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子女之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全 章分為四節敘述,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

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在國中小學的班級中出現了許多不太一樣的面孔,這些學生就是所謂的「新 移民子女」。由於這些學生是生長於相對社經背景較差的家庭環境 ,因此有人稱之為「新 弱勢族群」。

新移民子女的人數在近幾年間快速的增加,其占全體學生人數的比例也逐年攀升。

就人數方面而言,依教育部統計處(2007)的統計,台灣的新移民子女中 ,在國中、國 小就讀者總共有 80166 人,其中於國小就讀者有 70797 人,於國中就讀者有 9369 人,

人數十分可觀。另外,就新移民子女所占的比例來看,在部分縣市學校中,新移民子女 占所有新生人數的比例已經高達五分之一,澎湖縣等部分偏遠地區學校甚至達到二分之 一(內政部戶政司,2005)。由這些資料顯示,新移民子女已是當前學校學齡人口中十 分重要的一群,其教育的相關問題急需加以正視與探究。

分析近年來新移民子女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和我國於 1994 年實行所謂「南向政 策」有關。由於政府鼓勵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同時也引進外籍勞工,使得愈來愈多外 籍人士來台定居,進一步擴大國人與東南亞居民接觸的機會。許多因教育程度不足、擇 偶不易的中下階層男性,在此一機制中,透過婚姻仲介、職業媒人牽引下,帶動仲介新 移民女性嫁到台灣。跨國婚姻所生育的頭胎子女,到 2002 年剛好達入學年齡。台灣外

僑居留證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地區之外籍配偶人數每年呈現倍增趨勢。例如 1999 年 是兩萬餘人,2001 年增為 6 萬餘人。其中主要是來自東南亞的新娘。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2006)截至 2006 年十月底止之統計資料,台灣的外籍配偶人數已高達 133160 人(未 包含中國、港澳地區配偶 )。就性別而言,其中女性占 123,345 人,而男性則僅有 9815 人。就東南亞國籍而言 ,以越南籍為最多,其他依次是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等 國,總共占新移民人口數之 91%;日韓與其他國家則僅約占 9%。

與一般家庭相似,跨國婚姻家庭中的女性亦擔負大部分的兒童照護及教養工作,但 因大部份新移民女性在語言及文字的障礙 下,較無法有效地參與子女教育系統的活動,

而無從提供子女相關的協助(熊淑君,2003)。此外,新移民子女與眾不同的容貌、語 言腔調,再加上外籍母親的原生文化不被社會認同 ,以及存在於跨國婚姻的各式家庭問 題等,都容易使兒童在家庭自我概念的建立上產生問題 。

當「新移民子女」進入國小校園後,從學習、人際活動中,感受自己的口音腔調與 一般兒童不盡相同,容易成為被取笑的對象,並且容易遭受異樣眼光 ,致使缺乏自信而 產生疏離感(謝慶皇,2004)。另外,新移民子女母親的國籍與其他同學的母親不一樣,

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刻板印象,透過傳播媒體或家庭錯誤的觀念,使得新移民子女受到 族群歧視的行為或語言,使得新移民子女不願認同自己的媽媽而感到自卑、缺乏自信(蔡 榮貴、黃月純,2004),這些都可能對於「新移民子女」的外貌、身體與家庭的自我概 念產生負面的影響。

C. Cooley 認為個人的自我概念係透過人際互動,根據他人對於自己的行為、態度、

意見與價值判斷的回饋等綜合而來(洪若和,1995)。而國內學者郭為藩(1972)指出 自我概念是一種自我意象,是行動參考架構,更是了解個人的重要線索,自我概念的形 成與發展乃是長期與人際關係交互影響的結果。由個人發展的觀點來看,國小階段的兒 童已逐漸脫離主觀化時期,並經由在學校生活中與教師、朋友、同儕等的互動過程中,

發展出客觀化自我,同時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而迅速發展出自我價值體系(洪若和,

1995)。在「新移民子女」的生活中,所面臨的環境,不管是從學習、人際活動,或是 在家庭環境上都與一般兒童不盡相同。在研究者所關注的對象,即以此階段的新移民子 女為主,並試圖了解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現況為何。

父母是家庭中的靈魂人物 ,是學童心中的重要人物,因此,父母親對於學童的自我 概念會有直接的影響 (簡茂發,1979)。在跨國婚姻的家庭中,母親的身分和其他一般 家庭的不同,對於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建立將會有所影響,使得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 念會和一般學童有所差別,故其自我概念的現況為何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對於影響學生學習的研究文獻上 ,大致上可歸納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等兩大類,

