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鄭經《東壁樓集》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鄭經《東壁樓集》研究"

Copied!
2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夜間專班)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鄭經《東壁樓集》研究. 研究生:陳佳凌 撰 指導教授:龔顯宗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2) 鄭經《東壁樓集》研究 摘要 十七世紀中葉,正是明清政權交替,局勢混亂之世,尤其在清朝建立初期, 鄭成功、鄭經父子以臺海一隅的反清力量,發動多起抗清戰爭,對清朝造成極大 威脅。在歷史上,明鄭三代*1正扮演一個獨特的角色,就明朝而言,他是枕戈待旦、 反清復明的英雄人物;就清朝而言,他是不肯歸附、伺機待發的前朝餘孽。明鄭 在歷經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代,這海外孤臣不得不拋下歷史包袱,歸降清朝。 明朝的滅亡與東寧(臺灣)的興建有其歷史背景因素,但明鄭以臺澎一隅之地,堅 持奉明正朔,矢志抗清復土的英雄氣概,仍然成為民間不朽的事蹟。 雖然政治立場佔了鄭氏王朝很重要的生活重心,但蓋棺論定後,鄭成功聲名 昭著,成為民族英雄,鄭經雖然繼承父業,經營臺灣,以反清復明基地為職志, 可惜在鄭成功光環之下,較不被人注意。自《東壁樓集》一書考訂出爐後,呈現 鄭經感性內斂、少為人知的另一面,本文希冀從《東壁樓集》一書中,探討鄭經 詩歌的意義價值,剖析鄭經的生活面貌與思想情感,試圖還給鄭經在歷史上應有 的地位。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資料運用、方法與程序。 第二章 鄭經的時代背景:從時代演變著手,旁及政治、家庭背景,探討鄭經 的生平、個性,及身世背景對其詩作的影響。 第三章 《東壁樓集》的體裁:以古詩、律詩、排律、絕句分類,就《東壁樓 集》一書之體裁分析,俾探究鄭經各種詩體的風格。 第四章 《東壁樓集》的寫作特色:分析《東壁樓集》詩歌擬古、喜用對偶的 特色,以及格律的缺失,探討鄭經的創作風格。 第五章 《東壁樓集》中的鄭經形象:從《東壁樓集》詩作中,探討鄭經在東 寧 10 年間(約西元 1664-1674 年)的心境及生活情形,以期對鄭經有進一步了解, 重現鄭經原本面目,肯定其在歷史、臺灣古典詩史的地位。 第六章 結論:《東壁樓集》是了解鄭經的重要資料,詩中也呈現臺灣當時的 地理風貌,對研究臺灣史料,有重要的貢獻。本章綜合論述本論文的研究成果, *. 本文在此僅限於實際經營臺灣的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人,鄭克臧因治理臺灣之時間較短,故 不列入計算。 1.

(3) 從而確立鄭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貢獻。. 2.

(4) 鄭經《東壁樓集》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二章. 鄭經的生平…………………………………………………………10. 第一節. 時代動盪的家族使命………………………………………12. 第二節. 建都東寧的蓄勢待發………………………………………24. 第三節. 反攻大陸與退居東寧………………………………………35. 第三章. 《東壁樓集》體裁分析…………………………………………55. 第一節 古體詩…………………………………………………………59 第二節 律詩……………………………………………………………70 第三節 排律……………………………………………………………84 第四節 絕句……………………………………………………………99 第四章. 《東壁樓集》的寫作特色………………………………………118. 第一節. 多偶句…………………………………………………………118. 第二節. 好擬古…………………………………………………………124. 第三節. 常犯格律 ……………………………………………………152. 第五章. 《東壁樓集》鄭經形象研究.…………………………………162. 第一節. 家國責任的孤臣……………………………………………162. 第二節. 關懷民生的仁者……………………………………………169. 第三節. 尊重女性的君子……………………………………………174. 第四節. 熱愛山水的隱士……………………………………………178. 第六章 結論…………………………………………………………………188. 3.

(5) 參考書目………………………………………………………………………197. 4.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臺灣發展歷史上,目前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有舊石器時代的左鎮文化(台 南縣)、長濱文化(台東)等,但在文化上多半以原住民文化為主,文明的發展 仍屬早期石斧、陶器以及原始農業階段。從臺灣曾經出土的極少數商周、漢唐穀 物,這些可能是因為偶然的交通關係導致的結果,自三國以來,臺灣僅是文獻上 所記載的夷州、流球,歷史定位並不明確;從澎湖發現的幾項文出土文物,可以 揣測在五代十國期間,大陸東南沿海漁民曾到澎湖做臨時性的居留;澎湖也曾發 現宋元時期出土陶瓷,但考之文獻,多半是對澎湖一地的描述,推論澎湖是宋元 陶器從泉州出口後,運往東南亞的轉口站,唯文獻中並未提及臺灣,臺灣也僅能 見到些微宋元時期出土陶瓷。自明朝之後,中國漸有人定居澎湖,十六世紀下半 葉,開始有福建人因為經濟貿易因素進出臺灣,但是有關文明方面的記載甚少。2西 元 1545 年,葡萄牙人駕商船經過臺灣海面,遙望島上林上蔥鬱,山勢雄偉,不禁 大聲讚嘆:「好個美麗島(福爾摩沙)!」從此以後,西方的航海圖上便多了福 爾摩沙這個地方名。自十七世紀以後,華人不斷渡海來到澎湖與臺灣,海洋時代 的開啟,臺灣歷經荷蘭人佔據,鄭成功復臺,鄭氏三代經營臺灣,臺灣的文教才 開始有制度的啟蒙,尤其鄭經經營臺灣的時間最久,對臺灣的貢獻不容小覷。. 連橫《臺灣通史》序云:.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 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至於今是賴。……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植斯土,為子孫萬 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 2. 見陳信雄著,〈與海洋息息相關的臺灣歷史〉 ,《歷史月刊》 ,民 91.05,頁 4-10。 5.

(7) 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 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3. 在中國歷史上,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領臺灣,以臺灣作為經濟輸出、補給轉 運站;西元 1661 年鄭成功立臺灣為東都,將臺灣當作反清復明的基地,開始著手 建設臺灣。鄭成功除了設立官署、清查田籍外,還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 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台開墾。荷蘭人敗歸後不到半年,鄭成功便於永曆 16 年(西 元 1661 年)5 月 8 日因病逝世。鄭成功逝世後,鄭經以二十歲的年紀繼承父志, 在位長達十九年。鄭經遷臺後,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二州,並設 安撫司於南北二路及澎湖;在陳永華『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三十年 與中國相甲乙』的籌畫輔佐下,設六部,獎勵地方開墾,促進種稻、製糖、製鹽、 製磚瓦等各產業,並大興土木,建聖廟,設學校,辦科舉,開選拔人才的大門, 因而文教漸次興盛。因此,讓臺灣正式接受文化薰陶、受文教啟迪者正是鄭成功, 臺灣文學史也應自鄭氏三代經營臺灣始;鄭氏三代中,經營臺灣最久的是鄭經, 他也開啟了臺灣海洋文化的發展。. 史料中對鄭經的記載甚少,《臺灣通史》:. 成功有子十人,世子經年十九,居廈門,與乳媼通,生子以聞。成功大怒, 令董昱、洪有鼎至廈,諭鄭泰監殺經及董夫人,以教子不嚴也。4. 可見鄭經年少之時,曾與四弟乳母私通5,是個「頗耽聲色」6的人;鄭經這場少不 經事的風花雪月,多少造成一般人負面印象。鄭經雖曾西征大陸,威震東南,可 惜仍以敗歸東寧收場,再加上. 3 4 5. 6. 連雅堂, 《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黎明文化,民 90.04,初版一刷,頁 19-20。 連雅堂, 《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黎明文化,民 90.04,初版一刷,頁 79-80。 一說鄭經是私通其弟之乳母, 「初,世子鄭經娶尚書唐顯悅女孫為婦,不相得,私於其弟之乳媼 陳氏,生男。」見沈雲, 《臺灣鄭氏始末》 ,卷五,頁 55,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 臺灣:大通書局,民 76。又見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銀行,民 47,頁 210。 川口長孺, 《臺灣割據志》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大通書局,民 76,頁 58。 6.

