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女的母女關係: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之知覺落差對母女關係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女的母女關係: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之知覺落差對母女關係的影響"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人 類 發 展 與 家 庭 學 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青少女的母女關係: 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之知覺落差對母女關係的影響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adolescent females: The impact of the adolescent female’s expectation and discrepancy of their mother role. 指導教授:周麗端. 博士. 研究生:陳淑媺. 中華民國 一 O 三年 七月.

(2) 摘 要 本研究在探討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知覺落差對母女關係的影響。本研究之樣 本為北、中、南之國、高中生,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共計 734 份有效樣 本。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青少女基本資料」 、 「母親角色知覺落差量表」以及 「青少女母女關係量表」。研究結果以 SPSS22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 法包含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現況 (一). 青少女對母親角色之期望程度高。. (二). 青少女知覺母親角色行為執行程度高。. (三). 青少女知覺母親角色之和諧關愛、教育引導行為未達期望,在日常 照顧、經濟支持行為超出期望。. (四). 青少女母女關係之信任與溝通程度佳,疏離程度低。. 二、 青少女的知覺落差與母女關係之分析 (一). 青少女知覺母親和諧關愛角色、日常照顧角色、經濟支持角色行為 未達期望,母女信任與溝通程度低;當教育引導角色行為符合期望者 母女信任程度佳。. (二). 青少女知覺母親和諧關愛角色行為未達期望者母女疏離程度高;知 覺母親經濟支持角色行為超出期望者母女疏離程度高。. (三). 青少女對母親的知覺落差程度對母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當青少女 知覺母親和諧關愛角色行為超出期望、日常照顧角色行為未達期望, 則信任與溝通關係越好;當知覺母親和諧關愛角色行為未達預期,則 母女關係越疏離。.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針對青少女建議透過溝通與不同的觀點 看待母親;針對青少女的母親提供角色行為表現的建議;並提供未來研究者 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青少女、母親角色、知覺落差、母女關係. I.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female adolescent’s expectation and discrepancy of their mother role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he samples are collected from north, middle and south area of Taiwan’s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female students. The data gathering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total eligible questionnaires are 734 copies. The study instruments used for analysis 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sheet, perceptional discrepancy of mother role scale, and adolescent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scale. All statistics analysis are used by SPSS22, followed by statistical testing via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as follows: 1.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1) The female adolescents have high expectation to their mother role. (2) The female adolescents have high perception to their mother role behavior. (3) The female adolescents consider their mother roles of “harmony and love” and “conduct and educate” are lower to their expectation. The mother roles of “daily care” and “economic provider” are higher than their expatiation. (4) The female adolescent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of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is good,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alienation is low. 2. Analysis of the discrepancy and the female adolescent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1) The female adolescents who consider their mother’s “harmony and love role”, “daily caring role” or “economic provider role” fail to expectation that the trust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s lower. Those who consider their mother’s “conduct and educate role” conform expectation that the trust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s better. (2) The female adolescents who perceive their mother’s “harmony and love role” fail to expectation that the alienation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s higher. Those who perceive their mother’s “economic provider role” are higher than expectation that the alienation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s higher. (3) The female adolescent’s discrepancy of their mother role can expla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he more female adolescent perceive their mother of “harmony and love role” higher to their expectation, and of “daily caring role” lower to their expatiation, the better trust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s; The more female adolescent perceive their mother of “harmony and love role” lower to their expectation, the more alienation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s. II.

(4)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results. For female adolescent is through communicating and another view to their mother; for mother provide the suggestion of role behavior; and some sugges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 Keywords: female adolescent, mother role, discrepancy,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II.

(5) 謝 誌 經過一路的跌跌撞撞,走走停停,終於到了提筆寫謝誌的時候了,在此 論文完成之際,心中有著無限的感激。回想貣過去腸枯思竭的論文研究生 活,論文與工作相伴,台南-台北的高鐵歲月,辛苦卻充實。這段期間,最 要感謝的是我最敬最愛的周麗端老師,一路上的陪伴、指導、鼓勵,且不分 白天、晚上與寒、暑假,每每都不辭辛勞的幫我修改,使我的論文能夠在最 後一刻展現的盡善盡美,且如期完成,在此對周老師敬上十二萬分的感恩。 並感謝兩位口委,黃馨慧老師與利翠珊老師,馨慧老師的溫暖從大學至今從 未斷過,兩次的口試前後都會給我滿滿的加油,是減緩論文壓力的良藥,輔 仁大學利老師在口試時給的建議與鼓勵更是我能充滿自信陎對論文的力量。 感謝所有協助我問卷審查的專家:杒宜展老師、黃淑滿老師、馨慧老師、 利翠珊老師、忍嬌老師、妮真學姐,也感謝所有協助我發放問卷的好朋友: 孟真、國欣、秭翊、譽蓁、明翰、宛庭、意如、玉蘭老師、蘇西、蛙蛙、佩 娟、一針。 感謝一路陪伴的研究所同學:尤其是怡文、蛙蛙、珮秀,在我論文需要 援手時總是義不容辭,以及蕙兒、明翰、嘉鋒、小公主、涵郁、宥婷、巫婆、 孜芸等陪伴我的研究生涯;以及親愛的博班學姐,尤其是女王、小英姐、秋 姐等,還有親愛的學妹陳霓,都是在我火急跳牆時為我分擔的天使。 感謝從大學並肩奮鬥,以及在考教甄、拼論文的過程中互相砥礪、督促、 陪伴的五人小組,意如、國欣、季瑤、小家,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真的很 幸運擁有你們。 最後,深深的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哥哥,在求學與論文 生涯當我最實質的靠山。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在這一路上曾經支持、鼓勵、提醒、陪伴我的每一雙 手,更希望這一小份的努力能讓社會上的家庭產生更多的幸福與力量。 I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青少女的母女關係....................................................................... 9. 第二節. 母親角色..................................................................................... 23. 第三節. 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知覺落差對母女關係之影響.....................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研究程序....................................................................................... 6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64. 第二節. 母親角色知覺落差程度分析..................................................... 66. 第三節. 青少女的母女關係分析............................................................. 74. 第四節. 母親角色知覺落差與母女關係之分析.....................................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90 V.

(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5. 參考文獻....................................................................................................98 【中文文獻】 ............................................................................................ 98 【外文文獻】 .......................................................................................... 102. 附錄一 青少年與父母、同儕依附量表研究授權同意書 ...................106 附錄二 問卷諮詢專家學者名單 ...........................................................107 附錄三 角色量表因素第一次分析結果摘要表 ...................................108 附錄四 母親角色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9 附錄五 青少女母女關係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110 附錄六 預試問卷 ................................................................................... 111 附錄七 正式問卷 ................................................................................... 116 附錄八 正式問卷抽樣學校名單 ...........................................................123. VI.

(8) 表 目. 錄. 表 2-1. 母女關係研究與內涵對照. 21. 表 2-2. 母親角色的內涵. 31. 表 3-3-1 預試樣本資料. 42. 表 3-3-2 101 學年度國高中在校女學生人數與抽樣數. 43. 表 3-4-1 社經地位指數區分表. 45. 表 3-4-2 青少女母女關係量表項目分析. 51. 表 3-4-3 正式問卷各量表之信度係數. 56. 表 4-1-1 背景資料描述表. 60. 表 4-2-1 青少女對母親角色期望/角色行為各陎向的得分分布情形. 62. 表 4-2-2 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知覺落差各陎向的帄均數得分分布情形. 63. 表 4-2-3 母親角色期望、角色行為與知覺落差各題帄均值. 64. 表 4-2-4 不同教育階段對母親角色知覺落差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7. 表 4-2-5 不同社經背景對母親角色知覺落差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8. 表 4-3-1 青少女對母女關係各陎向之得分分布情形. 69. 表 4-3-2 青少女其母女關係量表各題帄均數與標準差. 70. 表 4-3-3 尌學階段不同之青少女其母女關係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2. 表 4-3-4 不同社經背景不同之青少女其母女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2. 表 4-4-1 各陎向知覺落差程度不同與母女信任與溝通關係之單因子變異 75 數分析 表 4-4-2 各陎向知覺落差程度不同與母女疏離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5 表 4-4-3 母親角色知覺落差與母女關係之分析整理. 76. 表 4-4-4 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知覺落差程度與母女關係之相關分析. 77. 表 4-4-5 母親角色知覺落差對母女信任與溝通關係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表 表 4-4-6 母親角色知覺落差對母女疏離關係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VII. 80 82.

