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音樂欣賞教材內容類別之探討

在音樂欣賞教學的教材編撰,應重視學生的興趣及喜好,配合學生的情感經 驗與音樂發展,並注意欣賞內容的生活化及多元文化趨勢,以引導學生更深層廣 泛的學習。根據教育部(2008)所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音樂課程綱要中,審美與 欣賞之教材實施重點如表2-3-1;審美與欣賞的主要內容可分為「本土音樂」、「

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三大領域,而關於音樂欣賞主題之教材內涵,本土音 樂為著重於臺灣文化之體認、世界音樂為涵蓋歷史、社會與人文背景、西洋音樂 為包含樂曲形式、曲種、風格。

表2-3-1 審美與欣賞教材實施重點

審美與欣賞 實施重點 1. 與九年一貫課程藝術學習內涵結合。

2. 與其他主題如歌唱與演奏、即興與創作、音樂知識與練習等 各種學習活動項目相互結合。

3. 主動賞析及解說對音樂的觀點。

4. 探究藝術與文化產品的內涵、創作歷程及其與社會文化脈絡 的關聯。

5. 瞭解各類藝術的演變,辨別其風格的差異。

6. 熟悉並探索各類至少三個國內外音樂家或藝術展演團體之特 色,及其相關的人、事、物。

7. 與高中學生心理需求相呼應。

8. 適當納入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

人權教育、海洋教育、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消 費者保護教育等相關議題。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音樂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

21

以下分為就「本土音樂」、「世界音樂」和「西洋音樂」三大領域進行詳細 探討:

一、本土音樂

范儉民(1968、1990)、張統星(1990)皆認為欣賞教學應注重我國民族音 樂,而要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應先從關係密切的鄉土音樂著手。

臺灣音樂發展在統治政策的更替,以及原住民、漢族等等不同族群之異質文 化交融下,依歷史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荷西時期(1624-1661)、

第二階段為明鄭與清領時期(1661-1895)、第三階段為日據時期(1895-1945

)、第四階段為二次大戰後(1945-1987)、第五階段為解嚴以後(1987-至今

)(陳郁秀,2008;簡後聰,2000)。

國內學者許常惠撰寫之《臺灣音樂史初稿》(1991)將臺灣音樂確立為三個 類別,分別為「原住民音樂」、「漢族民間音樂」、「西式新音樂」;陳郁秀策 劃編輯之《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因考量流行音樂與學術音樂之性質差異與淵源

,則將之分為「原住民音樂」、「漢族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流行音樂

」等四個類別(陳郁秀,2008)。

本研究參考陳郁秀撰寫之《臺灣音樂百科辭書》之分類方式,並分別對「臺 灣原住民音樂」、「臺灣漢族民間音樂」、「臺灣流行音樂」這三種音樂類別進 行探討。

(一)臺灣原住民音樂

臺灣原住民分為平埔族及高山族兩大族群,由於平埔族長期深受平地漢人的 影響,已無法窺其原貌,目前所謂原住民音樂多以高山族音樂為主,根據行政院 原住民委員會公布,政府所認定之臺灣原住民共16族,分別為阿美族、泰雅族、

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達悟族)、邵族、

22

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行 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7)。

原住民族群因生活習俗的不同,文化特徵、生長地區及種族個性之差異,所 表現出的音樂不僅在風格上互異,在曲調結構或樂曲的組織上,呈現出各族不同 程度的藝術性。臺灣原住民族在大環境強勢文化的壓抑及本身為無文字的先天劣 勢下,曾面臨文化消失的危機;由於缺乏文字紀錄,較難以斷代的方式分析原住 民音樂的演變發展,故原住民音樂多與原住民之歌曲(歌唱)、樂器、歌舞、宗 教信仰、祭典儀式、漁獵農耕等生活習俗及社會組織的眾多層面息息相關(郭美 女,2005;許常惠,1911)。

臺灣原住民的音樂表現形式,從祭祀、勞動、生活、娛樂,都是以歌唱來進 行,因此在歌唱方面發展出多樣的歌唱型態,例如:雅美族的單音朗誦及異音合 唱、排灣族的情歌對唱、阿美族與卑南族慣常使用五聲音階的歌舞及以和聲為主 要表現的布農族之傳統歌謠。

研究者將臺灣原住民歌謠形式依許常惠(1991、1992)、簡上仁(2001)、

陳郁秀(2008)、郭美女(2010)等學者分類歸納如表2-3-2;歌唱種類依許常惠

(1991、1992)、郭美女(2010)等學者分類歸納如表2-3-3。

表2-3-2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謠種類形式

學 者 年 代 歌謠形式

黑澤隆朝 祭典歌謠、咒詛歌謠、勞動歌謠、相思歌

謠、飲酒歌謠、慶典歌謠、敘事歌謠。

許常惠 1991 祭典歌謠、傳說類歌謠、工作類歌謠、生 活感情類歌謠。

許常惠 1992 祭祀歌、民族儀式歌、詛咒歌、勞動歌、

飲酒歌、愛情歌、敘事歌。

23

表2-3-2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謠種類形式(續)