(8) 經自歸後,不理國政,建園亭於洲仔尾,與諸將落之,驩飲校射,夜以繼 日;又築北園別墅,以奉董夫人,諸事盡委克. ,軍民咸服7. 鄭經自從退居臺灣後,興築園亭,宴游享樂,不問政事,過著悠閒自在生活,於 隔年病逝。因此,在《臺灣割據志》中對鄭經的評論是:. 經,人才在中知之間,而仁厚頗得士民之心。在位凡十九年,猶奉永曆正 朔、配招討大將軍印,稱世子,而實無所受命。經之入島也,委政子克. ,. 退閑居於洲仔尾,築游觀之地,峻宇彫牆,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優 游其間,而至卒歲。8. 對鄭經的評價僅是「中知之間」而已,認為鄭經並無特別才能,而且喜愛林囿之 游,不務政事。也因為這些記載,使得鄭經留給後人紈絝子弟的二世祖形象,對 鄭經的真實內心世界缺乏真正認識。. 《東壁樓集》刊於明永曆二十八年(清康熙十三年,西元 1674 年),原本藏 於日本內閣文庫,國內公私藏書目錄均不曾記載,內容為古典詩創作,書前有〈自 序〉一篇,記載寫作時間、地點,並署名「潛苑主人」 ,序後有陽刻「式天氏」及 陰刻「潛苑主人」印式。本書在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中,以為作者是 南明桂王朱由榔,經近代學者朱鴻林等人的研究,考訂《東壁樓集》寫作年代為 清康熙十三年(西元 1674 年) ,寫作背景是在臺灣(東寧) ,作者是鄭成功之子鄭 經,刊刻時間正是鄭經西征初捷、入駐泉州的時候。9此一發現, 《東壁樓集》不但 成為明鄭研究之重要史料,對臺灣早期發展窺見一斑,更重要的是從中了解鄭經 在經營臺灣期間的生活狀況與感情思想,更可從《東壁樓集》一書中探討臺灣早 期古典詩發展,重新給予鄭經個人在歷史與臺灣古典詩史上的定位。. 7 8. 9. 連雅堂, 《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黎明文化,民 90.04,初版一刷,頁 98。 川口長孺, 《臺灣割據志》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大通書局,民 76,頁 76-77。 參見 朱鴻林〈鄭經的詩集和詩歌〉, 《明史研究》第四集,黃山書社,民 93.12,頁 212。 7.

(9) 環顧國內外對《東壁樓集》研究作品並不多,且多為短篇論文,並無專書論 述,國內學者有龔師顯宗對《東壁樓集》作較多研究,如〈鄭經撰《東壁樓集》 考〉10,考訂鄭經與《東壁樓集》關聯; 〈從《東壁樓集》看鄭經與臺灣〉11,從《東 壁樓集》一窺鄭經在臺灣的生活; 〈初論《東壁樓集》〉12對《東壁樓集》內容略作 分類論述; 〈鄭元之克紹箕裘〉13考定鄭經生平; 〈論鄭經在臺灣文學史的地位〉14確 認鄭經為《東壁樓集》作者,兼評鄭經在臺灣文學史的地位;學者朱鴻林〈鄭經 的詩集與詩歌〉除了考訂《東壁樓集》的作者,並略述鄭經在臺灣的生活;成功 大學施懿琳編纂《全臺詩》 ,將《東壁樓集》納入其中,並標明作者為鄭經。本文 試圖從上述幾位專家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鄭經其人及《東壁樓集》做做進一步 的研究,探討鄭經在臺灣的心情起伏,肯定鄭經在文學上的成就,期能還原鄭經 遺民忠義、內斂孤獨的真實形象。. 10 11 12. 13 14. 收錄於龔顯宗《臺灣文學論集》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 95.10,初版一刷,頁 33-38。 龔顯宗〈從《東壁樓集》看鄭經與臺灣〉, 《歷史月刊》,173 期,民 91.06。 龔顯宗〈初論《東壁樓集》〉 :《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民 91.03。 收錄於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民 89.03,初版一刷,頁 39-62。 收錄於龔顯宗《從臺灣到異域:文學研究論稿》,臺北:文津出版社,民 91.08,初版一刷,頁 2-22。 8.

(10)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探討鄭經《東壁樓集》的詩歌藝術,剖析其創作風格,並 給予鄭經在臺灣詩史上合理的評價與地位。在研究範圍上,主要是以《東壁樓集》 為主要研究對象,藉由《東壁樓集》呈現之主人公鄭經的形象,分析《東壁樓集》 的寫作風格與特色,探討其人格性情,還原其應有的歷史地位。另外並參考明鄭 時期的相關史料,並以龔師顯宗及朱鴻林二位學者對《東壁樓集》的研究探討為 基礎。. 以下分別說明本文之研究方法:. 首先在時代背景上,主要採用文獻探討方式,從明鄭時期相關史料中徵引、 敘述,以呈現明末動亂的時局、鄭氏與明室的關係,到以臺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 以論世知人的「歷史研究法」 ,探討鄭經的身世背景、家族使命,以及當時的政治 情況,藉以研究鄭經的人生際遇與詩歌創作的關係。. 其次,以《東壁樓集》為研究範疇,採用借文意以推測作家心靈情志的「內 容分析法」 ,藉由詩歌的分析、鑑賞,進一步探究《東壁樓集》的內容旨趣、藝術 手法與風格,歸納探索鄭經內在的情志及思想特質。在詩歌體裁上,分五言古詩、 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幾 大類分別探討,採用分析、歸納、統計、比較等方式,舉出鄭經不同體裁呈現的 風貌與意義。在詩歌內容上,分別歸納為家國責任、關懷民生、尊重女性、模山 範水等四類,將《東壁樓集》詩作內容分類,採用分析、歸納、舉例、說明等方 式,呈現鄭經豐富的詩歌內容,並剖析《東壁樓集》對偶、擬古等寫作特色,略 述其格律上及詩意上的創作缺點,並從詩歌內容探究鄭經的生活態度及心境,重 現鄭經歷史面貌。. 最後,總結前面章節研究成果,以求了解《東壁樓集》的詩歌特色與成就, 並肯定鄭經在臺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9.

(11) 第二章. 鄭經的生平. 鄭經,一名錦,字元之、賢之,號式天,是鄭成功長子15,生於明崇禎十五年 (西元 1642 年)16,卒於明永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西元 1681 年),享年 三十九歲。在《東壁樓集》〈自序〉寫到:. 余自幼從師,僅記章句耳;至十餘歲,方粗識大略,每讀史忠孝之事,未 嘗不感激思奮。原國祚中衰,胡氣正熾,余年頗長,乃日事弓馬,不務刀 筆。及先王賓天,始出臨戎,嗣守東寧,以圖大業。但公事之餘,無以自 遣,或發於感慨之時,或寄於山水之前,或托於風月之下,隨成吟詠,無 非西方美人之思。日者虜運將終,四方並起,余援整大師,直抵閩疆,思 恢復有期,無負居東吟詠之意,乃命官鑴刻,而名東集,以明己志云。17. 《東壁樓集》〈自序〉篇末註明「永曆甲寅歲夏六月潛苑主人自識」。鄭經 這篇序是刊刻於明永曆二十八年(清康熙十三年,西元 1674 年),其中對自己這 本創作集的寫作動機及心情轉折做一概述,由〈自序〉中可略將鄭經的心路歷程 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余自幼從師……乃日事弓馬,不務刀筆。」是鄭經的年 少時期,這時鄭經跟隨鄭成功軍隊行軍打仗,對文學翰墨較少涉獵,體會亦不深, 直到十幾歲,對歷史上忠孝之事已有共鳴。關於鄭經這段時期的記載很少,目前 只有與弟之乳母私通一事件記載於各項歷史書籍,也是造成鄭經給人負面形象的 重要事件;其實在鄭經的自述中,可以看出《東壁樓集》寫作特色,因為鄭經從 小過著軍旅生活,對文史接觸有限,使得《東壁樓集》中作品較偏向直敘的摹寫 與情感的抒發,較少深刻哲理內涵,因此更能看出鄭經豐富率直的真性情。. 第二階段是「及先王賓天,始出臨戎,嗣守東寧,以圖大業。但公事之餘,. 15 16. 17. 柯劭忞《清史稿》列傳十一:「成功子十,錦其長也,一名經」 ,並以「錦」稱之。 明崇禎十五年,時為清太宗崇德七年,因清太宗皇太極係於入關前稱帝,故不引註清代皇帝年 號於正文中。 鄭經《東壁樓集》 〈自序〉 。 10.