(9) 圖 目. 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0. 圖 4-1 研究程序圖. 57. VIII.

(10) -0-.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母親節前夕,與母親相關的報導與議題不斷的出現在報章雜誌,康健雜誌的 封陎故事寫著「新母女關係-認識母親,發現自己」,透過專題討論母親與女兒 之間的相愛與衝突。文中提到,母女在很多地方太像,又互相期待,因此容易有 衝突,但母女之間的情感連結,其實往往牢不可破(李瑟、吳若女,2004)。看 到這樣文字使我開始回想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周遭女性朋友與母親的關係, 更想到與女學生討論貣其與母親時的種種,有人崇拜母親但充滿懼怕,有人與母 親形同令人欽羨的姐妹,有人與母親關係形同陌路,有人與母親的關係充滿爭吵 與衝突,也有人和母親吵得最兇但也愛得最深。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激貣我思考 女兒與母親之間,是否真的有別於其他家人連結的特殊情感關係?又,什麼樣的 因素造成母女之間的親密與衝突行為?. 一、母女關係的特殊性 過去談論親子關係的研究中,經常將兒子與女兒視為同一類,或者當作背景 變項而不討論其中的差異與否。然而,從性別的角度而言,許多研究中確實發現 親子間彼此的心理情感與行為互動的模式會受到親代性別與子代性別的不同組 成(如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等)而有影響,包含角色期待、管教方式、彼此 共依附的情況或者子女知覺的親子關係等(Updegraff & Delgado, 2009;蔡淑鈴、 吳麗娟,2003)。 因此,親子關係並不能忽略性別的影響,親子不同性別的組成可透過分別探 討以更深入了解其間的情感與互動關係。因作者本身的性別以及青少年期開始與 母親的相處關係產生轉變,加上接觸的對象以青少女為主,故本研究希望從親子 關係中選擇母親與女兒,並聚焦於青少年階段的母女關係,探究其情感互動的相 關因素。. 1.

(12) 母女情感方陎,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有許多觀察。Firestone(2004)在闡述 母女連結的議題時,強調在親子關係中,男女性生命早期與母親的關係都會有某 種程度的影響,但對女性而言,影響更為強烈。Troll(1987)也提到母女關係比 貣其他任何的親子對體關係更曖昧更矛盾。對母女而言,彼此的「相互認同 (mutual recognition)」以及「關係中自我(self-in-relation)」的分化與發展,是 雙方矛盾與糾結的重要因素(Firestone, 2004;Hershberg, 2006;Sorsa & Fodor, 1990)。 親子間的「相互認同」會影響個體發展,發展過程中兒子開始轉向對父親發 展認同,女兒則轉向對母親發展認同,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學者 Chodorow 曾提出 母女之間存在一種「雙重認同過程(double identification process)」的關係,即女 性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方陎必頇類似母親,以獲得自己的女性認同,但同時,又 渴望從關係中分化以達自我成長,使得女性在關係中感到內心的衝突與矛盾(引 自張君玫譯,2003) 。另一方陎, 「關係中的自我」對女性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 女性發展學者 Gilligan(1982)提到女性是透過與他人的「關係」來瞭解自己、 發展自我。 因此,長期的母女關係通常對女性個體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La Sorsa 與 Fodor(1990)在母女關係的研究中強調,比貣自我發展的分離需求,女性更強 調關係的「依附與連結」,影響女性自我經驗的發展。Debold, Welson 與 Malave 研究也指出母女關係是獨特的,因為母女關係是女兒長期適應的關鍵,不同程度 對母女關係的知覺影響女兒長期的情感與行為調適以及幸福感(引自 Russell & Saebel, 1997)。 因此,從過去母女關係研究中可知,母女之間的彼此認同、心理依附、關係 取向等等的特質相似,也使得母女之間的情感更顯獨特,值得加以探究。. 二、角色期望對母女關係的影響 2.

(13) 除了特殊情感,探討母職有另一部分是對母職角色的關注。從「母職角色」 的觀點進行思考,傳統上認為的母親角色與「家庭照顧者」幾乎畫上等號,然而, 隨著女性角色的轉變,許多母親逐漸開始發展自我的生涯與選擇。民國 99 年行 政院主計處《99 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發現,整體女性勞動參與率為 49.66%,其中有偶婦女勞動力參與率為 48.74%,自民國 79 年至今,呈逐漸提升 的趨勢。而民國 99 年行政院主計處《99 年婦女婚育尌業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15-62 歲已婚女性每日料理家務時間為 4.3 小時,其中有尌業者受限於工作,僅 3.5 小時,而從事的家務為「照顧小孩」最多,次為「做家事」 。可見,當越來越 多母親外出工作,勢必壓縮到可運用的自我與家庭時間,便可能對傳統母親角色 工作造成衝擊,若子女希望母親做到傳統理想母親期望的角色,但卻因工作或其 他因素而無法達成時,期待落差便產生,或當母親選擇追求自我而跳脫傳統母親 的角色規範時,也可能對子女的心理感受與親子關係產生影響。 整理過去文獻發現關於母女關係的研究中,有一部分是從諮商或心理治療的 脈絡分析,其觀察到影響母女關係的重要因素多為母女在情感依附與個體化的矛 盾與拉扯等;而另一方陎則是從傳統文化女性特質的角度探討母親及女兒,即從 文化所造尌的「文化母職」 (劉惠琴,2000a)探討對母女關係的影響。許詩淇與 黃囇莉(2009)研究指出,中西方親子衝突的差異在於,西方文獻多以個人中心 主義的「權利取向」觀點詮釋親子關係,雙方為了爭取管教與自主權而產生衝突, 反觀華人社會,是以集體主義的「義務取向」為首要的人際互動考量,即人際網 絡中所謂的「角色」、「關係」、「義務」,當關係中彼此對角色與義務的認知存在 差異,便有可能造成誤解與衝突,研究發現,當子女知覺父母角色與本身的期望 落差大時,親子衝突增加,且當對方違反被認為一定要做的行為時,不只是當下 會引貣衝突,往後的關係更可能變差(許詩淇、黃囇莉,2009)。 以性別角度而言,長久以來社會對不同的性別角色便存有不同的期待,也容 易使得男女雙方對角色存有不同的觀點。對女兒來說,多半認為母親最重要的是 「教養子女」的角色(徐美惠,1983;王叢桂,2000)。徐美惠(1983)針對子 3.

(14) 女心目中母親角色重要程度等進行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發現無論兒子或女兒,對 母親角色的重要程度排序相似,但對最重要的職分認知不同,女兒認為母親教養 的角色是最重要的。而王叢桂(2000)也發現性別在各項父母職責知覺上存有顯 著差異,女性較肯定母親的育帅角色,不過該研究也指出,她們也比男性更肯定 母親家庭收入上的角色。 此外,在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的期望符合程度方陎,徐美惠(1985)針對子女 心目中母親角色重要程度與滿意程度差距之研究中發現,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的 滿意與重要程差距高於青少年,表示青少女較不認為其母親的角色行為符合她對 母親角色的期待。可見,因著長久以來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使得母親角色的 認知觀點與期望知覺存在差異,影響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的知覺落差程度。 因著過去相關研究與自身經驗的連結,作者認為在探討華人家庭的母女關係 時,不應忽略角色對關係的影響。當社會變遷,婦女尌業的比例增加,母親不再 只有母親的角色,而是身負更多重的角色職責,尤其強調自我成長與生活追求的 表現越來越多,如工作、志工、進修等,這樣的轉變,也影響了母職角色應有別 於傳統的期待與行為。對同樣身為女性的青少女與母親,看待母親角色的觀點是 否隨著社會中女性角色的轉變而有別於傳統母職?而青少女所期待的母親角色 與知覺的母親角色之間的差異會不會影響母女關係? 因此,本研究希望從角色的觀點,從青少女的角度探討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知 覺落差對母女關係的影響。期望對青少年階段的青少女與其母親彼此的互動關係 有更多的瞭解,並能有助於減少對關係以及自我的負陎影響。.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著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三:. 一、瞭解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的知覺落差程度、青少女的母女關係。 二、瞭解青少女「個人背景變項」與「母親角色知覺落差程度」 、 「母女關係」 的關聯。 三、分析青少女個人背景變項、母親角色知覺落差程度對母女關係之解釋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知覺落差程度、母女關係狀況為何? 二、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知覺落差程度、母女關係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尌 學階段、家庭社經地位)而有差異? 三、青少女背景變項、不同角色陎向的母親角色知覺落差程度(和諧關愛、 生活照顧、教育引導、經濟支持)對母女關係之解釋力為何?. 5.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青少女 本研究依據心理學所劃分的青少年發展時期以及兒童與少年福利法(以下簡 稱兒少法)的觀點,將青少女界定為 12 歲至未滿 18 歲。且由於過去一般心理輔 導與教育學界對青少年測量將其範圍界定為尌讀我國學校體制內國中、高中生階 段之學生,因此範圍合乎青少年發展時期與兒少法觀點。故,本研究之青少女定 義為尌讀國中、高中之在學女學生。. 二、母女關係 親子關係包含親子間彼此的互動與心理上的連結與感受,其中母女關係屬於 親子關係中的一環,相較於其他對體關係存在其特殊的陎貌,被視為複雜、獨特 且充滿情緒的關係。本文所指的母女關係是以青少女為研究對象,指「青少女知 覺與母親的關係中,母女彼此互動所造成的關係與感受」。 本研究以依附的概念表示母女關係情感連結與心理感受的情況,將母女關係 以「信任」 、 「疏離」兩陎向的分量表表示,當信任陎向的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 女兒對母親的信任程度越佳;而疏離陎向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母女關係疏離程 度越高。 因此,當信任陎向得分越高時,表示母女關係的品質越好,反之,當疏離陎 向總得分越高,表示母女關係的品質越差。. 三、母親角色 母親角色是指母親對於子女所表現的互動行為,並受到文化社會制度下母親 被期待應該表現出的功能與行為。本研究是指從青少女角度而言,母親角色所包 含的兩個部分,一為母親角色行為,是青少女知覺其母親實際做到的角色行為, 其二是母親角色期望,是指青少女眼中認為母親應該表現出的角色行為,即希望 媽媽做到的程度。 6.

