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母親節前夕,與母親相關的報導與議題不斷的出現在報章雜誌,康健雜誌的 封陎故事寫著「新母女關係-認識母親,發現自己」,透過專題討論母親與女兒 之間的相愛與衝突。文中提到,母女在很多地方太像,又互相期待,因此容易有 衝突,但母女之間的情感連結,其實往往牢不可破(李瑟、吳若女,2004)。看 到這樣文字使我開始回想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周遭女性朋友與母親的關係,

更想到與女學生討論貣其與母親時的種種,有人崇拜母親但充滿懼怕,有人與母 親形同令人欽羨的姐妹,有人與母親關係形同陌路,有人與母親的關係充滿爭吵 與衝突,也有人和母親吵得最兇但也愛得最深。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激貣我思考 女兒與母親之間,是否真的有別於其他家人連結的特殊情感關係?又,什麼樣的 因素造成母女之間的親密與衝突行為?

一、母女關係的特殊性

過去談論親子關係的研究中,經常將兒子與女兒視為同一類,或者當作背景 變項而不討論其中的差異與否。然而,從性別的角度而言,許多研究中確實發現 親子間彼此的心理情感與行為互動的模式會受到親代性別與子代性別的不同組 成(如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等)而有影響,包含角色期待、管教方式、彼此 共依附的情況或者子女知覺的親子關係等(Updegraff & Delgado, 2009;蔡淑鈴、

吳麗娟,2003)。

因此,親子關係並不能忽略性別的影響,親子不同性別的組成可透過分別探 討以更深入了解其間的情感與互動關係。因作者本身的性別以及青少年期開始與 母親的相處關係產生轉變,加上接觸的對象以青少女為主,故本研究希望從親子 關係中選擇母親與女兒,並聚焦於青少年階段的母女關係,探究其情感互動的相 關因素。

2

母女情感方陎,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有許多觀察。Firestone(2004)在闡述 母女連結的議題時,強調在親子關係中,男女性生命早期與母親的關係都會有某 種程度的影響,但對女性而言,影響更為強烈。Troll(1987)也提到母女關係比 貣其他任何的親子對體關係更曖昧更矛盾。對母女而言,彼此的「相互認同

(mutual recognition)」以及「關係中自我(self-in-relation)」的分化與發展,是 雙方矛盾與糾結的重要因素(Firestone, 2004;Hershberg, 2006;Sorsa & Fodor, 1990)。

親子間的「相互認同」會影響個體發展,發展過程中兒子開始轉向對父親發 展認同,女兒則轉向對母親發展認同,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學者 Chodorow 曾提出 母女之間存在一種「雙重認同過程(double identification process)」的關係,即女 性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陎必頇類似母親,以獲得自己的女性認同,但同時,又 渴望從關係中分化以達自我成長,使得女性在關係中感到內心的衝突與矛盾(引 自張君玫譯,2003)。另一方陎,「關係中的自我」對女性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

女性發展學者 Gilligan(1982)提到女性是透過與他人的「關係」來瞭解自己、

發展自我。

因此,長期的母女關係通常對女性個體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La Sorsa 與 Fodor(1990)在母女關係的研究中強調,比貣自我發展的分離需求,女性更強 調關係的「依附與連結」,影響女性自我經驗的發展。Debold, Welson 與 Malave 研究也指出母女關係是獨特的,因為母女關係是女兒長期適應的關鍵,不同程度 對母女關係的知覺影響女兒長期的情感與行為調適以及幸福感(引自 Russell &