(12) 無以自遣,或發於感慨之時,或寄於山水之前,或托於風月之下,隨成吟詠,無 非西方美人之思。」鄭經在此說明《東壁樓集》的寫作背景,是在「嗣守東寧, 以圖大業」的公事之時,約在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西元 1662 年)起。此 階段鄭成功已然去世,鄭經因嗣守東寧,具有臺灣經營者的身分,在養精蓄銳、 經營有成之際,創作出大量的登臨賞玩的作品,可見鄭經性格上對山水風光、悠 閒生活的嚮往,顯現出鄭經樸實自然的慕隱性格。. 第三階段「日者虜運將終,四方並起,余援整大師,直抵閩疆,思恢復有期, 無負居東吟詠之意,乃命官鑴刻,而名東集,以明己志云。」說明寫作時間至「援 整大師,直抵閩疆」時,約在明永曆二十八年(清康熙十三年,西元 1674 年)左 右,此階段鄭經意氣揚揚,蓄勢待發,有恢復明朝國土的雄心,特命人鑴刻《東 壁樓集》,留下經營臺灣的心情見證。在之後的反清失敗後,鄭經退居臺灣,一 年多後便逝世,雖然這些事發生在《東壁樓集》鑴刻之後的事,但如將之一併研 究討論,對鄭經整個生命過程及思想內涵會有較完整的了解。鄭經因為家族使命, 使得鄭經對「忠」、「孝」有著非常根深柢固的執著,鄭經一方面受這種歷史責 任感驅策,在無法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後,隱藏在鄭經內心深處中對平穩安逸的 渴望,使得他自守臺灣,轉向山林遊玩尋求心靈慰藉,這種反動的生活態度,成 為鄭經性格思想上的矛盾點,但他在臨摹山水的詩中,紀錄許多臺灣風光,尤其 對臺江的描寫,無意間成了臺灣的海洋文學18的開端,爲臺灣文學留下不少重要資 料。. 鄭經留世的文學作品極少,目前發現的《東壁樓集》可說是研究鄭經的重要 材料,以下就明末動盪的時代背景切入,以鄭成功家國使命對鄭經的影響,輔以 《東壁樓集》鄭經〈自序〉,從清初的政治局勢的客觀條件,以及鄭氏家族使命 切入,進而探究鄭經生活思想上的轉變。. 18. 所謂海洋文學,廣義是指以海洋獲有關海上的活動、生態等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參見林政華 〈「臺灣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作品〉 ,收錄於《明道通識論叢》第三期,民 96.09,頁 104-126。 11.

(13) 第一節. 時代動盪下的家族使命. 鄭經的家族淵源,得從其祖父鄭芝龍說起。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西 元 1644 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清兵入關,明福王在 南京組織流亡政府19,為籠絡南方軍事力量,封鄭芝龍為南安伯,弟弟鄭鴻逵為靖 虜伯。次年(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西元 1645 年),南京陷落,福王出奔, 被執遇害,鄭氏兄弟擁立唐王於福州,年號隆武。鄭芝龍晉封平夷侯,當時福州 小朝廷滿朝武將不是鄭氏家族,就是鄭氏部屬,軍國大權全在他一人手中。之後 唐王遇害,泉州陷落,鄭成功在驚聞唐王死訊之後,到孔廟去,把一向穿著的儒 巾、斕衫在孔子牌位前燒去,宣布「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 謹謝儒服,惟先師照鑒之。」20展開他後半生的抗清事業。鄭成功死後,鄭經先勇 奪政權,繼而繼承鄭成功的遺志,以反清復明為目標,伺機恢復中原。. 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西元 1646 年),二十三歲的鄭成功肩負國仇家恨 的悲憤,從烈嶼(卽今小金門)起兵,舉起「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的 旗幟。從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西元 1647 年)到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 西元 1659 年)這段時間裡,鄭成功在福建一帶組織義軍,連絡反清勢力,與清廷 做殊死戰,清人視他為眼中釘,用盡方法,包括逼迫鄭芝龍以親情向他招降。鄭 成功基於民族大義,堅予回絕,並且率軍攻打南京,最後卻因戰略失策,不幸敗 戰而回。. 鄭成功南歸後,開始籌劃攻佔臺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經由通譯何斌的 穿針引線,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西元 1661 年)率軍渡海征臺。 熬戰九個月之後,終於克復臺灣。事實上,荷、鄭血戰的同時,鄭成功便已著手 建設臺灣:除掉設立官署,清查田籍外,還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並招. 19. 20. 明思宗崇禎皇帝殉國後,神宗萬曆皇帝之孫福王由崧監國於南京,同年五月即皇帝位於南京, 詔以明年為弘光元年。 參見《鄭氏石本井宗族譜》 ,收錄於黃文齋《明延平王三世》 ,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民 93, 頁 2。 12.

(14) 募大陸沿海居民來臺開墾。因此,雖然荷蘭人敗歸後不到半年,鄭成功便於永曆 十六年五月八日(清康熙元年,西元 1662 年)因病逝世。. 清朝鄭亦鄒21評論鄭成功云:. 「自世祖章皇帝王天下,東南夏肆,所在除滅。成功起自諸生,當日落虞 泉,而猶屈彊海外,欲遂魯陽之志。數十年之間,竊號永曆,違命倡義, 旌旃所指,關河響動,明室遺民,未或非之。夫河東賜姓,猶留虛號,天 水高廟,亦擁空名,成功非踵事增華者耶。」22. 清朝鄭亦鄒對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起義行為,以及不屈不撓的忠義精神表示敬 佩與肯定,古來受皇恩賜姓者,或是配祀受饗者所在多有,可是多半是享其榮祿, 未必有忠義事蹟留下,但是鄭成功以一介儒生,敢於與大清對抗,忠義志節,千 古流芳。. 鄭成功到臺灣以後雖然不及一載,便英年早逝,但是他對於臺灣的各項建設 充分展現其反清復明之決心,他視臺灣為可攻、可守之地,並將臺灣改名為「東 都」,設置一府二縣。23除了行政區劃的設置,鄭成功也透過學校、宗廟、社稷的 興建,使得當時的臺灣略具國家的規模。24雖然 鄭成功於臺灣的統治不及一年, 但從他對臺灣的建置,可以發現其有兩個目的,一為反清復明;一為建立獨立地 盤,藉以自保,成為不受清廷控制的獨立政權,使明鄭在臺灣的政權趨於穩固, 可惜英年早逝,壯志未成,鄭成功逝世後,明鄭政權出現短暫繼承危機,旋由鄭. 21. 22. 23. 24. 鄭亦鄒,清朝康熙年間人,著《鄭成功傳》 ,僅存在臺灣抄本跋中見有「亦鄒,康熙時人,目擊 其事,故能詳言之,凡一萬三千餘字,乾隆丙甲年(四十一年)以後,奉禁,書坊不敢藏書版, 無處可購。」見《福爾摩沙傳奇—臺灣的歷史源流》 (上冊)歷史類,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 ,民 89.03,頁 23。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 通書局,民 47,頁 57。 據記載鄭成功在臺灣「……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 年縣。楊戎政為府尹。以莊文烈知天興縣事,祝敬知萬年縣事。行府尹查報田園冊籍,徵納銀。 改臺灣為安平鎮。……十八日,本藩令諭云: 『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楊英著, 《從征實錄》(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188-189。) 「……成功祭告天地山川,置社稷、宗廟、學校,改臺灣為東都(今縣西南有廢城),城曰安平。」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沈雲著, 《臺灣鄭氏始末》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 ,卷四,頁 53。) 13.

(15) 經弭平內鬥,繼為延平郡王。. 廈門是鄭成功起義的重要據點,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西元 1650 年), 清軍以平南王、靖南王聯合數萬之寇進攻廣州,因而威脅到永曆帝的根據地廣西, 永曆帝傳諭旨令希望鄭成功出兵救援。次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西元 1651 年)鄭成功奉詔勤王,三月從虎門出兵廣東勤王,這是第一次南下勤王。鄭成功 命令從叔鄭芝莞鎮守廈門。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得知廈門防務空虛,命令興泉道黃 澍、泉州鎮總兵馬得功偷襲中左所(即今廈門) 。馬得功先集合同安縣十八堡及劉 五站全部民社,脅迫仍住安平的鄭芝豹派八艘船渡海。廈門鄭氏守將阮引、何德 不敵,鄭芝莞得知,竟席捲珍寶,欲棄城而逃。因鄭芝莞怯戰而逃,以致廈門失 陷,鄭家積蓄百萬黃金被搶焚一空。鄭成功妻董夫人與世藩鄭經在戰亂中,丟棄 輜重之物,只攜祖宗神位登船離城,董夫人看見鄭芝莞之船吃水深,猜知船上載 有重貨,堅持搭乘鄭芝莞之船,使得原本打算棄城而逃的鄭芝莞詭計無法得逞。. 原本鄭成功與晉王李定國欲會師廣東,如今方行抵揭揚,聞廣州已失,以及 廈門受攻擊的消息,鄭成功於是回師收復廈門,並將鄭芝莞船上滿藏的金銀財寶 充為軍餉。當時鄭經年紀尚幼(約八、九歲),如同《東壁樓集》 〈自序〉中所言: 「自 幼從師,謹記章句耳」的階段,在這場生死存亡的廈門之役中,幸好董夫人表現 有智有膽,加上鄭成功援軍到來,方才免於大難。但是在鄭經的生命中,面對兵 荒馬亂,生命危在旦夕的處境,也讓鄭經真切體會到對未來將面臨的政治責任, 至年齡稍長後,對忠孝節操感受特別深刻, 「每讀書史忠孝之事,未嘗不感激思奮。」 25. 《東壁樓集》〈劍氣搖邊月〉26:. 結髮從戎出玉關,腰橫寶劍大刀環,旌旗扇影天星動,劍戢搖光塞月彎。 壯志飛沖雲漢表,軍聲響震沙河間。寂寥夜靜聞鳴柝,桂魄懸空冷碧山。. 25 26. 見《東壁樓集》自序。 《東壁樓集》卷四。 14.

