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游自達 博士

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之自我概念

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李文盛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中市國民小學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現況,新移民與 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等變項之間的關係的差異情形,並探討 可能原因,以做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 以台中市國民小學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為對象,採「國小兒童自我概 念量表」、「學習態度量表」和「成就動機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658位國民小 學高年級學生在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 之調查資料,使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森積差相關與相關係數的差異顯 著性考驗等統計方法,以分析結果。 本研究主要研究發現為: 一、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得分低於全國性常模平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則與全 國性常模相似。 二、非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得分顯著高於新移民子女;不同性別的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 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得分無差異。就全體學生而言,女生的學校自我概念的得分高於 男生;而男生外貌、身體、情緒自我概念的得分高於女生。 三、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各分量表的得分,高於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女;東南亞 籍新移民子女則是外貌、情緒自我概念得分高於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女。 四、三者在自我概念各分量表的得分,東南亞籍、非新移民子女在各分量表的得分無顯 著差異、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女則是在身體自我概念方面相對得分較高。 五、非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得分高於新移民子女;不同性別的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 女的學習態度得分無差異。而全體學生得分則是女生環境知覺的得分高於男生。 六、非新移民子女在學習態度各分量表的得分高於東南亞籍、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

(3)

女;東南亞籍新移民子女則是在課業學習的態度、學習興趣、對課業的態度、學習 態度全量表等方面得分高於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女。 七、三者在學習態度各分量表的得分,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女在各分量表的得分無顯 著差異、東南亞籍新移民子女在對課業的學習態度方面相對得分較高;非新移民子 女的部份則是學習興趣的得分較高。 八、非新移民子女的成就動機 各分量表的得分高於新移民子女。 九、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提升、個我取向方面得分高於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女。東南 亞籍新移民子女自我提升得分高於大陸及港澳籍新移民子女。 十、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等變項之間的關係皆呈正 相關;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相關情形有差異 。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教育部、教育輔導單位、國民小學教師、家長、 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字: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

(4)

Abst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elemtary school students’self -concept, learnimg-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 amo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non-immigrant children’s self-concept, learnimg-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studies.

A survey was taken with“Self-Concept Scale for Elem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mg-AttitudeScale”and“Achievement MotivationScale”to the elemtary school students in 58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ichung, and 658 students’data were acquired.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wo-way ANOVA, one-way ANOVA, Mix-design two-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rrelation different patency test, and so on.

The 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ed:

1.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self-concept were lower than the mean of national norm, but non-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self-concept were like the mean of national norm.

2. Non-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self-concept were higher than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To all students, girls’scores of school self-concept were higher than boys’, but boys’scores of appearances, body, emotive self-concept were higher than girls’.

3. Non-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self-concept were higher than China(include of Hongkong, Macao)immigrant children’s. Southeast asia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body and emotive self-concept were higher than China(include of Hongkong, Macao) students’.

4. In each of scale of self-concept,China(include of Hongkong, Macao)and Macao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bodyself-concept were higher than others.

(5)

children’s. Different gender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and non-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were had no different of significance. To all students, girls’scores of enviorment aesthesia were higer than boys’.

6. Non-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learning-attitude were higher than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outheast asia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s of homework-learning, learning-interesting and learning-attitude were higer than China(include of Hongkong, Macao) children’s.

7. In each of scale of leaing-attitude,southeast ascia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 of homework-learning attitude were higher. Non-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 of learning-interesting were higher than other.

8. Non-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ere higher tha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9. Non-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 of self-advance, self-achievement motivation were higher than China(include of Hongkong, Macao)new immigrant children. Southeast asia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score of self-adv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ere higher than China(include of Hongkong, Macao)children’s.

10.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concept, learning-attitude andachievement motivatio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non- immigrant children were different in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Finally, the stud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ministry ofeducation,the educational guidance organiz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studies, basing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tudy.

(6)

第一章 緒論…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 .… … …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 … … .… … … …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 … .… … …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 .… … …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 … 11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及子女之緣起與現況 … … … .… … … 11 第二節 自我概念相關概念與研究… … … .… … … 2 5 第三節 學習態度相關概念與研究… … … .… … … 40 第四節 成就動機相關概念與研究… … … .… … …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 … .… … …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 … …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 .… … … 6 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 … … 6 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 .… … … 8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 .… … … 8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 .… … … 89 第一節 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的現況分析與差異情形… … … .… … … 89 第二節 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在學習態度的現況分析與差異情形 … … … .… … 103 第三節 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在成就動機的現況分析與差異情形 … … … .… … 117 第四節 新移民 與非新移 民子女 的自我概 念、學習態 度與成就 動機等 變項之 間的 關係的差異情形..… … … .… 127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135 第一節 結論 … … … .… 135 第二節 建議 … … … .… 138 參考文獻… … … … .… 141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 … .… 155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 … .… 159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 … … .… 163 附錄四 「國小自我概念量表」授權同意書 … … … .. … 164

(8)

表 2-1 台閩地區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配偶(含港澳)人數… … … 12 表 2-2 九十五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依父母國籍別分..… … … 16 表 2-3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 … 1 7 表 2-4 95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縣市別… ..… … … 1 8 表 2-5 台閩地區 2000-2004 年新生兒生母國籍統計… … … 20 表 2-6 Allport 與郭為藩對於自我概念的功能分類… .… … … 3 3 表 2-7 學者對學習態度的定義...… … … 4 4 表 2-8 學習態度內含一覽.… … … ..… … … 4 7 表 2-9 學習態度測量工具...… … … 50 表 2-10 Weiner成功和失敗的歸因型態… … … ..… … … 56 表 2-11 成就動機的概念模式..… … … 59 表 3-1 94 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人數統計-台中市… … ..… … … 6 7 表 3-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分量表之內容、題數及定義… … … .… … … 69 表 3-3「學習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 … .… … … 73 表 3-4 學習態度量表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 7 5 表 3-5 學習態度量表解說總變異量...… … … 7 6 表 3-6 學習態度量表正式問卷各分層題號...… … … 7 7 表 3-7「成就動機量表」之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 … .… … … 80 表 3-8 成就動機量表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 … .… … … 8 1 表 3-9 成就動機量表解說總變異量 … … … .… … … 8 2 表 3-10 成就動機量表正式問卷各分層題號… … … .… … … … 83 表 3-11 施測組別與順序… … … .… … … 86 表 4-1-1 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現況分析摘要… … … 90

(9)

表 4-1-2 學生性別、身分別在自我概念量表各層面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 … 92 表 4-1-3 不同身分別、性別在自我概念各分量表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 .… … 93 表 4-1-4 東南亞籍新移民子女、大陸與港澳籍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 念的差異比較摘要 … … … ..… … … ..… … .… … … 97 表 4-1-5 自我概念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摘要… … … .… … 99 表 4-1-6 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之單純主要效果檢定變異數分析摘要… … … .… … … 9 9 表 4-1-7 背景因素在自我概念整體現況與各層面的比較摘要… … … .… ..100 表 4-2-1 不同身分別、性別在學習態度各分量表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 10 4 表 4-2-2 學生性別、身分別在學習態度量表各層面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 … 106 表 4-2-3 東南亞籍新移民子女、大陸與港澳籍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學習態 度的差異比較摘要… … … ..… … … .… … … 10 9 表 4-2-4 學習態度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摘要… … … .… … .… … … 112 表 4-2-5 學習態度各分量表之單純主要效果檢定變異數分析摘要 … … … .… … … 112 表 4-2-6 背景因素在學習態度整體現況與各層面的比較摘要… … … ..… … … 113 表 4-3-1 不同身分別、性別在成就動機各分量表上的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 .… 117 表 4-3-2 學生性別、身分別在成就動機量表各分量表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 119 表 4-3-3 東南亞籍新移民子女、大陸與港澳籍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成就動 機的差異比較摘要… … … .… 121 表 4-3-4 成就動機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摘要… … … .… … .… … 123 表 4-3-5 背景因素在成就動整體現況與各層面的比較摘要… … … .… .… … 124 表 4-4-1 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 .… … 127 表 4-4-2 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各層面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129 表 4-4-3 非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 .… 130