(17) 本研究將母親角色分為四陎向,探討青少女知覺其母親角色行為與對母親角 色期望的程度,角色概念參考自王叢桂(2000)的「父母職責量表母親版」,將 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的知覺與期望以四個陎向的分量表表示,包括「和諧關愛」 、 「日常照顧」、「教育引導」以及「經濟支持」。其中「母親角色行為」以青少女 知覺媽媽實際做到的程度表示,另「母親角色期望」以青少女希望媽媽做到的程 度表示,分別說明如下: (1)「母親角色行為」: 即為青少女知覺到媽媽實際做到的角色行為,分別是「和諧關愛」 、 「日常照顧」 、 「教育引導」以及「經濟支持」等四陎向的實際做到程度, 以「從未做到(1 分) 、偶而做到(2 分) 、經常做到(3 分) 、總是做到 (4 分)」表示;當各量表的分數越高,表示青少女知覺到母親在該陎 向的角色執行程度越高,反之,表示青少女知覺到母親在該陎向的角色 執行程度越低。. (2)「母親角色期望」: 即為青少女希望媽媽做到的角色行為,分別是「和諧關愛」 、 「日常 照顧」 、 「教育引導」以及「經濟支持」等四陎向的期望程度,以「從不 希望(1 分)、偶而希望(2 分)、經常希望(3 分)、總是希望(4 分)」 表示。當各量表的分數越高,表示青少女對母親在該陎向的期望程度越 高,反之,表示青少女對母親在該陎向的期望程度越低。. 四、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的知覺落差 青少女對其母親角色知覺落差是指青少女知覺到的「母親角色行為」與 對「母親角色期待」之間的落差程度,以母親角色量表中「希望媽媽做到的 程度」減去「媽媽實際做到的程度」的結果進行計算,再依照落差程度區分 為未達期望(正差距)、符合期望(零差距)以及超過期望(負差距)。 7.

(18) 當期望與實際行為相減為 0 時,表示在該陎向中青少女知覺的母親角色 為符合期望(零差距);當期望與實際行為相減為正分時,表示在該陎向知 覺母親角色「未達期望」 (正差距) ;當相減為負分時,表示在該陎向知覺母 親角色「超出期望」(負差距)。知覺落差程度包含四部分: (1)和諧關愛知覺落差 (2)生活照顧知覺落差 (3)教育引導知覺落差 (4)經濟支持知覺落差.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女的母女關係. 要瞭解青少女的母女關係,必頇從青少女的發展談貣,過去針對青少年的文 獻中較少針對青少女的發展進行探討,而是以青少年泛指男、女青少年,因此本 研究以青少年的發展為基礎,再進一步說明青少女的定義與發展特性。. 一、青少女 (一)定義 過去研究都以青少年泛指青少男與青少女,是指兒童期與成人之間的過 渡階段。此階段陎臨身體與心理的快速發展與成熟,包含生理成熟、認知發 展、自我認同、性別認同、獨立自主與社會化等改變,因此,各研究領域也 因探討的觀點不同而對青少年有不同的定義。. (1) 生理觀點:若要探討青少年生理上的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則會以「第 二性徵」的出現作為兒童期與青少年期的分水嶺,以此定義青少年。帄 均而言,女生的生理發展較早,大約在 11-14 歲之間,男生較晚,大約 在 12-15 歲之間(張春興,2003)。. (2) 社會規範之法律觀點:社會學認為青少年開始由性成熟或青春期 始,結束則由社會價值決定,也因此社會建構下的青少年與成人的劃分 會受文化背景影響。若以台灣社會對青少年的定義,可從法律中的「兒 童與少年福利法」瞭解,其法條中明訂「少年是指 12 歲至未滿 18 歲之 人」。. 綜合上述,生理學的角度以青少年的身心變化為依據,範圍大約從 11 歲開 9.

(20) 始,結束時間則會因個人身心發展的不同,存在個別差異,多數為 14-18 歲之間 結束;社會學的角度則是依社會文化規範,將 12-18 歲劃分為青少年階段。無論 生理、心理、社會等觀點對青少年定義大同小異,但為了有更明確且易實施的測 量,一般在心理輔導與教育學界對青少年的測量定義,便以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的 身心發展與行為特徵為主,即指國中、高中生階段之在學學生(張春興,2003), 依此定義青少年將可網羅心理學所劃分的青少年發展時期,同時也符合兒童與少 年福利法中對青少年的年齡界定。 因此,本研究將參考心理輔導與教育界對青少年的測量定義,選取尌讀我國 學校體制內國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女學生作為主要定義對象。. (二)發展特質 一般文獻在探討青少年的發展任務時,並未明確依性別差異劃分發展特色, Newman 與 Newman(1995)認為青少男、女在其身體生理、形式運思、情緒與 自主,以及兩性關係等的發展任務並無太大差異。然而,女性主義研究者開始批 判許多發展觀點以男性發展經驗為主,開始關注以女性為主體的發展特色,發現 男女兩性在生理發展上的差異以及受到社會化經驗的影響,其發展特色確實因性 別而有差異,青少女在這段變化快速的改變,陎臨諸多挑戰,主要包含生理、心 理及社會三大陎向。. 1.. 身心發展改變 此時期的青少女陎臨「生長陡增(growth spurt)」的快速變化,身材比. 例改變、身高體重變化、乳房生長、性機能成熟、月經初潮等的出現,帶來 身心上的衝擊,造成青少女情緒和自我形象的困擾(張春興,2003;蘇建文, 1996)。陎對青春期的變化,女孩普遍對自我身體感到不滿意,尤其是早熟 的女孩,其自我概念也會受到影響。陎對身體改變,母親是提供安慰與解釋 的重要對象,尤其當女孩經歷初經後,對成長的渴望與擔憂,會在心中產生 10.

(21) 不安的矛盾感受,Duvall 指出青春期階段親子關係中的傾聽、支持等行為, 能使青少年的情緒獲得適當的紓發與調節(引自黃乃佳,2006),因此,母 親在青少女陎對身心變化劇烈的過程中,占據重要的角色。. 2.. 在關係中發展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青少年衡量自我的標準,是個人對於自我的中心評價以及自. 我價值的肯定程度。Erikson(1968)提出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青少年發展危 機-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認為青少年需透過 與他人互動追求自我發展,組織自我的能力、需求與慾望,形成個人認同。 然而 Gilligan(1988)卻指出 Erikson 的論點是以男性為中心,對青少女而言, 女性較少以個人成尌來定義自己,而是以與他人建立的親密關係來界定自 己,即根據自我與其重要關係脈絡中發展而成。Gilligan 認為男孩是透過認 同父親的英雄角色兒與母親「分離」(separation)建立自我,而女性所受到 的社會化要求不同,難以用分離方式獨立自我,造成她們在陎臨自我發展的 轉變中存在較大的困難,一方陎想保有自我,一方陎又想保有關係,也因此, 青少女常以抗拒(resistance)的方式「發聲」 (voice) ,表達對自我的渴望, 造成親子衝突情形升高。而這樣的衝突情況,特別會反映在母女關係上。 Gilligan 更提出「關係危機(relational crisis)」的概念,說明青春期母親與 女兒的情緒關係之糾結,對女性發展的危機與重要性(引自劉惠琴,2000b) 。. 3.. 社會價值的角色適應 青少年是兒童與成人的過渡期,必頇在這段時間學習社會價值與規範,. 以適應成人社會中的價值、行為與態度。因此,透過人際互動達到社會期望 與要求、建立個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準則是此階段的重要特色與任務(黃德 祥,2006)。 11.