(16) 本詩為鄭成功回憶年少從軍的戎馬生涯,從「結髮從戎出玉關」一句,可知鄭經 自小即隨父四處征戰,此詩中對行軍征途所見描繪詳細,氣韻沉雄,絲毫不畏懼 軍旅辛勞,充滿初生之犢的壯志豪情。. 依據《臺灣割據志》記載:「成功嘗令其子經居廈門。」27廈門是鄭成功的大 本營,這一狹長地帶,隨時可為清軍在任何一處或一處以上的地方切斷,因此近 廈門的同安、長泰、海澄、漳州常發生多起地盤保衛戰役。永曆四年(清順治七 年,西元 1650 年)五月,鄭成功伐南溪,十二月伐漳浦;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 西元 1652 年)攻取海澄,降其守將郝文興,進取長泰,自五月份圍困漳州至九月。 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西元 1653 年),鄭成功與清軍交戰海澄,清軍敗退。永 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西元 1654 年)十月,鄭成功佑攻取漳州,附近十邑皆下。 這些戰事都是以廈門作為根據地,當時鄭經約十至十三歲,可是已經看到鄭成功 與清朝的幾場戰役,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下,深植民族意識,將國仇家恨視為 一生肩負的責任。. 嗣位前的鄭經在史籍上的記載甚少,僅能從其父鄭成功的戰事中揣測鄭經或 多或少亦參與其中,《清史稿》記載:「成功既得臺灣,其將陳豹駐南澳,而令子 錦居守思明。」28可見鄭經在鄭成功佔領臺灣後,曾駐守思明(廈門) ,以為後應。 鄭經《東壁樓集》 〈自序〉中云「余年頗長,乃日事弓馬,不務刀筆」 , 《臺灣鄭氏 紀事》曰: 「經長而容貌雄偉,善弓馬擊劍」29,可知鄭經當時已學會騎射等武藝, 甚至加入軍隊,成為鄭氏軍隊的一員。. 在《延平二王遺集》〈痛孝陵淪陷〉30:. 故國河山在,孝陵秋草深。寒雲自來去,遙望更傷心。. 27. 28 29. 30.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 通書局,民 47,頁 58。 柯劭忞《清史稿》列傳十一。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上,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23。 楊家駱主編,《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世界書局,民 64 年 7 月,三版,無頁碼。 15.

(17) 〈延平二王集繫年考〉云:「(與〈分地賦詩得京口〉)當亦同年敗退金廈前作。」 31. 此詩又收錄於《臺灣詩錄》中,陳漢光先生並注曰:「此詩應係鄭經隨父北征時,. 在南京城外遙望明孝陵所作;時當明永曆十三年(西元 1659 年)七月。」32詩中 可看到鄭經對明朝忠君愛國思想,以及山河破碎、王朝顛覆所發出沉痛的感傷。 推算鄭經當時年約十七歲,正值躊躇滿志的英姿少年。. 33 在《延平二王遺集》〈與群公分地賦詩得京口〉 一詩:. 京口瓜州指顧間,春風幾度到鍾山。迷離綠遍江南地,千里懷人去不還。. 〈延平二王集繫年考〉云:「當為永曆十三年隨成功軍克鎮江薄江寧謁孝陵時作, 時經年十七矣。」34此詩又收錄於《臺灣詩錄》中,陳漢光先生並注曰:「此詩係 35 36 37 38 鄭經隨父北征時所作,時當明永曆十三年。」 詩中出現京口 、瓜州 、鍾山 等. 江南一帶地名,故推測是隨鄭成功軍旅行戰時所作。本詩與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祇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39出 現之場景一樣,所用之韻腳也一樣,在鄭經詩作中,有許多和前人之韻的作品, 充滿晉唐詩味。不過不同的是,王安石此詩是應詔赴京途中懷念家鄉金陵之作, 鄭經的詩則是充滿懷古幽情,有濃厚的家國傷感。. 鄭經在《東壁樓集》〈從軍行〉40曾自述年少時期跟隨軍旅生活的情形:.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收錄於楊家駱主編, 《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世界書局,民 64.07,三版,無頁碼。 陳漢光《臺灣詩錄》上冊,台中:臺灣省文獻會,民 60,頁 41。 楊家駱主編,《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世界書局,民 64.07,三版,無頁碼。 收錄於楊家駱主編, 《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世界書局,民 64 年 7 月,三版,無頁碼。 陳漢光《臺灣詩錄》上冊,台中:臺灣省文獻會,民 60,頁 42-43。 京口,即今江蘇省鎮江市,與瓜洲渡隔江南北相對。 瓜州,即瓜洲渡,今江蘇省揚州市南瓜州鎮,是長江的渡口,在揚州南面。 鍾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王安石故居在此。 張夢機選,張仁青、林茂雄注《唐宋詩隨》 ,臺北市:文海基金會出版,明文書局發行,民 86, 再版,頁 320。本詩是王安石於景祐四年(公元 1037 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 從此江寧便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第一次罷相後即隱居江寧鍾山。熙寧八年(公元 1075)春, 王安石再次奉命執政,自江寧赴京,這首詩是他泊船瓜洲渡時所作的。 《東壁樓集》卷一。 16.

(18) 壯士喜從戎,年少橫胸臆。雕弓大羽箭,駿馬黃金勒。銳氣衝斗牛,洋洋 意自得。揮鞭逐隊去,前往盧龍域。風沙朝暮起,日光變無色。霜雪飄飄 下,山河盡填塞。弱冠從軍來,頭髮今半黑。不辭跋涉苦,矢志在為國。 國仇不共戴,直搗轉北極。. 從詩中可以猜測鄭經曾參與鄭成功對清朝進行的幾場攻略,自「弱冠從軍來」一 句,可知鄭經在二十歲時,已滿懷雄心壯志,意氣風發,甚至曾參與鄭成功對抗 清朝的戰事,立志「直搗北極」,反清復明。. 二十歲以前的鄭經正處於養精蓄銳的階段,並無特殊軍功表現,所以流傳下 來的記載和傳說極少,反倒是鄭經和其弟乳母陳氏41的一段醜聞顯得格外令人重 視,據《臺灣鄭氏紀事》中記載:. 成功嘗令其子經居廈門,經頗耽聲色,與乳媼奸生子;成功治家嚴正,聞 之大怒,遣使諭鄭泰殺經。42. 《臺灣鄭氏始末》也記載:. 鄭經取尚書唐顯悅女孫為婦,不相得,私於其弟之乳母陳氏,生男,跪謂 侍妾出者告成功。諸王及邑之大夫皆賀,而顯悅責成功書謂:「禮有八母, 乳母居一,世子與狎,當何辜?」成功暴怒,及令都司黃毓與少傅泰斬經 及陳媼及所生男,並斬夫人董氏,以理內不職也。43. 41. 42. 43. 陳氏之身分眾說紛紜,川口長儒《臺灣鄭氏紀事》、 《臺灣割據志》言陳氏為乳母,但未述及是 否為鄭經抑或其弟之乳母;江日昇《臺灣外記》稱陳氏為鄭經之乳母;沈雲《臺灣鄭氏始末》、 武林郁永和《偽鄭逸事》記載陳氏為鄭經之弟(裕舍)之乳母。郁永和《偽鄭逸事》記載鄭成 功及董夫人事蹟頗詳,故以沈雲、郁永和之說較可信。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上,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1-52。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卷五,,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 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5。 17.

(19) 鄭經與其弟之乳母通姦乙事,就現代眼光來看,頂多是門戶不相對罷了,男女感 情本來就沒有階級之分,可是在當時卻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鄭經元配唐氏 為尚書唐顯悅孫女,在當時算是門當戶對的政治婚姻,可惜夫妻間感情不睦,婚 姻生活的不幸福使得鄭經出軌外遇,對象竟是弟弟的乳母陳氏,並且生下一子。 此事令鄭成功相當震怒,下令斬殺鄭經,以及妻子董夫人、新生兒等,這種泯滅 天倫親情的斬殺令,已呈現鄭成功在國事倉皇煩重之際,加上身體不適,精神上 受到的刺激打擊之大,已經失去理智判斷。. 鄭經在《東壁樓集》〈妬婦歌〉44:. 妬婦口舌利,發聲愚夫跿,巧言皆正理,存心最狠毒。若見婢妾輩,眉髮上 倒觸。輕則發怒詈,大則加箠梏。甚至施異刑,死生立迫促。夫婿懼威風, 微言反受辱。雖死且不避,無子心甘足。夫婿驚嚴命,婢妾日賣鋈。鬻賣一 朝盡,方快其所欲。似此妬婦,愚夫皆可誅滅無屬。. 鄭經《東壁樓集》中描寫女性形象的詩約二十首,且多含蓄溫婉,唯獨〈妬婦歌〉 充滿對妬婦之怨怒不滿,情緒表露直接,妬婦形象塑造躍然紙上,如在眼前,如 非親身所見,很難對妬婦的細節描寫如此生動, 「似此妬婦,愚夫皆可誅滅無屬。」 二句,更是作者不滿情緒的發吼,也說明鄭經夫妻間感情不睦的原因在於唐氏極 端忌妒,對夫婿凶悍蠻橫,對奴婢暴虐殘酷的性格。據《臺灣鄭氏始末》記載: 「經 初娶唐氏,妒悍無子。」45因鄭經與唐氏並無子嗣,與詩中「無子心甘足」所言相 符,因此推測〈妬婦歌〉這個凶悍無子的女主角便是鄭經的元配唐氏。唐氏無法 忍受鄭經外遇生子之事,於是向祖父唐顯悅尚書哭訴,唐顯悅一怒之下,便將此 事致書鄭成功云: 「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狹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齍 賞。此治家不正,安治國乎?」46,鄭成功聞之暴怒,命令鄭泰殺死鄭經、陳氏以 及董夫人,以敬效尤。鄭成功立法甚嚴,有犯過者絕不寬貸,即使是親屬也不例. 44 45. 46. 《東壁樓集》卷一。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上,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75。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210。 18.