(10)

表 4-4-4 非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各層面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 … … .131 表 4-4-5 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各項變項相關數值摘要… … .… … … .… 132

(11)

圖 次

圖 2-1 Lawrence 自我概念的傘狀結構.… … … 2 9 圖 2-2 態度的成分與關係...… … … 46 圖 2-3 成就動機取向演進...… … … 58 圖 3-1 本研究之架構...… … … 66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子女之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全 章分為四節敘述,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 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在國中小學的班級中出現了許多不太一樣的面孔,這些學生就是所謂的「新 移民子女」。由於這些學生是生長於相對社經背景較差的家庭環境 ,因此有人稱之為「新 弱勢族群」。 新移民子女的人數在近幾年間快速的增加,其占全體學生人數的比例也逐年攀升。 就人數方面而言,依教育部統計處(2007)的統計,台灣的新移民子女中 ,在國中、國 小就讀者總共有 80166 人,其中於國小就讀者有 70797 人,於國中就讀者有 9369 人, 人數十分可觀。另外,就新移民子女所占的比例來看,在部分縣市學校中,新移民子女 占所有新生人數的比例已經高達五分之一,澎湖縣等部分偏遠地區學校甚至達到二分之 一(內政部戶政司,2005)。由這些資料顯示,新移民子女已是當前學校學齡人口中十 分重要的一群,其教育的相關問題急需加以正視與探究。 分析近年來新移民子女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和我國於 1994 年實行所謂「南向政 策」有關。由於政府鼓勵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同時也引進外籍勞工,使得愈來愈多外 籍人士來台定居,進一步擴大國人與東南亞居民接觸的機會。許多因教育程度不足、擇 偶不易的中下階層男性,在此一機制中,透過婚姻仲介、職業媒人牽引下,帶動仲介新 移民女性嫁到台灣。跨國婚姻所生育的頭胎子女,到 2002 年剛好達入學年齡。台灣外

(13)

僑居留證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地區之外籍配偶人數每年呈現倍增趨勢。例如 1999 年 是兩萬餘人,2001 年增為 6 萬餘人。其中主要是來自東南亞的新娘。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2006)截至 2006 年十月底止之統計資料,台灣的外籍配偶人數已高達 133160 人(未 包含中國、港澳地區配偶 )。就性別而言,其中女性占 123,345 人,而男性則僅有 9815 人。就東南亞國籍而言 ,以越南籍為最多,其他依次是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等 國,總共占新移民人口數之 91%;日韓與其他國家則僅約占 9%。 與一般家庭相似,跨國婚姻家庭中的女性亦擔負大部分的兒童照護及教養工作,但 因大部份新移民女性在語言及文字的障礙 下,較無法有效地參與子女教育系統的活動, 而無從提供子女相關的協助(熊淑君,2003)。此外,新移民子女與眾不同的容貌、語 言腔調,再加上外籍母親的原生文化不被社會認同 ,以及存在於跨國婚姻的各式家庭問 題等,都容易使兒童在家庭自我概念的建立上產生問題 。 當「新移民子女」進入國小校園後,從學習、人際活動中,感受自己的口音腔調與 一般兒童不盡相同,容易成為被取笑的對象,並且容易遭受異樣眼光 ,致使缺乏自信而 產生疏離感(謝慶皇,2004)。另外,新移民子女母親的國籍與其他同學的母親不一樣, 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刻板印象,透過傳播媒體或家庭錯誤的觀念,使得新移民子女受到 族群歧視的行為或語言,使得新移民子女不願認同自己的媽媽而感到自卑、缺乏自信(蔡 榮貴、黃月純,2004),這些都可能對於「新移民子女」的外貌、身體與家庭的自我概 念產生負面的影響。 C. Cooley 認為個人的自我概念係透過人際互動,根據他人對於自己的行為、態度、 意見與價值判斷的回饋等綜合而來(洪若和,1995)。而國內學者郭為藩(1972)指出 自我概念是一種自我意象,是行動參考架構,更是了解個人的重要線索,自我概念的形 成與發展乃是長期與人際關係交互影響的結果。由個人發展的觀點來看,國小階段的兒 童已逐漸脫離主觀化時期,並經由在學校生活中與教師、朋友、同儕等的互動過程中, 發展出客觀化自我,同時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而迅速發展出自我價值體系(洪若和,

(14)

1995)。在「新移民子女」的生活中,所面臨的環境,不管是從學習、人際活動,或是 在家庭環境上都與一般兒童不盡相同。在研究者所關注的對象,即以此階段的新移民子 女為主,並試圖了解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現況為何。 父母是家庭中的靈魂人物 ,是學童心中的重要人物,因此,父母親對於學童的自我 概念會有直接的影響 (簡茂發,1979)。在跨國婚姻的家庭中,母親的身分和其他一般 家庭的不同,對於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建立將會有所影響,使得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 念會和一般學童有所差別,故其自我概念的現況為何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對於影響學生學習的研究文獻上 ,大致上可歸納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等兩大類, 外在因素包括整個社會、文化、語言、經濟等影響因素 。有關內在因素對學習態度、學 習成就的影響方面,在以非新移民子女(為了研究以及撰文需要,本研究以此名詞來稱 呼母親國籍為台灣籍的一般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指出 ,自我概念和學習態度有著顯 著的相關(李坤崇,1996;陳李綢,1983;陳英豪、李坤崇、汪榮才,1993)。至於在 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和學習態度的關係,則要再做進一步的研究 。 不過,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其實是相互影響的,學校中的人事物 也常存在著對於「新 移民子女」的刻板印象,例如,教師與同儕的眼光一般會刻板的認為,「新移民子女 」 因為家庭、母親的關係,資質較差且學習相對不利。在 95 年 11 月 10 日的新聞報導中, 也提到一名新移民子女的文章,以「我是混血兒」為題,描述自己在同儕間的相處與對 待,更可發現實際上在小學生間也存在著歧視問題和刻板印象,這些都會影響其自我概 念上的建構。另外,媒體常報導著新移民家庭、新移民子女的弱勢,過度的報導會讓人 過分擴張新移民家庭的弱勢情況;且在過分強調新移民家庭和一般家庭的有所不同的論 述下,通常隱含著歧視和偏見。這些偏見和歧視,在學校學習中可能對「新移民子女」 造成文化上、心理上的困擾,而影響其學習表現,甚至在學校自我概念上也會產生影響。 由上兩段可以知道,內在因素會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外在環境則會對學生自 我概念的建立、學習的表現產生影響。在研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更指出,

(15)

自我概念較佳者,學習態度亦較積極(李坤崇,1996;李明昌,1997;陳李綢,1983; 鍾瑞彬,2004)。另外,還有一些研究顯示,學童學業成就高低與其自我概念和其學習 態度的正向程度有顯著關係存在。例如,黃淑玲(1995)的研究指出,學童成就的高低 與學習態度的良窳有關 ,而學習態度是否積極正向又與自我概念的建立有關。至於新移 民子女的學習態度現況究竟為何 ,尚無定論,一般的研究亦只對於非新移民子女作探 討,因此了解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態度的現況成為本研的動機之二。 在成就動機方面,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完成自認為是重要且有價值工作的內在推 力,是決定個人成就水準和努力程度的動力 ,並能促使個體表現出追求成功、與人競爭 和面對困難的需求和慾望。在朱經明(1981)的研究中 ,亦發現自我概念越佳的學生, 其成就動機越高;反之,自我概念越差的學生 ,其成就動機也就越低。 從以上文獻分析顯示,一些外在環境因素可能會 影響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建立, 而且自我概念和學習態度、成就動機是之間是有顯著的關係存在 。然而,這些研究仍以 非新移民子女為主要對象,至於以新移民子女為對象或關注在新移民 與非新移民子女之 心理相關變項的比較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以新移民子女為對象,就自我概 念和學習態度、成就動機等變項加以探討,除了瞭解新移民子女成就動機之現況為本研 究動機之三外,更企求瞭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這三方面的差異情形 ,並藉此 加以比較。 在所有的新移民女性中,雖然有六成五的女性為大陸及港澳地區的女性(內政部戶 政司,2006),但是在教育子女上較無語言溝通或是文化適應上的問題;然而,在東南 亞籍新移民女性的部分,就人數上來看,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占所有新移民女性的比率 已達三分之一強(內政部戶政司,2006),其所生育的子女,更高達五成九(教育部統 計處,2007),在教育子女的相關研究中,東南亞籍的新移民女性,在子女教育上是有 語言溝通、文化適應等方面的問題(盧秀芳,2004;顏錦珠,2002),因此在此部份的 研究重要性更不言可喻。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除了探討新移民子女與新移民子女間