(22) 青少女最早接收到的社會性別角色價值,多半來自於擁有相同性別的母 親。由於社會對兩性存在相異的期許,母親身上所背負的傳統文化價值,多 半是要求女性盡量犧牲公領域的參與權力而強化對「家」的私領域的價值, 即便現代母親希望女兒能有專業謀生能力,成為職業婦女協助家中經濟,被 家庭看重,最重要的仍希望女兒以家為重(劉惠琴,2000b)。 然而,隨著社會性別帄等教育的興貣與推廣,以及青少女階段對獨立自 主發展的強烈需求,青少女一方陎要適應社會規範對女性價值的期許壓力, 以獲得母親或社會認同,但另一方陎又必頇建立自我對女性價值新的解讀, 這樣的兩難困境,使得此階段的青少女容易與母親在價值觀上意見相左。陎 對這新舊價值的衝擊,青少女必頇克服壓力與適當調適並發展自我的價值判 斷與行為準則。. 由上可知,青少女的發展雖部分與青少男相似,然而所陎臨的發展過程與衝 擊卻有許多差異,此外,此階段的青少女無論生理變化、自我認同與社會價值等 對未來發展極為重要的議題,而母親都是占有重要影響的角色。因此,不可忽視 探討青少女的母女關係的重要性。. 12.

(23) 二、母女關係 從家庭研究的角度而言,母女關係涵概在親子關係當中,因此,本研究將從 親子關係的定義與內涵探討母女關係。. (一)母女關係的定義 由於母女是親子關係中的一環,故本研究先從親子關係切入探討母女關係。 關於親子關係的研究,涵蓋範圍極廣,定義的方式也略有不同。有學者認為親子 關係涵蓋親子雙方的身體與心理互動,Gongla 與 Thompson(1987)以「親子雙 方的身體互動與心理互動」來定義親子關係,身體互動是指親子間溝通與接觸的 程度,心理互動則是指親子間溫暖、親密、支持與認同感,兩者包含親子間的互 動頻率與內容。也有學者以「關係中的過程與結果」解釋親子關係,周玉慧與吳 齊殷(2001)以關係中的過程與結果差異解析親子關係,其中「過程」是指「親 子相處時的運作機制及互動作用」,例如教養方式、親子互動等;至於「結果」 是指「尌互動過程而言所造成的親子間關係滿意度、信賴感等等的心理行為」。 此外,也有學者特別強調關係中心理上的連結,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 看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認為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子女可以了解、重視、滿足彼此 的需求與感受,並願意靠近與維持的關係;李美枝(1998)將親子關係分為喜歡 與愛的兩種型態,愛是不計回報的利他、助他、包容、接納、寬恕,而喜歡是含 有欣賞、敬佩、相互投合的成分。 綜合上述所論,由於 Gongla 與 Thompson(1987)所提的行為與心理互動概 念與周玉慧、吳齊殷(2001)所指的過程與結果論點最能涵蓋整體的親子關係, 加上本研究為青少女所知覺到的母女關係,因此著重於關係互動過程所造成的結 果,故將母女關係定義為「青少女知覺與母親的關係中,母女間彼此互動所造成 的關係與感受。」 13.

(24) (二)母女關係的特質 親子關係中,不同性別與不同親別組成的關係,存在其各自獨特且重要的樣 貌。其中,母女關係存在其特殊的陎貌,被視為複雜、獨特且充滿情緒的關係 (Boyd, 1989;Russell & Saebel, 1997;Sorsa & Fodor, 1990;吳嘉瑜,2006;劉 惠琴,2000a) 。翻閱過去針對母女關係的研究,多數研究以質性的方式描繪出母 女關係的樣貌,而從少數的量化研究中可從不同親別與性別之間的差異端倪母女 關係的特質。. 1. 由依附關係發展的情感連結(emotional bond) 針對母女關係的研究中指出母女關係是相互性與正向連結(Bromberg, 1983)、互惠的(Fox, 1979)、存在「想像中的束縛(Fantasy Bond)」(Firestone, 2004)、強大的連結(La Sorsa & Fodor, 1990)等等,上述這些母女關係特質的 描述,說明了母女關係是母女之間存在的強烈情感連結,以及一種相互關係,透 過情感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多數家庭當中,母親多為照顧者的角色,加上女兒與母親相同性別的因 素,使得女兒容易對母親發展出高度的依附關係,並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需求 (Firstone, 2004;La Sorsa & Fodor, 1990;Hershberg, 2006)。當個體與其照顧者 所形成的情感連結亦即依附關係(attachment) (Grotevant & Cooper, 1986) 。依附 也是指個體與經常互動的特定對象之間所建立的情感連結,是一種強烈而持久的 情感,而且是一種互惠的情感關係(黃靜宜,2008),也因著這樣的情感關係, 所以依附理論被廣泛運用於探討親子情感的關係(黃淑滿,2007)。. 14.

(25) 2. 親密需求與獨立分化的關係危機 Gilligan(1991)曾提出「關係危機(relational crisis)」的理論來說明青 少女與母親的糾結關係對女性發展的危機性與重要性。許多探討母女關係的 研究會提到母女對彼此的「想像中的束縛(fantasy bond)」 ,Firestone(2004) 認為這樣的因素會使女兒表現出對母親的不安全依附關係,並表現出分離焦 慮的行為。一般而言,女兒對母親強烈的親密需求會發展出正向的母女關 係,但當女兒感覺需求不被滿足時,期望與感受不對等時,會對母親表現出 更嚴重的情緒壓抑與負陎行為,包括情緒壓抑、疏離、抗拒、攻擊性、忌妒、 緊張、衝突、矛盾等關係危機(Firstone, 2004;Hershberg, 2006;吳淑儀, 2007;易言嬡,2003)。此外,關於青少年期母女關係的研究發現,青少女 在獨立與分化的自主發展中,會想要從母親的情感連結中分離出來,但這樣 的過程卻經常造成更大的危機,使得母女間表現出許多的衝突、焦慮、矛盾 與痛苦。. 3. 透過對話釐清彼此關係 部分研究探討母女關係的方式是透過觀察母女間的溝通過程觀察母女 關係(Paikoff, Carlton-Ford & Brooks-Gunn, 1993;Stiffler, Sims & Stern, 2007)。劉惠琴(1998)針對青少女對母女關係的研究中也指出,青少女透 過與母親的對話衝突來發展自我,釐清彼此的界線;另一方陎,當母女間缺 乏溝通與對彼此的不正確認知,會使得母女關係產生情感疏離的現象。因 此,從母女之間的溝通品質也可用來探討母女之間的關係品質。. 4. 隨著生命週期影響關係發展 過去研究發現母女關係受到生命週期或生命事件而改變,如女兒進入青 15.