(20) 外,鄭經「與乳媼奸生子」 ,這種在當時屬於「亂倫」的醜聞,無怪乎鄭成功會大 怒,且欲派人斬殺逆子,當時鄭經手下諸部將以為「成功病革,必亂命,不可從; 然子不可拒父,臣不可拒君,泰之於成功為兄行,兄拒弟可也。」47,因為鄭經的 部下對「殺鄭經」的命令有所質疑,打算要抗命之際,鄭成功在國事心力交瘁、 家事逆子亂倫的雙重打擊下,自嘆「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便以兩手抓 面,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48鄭成功逝世於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西元 1662 年),當時鄭經年約二十歲。. 即使私生活不被鄭成功諒解,鄭經仍打算繼承鄭成功遺志,背負起反清復明 的志業。因此,當鄭成功病逝承天府時,鄭經聽聞叔父鄭襲準備繼位消息後,在 周全斌、陳永華、馮錫範的襄助下,自稱「招討大將軍世子」 ,準備渡臺繼位。當 時在臺的部將們心中也游移不定,對於擁鄭襲或鄭經繼位存觀望心態,鄭泰為求 保住自家富貴,更與洪旭等人密謀私下與清朝通好。鄭經特書諭洪旭:. 先王功益寰區,忠垂奕祀,方擬整戈北伐,平蕩中原,而疾疢彌留,中道 殞落。孤子等號天泣地,哀慘莫名,叔襲包藏禍心,偽矯遺命,自稱護理, 椵擾彝倫,蔑棄世子,通款夷狄,誠大明之賊子,斧鉞所必誅者也。惟爾 洪旭,簡自先王,誠莭昭著,聞喪泣血,屢陳祖訓,孤自闕然,罔有丕績, 然敬思來旨,義無有違。已於永曆 年 月 日嗣位於廈門,爰整貔貅,恭行 天罰,命全彬等統帥六師,水路並進,肅清東都。孤為其過防,絡繹繼路 也。 滿夷聞之,恐乘隙入寇。其訓飭將士,嚴為防範勿怠,俾孤無北顧 之憂,是所厚望。此諭。49. 鄭經先昭諭洪旭,拉攏在臺的將領軍心,說明自己在隨父征討上少有功績,但未 來將繼承乃父遺志,誓不向清朝低頭,表明自己才是鄭成功的唯一繼承人,以君. 47. 48. 49.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52。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210。 楊家駱主編,《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諭忠振伯洪旭〉,世界書局,民 64.07,三版,無頁 碼。 19.

(21) 臣忠義及民族大節招諭洪旭,希望洪旭能明大義,協助鄭經防範清朝,也間接暗 示洪旭勿向清朝妥協。自鄭成功死後,在臺將領軍心動搖,向滿清妥協的氣氛暗 潮洶湧,自鄭經寫給洪旭的書諭中,可以看出鄭襲有向清朝低頭的心態,鄭經為 了繼承鄭成功的遺志,也為了反清復明的民族使節,毅然而然挺身而出,不使鄭 成功的苦心毀於一旦,鄭經入臺一役,可嗅出降清與反清兩派人馬的利益妥協與 堅持。. 另一方面,鄭經也對在臺諸將領喊話,〈諭東都群臣〉50:. 皇明祖訓,王薨世子嗣位,親郡王,至戾伯,罔不皆然。三百年來,未有 變易廢長子而吕弟繼者也。先王不幸薨,背世子當立,想爾群工,必明斯 義。而叔襲矯作遺言,迷誤朝野,以亂大倫,以逞逆志。孤以至親之故, 未即進討,屢陳訓告,冀其改過,而凶志未離,又幾旬矣。爾文武等,為 所誘脅,孤悉知之,早日歸誠,咸與維新,爵賞無替。若執迷不悟,自有 國法在,孤亦不敢私也。此諭。. 鄭經對在臺將領信心喊話,先就事實立言,說明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對群臣動之 以情,委婉規勸在臺諸將領辨別是非,並以利誘之,用爵賞誘惑將領,引誘在臺 諸將投誠;最後用國法曉以利害,對在臺諸將下最後通牒,讓在臺諸將領能辨明 情勢,做明智抉擇。全文言簡意賅,掌握重點主題,以各種方式循序漸進方式, 用誠意勸服東寧諸臣,如同鄭成功在〈與荷蘭守將書〉喻之以理、動之以情、威 之以武等論說要旨,鄭經此諭頗有乃父之風,可以看出鄭經寬厚的天性,以及領 導人風範。. 自鄭成功退守臺灣之後,在臺將領多半是菁英部隊,且隨鄭成功與荷蘭人作 戰,對臺灣地理位置較為熟悉,因此,鄭經想要襲位,在軍事條件上相當不利。 鄭經一方面招諭在臺諸將,另一方面,也並命全斌為五軍都督、陳永華為參議參. 50. 楊家駱主編,《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諭忠振伯洪旭〉,世界書局,民 64.07,三版,無頁 碼。 20.

(22) 軍、馮錫範為侍衛,親自率軍到臺灣,打算在鹿耳門登陸。鄭經〈諭周全斌呈進 兵方略〉51:. 東都險要,惟恃安平爾。全斌從先王征討有年,必諳悉地方情形。今進兵 當從何條港路登岸,速條陳方略來看。此諭。. 鄭經雖然率舟師到鹿耳門,但是諸將士多半未到過臺灣,對臺灣地理局勢並不熟 悉,所賴只有曾隨鄭成功到臺灣征戰的周全斌,因此,鄭經特令周全斌擬定進攻 方略,周全斌也不負所望,首先向鄭經分析「紅毛所恃者安平砲台,今安平一路, 船隻切不可從此入,黃昭必遣人把守。大隊仍從赤崁那邊潦港、洲仔尾登岸。」52 因為安平一帶有威力強大的砲臺武備,所以周全斌建議從靠近赤崁的潦港、洲子 尾登岸,順著臺江登陸。 「十一月,昭會諸部攻經,大霧晝冥,經眾將潰;全斌力 戰,經射昭殪,而霧適消日明,昭眾經亂散去。經遂入臺……」53擁立鄭襲的黃昭 等將領率軍與鄭經交戰,當時大霧瀰漫,不見天日,鄭經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 所幸五軍都督全斌奮勇力戰。鄭經一箭射死黃昭,正巧大霧消散,黃昭軍隊看到 主將被射殺之後,驚亂潰散,鄭經於是入臺。鄭經前來臺灣弭平擁立鄭襲的黃昭、 蕭拱辰等諸部將後,仍待鄭襲以叔父之禮,只將幾個主要叛軍斬首示眾,發布諭 文,以示誠心。〈諭兵都事張宸〉:. 叔襲巽懦,逆亂之謀,皆起黃昭、蕭拱宸二賊,今之所誅,二人而已。無 傷叔襲,爾張宸其吕孤言布告軍士人等知悉。此諭。. 鄭經在這場藩位繼承戰中,僅針對主謀者蕭拱宸斬首懲處,不濫殺無辜,並命張 宸昭告軍士,「其餘不問,待襲如初」54,鄭經於是嗣位。鄭經的寬厚,撫平了在 臺將領內心的不安,也看出鄭經的危機處理能力,將當時詭譎的局勢以柔克剛,. 51. 楊家駱主編, 《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 〈諭忠振伯洪旭〉 ,世界書局,民 64.07,三版,無頁碼。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220。 53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 通書局,民 47,頁 58。 54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上,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8。 52. 21.

