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一一

一、、、、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在面臨全球化、資訊化的新世紀,先進國家為提昇教育品質,無不致力於教 育改革,「教育改革」已然是全球性的運動,我國亦不例外,從「九年一貫課程」

改革迄今,可以看出政府及民間積極推動教育改革之決心。在教育改革的歷程 中,教師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教師」常被視為教育改革及學校發展成敗最終 關鍵角色,往往是教改成功與否的關鍵人物(陳美玉,1997;黃榮村,2002)。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教師暨是教育活動的核心人物,也是教育的重心和生 命,更是教育品質的關鍵,因此提升教師專業的素養和知能成為教育核心要務之 ㄧ(丁一顧,2004)。教育部(1995)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中,卽 強調教育革新的成敗,有賴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由此可見,教育成效的良窳,

師資是主要的關鍵,而師資的素質自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提昇教師的素質,

更成為今日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張德銳,2005)。

教育改革的目的即在為國家的發展培育人才,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要培育出

具有競 爭力 的人才 ,成功 與否 的關鍵 即在於 教師 ,根據 經濟合 作發 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出版的《2008 年教育總覽》報告指出,班級人數不見得會影響學習成果,好老師、恰當的師生 比、教學方法和上課方式,才是教育成敗的四個關鍵(引自賓靜蓀,2009)。教

師身為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既是影響教改成功與否的關鍵人物,又肩負教學成 敗的重責大任,為了要提升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提高國家的教育品質,提昇教師 的素質勢在必行。

終身學習,不斷成長,對教師來說特別重要,因為教師終身都在協助學生成 長,如果自己不成長,如何幫助學生?面對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新知識源源不 斷的湧進,教師當隨時自我充電,增加專業知能,具備專業態度。而教師在培養 下一代成為適應未來世界的新世紀公民,一定要具備專業精神,並且提昇專業知 能。我國中、小學教師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執行者,儼然是公 務員,缺乏專業地位與專業自主性(饒見維,2003)。在教師專業化的歷程中,

以往比較重視師資培育機構的職前訓練階段,而對導入及現職教師的進修比較忽 略;「專業」是需要不斷的進修與成長,帶來教師心理上無止境的內在需求,激 發求知的學習動力(張德銳,1998);教育是ㄧ項專業的工作,卻向來也是最「孤 單」、「孤立」(isolation)的專業之一(Cookson,2008)。國中小教師要享有「專 業」的地位,亟須教師知覺到社會環境的挑戰是無法避免的,唯有用心投入更多 的時間與精力,在教學專業方面,能鑽研教育的相關議題,培養洞察及研究的能 力,才能找到有利於專業的位置。所謂的「專業」是指擁有精湛的學術與卓越能 力,也是服務與奉獻的表徵(蔡清田,1992)。具備與時並進的專業師資,便掌 握了未來教育的品質,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要掌握教育的品質,促進 教育的進步,教師專業成長是有效的途徑之ㄧ(陳永發,2001)。

張德銳(1998)指出教師專業成長「不利的」困境有:失衡的專業地位、孤 立的教學現場、缺乏教學輔導支持的機制、冷淡的教學與研究氛圍、邊陲的教學 一角,面對教師專業成長眾多途徑,及深入瞭解教師在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之 後,為突破個人主義式的孤立教學型態,陳永發(2001;2005)提出同儕教師之 間合作的專業成長模式,以教師合作學習同儕教導模式,不斷的技術支援協助,

使老師精熟新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應能有效提昇老師的教學效能。九年一貫課程 實施後,要求教師必須從課程的執行者轉換為課程的設計者、被動學習者轉換主 動的研究者、教師進修研習者轉換成專業教學發展者、知識的傳授者轉換成能力 的引發者(饒見維,2003),是故教師不能獨立於改革之外,更不再只是單打獨 鬥的個體。在教師的實際教學情境中,校內其他教師是最大的支持者及協助者,

因教師與同儕接觸的機會,遠遠大於其他人士,教師彼此之間地位相等,沒有上 下從屬之分、具備相同的學校文化與環境、彼此溝通協調聯繫的機會較為頻繁、

比其他教育相關人士更了解彼此,以同儕教導的方式將更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邁向教育專業的理想。

台北市在民國八十八年便開始規劃推動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而同儕教導模式 在歐美先進國家更早已是被普便推展的實務。「教師同儕教導」是一種由教師同 儕擔任另一位教師的教導者,以彼此對等地位的合作關係,進行專業對話、回饋、