(16)

的差異情形外,更會針對母親國籍為東南亞籍的新移民子女加以討論。 綜合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 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並檢視不同性別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是 否與非新移民子女有所差異?差異情形又是如何?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 機的現況及相關情況。並試圖探討不同性別、不同移居地區(分別為大陸及港澳籍、東 南亞籍)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差別,以作為 教育改善之參考。茲就具體目的臚列如下: 一、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現況 。 二、探討不同性別、移居地區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性別、移居地區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態度差異情形 。 四、探討不同性別、移居地區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成就動機差異情形 。 五、探究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等變項的 相關情形、 相關的差異情形。

(17)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現況為何? 二、不同性別、移居地區 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差異情形為何? 二之一、不同性別的新移民與 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的差異情形為何? 二之二、不同移居地區的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是否有差異? 二之三、不同身分別的學生在自我概念各層面的表現情形為何? 三、不同性別、移居地區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態度差異情形為何? 三之一、不同性別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 的學習態度 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之二、不同移居地區的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 的學習態度是否有差異? 三之三、不同身分別的學生在學習態度各層面的表現情形為何? 四、不同性別、移居地區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成就動機差異情形 為何? 四之一、不同性別的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成就動機的現況與發展為何? 四之二、不同移居地區的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成就動機是否有差異 ? 四之三、不同身分別的學生在成就動機各層面的表現情形為何? 五、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等變項的相關情形、相關 的差異情形為何? 五之一、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機的相關情形為何? 五之二、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各變項相關的差異情形為何?

(1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茲依本研究之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將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名詞與各變項操作型 定義與範圍界定如下 :

一、新移民子女

由於婦女新知基金會於 2003 年舉辦「『請叫我… 』,讓新移民女性說自己」的徵文活 動,「新移民女性」的稱呼獲得最高票(李瑛,2006),因此本文對外籍女性配偶遂以「新 移民女性」稱之。外籍配偶所生育之子女則稱之為「新移民子女」。此新移民子女乃指 學童的父親或母親一方(或雙方)其戶籍並非為台灣籍 (包含有大陸、東南亞、日本、 美、加、歐洲等),所養育且目前就讀國中小階段的子女稱之 。 而在本研究中,所探究的新移民子女則專指母親為大陸與東南亞籍 (越南、泰國、 緬甸、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且其子女為 九十六學年度在台 中市地區就讀國民小學階段高年級的學生。

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個人對自己的知覺,是個體透過他人,間接、直接對 自身行為表現的一種主觀的知覺與評估,包括自我意象,以及對能力、態度、思想、價 值觀等的評估與統整,這種統整的評價與感情,是會隨著個體的成長,社會化以及他人 的互動歷程而改變,個體並以之為自我行為的參照架構,具有自我主觀描述與評價自我 的功能。簡言之,自我概念是個人在環境之中,透過他人的互動交互作用,由自身對自 己主觀的知覺及評估,而形成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評價的整體統整。本研究所謂 的自我概念係指:受試兒童在吳裕益、侯雅齡(2000)編訂的「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

(19)

上的得分而言,得分愈高,代表受試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愈積極正向;相反地,得分愈 低,則代表受試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愈消極負向。

三、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learning-attitude)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習情境中的人、事、物 所表現出的認知、情感及行為。本研究所稱的學習態度,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行編製 的「國小學生學習態度量表」上的得分情形 。受試者在本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 的學習態度越良好;相反地,得分越低 ,表示受試者的學習態度越差。

四、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個體努力完成自認為是重要且有價值工作的 內在推力,是決定個人成就水準和努力程度的內在心理動力 ,這種心理動力通常會有不 同的取向,例如:追求成功和逃避失敗、工作取向和自我取向,是趨使個人追求成就目 標的一種主動、持久而穩定的心理歷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成就動機分成三個部分 , 分別為社會取向、自我提升、個我取向。受試者在成就動機量表上,個我取向方面的得 分愈高,表示由個人內在因素所自發的成就動機愈強;在自我提升取向方面的得分愈 高,表示獲得成就與能力的慾望愈強;受試者在社會取向方面的得分愈高,表示由社會 或他人等外在因素所激發的成就動機愈強。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自我概念、學習態度和成就動機上 的現況,以及新移民子女和非新移民子女在變項上的差異情形,茲將研究範圍與限制說 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為對本研究有更精確瞭解,本節將研究範圍加以說明如下: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中,由於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工具,需要研究樣本已具有基本的語文能力及 理解能力,如此研究過程才能順利進行,因此,基於以上的考量,研究者以台中市立國 民小學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 二、在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在於探討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成就動 機等方面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中,背景變項包括有學生的身分(新移民子女或非新移民 子女)、性別等;探討的變項則為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 三、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採用三個量表為研究工具,包含有吳裕益、侯雅齡(2000)編製之「國小兒 童自我概念量表」及研究者自編之「學習態度量表」、「成就動機量表」。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而有不足處,茲分別說明如下:

(21)

一、就研究樣本而言 受限於研究者的時間與能力,本研究的普查程度僅以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高年級學 生為對象,無法顧及其他縣市的國小學學生,或是不同年級的學生,因此在研究結果的 解釋及推論上必須相當謹慎 。 學生施測人數的多寡取決於家長同意的人數,然而部分學校人數上的取得比率相當 低,可能和學校態度(如:事情繁瑣、無法與家長溝通)和家長的顧慮(如:身分曝光、 社會觀感)有關。若能更加詳細的與學校 、導師溝通,進而與家長協調,施測的人數將 更接近百分之百,研究也更接近實際情況 。 二、就研究變項而言 影響學生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的因素很多 ,本研究僅以個人背景變項、 母親國籍作探究,以此來探討比較新移民子女和非新移民子女 的差異情形。至於其他可 能的因素,則未列入本研究的變項中。 三、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僅以自陳式的問卷調查法,透過學生知覺來獲得國小學童有關個人背景變 項,母親國籍,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的資料,然而受試者能否真正或有能力 據實適切表達,對研究結果的正確性將有很大的影響力。若能兼採質性研究的研究方 法,將可使研究結果在解釋上更加客觀、正確。 四、就研究工具而言 本研究工具分別為取得授權的「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以及自編的「學習態度 量表」、「成就動機量表」。兩份自編問卷,再經過信、效度分析之後,在學習態度量表、 成就動機量表中部份層面的題目僅有 3 到 4 題,可能會造成研究使誤差產生。此為本研 究在研究工具設計上的限制。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係以台中市新移民子女,在校就讀五、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 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 在國小階段的自我概念、學習態度、成就動機的差異情形。本章 以蒐集整理其相關理論與既往相關之研究結果,並就其內涵加以探討、比較與分析,以 作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與理論基礎的依據。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新移民子女之緣 起與現況;第二節為自我概念 的意涵及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學習態度的意涵及相關研 究;第四節為成就動機之內涵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及子女之緣起與現況