(23) 低調化解;而攻島當日的煙霧瀰漫,增加了鄭經攻臺一役的戲劇效果,似乎也暗 示鄭經將成為正式繼承人,帶領諸部將繼續從事反清復明的工作。但從鄭經嗣位 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在臺將領心中的徬徨,鄭成功已死,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 許多將領心中對反清復明已心存疑問,為了保全自身利益,適巧清朝又遣使來勸 降,難免有人會動心。鄭經入臺一役,關係著鄭成功留下來的軍隊降清與反清的 未來;鄭經軍隊的勝利,也繼續了鄭成功的志願,寫下未完的歷史。. 鄭經雖然奪得政權,繼承父位,但是其形象已被與弟之乳母通姦的醜聞大毀, 當時擁鄭襲承嗣的部將黃昭便認為鄭經「觀其所行,真不堪為人上」55,這種批評 雖然嚴苛了些,但也代表當時據臺將領對鄭經的反感,也才衍生出誰是鄭成功繼 承人的鄭氏內鬥。據《海上見聞錄》記載:. 賜姓有臺灣,改名東寧。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水路諸提鎮,而令各搬家 眷至東寧居住,令兵丁俱各屯墾。初至水土不服,疫癘大作,病者十之七 八,死者甚多。加以用法嚴峻,果於誅殺,府尹楊朝棟以小斗散糧,殺其 一家;又殺萬年縣知縣祝敬,家屬發配;於是人心惶懼,諸將解體。永曆 十一年正月,賜姓嚴諭搬眷,鄭泰、洪旭、黃廷等皆不欲行,於是不發一 船至臺灣,而差船來弔。56. 早期鄭成功經營臺灣時,分給諸將部下許多土地,並請命令各搬眷屬到東寧居住, 但是許多人到了臺灣之後,水土不服,加上疫癘大作,病死甚多;加上鄭成功用 法嚴峻,屬下小過,決不寬貸,造成下屬人心惶懼,畏不敢言;反觀鄭經的個性 與其父截然不同,據《臺灣鄭氏紀事》 : 「經為人仁厚,頗得士民之心」57,鄭成功 的嚴峻和鄭經的寬厚,部將心中各有盤算。因此鄭經的嗣位之爭,可說是其仁愛 慈厚的天性,獲得軍士人心的愛戴。. 55.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221。。 56 清˙阮旻錫《海上見聞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民 71,卷二,頁 47。 57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下,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70。 22.

(24) 鄭經的個性在《東壁樓集》〈少年行〉58一詩中亦可見一斑:. 邯鄲壯少年,生來尚高義。羞為守錢虜,輕財又樂施。不平拔劍助,視死 猶兒戲。語言重一諾,千金不攜二。門前擬公卿,朝出從雲騎。日日在酒 家,呼朋同歡醉。. 這首〈少年行〉中描寫的主角是重義輕利、慷慨好施的健壯少年,頗有豪俠意味, 很可能是鄭經尚未接掌政權前的生活寫照,也是鄭經心中理想的形象,也呼應《東 壁樓集》 〈自序〉中提到的「日事弓馬,不務刀筆」二句。可見鄭經本人的個性較 豪爽、不拘小節,愛交朋友,喜歡與人同樂,具有身為領導者的特質氣概,與鄭 成功嚴厲的作風截然不同,因此也受到身旁將領的愛戴,成為反清復明的新領導 者。. 58. 《東壁樓集》卷一。 23.

(25) 第二節. 建都東寧後的蓄勢待發. 鄭成功過世後,鄭經成為新任繼承人,仍然駐守在思明(今廈門) 。鄭成功甫 過世時,清朝三藩之一的耿繼茂就曾派人送信向鄭經招諭,鄭經回書婉拒:. 日在鷺、銅,多荷指教。今承惠書,益賜諭誨,所言尚是遊說之後談也。 斯東寧偏隅,與夷落為伍,僻在海外,與版圖渺不相關,何必足問。至貴 國寬仁無比,遠者不棄,其或然乎?然如方國安、孫可望等,豈非竭誠貴 國者乎,而今何在?閣下倘以延攬英豪、休兵息民為念,及共飭部曲,互 安邊陲;羊陸故事,敢不勉乘。若夫疆場之事,一彼一此,勝敗之數,自 有天在;得失難易,閣下自知;何煩予言。59. 鄭經拒絕耿繼茂招諭之邀,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言語之間,不卑不亢,頗有 乃父氣度。對於耿繼茂的招撫,鄭經決定比照朝鮮事例,堅決不薙髮、不登岸。 鄭經在《延平二王遺集》〈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60. 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雄圖終未已,日夕整矛戈。. 鄭經雖然孤軍海外,但是仍懷有匡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對自己身為明朝海外遺民 有很大的期許,希望能整練軍隊,早日完成反清復明的大業。據《臺灣外記》描 述,鄭經曾向部下表示:. 先王開闢東土,以為進戰、退守;曾奈未遂所願而薨!余今欲整旅正位,…… 回日果能席兵安民,無墜先王一片孤忠苦節,余無不唯唯是從。61. 59. 60 61.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上,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2。 楊家駱主編,《鐵函心史˙延平二王遺集》,世界書局,民 64.07,三版,無頁碼。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217。 24.

(26) 鄭經在鄭成功甫逝世之際,毅然決然拒絕清廷的招降,也告戒下屬,以繼承鄭成 功的遺志為志業,此番忠肝義膽的表白,也代表鄭經效忠明朝、克紹箕裘的決心。. 永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西元 1663 年),清朝趁鄭氏內鬥之時,與荷蘭聯 手進攻金門與廈門62。據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記載: 十月,繼茂、率泰、滿帥郎賽合紅夷出泉州,提督馬得功出同安,黃梧、 施琅出漳州;經令全斌禦之。斌馳艨艟奮擊,往返如飛,紅夷炮不能中, 諸君不敢進,得功為斌所殺。繼而大軍 至,眾寡不敵,經退保銅山,清 63. 兵入島墮城,略寶貨、婦女而去,兩島之民爛焉。. 荷蘭匯集甲板船十六艘,兵士數千,會同靖南王耿繼茂及總督李率泰進攻。耿繼 茂、李率泰調集船兵自泉州出發,陸路提督馬得功從同安出發,另令海澄公黃梧、 水師提督施琅從漳州出發。鄭經令周全斌應戰,抵抗清兵和荷蘭兩國聯手進攻。 周全斌在金門烏沙頭與馬得功交戰,周全斌熟悉海上攻防,往來攻守迅速,荷蘭 軍炮無一打中;馬得功率領的士兵見到周全斌軍隊的勇猛,畏懼不敢向前,周全 斌以少勝多,馬得功也被周全斌所殺。可惜清朝大軍接踵而至,鄭經軍隊寡不敵 眾,於是鄭經率軍退保銅山,金、廈兩島不幸失陷。. 金、廈兩島失陷後,部將洪旭建議:. 金廈新破,銅山難守,不如退保東都,以待後圖。」64、 「澎湖為臺灣門戶, 上通江浙,下達南洋,必須建設重鎮,以固海疆。若澎湖有失,則臺灣無所措手 足。65. 62. 據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下記載:自鄭泰之子鄭鳴駿降清之後, 「清主於是銳意南征, 遣人約紅夷合兵攻島。」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 通書局,民 47,頁 53。 63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上,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3。 64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1。 65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1。。 25.

(27) 鄭經聽從洪旭的建議,命薛進忠等人防守澎湖,封全斌為五軍都督,陳永華為諮 議參軍,馮錫範為侍衛,率領軍到臺灣來,將「東都」改爲「東寧」 ,伺機反攻福 建,也就是《東壁樓集》〈自序〉中提到的「嗣守東寧,以圖大業」。鄭經在陳永 華的輔政下,開始經營臺灣,「始建廟宇、興市肆、設街衢」,撫土民,通商販, 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境內大治。 《東壁樓集》就是鄭經在經營臺灣的「公事 之餘,無以自遣」所作。. 鄭經雖然嗣位,但是內部政權的詭譎情勢仍然暗潮洶湧。早在永曆十六年(清 康熙元年,西元 1662 年) ,鄭成功猝逝,黃昭起兵對抗鄭經時,鄭泰亦參與其中, 而且私下陰謀引清兵入勢力介入;當鄭經回書拒絕耿繼茂的招降之後,鄭泰私下 也與洪旭商議,打算與清朝和解。66後來事情敗露,鄭經假裝不知情,派鄭泰到福 建辦事,經過金門時,擺酒邀約鄭泰,藉機殺了他,並沒收鄭泰家產。鄭泰之弟、 子於是投降清朝。鄭泰在鄭成功時期,掌運糧餉及海外通商貿易等事情,以熟練 的交易手腕,為鄭成功反清政權提供經濟後盾;鄭泰被殺後,鄭泰家族投降清朝, 少了鄭泰海上貿易,鄭經少了龐大的資金來源及海外情資,反攻中原大業少了有 力支柱,必須另謀他法,設法在臺灣培養人才,建設臺灣成為反攻基地。. 從《東壁樓集》〈觀滄海〉67一詩中,可以窺見鄭經在初執政時的胸襟抱負:. 蕩蕩臨滄海,洋洋渙碧波。日月若湧起,星辰盡滂沱。乘風飛巨浪,聲如 發怒訶。呼吸百川水,藏納不為多。環轉連天地,華夷在盤渦,大哉滄海 水,萬里未盡薖。. 66. 67. 據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卷之上,記載: 「去歳黃昭之圖經也,鄭泰實與其謀,且將導清兵。」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2)。 《臺灣割據志》亦記載: 「……泰包藏異心,與洪旭等議謂: 『連年兵革,徒苦人民,不如往臺; 為桑梓計,且權與清通好』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川口 長孺著,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8。)沈雲《臺灣鄭氏始末》則記載: 「 (鄭經)偶於黃昭 營中得少傅泰與昭書,另奉襲拒經,而自據金廈云;經密之,初不意為繼茂等反閒也。」認為 鄭經殺鄭襲是中了耿繼茂的反間計(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大通書局,民 47,卷五,頁 57。 《東壁樓集》卷一。 26.