(26) 少年期、女兒結婚、成為母親等等,而其中首要的轉變關鍵為女兒進入青少 年期的階段。Pipher 指出多數子女帅年時期因母親的照顧者角色而與母親較 為親近,成年後也會重拾親密關係,可是卻少有青少女在國高中時能與母親 維持親密關係(引自易言媛,2003) 。隨著母女年齡的增長,人生角色轉換、 心理成熟、對彼此角色解讀改變等,青少年期或成年期早期常見的衝突會被 增加的親密感、同理與相互依存的關係所取代(Boyd, 1989;吳嘉瑜,2004) 。 可見從小到大,母女之關係隨著生命發展一貣成長與改變,尤其當女兒進入 青少年期,是多數母女生命中首次開始出現關係緊張的階段,也是關係最困 難的時期,充滿各種關係發展的危機。. 綜合上述所整理出的母女關係的特質,可知母女關係因著生命周期的不 同發生轉變,首要的關鍵點發生在女兒青少年期,而從母女之間的情感特質 與關係互動的探討中發現,母女之間的情感連結從依附關係發展而成,隨著 依附關係的好壞影響母女之間關係的情感表現,而充滿衝突與關係危機的母 女關係則因各種不安全依附所造成。因此,在母女關係當中,其關係特質表 現出對彼此的依附品質,品質佳的依附關係會使母女維持良好的情感互動與 溝通品質,而依附關係不良的母女則會表現出許多情感與互動上的危機。因 此,本研究認為,母女關係的特質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依附」關係。. (三)母女關係內涵 因著上述之母女關係特質,發現青少年母女關係的特質無論是親密的情感連 結,或是關係危機與衝突行為,都與母女之間的情感依附有極大的關聯。因此, 本研究之青少女母女關係內涵便欲從依附理論的概念進行探究。因此,以下將先 介紹各種依附類型的特質,再從依附的概念探討青少年的母女關係內涵。. 16.

(27) 1.. 依附關係的類型與概念 國際婚姻與家庭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arriage and family). 定義依附(attachment)是用來描述嬰兒與其照顧者的特殊關係。依附理論由 Bowlby 提出,強調嬰兒與其照顧者之間所行程的強烈情感繫帶(affectional tie) 或情緒鍵(emotional bond) ,建立在人生早期並影響一生。依著依附理論的概念, 許多研究者將此概念延伸至不同年齡層並探討依附與其他個體的影響關係,或探 討個體對照顧者產生依附時,因著依附的品質而出現不同依附類型,以及這些不 同的類型對個體的影響,雖然本研究在探討的對象為青少年,但因為依附的情感 與行為表現在各年齡層都有相似的狀況且會情感與行為會受到早期經驗互相影 響,因此也將針對嬰帅兒、成人的依附概念納入。首先是著名的 Ainsworth 等人 (1979)對嬰兒的陌生情境測驗,歸納出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 (1) 不安全-逃避型(avoid) :多表現出強迫信賴自己、拒絕他人,害 怕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且在關係中會有高低貣伏的情緒,並伴隨 著部份嫉妒感。 (2) 安全依附型(secure):表現出自我信賴的特質,包含友善、信任與 愉快,能接受依附對象有犯錯的可能。 (3) 不安全-矛盾(anxious/ambivalent) :多顯現出害怕失去安全感的 依附行為,他們需要持續且強烈的回應與確認關係,與人建立親密 關係有著容易若即若離矛盾的特性。. 依附也被用於成人探討在人際上的依附類型風格-Hazan 和 Shaver(1987) 將依附的概念分為: (1) 安全依附(secure):可以很自在地與他人親近,且能很自在的依 賴別人與被他人依賴。不擔心會被遺棄或被別人太過親近。 (2) 逃避依附(avoidance) :對於與他人親近覺得不自在,很難完全去 信任他人且不希望自己去依賴他人。對於與他人太親近或當戀愛對 17.

(28) 象想與我更親密時會令我緊張不安。 (3) 焦慮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我覺得他人不願像我想要 的一般親近我。我常常害怕我的同伴不是真的喜歡我、害怕他們不 想要與我在一貣。我常常想要與他人融合在一貣(很親近),但這 樣的想法常常會嚇跑我的同伴。 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延伸上述的依附概念,新增了「排除 -逃避(Dissmissing-avoidance)」的類型,這類型的人會避免親密關 係、高度的自我依賴且獨立。 國內學者王慶福(1995)曾將 Batholomew 和 Horowitz 延伸自 Hazan 和 Shaver 的依附概念設計成適合國人的依附風格量尺,分為安全依附、逃避依 附、焦慮依附、排除依附。安全依附指能接納自己而有安全感,能自在的和 別人相互親近;逃避依附指逃避和別人的親近,以免除不自在的感覺以避免 受傷害;焦慮依附指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排除 依附指比較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或自給自足的生活。. 此外,最常被用於探討國內外青少年親子依附關係的是 Greenberg 和 Armsden(1987)依照 Bowlby 的理論所發展出的「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 ,其依 附內涵為: (1) 信任(trust):指青少年知覺來自依附對象的了解、尊重、彼此信 任及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得到依附對象的回應,使青少年內心有安全 的感受,即親子間的相互信任度。如:「當討論事情時,我的父母 會考慮我的觀點」。 (2) 溝通(communication):指青少年知覺與依附對象互動時溝通的 內容與品質,即溝通品質。如:「當我要說出累積很久的心事時, 我能指望父母聽我說。」 (3) 疏離(alienation) :指青少年知覺自己對依附對象氣憤或產生情緒 18.

(29) 分離的現象,是屬於不安全依附。如:「媽媽對我的沮喪和心情低 落非常不瞭解」。.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中關於依附的概念,依附關係表現在個體的情感行為 包含關係品質好的安全依附以及關係品質差的不安全依附,而綜合上述針對 安全依附的概念,Ainsworth 等人(1979) 、Hazan 和 Shaver(1987) 、Greenberg 和 Armsden(1987)都提到關於「信任」的概念,如:表現自我信賴的特質、 自在地依賴自己與他人、瞭解、尊重、彼此信賴,主要是能對自己和他人表 現自我信賴的特質提到的安全依附為表現自我信賴的特質等;此外,安全依 附在 Greenberg 和 Armsden(1987)的理論中,將「溝通」視為安全依附的 指標之一,包含與依附對象互動時的溝通內容與品質。而針對關係品質差的 不安全依附概念,部分學者以不同內涵表現,但其實都是描述個體與依附對 象存在著「情感距離」的表現,例如逃避型表示害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矛盾型表示親密關係若即若離、焦慮矛盾型表示擔心他人不願彼此親近、排 除逃避型表示避免親密關係、疏離型表示對關係的氣憤與情緒分離。 因此,若將上述學者們針對依附的概念進行統整,則本研究認為安全依 附可以整合為「信任」與「溝通」兩大類,不安全依附的逃避、矛盾、焦慮 矛盾、排除逃避、疏離等概念,可以統整為「疏離」,代表與依附對象之間 因情感距離而產生的負陎情感與不良的互動行為。. 2. 青少女的母女關係內涵 在青少女對母親的關係中,安全依附的關係表現出青少女對母親的信 任,如青少女會與母親保持情同姊妹的信任感,對母親有強烈的情感需求 (Firstone, 2004;La Sorsa & Fodor, 1990;Hershberg, 2006;易言嬡,2003)、 母女之間的相互性、依賴與正向連結的關係(Bromberg, 1983) ,充滿正向的 溫暖與支持(Fox, 1979),期望靠近母親,視母親為安全堡壘,感到與母親 19.

(30) 有相依與共的關係(Firestone, 2004) 。安全依附的關係也表現在對母親的溝 通品質,如易言嬡(2003)認為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溝通模式若存在良好的溝 通,母女之間會互相分享的表現,這也是多數女性所期待與母親保有像朋友 一樣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比較沒有壓迫感,更能暢所欲言。換句話說,當女 兒與母親的依附品質良好時,女兒能信任母親、願意親近母親,也相信母親 會瞭解與接納自己而願意與母親分享,有良好的溝通互動,則表示母女關係 佳。 反觀在母女關係中,不安全依附表現在青少女對母親的情感逃避、矛盾 與疏離。如情感上期望的照顧與溫暖需求不被滿足(Firestone, 2004;吳淑 儀,2007)、對關係感到不樂觀(Bromberg, 1983),忌妒母親、想要擺脫與 逃離母親(Firestone, 2004) ,與母親劃清界線(吳淑儀,2007)對母親充滿 矛盾與混淆的情緒(La Sorsa & Fodor, 1990),對母親在情緒上的壓抑 (Firestone, 2004) ,以及對母親呈現愛恨糾葛的情緒(易言嬡,2003) 。青 少女對母親情緒上的疏離表現在對母親的攻擊性(Firestone, 2004) ,以及反 抗母親、拒絕分擔責任、批評母親、理想化其他母親(Hershberg, 2006)等 現象。因此,當青少女認為與母親的關係是不安全的依附時,會對母親會出 現逃避、疏離、焦慮與矛盾的情感關係與互動行為,也代表著母女之間不良 的關係品質。 整合上述的母女關係的情感行為表現,雖然母女間情感行為表現的方式不 一,但從青少女與母親的互動經驗所發展出的情感行為而言,可以簡單分為安 全依附與不安全依附的情感內涵,並將前述母女關係的特質與依附理論的概念 稍作整合,將母女關係中青少女與母親的「信任」關係概念,以及母女間不斷 透過對話的「溝通」互動,加上代表親密關係危機的「疏離」做為本研究青少 年母女關係的三陎向,分別是以「信任」與「良好溝通」代表安全依附,以「疏 離」代表不安全依附,以此三陎向作為本研究的母女關係內涵,見表 2-1,並 說明如下: 20.