台灣的人口結構與家庭結構逐漸轉變,新移民女性漸增 ,其產生的影響已由社會層 面轉入教育層面。當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子女」進入學習環境中,了解這群學生的學習 問題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如此才能減少其學習的困擾,使得新移民子女能夠充分實現 自我。本節先分析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現況,然後進一步討論其教育問題 ,和相關 研究,藉此文獻探討,了解當前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所在,以釐清本研究方向 ,協助 本研究之進行。

壹、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在台灣之現況

一、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與現象

(一)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與緣起 近年來,台灣的婚姻移民婦女人數逐年攀升,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05)統計通報, 台灣的婚姻移民婦女已達 38 萬人,其中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 64.94%,東南亞國籍占 35.06%。在新移民女性的組成中,東南亞國籍占三分之一強,實可看出具有一定重要性。 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近十年快速成長,引起政府重視。究其主因,1994 年政府所推 動的「南向政策」為重要關鍵,在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的影響下,帶動新移民女性到台

(23)

灣。 至 95 年 10 月底止,我國新移民人數達 379859 人,就國籍而言,東南亞國籍(表 2-1 中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與柬埔寨等國)共有 133160 人,占 35.06%;大陸與 港澳地區配偶共有 246699 人,占 64.94%。另外,以結婚對數來看,91 年度登記結婚的 外籍女性配偶人數共有一萬六千七百餘人,占當年全國結婚總數的 9.6%;而在 93 年度 總共結婚對數達 23.8 萬對,占當年總結婚對數的 23%,實可看出未來婚生的新移民子 女的人數在往後所占的人數將大幅提昇。 另由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的人數來看 (表 2-1),在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中,以越南配 偶人數最多,有 75106 人,占新移民女性人數的 19.77%,其次為印尼籍,有 25894 人, 占 6.81%,之後依序為泰國、菲律賓、柬埔寨。若加上大陸、港澳地區配偶,則由表 2-1 可以明顯看出新移民在台人數將近 38 萬人。 在表 2-1 亦可看出,雖然大陸、港澳地區配偶所占的比率高達 64.94%,但這些人 多數與台灣文化相似,語言相通,適應問題較小;相對於此,東南亞國籍(越南、印尼、 泰國、菲律賓與柬埔寨)所占比率(扣除其他國籍)亦將近三分之一 ,此類新移民女性 多半都會有文化、語言等適應問題,其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 表 2-1 台閩地區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配偶(含港澳)人數 1987 年 1 月至 2006 年 10 月底 單位:人:% 東南亞與其他國籍 大陸、港澳地區配偶 越南 印尼 泰國 菲律賓 柬埔寨 其他國家 大陸 港澳 人數 75106 25894 8620 6069 4523 12047 235804 10895 百分比 19.77% 6.81% 2.51% 1.60% 1.19% 3.17% 62.08% 2.87% 合計 133160 人 2446699 人 男女人數 9815 人/123345 人 15726 人/230973 人 百分比 (35.06%) (64.94%)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6) 新移民女性嫁到台灣的現象,是一種資本主義下的跨國婚姻形式,也使此家庭的組

(24)

成存有「婚姻商品化的特質」,而此婚姻關係大多容易因婚姻感情基礎薄弱、家庭地位 低落、經濟弱勢以及支持網絡薄弱,衍生了諸多與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和個人與環境交 互作用的問題,如假婚姻、非法入境、生活適應不良、家庭社會問題、教養子女困難、 生育與優健保生等問題(內政部戶政司,2003)。 以家庭婚姻問題方面來看 ,年齡差距大,夫權思想的偏差,家暴的高機率,婆媳問 題等,使新移民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落(吳美菁,2003;鄭雅雯,2000)。夫家的人 際關係、與他人互動觀念偏差,不希望她 們與外界有太多接觸,害怕她們學習惡習,或 是自主意識提升、為自己爭取福利等 (吳美菁,2003;劉秀燕,2003),這些更使得她 們的人際關係無法拓展。 在國際遷移理論中,國際遷移者首先必須克服語言障礙 ,否則語言不通會影響各方 面的適應,甚至是人格發展,變得自卑與內向,進而影響人際網絡的建立(廖正宏, 1985)。跨國婚姻的組成,成因之一為農村或邊陲地區男子為了完成傳統觀念、延續香 火,因此大多數新移民女性在未適應新文化,又得馬上面臨成為人母壓力 ,負擔起教養 子女的責任(陳庭芸,2002),在各方面狀況不佳的情形下,教養問題等成為主要的困 境。 (二)新移民女性的現象與面臨的問題 台灣的「婚姻移民婦女」的現象可追溯自 1970 年代,由於男多女少的人口比率不 均,以及女性不婚的比率增高,使得處於社經地位不利的男性受到「婚姻排擠」,加上 1994 年的「南向政策」,東南亞華僑開始媒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的婦女嫁到台灣(李 瑛,2006)。夏曉鵑(2000)指出,台灣鄉村男子因經濟與社經地位的弱勢,無法在台 灣婚配結構中尋找對象,紛紛投入國際通婚中,提高台灣男性與東南亞籍女子婚配的比 例。在 80 年代中期,以泰國和菲律賓籍的新移民女性最為普遍。到了 90 年代,國際經 濟結構下,亞太經濟興起,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互動更為密切。因此,台灣的印尼新娘漸 增,之後越南、柬埔寨等紛紛開放,婚姻版圖逐漸擴展。由男性前往東南亞娶妻的趨勢

(25)

可知,台灣男子和東南亞籍女子通婚的情況與資本外移情勢間存在著平行的關係(夏曉 鵑,2002)。 以新移民女性婚嫁的對象來看,原住民占 0.8%、榮民占 2.1%、身心障礙者為 9.1 %、低收入戶為 1.5%,總計為 13.5%;與大陸配偶結婚之國人原住民占 1.1%、榮民占 16.1%、身心障礙者為 9.0%、低收入戶為 3.6%,總計為 29.8%(謝愛玲,2004),而上 述身分者多為社會經濟弱勢者 。再加上新移民女性來自經濟、文化較台灣落後之國家, 常具有些負面意義,因此新移民子女常背負著社會歧視的包袱,進而會受到其他社會成 員的排斥,在社會適應、自我認同、自我概念的發展上,會有較大的阻力。 在新移民女性的年齡研究上,研究所呈現出來的台灣「婚姻移民婦女」的樣貌,大 致為極大多數很年輕就嫁到台灣(結婚年齡而言 ,未滿 20 歲約占 30%,21-25 歲約占 35%),教育程度偏低(國小與國中各約占 40%)(許雅惠,2004)。而嫁到台灣最主要 的原因為「經濟誘因」、「生活環境較佳」、「減少原生家庭負擔 」與「朋友或親戚介紹」 (張書銘,2002)。 在這些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女性,在台灣社會裡存在這三種的弱勢處境 ,分別為:(1) 他們的原生文化被視為落後;(2)她們來自於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第三世界 ;(3)其結 婚對象為台灣社經地位較低的弱勢(新移民女性之配偶的平均學歷為 9.8 年,約為國中 畢業,其職業多為工人、司機、攤販與農民)(王宏仁,2001)。 台灣社會多以「外籍新娘」來指來自於東南國籍的新移民女性,「外籍」意指非我 族類,其中隱含著對於經濟發展較台灣落後的東南亞國家的歧視;而「新娘」則代表一 種狀態,隱含著歧視與刻意區分他者與我者的優越地位(李麗日,2006)。夏曉鵑(2001) 亦指出對於新移民女性的印象來自於媒體不實、誇大與負面的報導,而這樣的媒體論述 常帶給跨文化家庭種種社會壓力,甚至轉化為新移民女性在適應台灣生活上的最大阻 力。 此外,根據 2005 年賽珍珠基金會的分析以及相關的研究,台灣的新移民女性面臨

(26)