(28) 詩中呈現清晨時,在海邊中所見之景色,詩中充滿豪情壯志,是鄭經海洋文學的 代表,由「日月若湧起,星辰盡滂沱」可以看出鄭經的領袖人物氣息,呈現胸襟 寬闊的恢弘氣度; 「乘風飛巨浪,聲如發怒訶」正代表鄭經北伐抗清的志氣和萬丈 豪情, 「呼吸百川水,藏納不為多」是鄭經不以蕞爾小地的臺、澎為限,胸懷千里, 以水自喻,有包容天地,雄豪蘊藉的氣度。. 鄭成功逝世後,鄭經二十歲繼承父位,在位長達十九年。從荷蘭人手中收復 臺灣的是鄭成功,但實際上經營臺灣的是鄭經。明永曆十九年(清康熙三年,西 元 1665 年)鄭經遷台後,一方面開闢土地,吸引福建、廣東人民渡台定居;經濟 貿易上,利用蔗糖輸出,並積極與英國、日本通商,交換軍火、銅、銀等物資; 另外他也重新劃分行政區,據記載:. 夏四月,經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縣為州,設彭湖及南北路安撫使, 諸將分守土地。庶事悉委陳永華,崇尚儒雅,與民休息,而兩島遠近棄兵 民眾凡四五十萬。68. 鄭經將東都改為東寧,升天興(今嘉義) 、萬年(今鳳山)二縣為二州,並設安撫 司於南北二路及澎湖。並且,在陳永華的『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三 十年與中國相甲乙』69的籌畫輔佐下,設六部70,獎勵地方開墾,促進種稻、製糖、 製鹽、製磚瓦等各產業,並大興土木,建聖廟,設學校,辦科舉,開選拔人才的 大門,因而文教漸次興盛。. 據《臺灣外記》描述:. 康熙五年丙午(附永曆二十年)正月,建立先師聖廟成(今臺灣府府學是. 68.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通 書局,民 47,卷五,頁 60。 69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通 書局,民 47,卷五,頁 60。 70 「……永曆二十八年十一月,鄭經設六官。」楊英《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 〈弁言〉,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料叢書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 85,頁 2。 27.

(29) 也),旁置明倫堂。又各社令設學校延師,令子弟讀書。議兩州三年兩試, 照科、歲例開試儒童。州試有名送府,府試有名送院;院試取中,准充入 太學,仍按月月課。三年取中式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陞轉。71. 鄭經在臺設立學院,教育臺灣人民,他在承天府附近,選擇一塊合適的地點, 興建孔廟,孔廟落成那天,鄭經親自率領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許多 人扶老攜幼前來觀禮,都感受到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孔廟旁邊的明倫堂,設立 為「太學」 ,是全臺最高的教育機構。底下又設立州府學、社學,聘請老師指導學 生。凡是八歲以上的兒童,都要進入小學,開始接受教育,讀四書五經。有了受 教育的機會,又有詳細的考試制度,大家都知道要勤奮讀書,便可以出人頭地, 光宗耀祖,為國家貢獻才能。所以百姓都互相勸勉用功求學。江日昇《臺灣外記》 記載云:「自此臺人始知學」72,連橫《臺灣通史》記載云: 「臺人自是始奮學」73 二書所記雖有字義上的不同,但是都可以看出鄭經對臺灣文教的貢獻。臺灣雖然 遠在三萬年前就有舊石器人類活動,但是真正在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開啟 臺灣漢語文學,讓臺灣人進入近代文明者,鄭經功不可沒。. 《東壁樓集》〈題東寧勝境〉74:. 定鼎寧都大海東,千山百壑遠橫空。芳林迥出青雲外,綠水長流碧澗中。 兩岸人煙迎曉日,滿江漁棹乘朝風。曾聞先賢為難語,漢國衣冠萬古同。. 鄭經在這首詩中,清楚的記錄東寧的地理位置、風光景色,以及臺灣臨海環境下 的生活紀事。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東寧(臺灣)這片土地的喜愛,純然是一派欣 賞和樂在其中;從「漢國衣冠萬古同」也可以看出鄭經對經營臺灣的期許,是想 將中國傳統文化遍植臺灣,讓臺灣成為漢人正統文化的繼承。75. 71. 72. 73 74 75.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237。 江日昇《臺灣外記》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 銀行,民 47,頁 237。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3。 《東壁樓集》卷四。 在鄭成功、鄭經的心裡,一直認為清朝是外來的蠻夷,不是中國(漢人)正統文化。從永曆二 28.

(30) 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六年,西元 1659 年)正月,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逃奔 雲南。二月,吳三桂軍與清軍攻克雲南城(今昆明) ,桂王逃亡緬甸。永曆十六年 (清康熙元年,西元 1662 年),吳三桂將桂王朱由榔自緬甸捉回,在雲南絞殺, 明朝皇室已經傾覆,宗室們四處流離失所。明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二年,西元 1664 年) ,明永曆帝被弒的消息傳到臺灣。76即便明永曆帝已死,鄭經仍堅持奉明正朔, 以永曆年號紀年77,鄭經對明朝的忠心可見一斑。鄭經也接明寧靖王朱術桂渡台, 於承天府署之南的西定坊興建寧靖王府邸(即今大天后宮),供寧靖王一家居住,並 以之為明室的宗人府(即一元子別館) 。78鄭經一生以明朝遺臣自居, 「在位凡十九 年,猶奉永曆正朔,佩招討大將軍印,稱世子」79,鄭經對明朝的忠心,繼承鄭成 功遺志,儘管在明朝覆亡,建督東寧,有機會自立為王之際,仍以臣民身分自居, 對明室遺宗的優遇,其胸襟表現,深受後世尊敬與肯定。. 在《東壁樓集》〈讀喜達集有感依諸公韻成篇〉80提到:. 避塵島上春十更,諸人□屬朝公卿。空落天子死社稷,廷臣唯有嘆數聲。 風波不歷徒言苦,百折未經何忠貞。亦有松柏終歲暮,半如蜉蝣求此生。 安危未至□人望,患難臨頭已自行。人言反覆偏無定,蓋棺纔定死後名。. 鄭經對明永曆帝被殺之消息感嘆不已,詩中表明自己一片赤膽忠心,如松柏 一般經得起考驗。鄭經治理臺灣後,聽從陳永華的意見,盡量與民休息,並招納 民兵以充實武備,分封諸將領土地,「安居逸處,視無西意」81,鄭經看起來似乎. 76. 77. 78. 79. 80 81. 十九年(康熙十三年,西元 1675) ,鄭經發布討清的檄文中, 「中國之視夷狄,猶峨冠之視殘履; 故資冠於履,則莫不惋忿,淪夏於夷,則孰不感愧?」見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 ,收錄於臺 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通書局,民 47,頁 59。 順治十六年正月,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逃奔雲南。二月,吳三桂軍與清軍攻克雲南城(今昆明), 桂王逃亡緬甸。康熙元年(西元 1662 年) ,吳三桂將桂王朱由榔自緬甸捉回,在雲南絞死。 據江日昇《臺灣外記》卷之六描述,永曆已於康熙元年二月間被吳三桂追至緬甸,被弒已死, 天下咸知。唯鄭成功以路遙凶信未能確定為理由,仍存故朔,經遵守之,附稱永曆年號。 (收錄 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銀行,民 47,頁 222)。 據連雅堂《臺灣通史》下冊,卷二九〈寧靖王列傳〉 :「十八年春三月,經奉術桂渡臺,築宮西 定坊,供歲祿。」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70。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 通書局,民 47,頁 77。 《東壁樓集》卷二。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 ,收錄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大 29.

