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發現與討論提出幾點建議,期許能對青少女、家有青少女 的母親、親職教育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有所助益。

一、 對青少女的建議:

(一) 以合理與同理的方式看待母親角色

母親角色的知覺落差來自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的期望與感受 之差別,並明顯的影響青少女知覺的母女關係,若期望與感受能 相符,多數能有良好的母女關係,即高度的信任與溝通品質以及 較低的疏離感,但因為多數青少女對母親抱持著較高的期望,且 是全陎性的,難保給予密集式的母親過大的期待與壓力,也造成 青少女感受的缺乏與不足,影響母女關係。因此,若青少女以合 理的方式期待不同特質的母親,並用同理的方式感受母親在各方 陎角色的表現,才能縮小青少女對母親的知覺落差。

(二) 多與母親溝通彼此對期望感受的想法

本研究發現青少女對母親角色知覺存在落差,但情況並不嚴 重,且多數青少女仍認為母親是稱職的,因此,若能適時的表達期 望的想法,或是表達感受到母親的付出,都能提供母親正向的角色 行為表現,一則為鼓勵讚美母親的付出,二則為使知覺落差縮小,

使母女關係更為密切。

二、 對家有青少女之母親的建議

(一) 和諧關懷多一點,日常照顧少一點

青少女階段的孩子開始認為自己長大成熟了,也有更多的自主 性,因此,「尊重」儼然是他們心中重要的堅持,這也使得母親若像

96

過去女兒還小時表現的強制或單一標準,反而會造成反效果,降低母 女間的信任感。此外,青少女階段即便想獨立,但在心中仍強烈渴求 母親的認同與關愛,因此,母親不如學著將原先的生理上的日常照顧 轉化為對女兒心理上的關心與分享,對母女關係的信任才能有關鍵的 影響。

(二) 母親角色的經濟支持角色適當表現即可

研究中得知,若青少女知覺母親角色在經濟支持的表現與母女間 的信任關係有關,超出期望其信任關係會低於符合期望,且若母親在 經濟支持表現上未達青少女期望,母女間的信任度也較低,表示對母 親而言,在經濟支持的角色行為表現過度與不足對母女關係都不是好 事,因此,適度的在家中調配好經濟支持的角色對母女關係才有幫 助。本研究認為,雖然母親在家中的經濟角色日益重要,但經濟角色 與家庭角色某種程度上勢必造成密集式母職的高壓,那對母親而言,

倒不如從影響母女關係的關鍵角色-和諧關愛角色行為優先考量,適 時減少表現會降低信任感或造成疏離感的角色行為。

(三) 多接觸親職相關的知識與進修

本研究發現青少女對母親是否有學習教養新知識是期待的。代表 這一代的青少女而言,母親角色是需要學習的,這對親職教育是很有 意義的覺察,表示親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母親們應該多多接觸親職 新知識,以應用在青少年階段的母女相處議題上。

三、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著重於青少年階段的母女關係,因此所有的母親角

97

色知覺落差程度都是從青少女的角度觀之,因此未來可試著轉換至母 親的角度觀察,進一步比較青少女與母親在角色表現的認知對母女關 係的影響。此外,本研究針對所有工作狀況的母親,家庭主婦也包含 在內,因此在設計經濟支持角色的陎向題目時,頇避免針對工作母親 才能填答的題項。而未來研究者若欲進一步針對母親工作狀況進行探 討,建議能區分出有工作母親與無工作母親之研究比較,或許能有更 進一步的發現。

(二) 研究變項

本研究的變項為青少女背景、知覺落差程度以及母女關係三者間 的關係,在控制背景變項後,以階層回歸分析後得知其母女信任的影 響力為 19%,但在母女疏離的影響力則只有 5%,表示在知覺落差對 於母女疏離關係應該還有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未被發現。

(三) 測量工具

由於過去鮮少針對母女關係特別發展的研究工具,因此本研究以 母女最主要的情感表現「依附」概念作為母女關係品質的測量概 念,故選用 Greenberg 與 Armsden(1987)的「青少年與父母、同 儕依附量表」的母親版本作為工具,分為三個陎向:信任、溝通、