(31) 表 2-1 母女關係研究與內涵對照 作者(年代). 母女關係觀點. 母女關係的陎貌. 信任 溝通. 1.. Bromberg (1983). 母女關係的影 響與轉變. 相互性、依賴、正向連結. v. 2.. Boyd(1983). 過往研究回顧. 親密、溫暖. v. 3.. Fox(1979). 母女關係的陎 貌.  正向:「溫暖、支持」  負向:「緊張、衝突」。  其他:「開放的、信任的、情感的、互 惠的」. v. 4.. Firestone (2004). 母女間強烈的 需求認同的.  「想像的束縛(fantasy bond)」:當女兒 感覺到缺乏情緒上的照顧與溫暖時,會對母. 「依附」表現. 親表現出情緒的壓抑、疏離以及抗拒的行 為。. 疏離. v. v.  分離焦慮:攻擊性、嫉妒,或試圖與脫 離與母親的情感連結,擺脫與逃離母親。 5.. Gilligan (1991). 母女關係的糾 結. 關係危機(relational crisis) :與母親經驗與 期望的母職有差距時使關係產生混淆. 6.. Hershberg (2006). 分離與認同.  認同與分化的矛盾  因應衝突壓力:反抗、拒絕分擔責任、 過度批評家庭(尤其是母親)、理想化其他 母親。. 7.. 分離與自我認 同.  . 8.. La Sorsa & Fodor(1990) Paikoff 等人. 情感疏離、缺乏溝通. v. v. 9.. (1993) Stiffler 等人. 母女在認知上 的的差異 關係對分離發 展的影響. 對話與爭吵. v. v. 母女衝突. 女兒與母親劃清界線(母親的親密需求不被 滿足的挫折感引貣母女衝突)、不恰當的追 求親密關係(母女間無話不談的方式合理化 彼此衝突、女兒用自傷的方式希望引貣母親. (2007) 10. 吳淑儀 (2007). 強大的連結 分離的痛苦. v v. v. v. v. v. 的注意) 11. 易言嬡 (2003). 女兒對母親親 職經驗的形成 原因與體會. 情同姊妹:分享生活狀況,對交友和休閒都 很信任,彼此想法接近,經由溝通取得共 識,關係和諧 誤解與隔閡:價值觀不同、未能有良好的溝 通與討論 21. v. v. v.

(32) 首先,個體與照顧者的「信任」是安全依附的重要概念,其中最核心的 因素是安全感,因為有了安全感才能發展出親密關係。Greenberg(1987) 認為個體對依附對象的信任代表能瞭解、尊重以及感受需求回應,這都會使 青少年內心有安全感。因為信任,所以能與照顧者發展出正向連結關係,也 能與照顧者有適當的親密互動。信任同時代表不擔心被遺棄,才能使關係充 滿正向感受與安全感,因此,本研究將從信任發展出的安全感相關的情感表 現皆納入此陎向中,包含當青少女能感受到母親對自己親密需求的回應、感 到溫暖、支持、親密、正向連結、互惠等,都是青少女相信自我與母親,認 同彼此的情感關係所產生的安全感。 此外,溝通方式與溝通品質的好壞是母女關係研究中重要的情感互動過 程。前述針對母女關係特質的整理發現,研究者會利用母女間對話的過程進 行關係品質的探討,更發現母女之間透過不斷的對話釐清彼此的關係。 Stiffler、Sims 與 Stern(2007)認為母女間透過對話幫助女兒發展獨立的思 考,雖然容易使雙方感到不舒服,但卻是關係上重要的影響因素。Paikoff、 Carlton-Ford 與 Brooks-Gun(1993)指出情感疏離的母女缺乏溝通,造成彼 此不正確的想法,影響彼此的發展。易言嬡(2003)認為母親與女兒之間的 良好溝通是指母女之間互相分享、沒有壓迫感,並能暢所欲言。可見,溝通 品質能清楚呈現母女關係中的情感互動,也是過去研究者探討母女關係的重 要內涵。 最後,母女關係中,尤其在青少女階段,「關係危機(relational crisis)」 (Gilligan, 1991) 、 「想像中的束縛(fantasy bond)」 (Firstone, 2004)都說明 了母女之間不安全依附的情感表現。本研究以「疏離」代表此部分的表現, 疏離代表在關係中情感上因氣憤、不安、逃避、不信任、矛盾等因素所造成 的親密關係受損,產生情感上的距離。所以,本研究中將不安全依附中的疏 離、逃避、矛盾與焦慮等情感表現皆以疏離的概念表示,因此,在母女關係 22.

(33) 中,青少女對母親表現出情緒上的壓抑、疏離母親以及抗拒母親,並會產生 對母親的攻擊性、嫉妒、試圖脫離與母親的情感連結等,都屬於疏離的內涵。 綜合上述,本研究依據依附理論的概念整合母女關係的特質將母女關係 關係分為信任、溝通與疏離三陎向,作為本研究母女關係之內涵。. 第二節 母親角色. 一、角色的概念 人類學家 Linton 認為角色是一個與某特殊地位相結合的文化型態總體,影 響其應有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而角色在社會中的存在,是相對於他人所存在的 互動、互補、或是交互的關係(李雲,1989;廖育青,2006) 。Nye 在 1976 年提 到「角色」概念,認為角色是指存在於社會關係中,用以表示處於社會中某個位 置所實際表現的行為,或他人對該位置的期望(引自陳小英,2006)。在社會心 理學上,角色包含兩個概念,其一為個人在社會團體中被賦與相對的身分及應發 揮的功能,其二是角色所具有的行為組型(張春興,1989)。 上述所指角色概念包含在文化型態之下,個體本身所實際表現的行為,以及 個體被賦予的功能、身份、位置時被認為應有的行為表現,簡言之,前者稱為角 色行為,後者稱為角色期望。. 1.. 角色行為(role behavior) 受到社會規範影響,社會對角色有某些期待的行為表現,例如為人父母. 者應該做些什麼,為人子女者應該做些什麼,每個人即是在接受教育與社會 化的過程中學習表現合於身分的角色行為。 一般而言,角色所發揮的功能與權利義務會從行為表現出來,如父母對 於子女的照顧功能會從與子女相處的行為中呈現。. 23.

(34) 2.. 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 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也有人稱為角色期待,是指依照不同角色. 所給予不同期望的社會心理現象(張春興,1989)。是對個人所被賦與的角 色功能與行為的期待,個人因身處不同的社會團體,因此會有不同的角色, 也各有其被認為應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如在親子關係中常見的權利義務。 《簡 明英漢社會學辭典》也指出,角色期望是指期望某一角色應擁有特定的義務 與責任,例如:傳統婦女所肩負的角色期望是賢妻良母的行為表現(蔡文輝、 李紹嶸,1998)。受到社會規範影響,社會對角色有某些期待的行為表現, 例如為人父母者應該做些什麼,為人子女者應該做些什麼,每個人在接受教 育與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表現合於期待的角色行為。 因此,角色期望有角色擁有者本身對自我行為表現的期待,也有社會規 範、他人對該角色應有行為之期待。. 24.

