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擬以準實驗研究法來探討教師採生動活潑的「遊戲式數學」教學方式,

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學業成就的影響。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 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 為研究範圍。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孩子從呀呀學語到蹦蹦跳跳,一格一格走上樓梯,媽媽總是嘴理念著「1,2,

3,……,10」,孩子也「1,2,3,……,10」跟著數。對孩子而言他是在玩數階 梯遊戲,但對媽媽來說她是在教孩子學數數。媽媽以遊戲的方式達成孩子學習數 數的目的。

數學是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具備的能力與基本工具。學校的數學學習充滿 周而復始、一知半解代數的練習和記憶。張海潮(2011)指出,用算術或圖解解算 術應用題對學生而言仍是較有趣味、較有深度的,且對學習思考也比較有價。若 教師只是求快,直接以代數法取代算術教學生,這樣的學習是剝奪了學生探索的 機會,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帄的,而且還可能造成學生數理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 發展的傷害。所以不論在哪一階段,孩子的學習之中,直覺又自然的方法便是好 方法,也是最值得推廣、鼓勵的方法。

數學課融入了遊戲教學,以學生動手操作、實際測量、小組合作討論等活動,

提供孩子富創意又有趣,又可以親自操作的數學學習方式,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 發揮屬於自己獨創的見解,這些在遊戲的過程中所發展出來、建構出來的新的數

讓兒童經由玩數學的過程,解決傳統教學的無趣與計算公式的反覆背誦、記 憶,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快樂成長。打破「業精於勤,荒於嬉;勤有 功、戲無益」的教條迷思,學生不只是單純的玩,而是知識的獲得與認知的發展。

「遊戲式數學」教學,不只要鼓勵孩子玩,而且要認真、快樂的玩。

就大多數的孩子而言,數學經常是「不好玩」的時候居多。台灣學生的數學 成就養成,通常偏重於數學知識(公式)的記憶與計算過程。你教我學,老師怎麼教、

演算過程怎麼算,學童只是重複著、背誦著,往往無法有效的將學校所學的知識 轉化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說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為僵化的知識。只要題目改 變了,學童腦袋裡就一片空白,搜尋不出相關的訊息、理不出解題的策略,因為 這些知識不是他們自己建構出來的。朱紀中(2004)調查「學童心目中的數學」,

其中一段描述提到「數學是個大惡魔、難走的迷宮、一大堆測驗、害我被罰的壞 蛋、學習的噩夢……。」,而且其研究結果顯示,有近八成學童表明不喜歡數學。

若是我們先給孩子感官、體驗與操作活動,讓孩子有心的投入,建立經驗的聯結,

自然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所學到的就不再是僵化、教條化的知識,而是 經過自己的一番思考、分析後所想出來的解決方法。所以我們應從日常生活中多 給予孩子操作活動與經驗的機會,孩子的策略與後設能力才能提高。

為了了解孩子心目中的數學課,研究者曾問孩子,要求孩子實話實說,經整 理後孩子希望數學課應該是簡單的、有趣的、開心的,它們最喜歡每個單元的第 一節課,因為它比較簡單,容易聽懂。如果有難的題目,老師可以在問問題後,

先給孩子時間思考,再說出答案;遇到難題,老師要慢慢講。的確如此,什麼時 候我們的數學課能如孩子所言簡單的,他的學習興趣肯定也將大增,簡單的、易 學的知識,學生學了容易懂,獲得的成就感也就增加,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習是很 棒的呢?

我國正值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推動十二年國教,強調主動建 構、統整的知識與教學能應用於實際生活以解決真實情境多元複雜的問題。教育 不是強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及終身自學的能力。

因此,如何讓數學的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落實學生生活經驗、情境的教學,透 過活動化、活潑化、生活化與實用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喜歡數學、樂於進行 數學式思考及解決生活經驗中的問題,應是國小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

國小學童對數學學習有些挫折感、有些懼怕,大部分國小一年級學生是喜歡 數學的,但卻隨年級的增加而對數學的懼怕也增大。部份中、小學學生雖然很努 力、很用功的想把數學學好,但是數學學業成就卻頗令人沮喪。影響數學成就的 可能:課程問題、教學策略、情緒處理及學生本身對訊息的處理優劣等(吳德邦,

2000)。許多的研究顯示台灣區國民小學的學生普遍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隨著年 齡的增加,對數學的恐懼與焦慮也跟著增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改善教學提高 學生的數學興趣。教師必頇設計一些生活化、活動化的數學經驗與遊戲式數學,