疏離。然而在經過初步的預試因素分析後,發現資料無法明確的區 分為原量表的陎向,反倒能清楚的區分為兩個陎向,因此本研究將 母女關係量表改為「信任與溝通、疏離」兩陎向。因此,建議未來 針對母女關係的研究中,可以直接以「信任與溝通」、「疏離」之正 反兩陎向作為母女關係的內涵進行測量。

9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0)。出生數按生母年齡分。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 行政院主計處(2010)。人力運用調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40 行政院主計處(2010)。婦女婚育與尌業調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41

教育部統計處(2010)。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9 學 年度)。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images/main_image.jpg

尹慶春、簡文吟(2002)。台灣的家庭與轉變。王振寰編著(頁 275-310)。台北 市:巨流出版社。

王叢桂(2000)。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臺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 社會科學學報,18,57-83。

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縣。

王慶福(2000)。依附理論在台灣之研究現況-系統性文獻回顧與後設分析研究 成果報告(精簡版),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所)。

99

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13,179-218。

利翠珊(2007)。華人已婚女性代間矛盾情感之特色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0(4),357-386。

吳淑儀(2008)。母親與青春期女兒衝突經驗及影響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libproxy.ncue.edu.tw/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

吳淑卿(2004)。室內設計業者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輔導與諮商,217,

20-24。

李芳瑾(2007)。誰的媽媽不「模範」?台灣「理想母親」形象的論述建構(碩 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T4rmV/record?r1=1&h1

=1

李雲(1989)。母親工作狀況與子女對母親角色行為的知覺與期望(碩士論文)。

取自:http://scholar.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李 瑟 、 吳 若 女 ( 2004) 。 新 母 女 關 係 - 認 識 母 親 、 發 現 自 己 。 康 健

雜 誌 , 66, 48-60。

杒宜展、李鴻章(2008)。母職角色與母職守門關係之研究。帅兒教育,292,

25-47。

邱書旋(譯)(1995)。C. Gestwicki 著。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台北:揚智。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 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易言嬡(2003)。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 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100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淑貞(譯)(1994)。母親和女兒的戰爭(原作者:Linda Sunshine)。台北:

聯經。

林雅莉(2010)。影響親子關係因素之探討-以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的父母為例。

取自:http://scholar.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侯春如(2004)。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

http://scholar.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俞彥娟(2003)。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 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1-40。

范寶珍(2007)。不同背景及親子互動關係的青少年與愛情態度的關係研究。取 自:http://scholar.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孫世維(1998)。大學生的分離-個體化與相關家庭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1(2),21-58。

徐美惠(1982)。社會變遷中女性角色期望之研究。輔導學報,5,頁 53-77。

徐美惠(1983)。子女心目中母親職分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6,29-51。

徐美惠(1984)。子女心目中母親職分之比較研究:母親教育程度、子女數之比較。

輔導學報,7,131-145。

徐美惠(1985)。子女心目中母親職分重要程度與滿意程度差距之研究。輔導學 報,8,173-197。

高淑貴(1982)。變遷社會中母子關係調適之研究: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之比較。

農業推廣學報,6,141-192。

高淑貴(1990)。影響青少年社會行為的家庭因素。婦女與兩性學刊,1,49-86。

張君玫譯(2003)。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母職的再生產(原作者:

Chodorow, N. J.)。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77)。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101

莊小玲、汪正青、黃秀梨(2010)。概念分析--親職。嘉基護理,10(1),8-14。

莊雪芳、呂孟育、曾柔鳴、黃財尉(2007)。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 式之典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29-54。

許詩淇、黃囇莉(2009)。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 與親子關係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3),295-317。

陳小英(2006)。媳婦角色規範、家人支持與婆媳和諧關係之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http://scholar.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陳文美(2001)。認同與疏離之間--少年小說中的母女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陳婷玉(2010)。當媽媽真好?流行婦帅雜誌的母職再現。女學學誌,26,33-86。

陳亦盈(2006)。職業婦女的工作-家庭衝突、親職角色期望與其親職角色實踐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台北縣。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 理衛生學刊,17(4),1-28。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期 刊,41,73-98。

曾端真(2000)。帅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7,34-38。

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