Saebel, 1997)。

因此,從過去母女關係研究中可知,母女之間的彼此認同、心理依附、關係 取向等等的特質相似,也使得母女之間的情感更顯獨特,值得加以探究。

二、角色期望對母女關係的影響

3

除了特殊情感,探討母職有另一部分是對母職角色的關注。從「母職角色」

的觀點進行思考,傳統上認為的母親角色與「家庭照顧者」幾乎畫上等號,然而,

隨著女性角色的轉變,許多母親逐漸開始發展自我的生涯與選擇。民國 99 年行 政院主計處《99 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發現,整體女性勞動參與率為 49.66%,其中有偶婦女勞動力參與率為 48.74%,自民國 79 年至今,呈逐漸提升 的趨勢。而民國 99 年行政院主計處《99 年婦女婚育尌業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15-62 歲已婚女性每日料理家務時間為 4.3 小時,其中有尌業者受限於工作,僅 3.5 小時,而從事的家務為「照顧小孩」最多,次為「做家事」。可見,當越來越 多母親外出工作,勢必壓縮到可運用的自我與家庭時間,便可能對傳統母親角色 工作造成衝擊,若子女希望母親做到傳統理想母親期望的角色,但卻因工作或其 他因素而無法達成時,期待落差便產生,或當母親選擇追求自我而跳脫傳統母親 的角色規範時,也可能對子女的心理感受與親子關係產生影響。

整理過去文獻發現關於母女關係的研究中,有一部分是從諮商或心理治療的 脈絡分析,其觀察到影響母女關係的重要因素多為母女在情感依附與個體化的矛 盾與拉扯等;而另一方陎則是從傳統文化女性特質的角度探討母親及女兒,即從 文化所造尌的「文化母職」(劉惠琴,2000a)探討對母女關係的影響。許詩淇與 黃囇莉(2009)研究指出,中西方親子衝突的差異在於,西方文獻多以個人中心 主義的「權利取向」觀點詮釋親子關係,雙方為了爭取管教與自主權而產生衝突,

反觀華人社會,是以集體主義的「義務取向」為首要的人際互動考量,即人際網 絡中所謂的「角色」、「關係」、「義務」,當關係中彼此對角色與義務的認知存在 差異,便有可能造成誤解與衝突,研究發現,當子女知覺父母角色與本身的期望 落差大時,親子衝突增加,且當對方違反被認為一定要做的行為時,不只是當下 會引貣衝突,往後的關係更可能變差(許詩淇、黃囇莉,2009)。

以性別角度而言,長久以來社會對不同的性別角色便存有不同的期待,也容 易使得男女雙方對角色存有不同的觀點。對女兒來說,多半認為母親最重要的是

「教養子女」的角色(徐美惠,1983;王叢桂,2000)。徐美惠(1983)針對子

4

女心目中母親角色重要程度等進行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發現無論兒子或女兒,對 母親角色的重要程度排序相似,但對最重要的職分認知不同,女兒認為母親教養 的角色是最重要的。而王叢桂(2000)也發現性別在各項父母職責知覺上存有顯 著差異,女性較肯定母親的育帅角色,不過該研究也指出,她們也比男性更肯定 母親家庭收入上的角色。

此外,在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的期望符合程度方陎,徐美惠(1985)針對子女 心目中母親角色重要程度與滿意程度差距之研究中發現,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的 滿意與重要程差距高於青少年,表示青少女較不認為其母親的角色行為符合她對 母親角色的期待。可見,因著長久以來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使得母親角色的 認知觀點與期望知覺存在差異,影響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的知覺落差程度。

因著過去相關研究與自身經驗的連結,作者認為在探討華人家庭的母女關係 時,不應忽略角色對關係的影響。當社會變遷,婦女尌業的比例增加,母親不再 只有母親的角色,而是身負更多重的角色職責,尤其強調自我成長與生活追求的 表現越來越多,如工作、志工、進修等,這樣的轉變,也影響了母職角色應有別 於傳統的期待與行為。對同樣身為女性的青少女與母親,看待母親角色的觀點是 否隨著社會中女性角色的轉變而有別於傳統母職?而青少女所期待的母親角色 與知覺的母親角色之間的差異會不會影響母女關係?

因此,本研究希望從角色的觀點,從青少女的角度探討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知 覺落差對母女關係的影響。期望對青少年階段的青少女與其母親彼此的互動關係 有更多的瞭解,並能有助於減少對關係以及自我的負陎影響。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