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討高中職學生社會影響、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與網路成癮間之關 係;本章將透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及名詞釋義三個章節來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公佈的「2016 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 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 年 7 月為止,全國上網人數已將近 1,993 萬人,上網 普及率為84.8%。另外,根據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6)逐年進行的

「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亦指出,自2006 至 2015 年底間,無論是經常上 網人口,或是商用網際網路帳號總數,皆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

此外,依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5)發佈的「歷年無線上網行 為趨勢分析」報告指出,12 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已呈穩定趨勢、近五年皆達七 成七以上(附錄一)。並且使用無線區域網路和行動上網的民眾有大幅度的成 長,尤其是近半年來,行動上網的比率有驚人的漲幅,自 2012 年的 37.3%,成 長到 2015 年的 79.8%(附錄二);上述調查結果亦指出,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 民眾,於 2008 至 2015 年間,在「近半年每個人使用行動上網人數」與「近半 年每個人使用行動上網之比例」都是逐年攀升,顯見行動上網間接造成上網人 口與時數的增長。

因此綜合上述兩個機構長期調查結果,顯示臺灣網路使用人口和普及率皆 日益增加。

王智弘(2004,2013)指出人們對網路的使用幾乎一天都不能少,它不但 是做為人們溝通的媒材,更是一個活動場域,提供青少年隨心所欲獲取大量資 訊、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以增加人際與休閒活動。此外青少年們也被鼓勵運用 網路,來增進學業表現與競爭力(Yen, Yen, Chen, Chen, & Ko, 2007);許韶玲與

2

(Koronczai et al., 2011)。更進一步地,過去亦有研究指出,網路世界成了青少 年抒發低落情緒的首選空間,且大部份的受訪者自陳他們是網路成癮者,但沒

3

來做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有關成癮行為的成因探討,大部分研究已聚焦於心理與社會因素部分。在 社會因素方面,過往研究已發現社會影響因素對成癮行為的預測扮演了重要角 色(翁翠吟,2012;陳筱茜、柯慧貞、李昆樺、林旻沛,2010;McGeel et al., 2015; Wu, Ko, Wong, Wu, & Oei, 2016; Yu & Ko, 2006);Yu與Ko(2006)發現 社會影響(含估計搖頭丸使用盛行率、重要他人對使用檳榔態度及重要他人搖 果預期」皆是預測成癮行為相當重要之因素(陳筱茜等人,2010;Chang, Ko, Wu, & Cheng, 2007; Christiansen, Smith, Roehling, & Goldman, 1989; Heinz, Kassel, Berbaum, & Mermelstein,2010; Lee, Greely, & Oei, 1999; Li, Yu, Hu, &

Huang, 2003; St-Pierre, Temcheff, Gupta, Derevensky, & Paskus, 2014)。在橫斷性

4 式結合了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與Bandura(1977, 1989)

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on Theory),並指出態度、社會影響及效能皆能 有效預測行為意圖和行為產生;而個人態度的形成,則是來自於社會影響與自 我經驗累積,使之對事物產生效果預期與自我效能感;ASE模式強調以效果預 期、自我效能及社會影響來預測行為意圖和行為本身(陳筱茜等人,2010)。

然而,在運用ASE模式來探究成癮行為成因的實徵研究中,卻有三類分歧

5

6

三、釐清社會影響與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對網路成癮預測中之關係。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