響甚多。越南音樂的曲調中,能 常見到五聲音階,並加上類似顫音和抖音的裝飾技巧來輔助音樂,使越南音樂頗 具特色;而常見的合奏樂器為箏、胡琴、月琴、琵琶及三絃等五種樂器,與中國 的京劇樂器大同小異;節拍方面則是除了某些吟誦風格的宗教靈歌和歌劇外,幾 乎所有的音樂節拍都是二拍子的形式(嚴瑞祥,2004;游健婷,2009)。

(3)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印尼)為南洋群島中最主要的國家之一,有千島之國之稱,是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眾多,印度尼西亞存在著許多不同 種類的音樂,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盛行於爪哇和巴里島的甘美朗音樂(Gamelan)

(許常惠、李靜美、柯芳隆、莊文達,1998)。

甘美朗為傳統爪哇、巴里島鑼鼓合奏樂團的總稱,所用樂器大多數是青銅樂 器。甘美朗除了單獨演奏之外,也用來為宗教儀式、生日、結婚、割禮等特殊的 日子伴奏( Anderson & Campbel,1996)。

由上述可知東南亞因民族與宗教的多樣化,其音樂與宗教密切結合,而多數 國家曾受歐洲殖民之歷史背景,使得東南亞各國之音樂型態極為多元。

3. 南亞

南亞是指印度半島以及印度洋一帶的國家及地區,而南亞在地理上是以印度 為中心;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尼泊爾接壤

,東部與緬甸接壤,東部與孟加拉相鄰,南部則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島國相 鄰。雖然這些國家都各自獨立,但是在音樂文化方面,皆以印度音樂為中心,故 本段僅就印度音樂做概略論述。

(48)

35

印度共和國(India)統稱印度,是世界上著名的古文明國,印度的民族和種 族以及宗教非常之多,歷史上又多次受到外來民族的侵略,使得各種文化的交融 情形頻繁(陳自明,2007)。

印度器樂從三千五百多年前就開始有多元化發展,代表的樂器有:維納(

vina)、西塔爾(sitar)、坦布拉(tambura)、塔布拉(tabla)、木丹加(

mudanga)、小提琴(饒文心,2007;謝俊逢,1998)。而印度音樂的要素中,

拉格(raga)和塔拉(tala)是印度音樂最為重要的特色;拉格為特定音符的排列 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會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塔拉是印度音樂中對節奏、節拍 形式的總稱,是一種節奏的循環週期(王耀華,1998)。

4. 西亞

由北非到中東、西亞這一大片地區,屬於為中東地區,阿拉伯文是共通的語 言,此地區居民也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不僅僅是宗教、語言、文化上有著共通的 關係,在音樂上也是如此(嚴瑞祥,2004)。故本段僅以伊斯蘭音樂做概略論述

伊斯蘭(Islam)音樂沒有西方音樂的和弦與複音音樂技巧,故演奏者常依自 己的喜好即興使用裝飾手法以支持主旋律,形成獨特的風格;節奏亦如曲調使用 裝飾技巧,以填補空拍、轉換節奏形式或轉換演奏樂器時使用,使得音樂的織度 十分豐富;伊斯蘭音樂傾向於獨唱、奏,鮮少使用樂器伴奏,更甚是不使用樂器 伴奏;樂器類型則以魯特琴最為普遍(Anderson & Campbel,1996;嚴瑞祥,

2004)。

由上述可知,西亞地區的音樂,多數喜愛在音與音之間加上大量的裝飾音,

造成此地音樂與眾不同的風格。

(49)

36

(二)歐洲(Europe)

歐羅巴州,簡稱歐洲,歐洲位於東半球西北部,北鄰北極海,西臨大西洋與 北美洲相望,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與亞洲大陸相連。歐洲人口僅次於亞洲 和非洲,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故從人文、經濟、政治等多面觀點上來看,歐 洲可劃分為東歐、西歐、北歐和南歐等五大地區。

歐洲無論是從國家、民族來看,歐洲音樂都是十分豐富多元的,但其內部的 統一性也是十分明顯的。如歐洲民間音樂多數使用自然七聲音階,而在歐洲各地 都有的音樂形式為分節歌,分節歌係指每節都是重複的曲調,但歌詞是不一樣的

(王耀華,1998;游健婷,2009)。

以下將依東歐、西歐、南歐、北歐等四區域來探討。

1. 東歐

東歐國家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 尼亞以及亞得里亞海東側的一些小國家。東歐音樂北方多為音節式一字一音,南 方則多為花腔式曲調;亦有吉普賽音階;節奏方面,北方地區多為二拍或三拍,

巴爾幹地區多為不對稱和無節拍的音樂(游健婷,2009)。

因巴爾幹半島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資源,故而產生無數的民族音 樂。巴爾幹地區典型的音階型有五聲音階、大小調自然音階、調式音階;常見的 曲式為兩段(AB)及三段(ABA)形式;而主要常用的樂器則有魯特琴、提琴

(游健婷,2009;劉純瑛,200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ombast in this Don Giovanni production by Martin LIM, 21 May 2019,

LEARN CARDS WRITE MATCH TEST... How students make us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