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文檔中 鄭經《東壁樓集》研究 (頁 6-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臺灣發展歷史上,目前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有舊石器時代的左鎮文化(台 南縣)、長濱文化(台東)等,但在文化上多半以原住民文化為主,文明的發展 仍屬早期石斧、陶器以及原始農業階段。從臺灣曾經出土的極少數商周、漢唐穀 物,這些可能是因為偶然的交通關係導致的結果,自三國以來,臺灣僅是文獻上 所記載的夷州、流球,歷史定位並不明確;從澎湖發現的幾項文出土文物,可以 揣測在五代十國期間,大陸東南沿海漁民曾到澎湖做臨時性的居留;澎湖也曾發 現宋元時期出土陶瓷,但考之文獻,多半是對澎湖一地的描述,推論澎湖是宋元 陶器從泉州出口後,運往東南亞的轉口站,唯文獻中並未提及臺灣,臺灣也僅能 見到些微宋元時期出土陶瓷。自明朝之後,中國漸有人定居澎湖,十六世紀下半 葉,開始有福建人因為經濟貿易因素進出臺灣,但是有關文明方面的記載甚少。2西 元 1545 年,葡萄牙人駕商船經過臺灣海面,遙望島上林上蔥鬱,山勢雄偉,不禁 大聲讚嘆:「好個美麗島(福爾摩沙)!」從此以後,西方的航海圖上便多了福 爾摩沙這個地方名。自十七世紀以後,華人不斷渡海來到澎湖與臺灣,海洋時代 的開啟,臺灣歷經荷蘭人佔據,鄭成功復臺,鄭氏三代經營臺灣,臺灣的文教才 開始有制度的啟蒙,尤其鄭經經營臺灣的時間最久,對臺灣的貢獻不容小覷。

連橫《臺灣通史》序云: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

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至於今是賴。……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植斯土,為子孫萬 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

2 見陳信雄著,〈與海洋息息相關的臺灣歷史〉,《歷史月刊》,民 91.05,頁 4-10。

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 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3

在中國歷史上,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領臺灣,以臺灣作為經濟輸出、補給轉 運站;西元 1661 年鄭成功立臺灣為東都,將臺灣當作反清復明的基地,開始著手 建設臺灣。鄭成功除了設立官署、清查田籍外,還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

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台開墾。荷蘭人敗歸後不到半年,鄭成功便於永曆 16 年(西 元 1661 年)5 月 8 日因病逝世。鄭成功逝世後,鄭經以二十歲的年紀繼承父志,

在位長達十九年。鄭經遷臺後,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二州,並設 安撫司於南北二路及澎湖;在陳永華『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三十年 與中國相甲乙』的籌畫輔佐下,設六部,獎勵地方開墾,促進種稻、製糖、製鹽、

製磚瓦等各產業,並大興土木,建聖廟,設學校,辦科舉,開選拔人才的大門,

因而文教漸次興盛。因此,讓臺灣正式接受文化薰陶、受文教啟迪者正是鄭成功,

臺灣文學史也應自鄭氏三代經營臺灣始;鄭氏三代中,經營臺灣最久的是鄭經,

他也開啟了臺灣海洋文化的發展。

史料中對鄭經的記載甚少,《臺灣通史》:

成功有子十人,世子經年十九,居廈門,與乳媼通,生子以聞。成功大怒,

令董昱、洪有鼎至廈,諭鄭泰監殺經及董夫人,以教子不嚴也。4

可見鄭經年少之時,曾與四弟乳母私通5,是個「頗耽聲色」6的人;鄭經這場少不 經事的風花雪月,多少造成一般人負面印象。鄭經雖曾西征大陸,威震東南,可 惜仍以敗歸東寧收場,再加上

3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黎明文化,民 90.04,初版一刷,頁 19-20。

4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黎明文化,民 90.04,初版一刷,頁 79-80。

5 一說鄭經是私通其弟之乳母,「初,世子鄭經娶尚書唐顯悅女孫為婦,不相得,私於其弟之乳媼 陳氏,生男。」見沈雲,《臺灣鄭氏始末》,卷五,頁 55,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

臺灣:大通書局,民 76。又見江日昇《臺灣外記》,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銀行,民 47,頁 210。