外在因素包括整個社會、文化、語言、經濟等影響因素 。有關內在因素對學習態度、學 習成就的影響方面,在以非新移民子女(為了研究以及撰文需要,本研究以此名詞來稱 呼母親國籍為台灣籍的一般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指出 ,自我概念和學習態度有著顯 著的相關(李坤崇,1996;陳李綢,1983;陳英豪、李坤崇、汪榮才,1993)。至於在 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和學習態度的關係,則要再做進一步的研究 。

不過,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其實是相互影響的,學校中的人事物 也常存在著對於「新 移民子女」的刻板印象,例如,教師與同儕的眼光一般會刻板的認為,「新移民子女 」 因為家庭、母親的關係,資質較差且學習相對不利。在 95 年 11 月 10 日的新聞報導中,

也提到一名新移民子女的文章,以「我是混血兒」為題,描述自己在同儕間的相處與對 待,更可發現實際上在小學生間也存在著歧視問題和刻板印象,這些都會影響其自我概 念上的建構。另外,媒體常報導著新移民家庭、新移民子女的弱勢,過度的報導會讓人 過分擴張新移民家庭的弱勢情況;且在過分強調新移民家庭和一般家庭的有所不同的論 述下,通常隱含著歧視和偏見。這些偏見和歧視,在學校學習中可能對「新移民子女」

造成文化上、心理上的困擾,而影響其學習表現,甚至在學校自我概念上也會產生影響。

由上兩段可以知道,內在因素會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外在環境則會對學生自 我概念的建立、學習的表現產生影響。在研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更指出,

自我概念較佳者,學習態度亦較積極(李坤崇,1996;李明昌,1997;陳李綢,1983;

鍾瑞彬,2004)。另外,還有一些研究顯示,學童學業成就高低與其自我概念和其學習 態度的正向程度有顯著關係存在。例如,黃淑玲(1995)的研究指出,學童成就的高低 與學習態度的良窳有關 ,而學習態度是否積極正向又與自我概念的建立有關。至於新移 民子女的學習態度現況究竟為何 ,尚無定論,一般的研究亦只對於非新移民子女作探 討,因此了解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態度的現況成為本研的動機之二。

在成就動機方面,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完成自認為是重要且有價值工作的內在推 力,是決定個人成就水準和努力程度的動力 ,並能促使個體表現出追求成功、與人競爭 和面對困難的需求和慾望。在朱經明(1981)的研究中 ,亦發現自我概念越佳的學生,

其成就動機越高;反之,自我概念越差的學生 ,其成就動機也就越低。

從以上文獻分析顯示,一些外在環境因素可能會 影響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建立,

而且自我概念和學習態度、成就動機是之間是有顯著的關係存在 。然而,這些研究仍以 非新移民子女為主要對象,至於以新移民子女為對象或關注在新移民 與非新移民子女之 心理相關變項的比較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以新移民子女為對象,就自我概 念和學習態度、成就動機等變項加以探討,除了瞭解新移民子女成就動機之現況為本研 究動機之三外,更企求瞭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這三方面的差異情形 ,並藉此 加以比較。

在所有的新移民女性中,雖然有六成五的女性為大陸及港澳地區的女性(內政部戶 政司,2006),但是在教育子女上較無語言溝通或是文化適應上的問題;然而,在東南 亞籍新移民女性的部分,就人數上來看,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占所有新移民女性的比率 已達三分之一強(內政部戶政司,2006),其所生育的子女,更高達五成九(教育部統 計處,2007),在教育子女的相關研究中,東南亞籍的新移民女性,在子女教育上是有 語言溝通、文化適應等方面的問題(盧秀芳,2004;顏錦珠,2002),因此在此部份的 研究重要性更不言可喻。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除了探討新移民子女與新移民子女間

的差異情形外,更會針對母親國籍為東南亞籍的新移民子女加以討論。

綜合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 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並檢視不同性別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是 否與非新移民子女有所差異?差異情形又是如何?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 機的現況及相關情況。並試圖探討不同性別、不同移居地區(分別為大陸及港澳籍、東 南亞籍)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差別,以作為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 機的現況及相關情況。並試圖探討不同性別、不同移居地區(分別為大陸及港澳籍、東 南亞籍)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差別,以作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