(35) 二、母親角色的定義 母親角色包含於親職角色中,因此先從親職角色的定義談貣。心理學辭典中 將「親職(parenting)」定義為保護與養育子女,並與子女互動的歷程(溫世頌, 2006);社會學者 Hoghughi 與 Speight 認為「親職」包含三個要素:(1)愛、 關懷與責任;(2)規範子女行為;(3)促進子女生長發展(引自莊小玲、汪正 青、黃秀梨,2010);Gestwicki 從親職教育的觀點談親職(parenting),指為父 母親所扮演的角色與其行為的表現,包含許多情感、感受結合而成的經驗(邱書 旋譯,1995)。 由於過去家庭性別角色分工與期待的差別,所以研究者也會分別探討父職與 母職各自的角色概念。Arendell(1999)回顧母親相關研究時曾探討母親角色的 獨特意涵,認為母親是指生育以及實際照顧撫養子女的女性。除了從實際經驗與 家庭關係中定義母親角色,母親角色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文化下的符號象徵, Arendell(2000)的母職回顧性研究中提到母親角色是動態的社會互動與關係, 而這樣的符號往往來自於社會文化的建構與規範,通常代表著對關係的最大奉 獻、慈愛與重要性(the ultimate in relational devotion, affection, and importance)。 劉惠琴(2000)也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指出母親角色是個人在社會情境中與實際 他人或假想他人共同建構出的文化範本,當社會情境改變,這樣的規範模式會透 過層層的協商互動而彈性調整,而符合社會文化規範下的角色表現即為理想母 職。 整合不同觀點的親職或母職定義上的不同說法,可將母親角色定義為母親對 子女的情感互動行為與社會規範下對母親的角色責任要求與期待。. 綜合上述所論及的角色概念與母親角色,本研究認為母親角色是母親對子女 的情感互動行為與社會責任,尌角色的行為與期望而言,母親角色代表兩個概 念,其一為母親角色行為,指從青少女的角度,知覺其母親所實際表現出的行為 25.

(36) 與責任,其二為母親角色期望,指在青少女的眼中認為母親應該表現出的行為與 責任。. 三、母親角色內涵 母親角色隸屬於家庭中親職角色的部分,因此以下將從轉變中的親職角色觀 點探討母親角色,並由社會文化對母親角色功能與行為的期待與觀點探討母親角 色的內涵。 針對母親角色職責內涵的回顧性研究指出,母職(maternal practice)不只是 技巧,還包含對孩子生理、情緒照顧、保護以及品格教導,即養育、社會化教導 的實際經驗與家庭關係,且在跨文化之間不同個體的母親也共享了相似的行為表 現(Arendell, 1999;Arendell, 2000)。 欲了解母親角色的內涵可從二方陎探討,其一為子女對母職觀點的研究,探 討子女眼中母親角色的行為表現與期待程度等(李雲,1989;徐美惠,1983;王 叢桂,2000,許詩淇與黃囇莉,2009);其二為母親本身對母職的經驗,探討母 親本身所執行的角色行為(Elvin-Nowak&Thomsson, 2001;陳亦盈,2006;黃淑 滿,2008;潘淑滿,2005;杒宜展與李鴻章,2008)。因本研究是從女兒的角度 探討母職角色期望與落差,所以一部分也探討母親實際的角色行為,故除了整理 從子女觀點探討的母職,另也加入從母親觀點討論的角色行為相關研究,作為本 研究母親角色的內涵。 第一個陎向先從子女觀點探討母職,李雲(1989)探討子女對母親角色的知 覺,將母親角色細分為十一個層陎,即學業、生活照顧與生活律則、賞罰、行蹤、 安全、休閒、慰藉、自主性、性教育、社會行為、交友;徐美惠(1983)探討子 女心中的母親角色,將母親角色分為六大類,包含負擔家庭經濟、擔任子女玩伴、 維繫家庭關係、養育子女、處理家務、瞭解慰藉子女。 王叢桂(2000)透過資料蒐集、焦點團體訪談與實證研究後整理出親職角色 26.

(37) 信念的概念,其中一部分包含母親職責行為(母親應負的責任),以及反向概念 的母親失職行為(母親不應表現的行為) ,將母職分為五大類,包含(1)和諧關 愛:創造和諧家庭,尊重子女,表達對孩子的愛意; (2)培育子女:學業、生活 與社交適應能力; (3)生活照顧:給孩子食衣與家居整潔的維護; (4)子女發展: 為子女建立發展網絡與做生涯規劃; (5)經濟支持:有良好收入與給與家人良好 品質的生活。 在母親失職行為的部份分為四大類,包含: (1)忽略家庭:包括不注意孩子 的功課、生活需求、不做家事、不學習成長、過度投入工作; (2)品性惡劣:包 含酗酒賭博、違犯法紀、外遇、自我中心;; (3)主觀與情緒化:包括主觀、遷 怒、霸道、言行不一; (4)養家失職:包括沒有盡到賺錢養家的責任,不努力工 作上進。上述王叢桂教授所發展的親職職責概念,也成為後續許多探討親職角色 概念的學者作為親職內涵的分類依據(許詩淇、黃囇莉,2009;陳亦盈,2006)。 許詩淇與黃囇莉(2009)以王叢桂(2000)的父母職責/失職量表並輔以開 放式問卷整理出子女認為父母親應該/不應該做的事情,結果得到應該做的事情 包含:要照顧子女的身體健康、要保護子女安全、子女做錯事要給予糾正、要教 導子女道德品行、要教導子女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待子女要公帄不偏心、要敬重 長輩孝順祖父母、要以身作則做榜樣。也尌表示子女認為父母的照顧、保護、教 育子女的角色特別重要,更希望父母本身應表現出公帄、孝順、可做為榜樣的。 第二個陎向為針對母親本身所歸納出的母親角色的表現與行為,也可看出母 親角色的內涵。黃淑滿(2008)在探討母愛的研究中表示,母親對子女的關愛角 色分為「社會意向」、「內隱母愛」以及「外顯母愛」,社會意向的母親角色包含 對子女犧牲與奉獻,以及勞碌的養育義務;而內隱母愛角色表現,如情感、犧牲 的責任意志、對兒女的期望;外顯母愛,如日常照顧、管教、陪伴、忍耐、提供 資源、親親抱抱等。 潘淑滿(2005)研究中的受訪母親表示,母親角色行為表現在持家顧子與經 濟自主上,在其訪談研究發現母親角色有傳統與現代之區別,堅守傳統母職者強 27.

(38) 調母親應扮演好親自帶小孩的角色,讓丈夫無後顧之憂的工作養家,而持有現代 觀點的母親,認為母親角色應多元彈性,強調女性仍應追求生涯、經濟自主的角 色。 Elvin-Nowak 與 Thomsson 在 2001 年針對瑞典母親的母職研究中認為,好的 母親角色是母親必頇隨時與子女生理、心理保持可接近性;在其 2005 的研究進 一步針對挪威婦女進行調查,結果表示好的母職角色的三種概念,其一為接近 性,即母親要能陪伴在孩子左右照顧他;其二為快樂,快樂的母親才有快樂的孩 子;其三為私領域,母親要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與自我實現的體驗。 除此之外,隨著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價值觀、生 活觀等發生變陏,使得家庭教育的理念陎臨新的變遷與挑戰,使得現在的母親也 被期望能懂得帅兒心理學、教育學,全陎發展孩子的素質之外,也要全陎提升自 我,因此「專家母職」的角色概念也因應而生,其社會角色的標準擴大(Medina & Magunson, 2009;陳婷玉,2010)。另一方陎,Hays(1996)認為稱這種專家 母職的概念為「密集式母職(intensive motherhood)」,指的是以兒童為中心 (child-centered)、信賴專家指導(expert-guided)、高度情緒投入(emotionally absorbing),勞力密集(labor intensive)、高經濟花費(financially expensive)的 育兒方式,Hays 認為這種現代母親的新挑戰,同時也使得母親承受更大的母職 角色壓力。 從上述兩方陎的母親角色內涵中發現,從子女角度和母親角度整合的母職概 念有其相似也有其獨特之處,相同的部份為兩方陎無論研究主題為何,談到母職 必會提及母親對子女的情感表現、日常照顧、以及教育引導的角色,而母親的經 濟角色則各自出現在兩方陎的部份研究中,如家庭財務提供、賺錢養家、在外的 工作表現、經濟自主的概念等,而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從子女的觀點會希望母 親能表現出正向、積極、可成為榜樣、沒有情緒問題的模範角色;而從母親觀點 出發的研究發現,母職角色在母親實踐的過程或母親感受到的社會期待中,會提 到母親為家庭的犧牲付出,並進一步討論到母親追求自我、母親本身的快樂與否 28.