6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大通書局,民 76,頁 58。

經自歸後,不理國政,建園亭於洲仔尾,與諸將落之,驩飲校射,夜以繼 日;又築北園別墅,以奉董夫人,諸事盡委克 ,軍民咸服7

鄭經自從退居臺灣後,興築園亭,宴游享樂,不問政事,過著悠閒自在生活,於 隔年病逝。因此,在《臺灣割據志》中對鄭經的評論是:

經,人才在中知之間,而仁厚頗得士民之心。在位凡十九年,猶奉永曆正 朔、配招討大將軍印,稱世子,而實無所受命。經之入島也,委政子克 , 退閑居於洲仔尾,築游觀之地,峻宇彫牆,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優 游其間,而至卒歲。8

對鄭經的評價僅是「中知之間」而已,認為鄭經並無特別才能,而且喜愛林囿之 游,不務政事。也因為這些記載,使得鄭經留給後人紈絝子弟的二世祖形象,對 鄭經的真實內心世界缺乏真正認識。

《東壁樓集》刊於明永曆二十八年(清康熙十三年,西元 1674 年),原本藏 於日本內閣文庫,國內公私藏書目錄均不曾記載,內容為古典詩創作,書前有〈自 序〉一篇,記載寫作時間、地點,並署名「潛苑主人」,序後有陽刻「式天氏」及 陰刻「潛苑主人」印式。本書在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中,以為作者是 南明桂王朱由榔,經近代學者朱鴻林等人的研究,考訂《東壁樓集》寫作年代為 清康熙十三年(西元 1674 年),寫作背景是在臺灣(東寧),作者是鄭成功之子鄭 經,刊刻時間正是鄭經西征初捷、入駐泉州的時候。9此一發現,《東壁樓集》不但 成為明鄭研究之重要史料,對臺灣早期發展窺見一斑,更重要的是從中了解鄭經 在經營臺灣期間的生活狀況與感情思想,更可從《東壁樓集》一書中探討臺灣早 期古典詩發展,重新給予鄭經個人在歷史與臺灣古典詩史上的定位。

7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黎明文化,民 90.04,初版一刷,頁 98。

8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大通書局,民 76,頁 76-77。

9 參見 朱鴻林〈鄭經的詩集和詩歌〉,《明史研究》第四集,黃山書社,民 93.12,頁 212。

環顧國內外對《東壁樓集》研究作品並不多,且多為短篇論文,並無專書論 述,國內學者有龔師顯宗對《東壁樓集》作較多研究,如〈鄭經撰《東壁樓集》

考〉10,考訂鄭經與《東壁樓集》關聯;〈從《東壁樓集》看鄭經與臺灣〉11,從《東 壁樓集》一窺鄭經在臺灣的生活;〈初論《東壁樓集》〉12對《東壁樓集》內容略作 分類論述;〈鄭元之克紹箕裘〉13考定鄭經生平;〈論鄭經在臺灣文學史的地位〉14確 認鄭經為《東壁樓集》作者,兼評鄭經在臺灣文學史的地位;學者朱鴻林〈鄭經 的詩集與詩歌〉除了考訂《東壁樓集》的作者,並略述鄭經在臺灣的生活;成功 大學施懿琳編纂《全臺詩》,將《東壁樓集》納入其中,並標明作者為鄭經。本文 試圖從上述幾位專家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鄭經其人及《東壁樓集》做做進一步 的研究,探討鄭經在臺灣的心情起伏,肯定鄭經在文學上的成就,期能還原鄭經 遺民忠義、內斂孤獨的真實形象。

10 收錄於龔顯宗《臺灣文學論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 95.10,初版一刷,頁 33-38。

11 龔顯宗〈從《東壁樓集》看鄭經與臺灣〉,《歷史月刊》,173 期,民 91.06。

12 龔顯宗〈初論《東壁樓集》〉:《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民 91.03。

13 收錄於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民 89.03,初版一刷,頁 39-62。

14 收錄於龔顯宗《從臺灣到異域:文學研究論稿》,臺北:文津出版社,民 91.08,初版一刷,頁 2-22。

在文檔中 鄭經《東壁樓集》研究 (頁 6-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