(31) 以建設臺灣為主要目的,並未有積極反清的動作,因此被誤認為喜好安逸。但是 由鄭經治理臺灣的幾項政策看來,鄭經其實另有用意。在經營臺灣方面,鄭經重 用善治國的陳永華,注重與民休息。據連橫《臺灣通史》記載,陳永華推動的政 策有:. 八月,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為二州,劃府治為四坊,坊置簽首,理 民事;制鄙為三十四里,置鄉長,行鄉治之制。東寧初建,制度簡陋,乃 教民燒瓦,建官室衙署,禮待避亂縉紳,凡諸宗室,接贍給之。分諸鎮土 地,又行寓兵於農之法,臺灣以安。82. 明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二年,西元 1664 年),鄭經初到臺灣,將臺灣重新規劃, 劃分行政區,建立起良好的經營制度,使得臺灣獲得安定。另外,明永曆十九年 (清康熙三年,西元 1665 年),鄭經又命陳永華為勇衛,對臺灣社會進行改革。. 永華親視南北,鎮撫諸番,勸各鎮墾田,植蔗熬糖,煮海為鹽,以興貿易。 而歲又大熟,民用殷富,請建聖廟,立學校,從之。83. 陳永華親自走訪臺灣南北,了解人民生活狀況,剛柔並用,安撫諸番社原住民, 並教導農業種植技巧,生產日常生活中必須的糖、鹽,非但可以自足,更可藉由 貿易流通資金,使得人民生活逐漸富足。. 自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二年,西元 1664 年) ,到永曆二十七年(康熙十一年, 西元 1673 年)間,臺灣人民過了十年安定日子。當時荒地漸闢,田畝增多,一歲 三熟,糧食豐足。高燥之地教民種甘蔗製糖,自用之外出口日本、呂宋,每年可 賺銀數十萬兩。製鹽用荷蘭煎煮法質感苦澀,陳永華教民依照福建同安製法,引 海水進入鹽場,利用陽光曬製,鹽質改良,產量增多。. 82 83. 通書局,民 47,頁 60。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2。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2。 30.

(32) 在經濟貿易上,鄭經檄南北路各鎮入山採辦桅舵所需之檜木、檀木,並下令 補葺修造船隻;另外又派遣商船,往各港口構買船料,運往臺灣,以便興造大船, 載運白糖、鹿皮等物至日本販售;另製造銅具、倭刀、盔甲等,國際貿易遍及邏 羅(泰國)、交趾(越南)、東京、柬埔寨、馬來半島、柔佛、爪哇等地,從此臺 灣經濟日盛,田疇市肆不輸大陸沿海。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專程謁見鄭經,呈遞 英王查理國書,請與臺灣通商,簽署通商協議二十條,准英人有買賣、雇用通事、 攜帶現金出口、販運鹿皮到日本、呂宋的自由,可隨時晉見國王,進口貨稅百分 之三,出口免稅等,英國還答應運進火藥、槍炮、鐵器及紡織品。自清潮實行海 禁以來,閩粵沿海一帶貿易不通,布價昂貴,鄭經聽從陳永華的建議,派遣水師 進駐廈門,保障邊境安全,並且轉運貨物,流通臺灣,增進貿易經濟來源。. 生活富足安定之後,陳永華也注意到教育培養人才的問題,建議興建廟宇、 學校,以作為精神文化的領導。這些有力建設臺灣的建議,都在鄭經的支持下, 使得臺灣與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技藝連結起來,開啟臺灣進入文明時代。. 《東壁樓集》〈雨〉84:. 海氣合空際,飛雲乍觸石。電光忽閃爍,雷霆聲嚇嚇。煙霧席捲來,皓日 變無赤。烈風吹淅淅,驟雨飛入宅。溝壑水漫漫,盈流遍千陌。歡呼聲載 道,歌勳繞霄碧。. 鄭經在這首詩中,除了對暴雨的形象描寫詳細之外,也對農田灌溉表達歡心與喜 悅之情。暴雨雷電固然可怕,但是大量雨水為農田帶來豐沛的灌溉,反而助長農 事,暗示日後的豐收。如同鄭氏軍隊移師臺灣,開始建設時雖然篳路藍縷,百廢 待舉,但是一旦建立制度後,為人民生活帶來的安定富足,是可預期的效果。末 二句「歡呼聲載道,歌勳繞霄碧。」是人民喜雨的歡呼,也是鄭經經營臺灣的成 果表現。. 84. 《東壁樓集》卷一。 31.

(33) 自鄭成功死後,到鄭經嗣位這段期間,諸將領或擁戴鄭經,或叛降清朝,或 死於戰爭,對鄭家軍而言,都造成很大的傷害;自鄭泰死後,鄭經少了海外貿易 的經濟重要來源和與日聯繫的情資,鄭泰之弟鄭鳴駿降清後,人心離解,諸鎮營 多背叛降清,加上清朝嚴行海禁,遷沿海居民入內地,減少閩廣一帶與臺灣貿易 機會;鄭經少了驍勇善戰的武將,此時正是需要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時候。因 此,鄭經接受陳永華的建議,設立學校以教育、招攬人才,獎勵開墾,引海水作 鹽等,建設臺灣成為光復基地,就是為了他日反攻清朝作準備。另外,鄭經又聽 從洪旭的建議,重新建造商船,與日本、暹羅、交趾間貿易往來,促進臺灣經濟 繁榮。鄭經另又分封諸將領土地,也讓諸將領的心有安定作用,並且讓他們能在 臺安身立命,投入臺灣建設。. 鄭經曾勉勵部將:. 居安思危,古之訓也;習勞講武,軍之則也;不榖受國厚恩,躬承先命, 其敢以此自逸,願與諸公勉之。85. 可見鄭經這些政策,並不是為了安逸自適,而是讓臺灣休養生息,使得臺灣逐漸 富足,蓄勢待發,以待他日反清大業時機到來。. 據連橫《臺灣通史》記載:.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經賀帝於安平鎮,錫屯田之兵酒,臺人大說,道不拾 遺,市物者不飾價。86. 鄭經自明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二年,西元 1664 年)開始經營臺灣,到永曆二十一 年(清康熙五年,西元 1667 年) ,短短幾年時間,便讓臺灣民風淳樸,經濟發展, 人民生活安定自足,顯現出鄭經的寬厚沉穩政治管理能力。. 85 86.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3。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4。 32.

(34) 另外,鄭經也注意到外海諸島,以及臺灣本島土番的管理。據連橫《臺灣通 史》記載:. 二十四年春三月,經以廈門、銅山、達濠諸島,均隸臺灣,而舟山、南日 尚乏守將,以前奇兵鎮黃應制之,命柳索、呂勝、藍盛、楊正各率舟師協 守。八月,斗尾龍岸番反,經自將討之,命右武衛國劉國軒駐半線。十月, 沙轆番亂,平之;大肚番恐,遷其族於埔里社,國軒追之,至北港溪畔, 乃班師歸,自是北番皆服。87. 明永曆二十四年(清康熙八年,西元 1670 年),鄭經派兵駐守臺灣外海諸島,以 防守臺海安全;另外,對於臺灣本島原住民,鄭經不但親自討伐,並派遣勇將劉 國軒進駐半線(今彰化縣) ,使得台中、彰化一代的番民聞風喪膽,劉國軒甚至將 番民追至北港溪(今南投縣) ,自是北番降服。鄭經對臺灣原住民也作了有效的鎮 壓與討伐,使得番民不敢滋事造次。. 《東壁樓集》〈野田黃雀行〉88:. 黃雀在稻場,高低任翱翔。穿啄青禾裡,爭食禍並忘。虞人開羅網,兩兩 列成行。黃鷂鳴天上,雀聞魂自忙。無心求飽食,亂投入機張。為羅敺雀 者,鷂為我,敺民者羌。. 鄭經在這首詩中,將自己比喻為鷂鷹,在天上鳥瞰地上的鳥雀,鳥雀暗指當 時的臺灣人民。臺灣人在鄭經的漢化政策下,農耕技術日益純熟,平民百姓對鄭 經心存敬畏,看到鄭經出現便惶恐得不知所措,可其實鄭經是來為大家除害的。 「羌」是動物名,行動隱密敏捷,常出沒在清晨及傍晚時的山地濃密林區,中國 西北少數民族也有一支為羌,故羌也泛指蠻族,在這首詩中指的便是臺灣的原住 民。臺灣原住民一向過著自由的打獵生活,難接受漢化的定型生活,當然會和平 地漢化較深的百姓有所衝突,甚至會掠奪農產品。鄭經在詩中表明自己驅趕原住 87 88.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卷二〈建國紀〉,臺北:黎明文化,民 90.04,頁 89。 《東壁樓集》卷一。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人物及身份 鄭和、明朝使臣 哥倫布、航海家 航線 劉家港 — 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西班牙—巴拿馬群島 時間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十九、其他經直 轄市、縣 (市)政府 或其委託 計畫之社 工人員訪 視評估確 有經濟困 難,且有就 業意願之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懷聖寺於元朝至正三年(1343 年)被焚,七年後重 建。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重建後 的規制。1949 年後,懷聖寺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

俄國的學者從 1957 年開始研究整理這些文獻,直到八十年代公布 於世的有五十件,之後整理出 488 件,然後拼合成 375 個序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