諸多調適問題(李麗日,2006;黃德祥,2006),其中第四與第五點對於東南亞籍的新 移民女性的影響更大於大陸及港澳國籍的新移民女性,這些適應問題包括有: 一、薄弱感情基礎與不穩定婚姻:新移民女性對於台灣的先生,家庭只有模糊或不 正確的認識,夫妻雙方往往缺乏感情基礎,倉促進入婚姻關係中,來台後因文化差異、 觀念不同而適應不良 。 二、證件、居留與法律問題:新移民女性有居留、戶籍、國籍問題,夫妻雙方對於 相關規定頗多不了解,常常導致新娘應享權利與福利受損。另外,新移民女性常常不懂 如何使用法令來自我保護以及離婚相關法令 、監護權取得的問題。 三、工作權的取得與學歷問題:新移民女性 在不清楚法令的情況下常非法工作,導 致困擾及糾紛。另外,新移民女性通常還有學歷低、學歷高但 不識中文字、無一技之長 的問題而無法順利取得工作;另外,在無領取身分證下亦無法接受職業訓練。 四、子女教養問題:由於新移民女性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本地生活 ,更遑論處理下 一代生育、養育與教育各方面,加上本身語言與文字上的問題 ,常形成新移民女性參與 子女學校教育的一大障礙。 五、華語學習、環境與文化的差異:新移民女性來台後常因語言隔閡 ,使她們覺得 孤單無助,產生許多的聯帶問題,包括夫妻溝通、子女教育等。加上國情民風、社經環 境、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的不同,常出現文化的失調。 六、封閉、疏離的人際關係網絡:新移民女性難與主流社會順利互動,語言隔閡、 環境不熟悉、生活層面侷限,加上與外界接觸機會少,不僅難以認識新朋友,對外界訊 息所知亦有限,加上其他人的有色眼光,對外在環境更是心生畏懼難以接近。

二、新移民女性及新移民子女之分布現況

大致瞭解新移民女性的人數與情況後,在新移民子女的部分是本文的重點,本段將 以父母國籍、學生數以及研究地區等三方面來探討。

(27)

以表 2-2 顯示,父母國籍來看,國中部分,東南亞籍約占 52.17%、中國(含港澳) 約占 34.72%;國小部分,東南亞籍約占 59.88%、中國(含港澳)約占 36.05%。從此 部分來看,不管是在國中或是國小的新移民子女,父母為東南亞籍的比率都超過 5 成, 所受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影響的學生數是相當多的,其所造成的影響,更是需要受 到關注的重點。 表 2-2 九十五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依父母國籍別分 單位:人;% 國家或地區 國中 國小 總計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中國(含港澳) 3253 34.72 25523 36.05 28776 35.90 東南亞籍 越南 765 8.17 15819 22.34 16584 20.69 泰國 681 7.27 2576 3.64 3257 4.06 柬埔寨 38 0.41 1096 1.55 1134 1.41 緬甸 364 3.89 1643 2.32 2007 2.50 馬來西亞 530 5.66 1158 1.64 1688 2.11 印尼 1910 20.39 16197 22.88 18107 22.59 菲律賓 598 6.38 3902 5.51 4500 5.61 美國 131 1.40 430 0.61 561 0.70 韓國 218 2.33 479 0.68 697 0.87 新加坡 82 0.88 125 0.18 207 0.26 加拿大 16 0.17 98 0.14 114 0.14 日本 367 3.92 690 0.97 1057 1.32 其他 416 4.44 1061 1.50 1477 1.84 合計 9369 100.00 70797 100.00 80166 100.00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7) 再以表 2-3 的學生數來看,截至九十五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人數已達 70797 人,國中人數為 9369 人。在近四年的資料中顯示,全國中小學人數,從 287 萬 76 人逐 年下降至 275 萬 2923 人,然而新移民子女數卻由 3 萬 40 人成長為 8 萬 166 人,比率也

(28)

由 1.05%上升為 2.91%,成長近 1.8 倍。以國小學生數觀察,92 學年度為 191 萬 2791 人, 至 95 學年度減為 180 萬 281 人,減幅為 5.88%,而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自 2 萬 6627 人 陡增為 7 萬 797 人,比率自 1.39%遽升至 3.93%,成長將近 3 倍;另外,國中學生人數 4 年來微減 4643 人,然而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則自 3413 人激增至 9369 人,比率自 0.36 上升為 0.98%(教育部統計處,2007)。 表 2-3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學 國小 新移民子女 國中 新移民子女 國中小 新移民子女 年 學生 學生 學生 別 人數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人數 百分比% 95 1800281 70797 3.93 952642 9369 0.98 2752923 80166 2.91 94 1831913 53334 2.91 951236 6924 0.73 2783154 60258 2.17 93 1883628 40907 2.17 956922 5504 0.58 2840356 46411 1.63 92 1912791 26627 1.39 957285 3413 0.36 2870076 30040 1.05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7) 另外,從表 2-4 得知,在本研究的地區-台中市,以學習階段來看,在國中部分有 259 人;國小部分為 1476 人。以各年級來看,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分別為 482 人、410 人、347 人、298 人、251 人和 208 人;國一到國三的人數為 134 人、109 人和 86 人, 此趨勢亦可看出每年新移民子女人數逐漸增加,以此九個學年度來看,由 86 人增至 486 人,成長的人數將近 6 倍,因此,新移民子女的問題在台中市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

(29)

表 2-4 95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縣市別 96 年 1 月 發布 國小 國中 1 年 級 2 年 級 3 年 級 4 年 級 5 年 級 6 年 級 計 1 年 級 2 年 級 3 年 級 計 總 計 總計 17647 14879 12805 10564 8438 6464 70797 3990 9369 2399 9369 80166 台北縣 2811 2442 1975 1612 1335 1090 11265 697 500 467 1664 12929 宜蘭縣 213 235 204 214 141 85 1338 70 42 35 146 1338 桃園縣 1961 1657 1393 1203 973 799 7986 580 416 380 1376 9362 新竹縣 667 552 455 426 384 295 2779 153 109 62 324 3103 苗栗縣 669 546 446 352 293 199 2505 114 78 67 259 2764 台中縣 1293 949 864 646 447 319 4518 180 140 111 431 4949 彰化縣 1140 998 822 655 459 302 4376 178 118 96 392 4768 南投縣 557 448 375 304 222 148 2054 56 55 34 145 2199 雲林縣 934 798 716 558 474 332 3812 209 130 94 433 4245 嘉義縣 725 558 492 341 240 172 2528 89 53 48 190 2718 台南縣 844 749 610 445 311 206 3165 106 94 73 273 3438 高雄縣 985 784 711 530 421 325 3756 137 90 45 272 4028 屏東縣 865 746 750 700 604 448 4113 267 161 113 541 4654 台東縣 597 133 109 97 67 56 681 29 37 18 84 681 花蓮縣 163 153 133 117 107 81 754 62 48 27 137 891 澎湖縣 119 121 116 95 60 37 548 12 8 6 26 574 基隆市 282 213 189 151 125 93 1053 54 68 43 165 1218 新竹市 254 206 183 254 183 175 1080 49 56 34 139 925 台中市 482 410 347 298 251 208 1996 134 109 86 329 2325 嘉義市 173 136 117 87 66 42 622 31 19 14 64 686 台南市 384 310 253 237 183 133 1500 84 81 57 222 1722 台北市 1122 929 827 703 661 566 4808 421 353 306 1080 5888 高雄市 654 719 645 560 418 359 3355 239 184 151 574 3929 金門縣 94 72 56 46 40 37 345 24 15 15 54 399 連江縣 23 13 17 12 15 10 90 15 17 17 49 139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7)

(30)