簡上仁 2001 祭祀歌謠、勞動歌謠、愛情歌謠、爭鬥歌 謠、日常生活歌謠、敍事歌謠、童謠。

郭美女 2010 祭儀性歌謠、工作類歌謠、生活性歌謠、

童謠。

註:音樂學者黑澤隆朝之歌謠分類,引自於《臺灣音樂百科辭書》(陳郁秀,2008)。

表2-3-3 臺灣原住民音樂歌唱分類

學 者 歌唱分類

黑澤隆朝 應答唱法、朗詠唱法、民謠調唱法、諧和音唱法、自然和 音唱法、自由合唱、四度並行唱法、卡農唱法、斜進行唱 法、對位唱法。

許常惠 朗誦唱法、曲調唱法、對唱法、領唱與和腔唱法、自然和 絃唱法、諧和和絃唱法、五度或四度平行唱法、頑固低音 唱法、輪唱唱法、自由對位唱法、異音唱法。

郭美女 獨唱、重唱、合唱、朗誦式的領唱與合唱、呼喊式的唱法

註:音樂學者黑澤隆朝之音樂歌唱分類,引自於《布農族音樂與文化傳達》(郭美女,

2010,162頁)。

根據上述文獻資料顯示,臺灣原住民歌唱形式是非常多樣化的,幾乎包括歐 洲文藝復興以前全部的歌唱形式。臺灣原住民以歌唱為主的文化特質,不僅表現 出音樂存在與團體合作的生命力,充分顯示出其音樂在文化傳承上的特殊意涵,

呈現出臺灣原住民特有的藝術性和價值。

24

(二)臺灣漢族傳統音樂

相較於臺灣原住民,漢人出現於臺灣的時間較晚,於十七世紀明鄭與清廷治 臺後數量大增,大量移入臺灣的漢人可分為福佬系、客家系、閩北系、其他(大 陸各省)等五大漢人族群。由於來臺屬於跨海之短距離遷移,宗族及地緣關係之 遷移者,大量形成聚落,減少入鄉隨俗之問題,使傳統文化、風俗文化等能較完 整保存之(許常惠,1992;簡後聰,2000)。

大量的漢族移民也帶來了更多元蓬勃的音樂,在分類上,臺灣漢族音樂可歸 納為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說唱音樂、傳統戲劇音樂、地方戲劇音樂、民間 器樂、舞蹈音樂、祭祀音樂等八大類型(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傳統 戲劇音樂、地方戲劇音樂及民間器樂其內容為相輔相臣之關係,另外,舞蹈音樂 係指傳統戲劇和地方戲劇中,身段步法及變化所搭配之音樂,將於民間器樂中介 紹。以下分別針對三種類之音樂內容進行探討和說明,第一類為「漢族民歌」;

第二類為「說唱音樂」;第三類為「民間器樂」。

1. 漢族民歌

民歌是所有民間歌唱藝術之源頭。民歌流傳於常民階層的生活音調,充分反 映出臺灣常民階層的勞動生活、歲時民俗及農暇之娛樂生活。由於民歌和人民生 活聯繫密切,屬口頭創作性,且於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修改,故民歌作曲者多不可 考,民歌亦可視為體性與傳統性的特質(陳郁秀,2008)。臺灣漢族民歌包括「

福佬系民歌」及「客家系民歌」,因語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其音樂型態的差異 性也頗大各自發展出地方特色。以下將其「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分別 說明。

25

(1) 福佬系民歌

在漢族的移民中,最早到達臺灣且人數最多的是福建漳、泉二地的閩南語系 居民,在臺灣通常稱爲福佬人亦或閩南人。所謂「福佬系民歌」指的就是流傳在 臺灣並以福佬話歌唱的歌謠。福佬系民歌多以五聲音階構成,囿於生活環境、風 俗民情的不同,其演唱內容、唱法及型態會有差別。茲將國內學者許常惠(1992

)、簡上仁(1998)所分類型態之福佬系民歌整理如表2-3-4。

表2-3-4 福佬系民歌分類型態

學 者 分類法 類 型

許常惠 依用途 歌謠類、戲劇類、說唱類、歌舞類、兒 歌類。

簡上仁 依歌詞的體制 七字仔、雜念仔。

依歌詞的內容 家庭倫理類、勞動工作類、愛情類、祭 祀類、敘事類、娛樂類。

依分布的地區 西部平原、恆春地區、北宜地區等地、

其他地區。

依歌唱的用途 歌謠類、歌舞類、說唱類、戲曲類。

(2)客家系民歌

臺灣客家族群主要分布於苗栗、新竹、桃園、高雄、屏東、花蓮等地,由於 早期臺灣客家系居民多居住於山坡地,以種茶為業,故而形成山歌文化。國內學 者簡上仁(2001)就其曲調性質的不同,將客家民謠分成老山歌、山歌仔、平板 調及客家小調四大類,老山歌又稱「大山歌」,是客家歌謠中最古老的一種曲調

;山歌仔又稱爲「山歌指」,山歌仔由老山歌衍生而成,但拍子較規則化;平板 調又稱爲「改良調」,改良自老山歌及山歌仔,是最大衆化的一種曲調;客家小 調是指除老山歌、山歌仔及平板調之外有固定的歌詞和曲調的客家歌謠。

26

2. 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即為說或唱之方式,混合敘述故事之民間曲藝,亦為「唸歌仔」(

林瑛琪,2010)。唸歌仔依曲調可分為民謠類、歌仔類、南管類、乞食調類其中

,「歌仔」為歌仔戲吸收運用;民謠類、南管類分別以臺灣漢族民歌與南管為基 本曲調;乞食調類現已較少見,起源於道士傳教,傳至臺灣後多屬乞丐賣藝演唱

(許常惠,1991;陳郁秀,2008)。

3. 民間器樂

臺灣漢族的民間器樂可依族群或使用場合及特質的不同分為鑼鼓樂、鼓吹樂

、絲竹樂及大合奏樂四類(許常惠,1991),或鑼鼓、鼓吹、吹打、絃索、絲竹

、絲竹樂及大合奏樂四類(許常惠,1991),或鑼鼓、鼓吹、吹打、絃索、絲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