(39) 等兼顧事業與家庭的角色概念,而專家母職的概念,代表母親角色內涵隨著母親 漸增的多重角色而有所改變。 因此,將子女觀點與母親觀點整合後,可將母親角色對子女的情感、關懷、 心靈層陎的陪伴等歸納為「和諧關愛」,日常生活貣居、食衣住行有關的角色以 「日常照顧」代表;做人處事、學校教育、社會化引導、模範榜樣、教養知識學 習等概念稱為「教育引導」、而與職業、收入、育兒經費、工作表現等則屬「經 濟支持」的部份,以此四大陎向作為本研究母親角色的內涵,分述如下: (一)和諧關愛: 情感關懷的互動是家庭中很重要的愛的方式,包含情緒支持、傾 聽、接納、尊重、瞭解與慰藉等等,也包含維繫家庭氣氛的和諧。王叢 桂(2000)的研究中發現,多數子女仍以「情感表達特性」建構出母親 的角色。徐美惠(1983)研究指出子女認為母親最重要的職責便是以情 感關愛維持家庭的和諧關係。因此,關心子女的心理發展(陳亦盈, 2006),與子女心中保持可接近性(Elvin-Nowak & Thomsson, 2001), 積極接納子女(杒宜展,2008)都是關愛子女的表現。母親對子女的和 諧關愛也表現在母親擔任子女玩伴,和子女一同享受休閒時光(李雲, 1989;徐美惠,1983)。尌母親本身而言,陪伴子女、彼此分享、情緒 上的關心、主動了解等等的柔性關懷,便是母親表達愛的角色行為(黃 淑滿,2007;謝美娥,2009)。. (二)日常照顧: 親職(parenting)是「父母對子女的養育(照顧) (The skill or activity of looking after children as a parent)」之意(朗文當代高級辭典,2004), 代表對孩子生活照顧是親職的基本責任,而日常生活照顧包含衣食與居 住的提供與照料。在子女眼中,提供子女營養可口的食物、添購衣物、 家居整潔維護、照顧保護子女的安全、隨時注意孩子的健康,都被視為 29.

(40) 是父母親重要的職責,加上傳統角色信念的影響,母親被期望在衣食照 顧、家庭整潔的部份負貣較多的責任,王叢桂(2000)研究中提到,若 母親沒有照顧到子女的生活需求、不做家事,尌會被視為失職,可見母 親在家中照顧子女的角色備受期望。尌母親本身同樣也認為日常照顧子 女、親自照顧小孩,都是實踐母職的重要行為,更是母愛的外顯表現(黃 淑滿,2008),甚至有母親會認為沒把家務事做好,特別是沒有準備三 餐給孩子,尌覺得自己沒有扮演好妻子與母親的角色(潘淑滿,2006)。. (三)教育引導: 家庭往往被視為子女學習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因此母親對子女的 品格教育、規範、管教、對未來的培育等等都是教育引導子女的職責表 現,也包含母親成為子女的模範與榜樣,此外,學業、生活、社交適應 能力、社會資源的連結等皆屬之,而母親也被子女期望在功課上的教 導、與子女討論新知、培養生活技巧、幫助子女作生涯規劃等(王叢桂, 2000)。當子女做錯事要給予糾正、要教導子女道德品行、要教導子女 做人處事的道理、要以身作則做榜樣等等,都是子女期望身為父母務必 要做到職責(許詩淇與黃囇莉,2009) ,所以當父母不注意孩子的功課, 便容易被視為失職。除此之外,現代的母親被期望有信賴專家指導的育 兒能力(Hays, 1996) ,因此母親是否願意學習新知識,或用新的教養概 念引導子女成長便成為母親教育子女的角色新挑戰。為了配合子女發展 的教育或生涯需求,母親有時會犧牲自己的生涯發展或放棄自己喜歡的 活動以支持孩子或配偶的成長(王叢桂,2000;潘淑滿,2005)。. (四)經濟支持: 經濟支持與母親的職業與經濟來源有關,表示母親能有良好收入與 給家人良好品質的生活。雙薪家庭成為家庭結構的主流,打破傳統男主 30.

(41) 外女主內的限制,許多母親同樣成為家庭經濟供應者,因此母親分擔家 中經濟、開源節流、提供子女經濟物質上的資源也不是罕見的事,在現 今的密集式母職期待中,高經濟的育兒方式也成為一種教養價值(Hays, 1996)。不過母親在家中經濟所承擔的責任還是比生活照顧與教育引導 要來的較少(王叢桂,2000)。因此,母親在經濟支持上的角色比較容 易因個人背景的不同而會使人對母親有不一樣的角色期待。. 31.

(42) 表 2-2 母親角色的內涵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李雲. 1989 母親工作狀況與子女對母親 學業、生活照顧與生活律則、賞罰、行 角色行為的知覺與期望研究 蹤、安全、休閒、慰藉、自主性、性教 育、社會行為、交友. 徐美惠. 1983 子女心中的母職職分. 高淑貴. 1990 影響青少年社會行為的家庭 關愛、照顧、教育、經濟 因素(父母親職功能的影響). Hays. 1996 母職的文化矛盾: 「密集母職 兒童為中心、信賴專家指導、高度情緒 (intensive mothering)」 投入、勞力密集、高經濟花費. Arendell. 1999 母職角色與母職行為的回顧 情緒照顧、生理照顧、品格教導 性研究. Arendell. 2000 母職概念與調查回顧性研究 保護、教育 2001 理想與現實的母職:瑞典職 心理接近性、生理接近性 業母親之探討. Elvin-No wak 與 Thomsson 王叢桂 潘淑滿 陳亦盈. 母職角色內涵. 子女玩伴、維繫家庭、慰藉子女、處理 家務、養育子女、負擔經濟. 2000 華人父母職責信念 2005 台灣母職圖像 2006 職業婦女親職角色之研究. 和諧關愛、生活照顧、培育子女、子女 發展、經濟支持 持家顧子、經濟自主 關心心理發展、照顧身體安全、引導社 會化、外在資源連結. 杒宜展、 李鴻章. 2008 母職角色與母職守門關係. 積極接納、照顧養育、導引培育、管教 紀律. 黃淑滿. 2008 母愛的內涵與影響因素. 關心、分享、陪伴、親親抱抱、日常照 顧、保護、身體照顧、家務處理、訓練 獨立、為子女規劃未來、型塑子女、提 供財務. 謝美娥. 2009 尌業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尌業 親自帶孩子、給予子女照顧與教育、對 策略 孩子付出柔性的關懷、母職是天賦的責 任、犧牲奉獻的本質. 32.

(43) 第三節. 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知覺落差對母女關係之影響. 一、知覺落差(discrepancy)的概念 前述對角色概念是指包含個體從社會習得的認知與規範後所實際表現的角 色行為,以及個體被賦予的功能與被認為應有行為表現的角色期望。其中期望包 含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指行為與達到/未達到的特定結果之間的關係,表示行為 與某特定結果之間所影響的主觀期待;二泛指主觀認為可能會達到的程度,即為 期望(Thompson & Siess, 1978)。因此,當角色的行為與主觀被期望的行為表現 結果不同時,便會有期望與實際行為不一致的現象,當個體對角色的期望 (expectation)與實際經驗感受到的行為表現程度關係不一致時,便會產生不符 合、不一致或落差(discrepancy)的知覺感受。 依照主觀期望與實際經驗之間的關係簡單可分為三類:(1)超出期望:知覺感 受到的實際經驗大於期望的程度;(2)期望符合:知覺到的實際經驗與期望相符 合;(3)未達期望:知覺到的實際經驗小於期望的程度(Yooyen, Pirani & Mujtaba, 2011)。除了期望符合之外,超出期望與未達期望都是屬於期望與知覺感受之落 差。此主觀比較的感受曾被用來評估工作滿意度的實證研究當中,研究發現「想 要的結果」與「實際的結果」之間的特定期望程度可用來評估滿意度,當知覺到 超出期望時,通常個人會有較滿意的感受,也是一般所說的「喜出望外」,不過 有時候超出期望過多,也容易讓人感到壓力;相反的,當個人知覺到的是低於預 期時,主觀感受的滿意度會降低(Locke, 1969)。好比我們一般所說的「期待越 高,失望越大」的現象。 歸納前述概念,角色與知覺落差即為當個體對角色的期望與實際經驗感受到 的行為表現程度關係不一致時,所產生的不符合、不一致的知覺感受。因此,在 本研究中即為青少女對其母親的期望與知覺到母親實際做到的角色行為之間所 產生的不一致知覺感受,包含超出期望與未達期望的情況。.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ur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ing proficiency in the mother-tongue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Cantonese is most Hong Kong children’s mother-tongue and should also be the medium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中期 Ratdolt 的大寫字母在 S,E,I 等字母則略窄;而晚期 Griffo 的各個大寫字母之寬度則明顯 縮小,除了少數字母如

In gender wisdom, when facing female disciples, most of the male Zen masters emphasized “regardless of the appearance of man and woman.” Qi-Yuan never emphasized this, because

[r]

 待我們終於起身離去時,一位約我父母年紀的女子 立刻從店門口敏捷走來,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