貳、新移民子女之教育問題

台灣跨國婚姻中多數的情況,以男性晚婚者的情況為主,夫妻年齡的差距為 10 歲 以上者,非常普遍 。根據台北市 2002 年針對全市結婚兩個月以內的 1204 對新婚夫妻進 行的訪問,一般的台籍夫婦 ,新郎平均年齡比新娘年長 2.9 歲,但在跨國婚姻中,新郎 年齡比新娘年長 12.5 歲。而且這婚姻的狀態往往帶有目的---傳宗接代,新移民女性在很 短的時間內組織家庭,一年內完成生子的任務,且必須獨自承受著文化、家庭、婚姻、 親子照護的壓力。 為了落實照顧異國婚姻子女的學習 ,2001 年的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討論中, 將「外籍新娘」列為因為家庭結構、語言文化而導致學童學習不利的因素,視其子女為 教育上的「社會弱勢者」,希望「健全社會弱勢者的教育政策 、落實教育機會均等」,這 是教育部門首度以正式官方文件顯示對此一議題的關注 (詹秀芳,2004)。另外,2003 年 9 月所舉辦的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中,特別以「增進弱勢族群教育機會 ,以確保社會公 平正義」為中心議題,將異國婚姻子女列為「新弱勢族群」,認為這些孩子容易出現學 習障礙、與同儕互動不佳的情況,希望透過教育健全其人格發展。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05)的統計,在 2004 年台閩地區 216419 名嬰兒中,有 28666 名為新移民女性所生,占所有新生兒的 13.25%。在五年累積的人數來看,新移民女性 所生的子女,占新生兒比率的 11.20%(表 2-5)。依此比例的推算,在 2007 年以後, 在國小教育系統中,入學學生就會有高達八分之一的比例為新移民子女。

(31)

表 2-5 台閩地區 2000-2004 年新生兒生母國籍統計表 單位:人;% 生母國籍(地區) 嬰兒出生數 本國籍 大陸、港澳地區 或外國籍 出生年別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305312 260354 247530 227070 216419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82073 232608 216691 196722 187753 92.39 89.34 87.54 86.63 86.75 23239 27746 30833 30348 28666 7.61 10.66 12.46 13.37 13.25 合計 1256685 100.00 1115853 88.80 140832 11.20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5)。 在關於新移民子女所受到的教育問題,如語言問題 、經濟弱勢、教養問題與環境 壓力等,都會影響新移民子女的成長與學習,所以,隨著新移民子女的新生比率增加, 新移民子女教養的問題與學習的重要性更加受重視。 在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3)針對國民中小學的新移民子女進行人數及教育需求 的調查結果顯示,新移民子女在國小階段教育問題中,經濟困境方面以家庭社經背景 差、家長失業或就業不易、中低收入為最多。家庭因素方面,主要為兩方面 ,一為東 南亞籍新移民女性不認識中文字、語言無法溝通,導致無法配合學校指導學校課業 ; 另一為教育觀的不同,導致管教子女方式與一般家庭不同。學生個人因素方面,以文 化刺激少、語言能力欠佳或發展遲緩、人際關係欠佳為主要問題。 而當這些兒童進入學校學習後,除了面對上述的問題外,還面臨外籍母親(大陸 及港澳地區除外)因不認識中文字無法提供適當的協助和資源,也無法透過適當管道 與教師溝通和聯繫,以協助兒童的學業與行為的學習。家庭教育功能的低落,使得兒 童處於學習不利的地位,成為社會的教育弱勢者,直接或間接影響自我概念發展與學 習態度、成就動機的培養。

(32)

根據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在教育上的問題可分為以下幾項(吳清山,2004;林 妙玲,2004;劉秀燕,2003;盧秀芳,2004;顏錦珠,2002): 一、語言溝通障礙、子女學習受限 除了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的新移民女性,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到台灣之後,所發生 的問題多半與語言有關 。新移民女性不管在其本國的學歷如何,到台灣後,多半是聽不 懂,不識台灣字,更不用說指導子女課 業(顏錦珠,2002)。若是來自大陸或港澳地區 的新移民女性,語言的問題可能較少,但是風俗民情、方言等的不同,孩子在此環境中, 難免會有語言學習問題,且母親是影響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盧秀芳,2004)。因此, 新移民女性的語言障礙可能會產生教導日常生活問題或是學業問題時無法讓孩子充分 了解,造成學習困擾,甚至在學習發展上較其他一般學童低落。 二、經濟劣勢,缺乏良好學習環境 新移民女性的配偶通常是高齡、社經地位低、居住地偏遠 、甚至是身心障礙者(劉 秀燕,2003)。因此在經濟能力的困境中,子女在教育上自然無法獲 得較好的學習環境, 而為了改善家庭環境,新移民女性更要投入職場,親子間的互動和教育上的關心缺乏, 新移民子女無法獲得適切照顧,對於孩子的發展可能會造成不利現象(吳清山,2004)。 三、缺乏支持系統,子女教養問題浮現 新移民女性對於台灣的不熟悉、語言隔閡,在人際關係上初期難以發展,社交圈受 限,若是再加上居住地的偏僻因素,在接收外界提供的教養子女的資訊,與求助他人協 助的機會更是困難(顏錦珠,2002)。

参、新移民子女之相關研究

有關過去新移民女性的研究中大多關注生活適應方面的問題。具體而言,過去相 關研究關注的主題為生活適應與調適、識字教育方面(如吳美菁,2004;李俊男,2004; 李麗日,2006;李瑛,2006;林君諭,2003;柯乃文,2006;廖雅婷,2003;張鈺佩,

(33)

2003;張雪真,2004;夏曉鵑,2003;陳庭芸,2002;蔡秀珠,2004;劉桂珍,2001; 鄭雅雯,2000;顏錦珠,2002)、家庭生活滿意度和婚姻商品化問題(如王明鳳,2004; 王宏仁,2001;呂美珍,2001;沈倖如,2003;夏曉鵑,2000;陳嘉誠,2001;陳李 愛,2002)等。 而在新移民女性 進入台灣的若干年後,隨著新移民子女的增多,對於新移民子女 的研究亦漸增,新移民子女方面的主要研究大多為家庭生活適應的問題(陳碧容, 2004;黃德祥,2006;許雅惠,2004;劉秀燕,2003;盧秀芳,2004;熊淑君,2003), 與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方面的問題 (吳清山,2004;林月霞,2006;吳淑珠,1998; 柯乃文,2006;陳文詠,2005;陳國民,2005;陳雅惠,2005;陳碧容,2004;黃德 祥,2006;蔡榮貴、黃月純,2004;盧秀芳,2004)。 而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新移民子女,在過去新移民子女相關問題的研究上,主要 分為二類,其一為新移民女性教養子女的相關研究,其二為學習適應 、學業成就與家 庭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而在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的討論上 ,則放在第 二節中加以討論。

一、新移民女性教養子女的相關研究

在新移民女性教養子女方面主要發生的問題在於語言與習慣為主,因為新移民女 性在認字上與語言的溝通上的障礙,在指導新移民子女學業時常會面臨困境。 黃森泉、張雯雁(2003)在探討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的研究中,發現新 移民除了要面臨與家人教養觀念的差異外,還有因缺乏認字與書寫能力,使她們在指 導子女功課上面臨困境。蔡奇璋(2003)以新移民女性為對象研究新移民子女學習障 礙的研究中,發現新移民女性的中文識字能力是參與子女學習的最大障礙,加上心理 上的障礙、工作與家事的負擔佔據的大部份新移民女性的時間,因而影響對子女的教 育參與,加上社經地位上的弱勢,對於子女教育上無法安排額外的學習活動。謝慶皇

(34)