讓學生可以從實際動手操作中學會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輕鬆的遊戲活動中喜 歡數學,增進數學的學習興趣。它會帶給學生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對數 學不再懼怕、不用再皺眉頭,從此對它充滿好感,品味數學帶來的樂趣。

以遊戲活動啟發學生的創意,從遊戲活動中體驗數學靈活而多元的解題策 略。實施能讓兒童自主學習、自導學習、分享學習、情境學習的數學課程。數學 課不再只是坐著聽、站著講,融入一些有趣的要素,可以讓教學活潑有趣,同時 也達到教學的目的。

楊惠后(2008)指出,對一般學生而言,若能在枯燥乏味的數學課中穿插一些 有趣的、別致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益智活動,他們會顯得很有討論的熱誠。施

是學習而來的行為。因此,「遊戲式數學」教學模式採活動式、遊戲式,讓學生 從「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全心全力的投入,並參酌創造思考教學 的理論與模式,將所要學習的數學理念與計算透過遊戲、操作、學習單等,讓孩 子從中獲取學習目標所要求的知識。故本模式的教學,兼具遊戲化、創意與數學 學習的特性。教師能結合創意與遊戲的特質,融入一般兒童之數學學習中,讓教 師透過活動化的遊戲式數學教學方式,選取適當的單元或時段來實施教學,當能 幫助兒童體驗生活中的數學進而喜歡數學,樂於進行生活中實用數學的思考與問 題解決。

遊戲是人類的天性,如果學習者心中,數學只剩下一堆數字與符號,這樣的 數學學習具有什麼意義?自有人類以來,遊戲的活動就不曾間斷過,兒童更是透 過遊戲從事大部份的學習活動。許多專家學者建議,若以遊戲的形式呈現需要反 覆練習的學習內容,不但可使學習者愉快地學習,又容易感受到成就感。洪榮昭 與劉明洲(1997)指出,個體自動自發的學習數學,並且能夠持續的努力鑽研,進 而對數學產生積極的態度。使得學習者與教學內容更能有互動性的交流。所以探 討「遊戲式數學」教學,對提升一年級兒童數學學習興趣的影響如何,乃為本研 究動機之一。

近來許多學者提倡「寓教於樂」的遊戲於教學中,因為遊戲比傳統課程更具 吸引力,也更能令學習者全心全力的投入。從遊戲中學習,不只涉及到認知能力,

也涉及到情意、官能、社群等各領域的學習。而具勝負的遊戲如對奕性遊戲,更 能提高、激起參與者解決難題之能力,遊戲活動也是兒童發揮想像力、實踐創意 和練習問題解決的極佳途徑,增加兒童的學習成就。

數學知識是具有系統性、結構性的學科,無論教法怎麼變,數學的本質是不 會變的。傳統的數學教育是由一群學者、專家設計課程,將數學的知識以抽象的

運算符號介紹給學生,學生往往懼怕且提不起學習興趣。但經由「數學遊戲」學 生親自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將更容易了解數學,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

另外,教師提供書寫式的「遊戲學習單」,作為引導、紀錄,讓學生獲得具體操 作經驗,刺激心智操作之用。學習單上以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為學習特定概念的 基礎,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並整理思考歷程。

讓兒童經由玩數學的過程,解決傳統教學的無趣與計算公式的反覆背誦、記 憶,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快樂成長。打破「業精於勤,荒於嬉;勤有 功、戲無益」的教條迷思,學生不只是單純的玩,而是知識的獲得與認知的發展。

「數學遊戲」教學模式,不只要鼓勵孩子玩,而且要認真、快樂的玩。

在數學教學的活動中,有活力、不枯燥,引導學生樂於學習、討論與思考,

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擺脫傳統背多分、講光抄的非自主 性學習。陳如敏(2009)與洪宗賢(2011)指出,多給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與 時間,分享獨到的創見,在教學的過程中靈活應用各種策略或教學方法,讓孩子 多方思考解題技巧與方法,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自然樂於從事數學的學習,數學 學業成就也會跟著提升。故探討「遊戲式數學」教學,對一年級兒童數學學業成 就之效果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兒童透過遊戲活動,可使個體藉由不同的方法或行為與環境不斷地產生交互 作用;遊戲的過程及方法遠比遊戲結果來得重要。遊戲中嘗詴新的玩法及行為,

當遭遇問題時,便可利用這些遊戲中學習到的新方法或不同行為的經驗應用到實

當遭遇問題時,便可利用這些遊戲中學習到的新方法或不同行為的經驗應用到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