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蒐集資料,以釐清高中職學生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社 會影響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回應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本章分為五節,依 序為研究設計、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及資料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橫斷研究法,並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瞭解上網正向 效果預期、社會影響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考驗本研究所提出之各項研究假 設。根據前述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和假設,本研究研究架構如圖3-1-1 所示:

3-1-1 社會影響、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架構圖

2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用林旻沛教授所主持之科技部研究計畫:「臺灣高中職學生網路成 癮心理社會成因與預防教育及其成效評估研究(第二年)」中的研究參與者做為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並對研究資料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者在此計畫中參與部分 為:文獻整理、部份資料建檔及資料分析和討論。

該科技部計畫以臺灣地區的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考量全國高中生 與高職生人數比例後,以分層(高中、高職)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 意性抽樣,第一年針對北臺灣兩所高中、兩所高職之全體高一學生進行取樣,

第二年再次進行追蹤施測;本研究使用該科技部計畫之第二年資料。

第二年兩所高中與兩所高職二年級預計施測人數為 2171 人,當天到校在班 之受測人數為1928 人,最後有效問卷數為 1922 份;因此問卷回收率為

88.81%、問卷反應率為 99.69%,以及有效樣本回收率為 88.53%。

此外,由於本研究使用拔靴法來檢驗中介效果,因而樣本觀察值中不能包 含遺漏值,故本研究之有效問卷數由原有的1922 份,經刪除遺漏值後,最後剩 餘1891 份有效問卷數。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個人資料表

個人資料表含性別、出生年月日、是否擁有智慧型手機、最近一年內平均 每週以智慧型手機上網小時數、最近一年內平均每週上網小時數、最近一年內 非課業或非報告等平均每週上網小時數,以及最近一年內平均每週使用各網路 活動類型的時數等(包含線上遊戲、網路購物、網路資訊、網路色情及網路人 際等活動時數)。

二、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

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為 Lin 等人(2013)所編製,共 26 題,包含四個分 量表,分別是「成就自我」(8 題)、「獲取資訊」(6 題)、「解壓增趣」(6 題),

以及「人際聯繫」(6 題)。此量表採 Likert 式六點評量法作答,填答時研究參 與者對每一個陳述句子,在六點量尺上圈選符合自己對網路使用看法的同意程 度數字,反應方式為「極不同意」1 分、「不同意」2 分、「有點不同意」3 分、

「有點同意」4 分、「同意」5 分、「極同意」6 分。全量表的總分代表個人對上 網好處的同意程度,總分越高代表個體對上網好處的同意度越高。

Lin 等人(2013)指出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達.91,且 四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4 至.91,並且以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因素 模式檢證,亦發現四因素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佳(GFI = .96、NFI = .95、

NNFI = .94),因此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與因素效 度。

三、網路使用社會影響量表

網路使用社會影響量表為柯慧貞(2012)所編製,其中三個分量表分別是

「周遭他人使用網路的頻率」(5 題)、「周遭他人邀請自己使用網路的頻率」(5 題)及「周遭環境接觸網路的容易度」(4 題)。此量表採 Likert 式四點評量法

26

作答,研究參與者根據自己最近一年內的真實狀況,圈選出周遭環境影響自己 使用網路的程度,並且「1 代表從未如此」、「2 代表偶爾如此」、「3 代表常常如 此」、「4 代表總是如此」,分數越高代表受社會影響程度越高。

在本研究中,網路使用社會影響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77,三個分量 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周遭他人使用網路的頻率為 .74、周遭他人邀請 自己使用網路的頻率為 .79,以及周遭環境接觸網路的容易度為 .52;由上述信 度係數可知,網路使用社會影響量表及其分量表的信度尚可接受(最後一個分 量表信度係數欠佳)。

四、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是陳淑惠等人(2003)編制和修訂而成;該量表分成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等兩個分量表,其中「網路成 癮核心症狀」可再分為「強迫性上網」(5 題)、「網路成癮戒斷反應」(5 題)及

「網路成癮耐受性」(4 題)等三因素;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則分為「人際 與健康問題」(7 題)和「時間管理問題」(5 題)等二因素。此量表採 Likert 式 四點量尺方式作答,反應項目為「1 表示極不符合」、「2 表示不符合」、「3 表示符合」、「4 表示非常符合」,總分代表個人網路成癮傾向程度,分數越 高表示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此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93,兩周再測信度為 .83;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 .90 與 .88;五個因素之內部一 致性信度則介於 .78 與 .82,且心理計量顯示此量表是一結構合理、穩定可靠 的量表;此外高危險群學生與一般學生在使用網路的經驗、每週上網時間、網 路成癮傾向、網路成癮症狀、網路成癮相關問題,以及對網路成癮之態度等變 項上,皆呈現不同型態之差異(陳淑惠等人,2003)。

2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研究團隊在進行問卷施測進行前,先取得高中職校長、輔導主任及輔導教 師之同意,並獲得施測班級導師的同意後才進行問卷施測。在施測過程方面,

由計畫主持人先至四所高中職學校,針對輔導教師與導師進行施測訓練,並給 予施測說明書,以班級團體方式進行施測;在施測流程方面,施測人員先向研 究參與者說明此次施測目的、流程及研究倫理和保密性,請研究參與者放心、

誠實填答;此外在填寫問卷前,先告知研究參與者在完成此份問卷的填寫後,

下學期開學時給予個別回饋報告書,以提高研究參與者誠實填答動機;其次請 研究參與者填寫個人資料表與研究參與同意書,填答完妥,隨後收回,最後讓 研究參與者填寫僅標註問卷編號之身心健康問卷,且該身心健康問卷已清楚說 明個人基本資料的保密性和解釋相關疑義,使研究參與者對於問卷的作答更加 了解與放心。

2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for Windows 22.0 版與 AMOS 18.0 版之統計套裝軟體來對 研究假設進行考驗,且本研究α 之統計顯著水準訂定為 p < .05;本研究所採用 之統計方法如下:

一、描述統計

以描述性統計分析來瞭解研究樣本的基本人口學特徵、平均每週上網時 間、平均每週非課業上網時間、平均每週智慧型手機上網時間,以及各類型網 路活動使用時間。

二、皮爾森相關分析

本研究利用皮爾森相關分析來探究社會影響、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與網路成 癮間之相關情形,以檢驗研究假設一:「社會影響、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皆與網路 成癮呈顯著正相關」。

三、結構方程模式

本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式,以AMOS18.0 電腦統計套裝軟體來檢驗研究假 設二(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社會影響皆能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與研究假 設三(社會影響透過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的中介來預測網路成癮);本研究採用最 大概似估計法來估計各模式中的效果係數和適配度,且為考量樣本代表性,處 理遺漏值時選用估計平均數與截距之功能來處理資料的遺漏值。

此外在研究假設三之中介模式分析部分,本研究採 Baron 與 Kenny

(1986)所提出之方法,來檢驗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的中介效果是否存在,其準 則包括:1. 獨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的關係;2. 中介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的關 係;3. 獨變項對中介變項有顯著的關係;4. 獨變項對依變項的顯著關係,會因 為中介變項的加入,而有所減弱(部分中介)、甚至呈現不顯著(完全中介)的

29

關係之情形。另外本研究也利用拔靴法(Shrout & Bolger, 2002)當中的 Bias-corrected(BC)來檢驗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的中介效果是否成立。

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