(2003)研究影響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因素的探討中,同樣指出新移民女性的中文程 度會影響其 教導子女課業的信心,且受限於語言使用,不易參與子女課業學習活動。 而在林璣萍 (2003)在其對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現況研究中發現父親對子女的課 業無明顯影響 ,顯現出父親對子女教育關注較少,也更加重了新移民女性的壓力,與 扮演功課指導上的重要性 。以上的研究多少可以解釋為何當新移民女性的養育方式、 中文能力等會影響子女學習 ,造成學習障礙。在教養方式上,陳美惠(2001)研究彰 化縣新移民女性教養子女經驗 ,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女性多數以專制型方式教養子 女,其教養方式則多以體罰為主。 由以上相關研究都可看出新移民女性在對其子女教養上的無能為力,與壓力的沉 重,且經濟、家庭因素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學業成就與家庭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在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學業成就與家庭生活適應的研究方面,總體而言,新移 民女性的語言能力不足、跨國婚姻家庭的社經地位低、家庭衝突等不利因素 ,往往會 造成新移民子女的語言程度低落、學業表現較差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會隨著 就讀 年級的增加,而使情況好轉。另外,在學習適應上,新移民子女的學業表現上 ,女生 的適應程度是比男生佳,且在學習適應上,會因為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影響,並且隨 著年級越高,學習適應、生活適應與人際相處上也越良好。 而在質性研究中發現,雙親無法輔導子女課業的主因在於,父親忙於生活開銷的 打拼,其次是教育程度低無法輔導課業;母親則是因為語文能力、教育程度低所造成。 而在新移民女性的比較上,來自於中國或港澳地區的女性,子女各方面的適應比較好, 主因可能是母親居住地和台灣的生活習慣、風俗與語文等較相近,因此,對子女課業 與適應上會有正向的影響(柯乃文,2006)。 在學習適應的研究中,林璣萍(2003)在新移民子女家庭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的 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在整體學習上皆處於弱勢,但會隨著年級的增加,而使得學習

(35)

能力的差距變小,但亦有研究指出年級的提升不會對適應產生明顯的差異,而是學習 態度會有所差異 ,年級越高學習態度也就越佳(柯乃文,2006)。 在學業方面 ,劉秀燕(2003)研究家庭因素對子女的影響,則指出因父母社經地 位低、家庭衝突 、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不佳,忙於家庭生計等不利因素,造成新移民 子女的語言程度低落 、學業表現差和語言發展能力遲緩等現象。此外父親的社經地位 會影響子女的學習成就(柯乃文,2006;陳美惠,2002;蔡奇璋,2003;謝慶皇,2003)。 盧秀芳(2004)也指出社經地位和新移民子女的語言能力也會導致學校生活困難,和 學業成就上的弱勢。 另外,在盧秀芳(2004)的研究中還指出新移民女性在同儕的相處上並未受到歧 視,但是,在謝慶皇(2004)研究指出同儕對於新移民女性和子女,仍有不當的心理 意象和言論。因此,普遍研究皆指出,新移民子女的學習與新移民女性本身而言是有 相當的關係的,且在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也相對的表現較差 ,但也並非全然如此,陳 湘淇(2004)認為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和語文能力,和一般兒童是無差異的。 其發現與一般結果較為不同。 在生活適應的研究中,陳碧容(2004)在新移民子女家庭學校生活適應的現況的 研究中指出,新移民子女在學習適應上的得分最低,但不會因地區、年級、性別的不 同而有所差異,新移民子女的家庭教育資源、母親管教方式、母子關係等,與學校生 活適應有正相關。鐘文悌(2004)在研究新移民子女的學業和生活適應的研究中指出, 女生的表現較男生為佳,且其學習適應會因社經地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柯乃文(2006) 的研究中亦指出女生在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上比男生為佳。 根據上述研究,可瞭解到新移民子女的父母親的教育態度會影響其教養方式。新 移民子女的教育適應相對於非新移民子女是相對弱勢的,一般而言女生是較優於男 生。且父母親對於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參與,對於其學業成就和學業適應是具有相當程 度的相關。

(36)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自我概念乃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感情與評價之綜合,也就是個體對自我的看 法及對自我的描述 ,及如何適應世界的過程。此節的目的在針對自我概念之意義、內涵、 特徵等概念加以說明:

壹、自我.概念的意義

Rogers(1977)認為自我、自我概念或自我結構 ,這些名詞係指主體我與客觀我特 質的知覺,及主體我與客觀我對他人和對生活不同方面的知覺,加上這些知覺所附價 值,一起合成的有組織、協調一致的概念完形。而在陳美芳(1996)與陳永發(1996) 的研究中也指出自我概念是指人格特質的一部份,即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認識與瞭解,是 個體參考對自己行為的內在知覺、外在情境與知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形成對自己主 觀的看法;是個體對自己的態度、認知與評價,會隨著個體的成長 、社會化以及他人互 動歷程而改變;是個體認知與行為的參照架構,具有自我主觀描述與評價自我的功能 。 另外,郭為藩(1979)認為自我概念的定義乃指自我的客體而言,是個人對自己所 知覺的影像,包括自我評價的過程,自我感受到自尊或自我接納。並指出自我概念包含 兩種意義:其一專指被認同、被知覺的客體;另一指個人之所以能思考、能感受、並能 認同客體的主體。Tomas 在 1980 年提出相似的概念,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意 象(image of picture),這種意象在幼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 響,影響其行為的構成(簡宏光,1998)。 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從家庭開始,當兒童進入學校就讀後,自我概念的層面會越來 越大。

(37)

W. James 認為自我概念可分為兩個部份,包括「被認知的客體」(self as known)與

「被認知的主體 」(self as knower);前者亦稱為「經驗的自我」(empirical self),指個人

對自己的態度 、看法及感情,也就是自我觀念,此自我觀念是一種形象,是個人認定或

知覺的客體;後者亦稱為「純粹的自我」(pure ego),指個人思考、感受與認知的主體,

是決定行動適應外界的一組心理歷程(郭為藩,1979;吳淑玲,1999)。

1922 年 C. Cooly 提出「鏡中自我 」(looking glass self)的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相

互為對方的鏡子,在鏡中仔細互相觀察,可以看到其他人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同時以 一定的評價來衡量自我形象,產生對自 己滿意或不滿意的情緒經驗。他認為其中有三個 因素會影響自我概念:一、他人對印象的自我覺察;二、他人對自己判斷與評價的自我 想像;三、對自己產生自尊或自卑的情感。簡言之,是個人經由他人的交往中想像自己 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並同時想像他人對此形象的批評 ,而後產生的自我感受,也就是 說「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以他人為鏡的結果」(引自郭為藩,1979)。 綜合以上觀點,自我概念可說是個人對自己的知覺,是個體透過他人 ,間接、直接 對自身行為表現的一種主觀的知覺與評估。包括自我意象,以及對能力、態度、思想、 價值觀等的評估與統整,這種統整的評價與感情,是會隨著個體的成長,社會化以及他 人的互動歷程而改變,個體並以此為自我的行為的參照架構,具有自我主觀描述與評價 自我的功能。

貳、自我概念的內涵

自我概念大致來說是以自我為中心開始,逐漸發展為客觀化的自我評價,並透過後 天學習與人際互動等各種方式,學得各種社會角色所應具有的態度行為並了解自我,從 而漸漸地形成具有主觀性的自我概念,並以個人獨有的價值系統來行動。1990 年,Stonec 與 Lemanek 認為這樣的發展過程是連續的,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發展基礎,前一階段

(38)

的發展也會繼續在後一階段中更加地成熟穩定;同時後一階段更是將前一階段的結果繼 續的加以延伸、發展(董淑琳,2006)。此外,每一階段各有其發展重點,自我概念的 內涵會隨著個體不斷地學習與經驗的累積而更豐富。 對於自我概念的內涵 ,學者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學者在闡釋自我概念的內 涵多是將其分成數個層面加以探討,如 W. James(吳淑玲,1999;郭為藩,1979;楊慧 婷,2005;簡宏光,1998)和郭為藩 (1996),他們皆把自我概念分為物質我,社會我 和精神我等三個層面。而郭為藩除了分成這三層之外,更從「動態的、性質的、形式的 層次」去分析自我。另外,W. H. Fitts(1965)亦將自我概念分成兩個角度來分析,其 從內在結構和外在結構來說明,外在結構是除了類似於 James 的三個層面之外,又多了 道德倫理我、家庭我,內在結構則為自我認同、自我滿意和自我行動。 W.James 認為一個人所描述的自我就是其自我概念,James 將自我分成三個層面, 形成階層,物質我屬最下層,社會我在中間層,精神我在最上層 ,其分別是 (吳淑玲, 1999;郭為藩,1979;楊慧婷,2005;簡宏光,1998):