反思,協助教師教學成長,發展屬於教師本身教學專業的成長團體(李俊湖,

1997),每位成員的改變均具主體性,不是上對下的強迫。Giroux(1988)曾提 出教師不應該是封閉的、保守的,應該是屬於轉型的知識份子(歐用生,2000)。

教師應該要對自己所處的教育脈絡作一番反省,藉由教師間的有意義的溝通,發 出聲音,將自己的內隱知識形於外,與其他同事經驗交流發展出夥伴關係,藉以 協助教師的教學成長。由於教師視同儕為學校中最主要的援助者,所以,建構一 個以學校教師為主體的同儕教導成長模式,應更能符合教師的成長需求。因此,

以教師「同儕教導」的觀點,探討當前教育現場實施教師同儕教導的現況,了解 教師們對此成長方式的接受度,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過去,教師少有相互合作的經驗,但自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由於規劃 課程、統整課程以及協同教學的需要,教師之間相互合作的機會大增,在九年一 貫課程中,各校各領域皆要成立課程發展小組,研擬課程計畫及研究發展教材,

強調「專業對話」的重要,此即為同儕互動促進專業成長的模式之ㄧ,藉由資深 帶領資淺的專業成長方式,期能帶動教師專業成長。另外,在教育部一再大力倡 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際,面對同儕評鑑或同儕視導,可將之擴展至教師同儕教 導上,在實施以同儕合作的教導制度時,教師是否能跨出自己的教室,與教師同 儕共享專業成長?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傳統學校文化裡,老師是一群「沈默的大眾」,連學生都不太願意接受輔 導,更何況是教師?可能實習教師或新進教師會默認接受輔導,但對於一般教 師,學校(特別是公立學校)基於尊重老師的專業,鮮少進入教室觀察教學活動,

久而久之,教師已習慣在封閉的教室王國裡「單打獨鬥」,如今要老師們敞開心 胸接受同儕的教導,的確會讓教師的疑慮及焦慮遽增。要減低老師們的焦慮,學 校及行政單位可以應用哪些策略,讓教師願意接受同儕教導,發揮「同儕教導」

的功能呢?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二 二二

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同儕教導之現況。

(二)分析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教師同儕教導之認同程度與差異。

(三)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教師同儕教導困難原因之意見與差異。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一 一一

一、、、、待答問題待答問題待答問題待答問題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同儕教導之現況為何?

(二)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同儕教導之態度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實施教師同儕教導上之同意程度是否 有差異?

(四)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同儕教導之困難原因為何?

(五)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在實施教師同儕教導困難原因之差異情 形為何?

二 二二

二、、、、名詞釋義名詞釋義名詞釋義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涵義說明如下:

(一)教師同儕教導

「同儕教導(peer coaching)」是指教師工作在一起,形成夥伴關係,事前訂 好計畫,再透過專業對話、課程發展、共同閱讀與討論、示範教學,特別是有系 統的教室觀察與回饋方式來彼此學習、研發或測試新的教學模式或改進既有的教 學策略,進而提升學習的成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歷程。

本研究中「教師同儕教導」是指由教師來協助其他教師,使教師在同儕互動 中學習新的教學模式、改善既有教學策略、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並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

( 二 )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教育生涯中,主動、持續參與各種學習活 動 和 反

省 批 判的 過 程 , 以 期 能 吸 收 專 業 新 知 , 拓 展 學 習 領 域 和 視 野 , 健 全 身 心 靈 的 發 展 , 進 而 達 到 教 師 專 業 的 標 準 。 本 研 究 所 指 的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為 教 師 以 同 儕 教 導 的 方 式 , 協 助 教 師 專 業 的 成 長 。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一一

一、、、、研究範圍研究範圍研究範圍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從研究地區、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內容說明如下:

(一)研究地區的範圍

本研究係以中部四縣市的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不包括其他縣市,亦不 含私立學校。

(二)研究對象的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合格教師,包括兼行政的主任、組 長,級任教師及科任教師,不包含校長、代課教師及實習教師。

(三)研究方法的範圍

本研究主要採調查法進行,以「教師同儕教導問卷」來瞭解教師同儕教導之

本研究主要採調查法進行,以「教師同儕教導問卷」來瞭解教師同儕教導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