一、物質我(the material me):身體是每一個人的物質我最內層的部份 ,其次是衣 物,再次是親族、家庭,其下尚有財產、創造物等。

二、社會我(the social me):一個人的社會我是得自同伴的認可,得到別人的尊敬 和注意,就是社會我的內涵。另如,他從親友所得的名譽、榮譽等都是社會我的一部分。

三、精神我(the spiritual me):一個人的內在與主觀的部份,包括心理傾向、思想、

感受和行動的意志。精神我居於最上層而統攝全體,所以,有些人會為了志趣與理想放 棄親友、聲譽與財產。

郭為藩(1996)指出自我概念可從下列兩個角度去探討:一個角度是從自我的組成

分析,包括與 W. James 相似的三個層面之外,即軀體我(corporal self)、社會我(social

(39)

形式的層次」去分析自我,同樣可分成三個部份: 1、投射我(projective self):又稱「社會的自我」,指個人投射於他人的自我概念, 是個人想像中他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 2、現象我(phenomenal self):又稱「主觀的自我」,為對自我本身的看法與態度 , 但這種觀感不見得與想像中他人對自我的觀感一樣,其中可能存在著頗大的差距。 3、理想我(ideal self):指個人希望達成的較圓滿形象,期待自己將來變成怎樣的 一個人,也就是個人理想的生活目標 。 W. H. Fitts(1965)亦將自我概念分成兩個角度來分析,其從外在結構和內在結構 來說明:外在結構包括五個層面:1、生理自我 (physical self)2、道德倫理自我 (moral-ethical self)3、心理自我(psychic self)4、家庭自我 (family self)5、社會自 我(social self);而內在結構的三個層面為:

1、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指個人對自我現況的認識 。

2、自我滿意或接納(self satisfaction or self acceptance):指個人對自我滿意的現況 或接納的程度。 3、自我行動(self behavior):指個人在接納自己或拒絕自己之後,實際所採取的應 對行動,或表現在外的行為。 1988 年 D. Lawrence 則有別於前幾位學者,其將自我概念視為一個傘狀的名詞 ,如 圖 2-1 所示,在其底下則包含了三方面,分別為(引自吳淑玲,1999): 一、自我的形象(self image):即個人認為自己本身是什麼。 二、理想的自我(ideal self):即個人認為自己本身應該是什麼。 三、自尊(self esteem):即個人對於他「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之間差異的感 覺。

(40)

圖 2-1 Lawrence 自我概念的傘狀結構 資料來源:出自吳淑玲(1999:38) 綜合各學者的觀點,自我概念是多層面的,每一個層面各有其任務需要加以執行, 並且彼此互相協調合作。大體而言,自我概念內涵可從三個層面加以分析 ,其一為自我 觀感層面,著重於個人對自己身體、能力等自我評價而形成的感覺與行為 ;其二為社會 層面,強調外界環境人、事、物的影響,以他人給予的回饋來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 態度,進而形成個體對外界事物的態度與看法;其三為心理層面,是個人內心中的信念 、 意願及價值體系。

参、自我概念的形成與功能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的,自我概念是個人隨著經驗的累積與年齡的增長,透過與 他人和社會的人際互動,從自己的行為表現成果以及他人的回饋、讚賞和批評中,累積 經驗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對自我的形象的看法。也就是說自我概念乃是後天形塑而成的, 所以,自我概念關係著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與認定,更將影響個人的行為與適應。 自我概念不僅是個體長期在環境中與人互動下所產生出來的,也是個體了解自己、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自我形象 Self-image 理想自我 Ideal-self 自尊 Self-estee

(41)

認識自我,並促使個體有所行動的重要原因。因此,自我概念健全與否,會影響個人行 為取向及生涯發展,以及影響個體自我概念形成與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吳淑玲, 1999;黃淑玲,1995) 就郭為藩(1979)、張春興(1987)和 G. H. Mead 的觀點,皆將自我概念分成數個 進展階段。郭為藩與張春興皆認為自我概念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因此分類的依據 是根據年齡分成三個階段 ,而 Mead 則是分成準備階段和遊戲階段。Rogers 則是認為自 我概念的形成,乃是個人在生活環境中對人 、對己、對事物互動所得到的經驗的綜合性 觀念。 (一)郭為藩的觀點 郭為藩(1979)指出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 ,個體的行為表現頗受自我概念所影響。 他亦認為自我概念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會遵循一定的順序發展 ,自我概念的發展是 一連續不斷的過程,因此,他將自我概念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 1、自我中心階段(egocentric stage): 指零到三歲的階段,是「生物我」和「軀體我」的階段,是個人對自己軀體觀念的 知覺。這個時期,個體的自我概念純粹是以軀體觀念為基礎所建立的生物我 ,此時期最 重要的任務是要使個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滿足基本需求。在此階段只有基本的自我 概念,知道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但是,兒童還分不清楚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常常以自 己的想法投射在外界事物上,因而常會扭曲客觀事實來迎合自我的需求。 2、客觀化階段(objectified stage): 大約從三年級到青春期,是「社會我」發展的階段。此時期,個體受社會文化的影 響最深,個體在這階段學到了社會規範與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功能與任務,並能站在別 人的立場衡量自己的行為。兒童會透過一連串的角色認定,使自我心理的內容變得符合 現實客觀,行為表現的模式漸與社會規範一致。此時期的個體具有強烈的歸屬感需求, 期望自己能夠成為家庭與同儕團體所接納。

數據

表 次 表 2-1 台閩地區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配偶(含港澳)人數… … … … … … … … … … … … 12 表 2-2 九十五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依父母國籍別分..… … … … … … … 16 表 2-3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 … … … … … … … … … … … … 1 7 表 2-4 95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縣市別… ..… … … … … … … … … … … 1 8 表 2-5 台閩地區 2000-2004 年新生兒
表 2-4 95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縣市別 96 年 1 月 發布 國小 國中 1 年 級 2 年級 3 年級 4 年級 5 年級 6 年級 計 1 年級 2 年級 3 年級 計 總計 總計 17647 14879 12805 10564 8438 6464 70797 3990 9369 2399 9369 80166 台北縣 2811 2442 1975 1612 1335 1090 11265 697 500 467 1664 12929 宜蘭縣 213 235 204 214 14
表 2-5 台閩地區 2000-2004 年新生兒生母國籍統計表 單位:人;% 生母國籍(地區)嬰兒出生數 本國籍 大陸、港澳地區 或外國籍出生年別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305312260354247530227070216419 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282073232608216691196722187753 92.3989.3487.5486.6386.75 232392
圖 2-1 Lawrence 自我概念的傘狀結構 資料來源:出自吳淑玲(1999:38) 綜合各學者的觀點,自我概念是多層面的,每一個層面各有其任務需要加以執行, 並且彼此互相協調合作。大體而言,自我概念內涵可從三個層面加以分析 ,其一為自我 觀感層面,著重於個人對自己身體、能力等自我評價而形成的感覺與行為 ;其二為社會 層面,強調外界環境人、事、物的影響,以他人給予的回饋來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 態度,進而形成個體對外界事物的態度與看法;其三為心理層面,是個人內心中的信念 、 意願及價值體系。 参、自我概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study, the Taguchi method was carried out by the TracePro software to find the initial parameters of the billboard.. Then, full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uter attitudes, the digital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digital game attitude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digital game-based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We try to find thes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ate of counting learning form the point of extension education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