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評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先說明網路成癮的定義與評估,接著對社會影響、正向效果預期與成 癮行為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最後提出研究假設。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網 路成癮的定義與評估;第二節為社會影響和成癮行為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正 向效果預期與成癮行為之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社會影響、正向效果預期與成癮 行為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為研究假設。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評估

一、成癮的定義

在早期的成癮定義部分,「成癮」僅指物質成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的定義,成癮係指:「因為重覆服用自然或人工合成的藥物,而產生不可自拔、

得重覆使用的需要與衝動,即便已出現社會與身心傷害,卻無法停止使用該類藥 物的一種週期性著迷狀態」(周倩,1999);然而近年來已不再將成癮限定於物質 成癮,亦包含行為性成癮(Holden, 2001),因此成癮的定義涵蓋物質性成癮與行 為性成癮。

Griffiths(2000)更進一步地提出任何行為性成癮都應符合下列六項標準:

1. 重要性:此一行為成為個體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且主宰著個體的想法、感 覺及行為;2. 情緒改變:當個體從事此一活動後,主觀情緒感受會變好;3. 耐 受性:個體必須從事更多這樣的行為或活動,才能獲得和先前相同的滿足感;

4. 戒斷症狀:當停止從事此一活動之後,會產生負向的生理或心理反應,如躁 動不安或發抖或心情低落等;5. 衝突性:當從事此一行為時,會造成家庭或人 際的衝動、或社會職業功能損傷、或自我衝突(無法自我控制)等;6.復發:

當成功控制或戒除後,又再次發生此一行為。

10

二、行為性成癮在大腦中有共同的機制

根據林旻沛(2011)回顧,Holden(2001)指出行為性成癮和物質性成癮一 樣,會導致酬賞迴路產生長期性改變。Ko 等人(2009)藉由功能性磁振造影來 偵測十位線上遊戲成癮者與十位非線上遊戲成癮者,觀察兩組參與者在觀看魔 獸世界遊戲圖片時之不同腦區反應,發現相對於非線上遊戲成癮者,線上遊戲 成癮者活化的腦區和物質成癮者渴望使用物質時相仿;Park 等人(2010)發現 比起正常控制組,網路成癮組因過度使用網路,使得大腦之多巴胺迴路產生神 經生理結構性改變,且歸結網路成癮者和其他物質成癮者一樣,享有相同的神 經機制。

Kim 等人(2011)進一步發現網路成癮者之多巴胺 D2 接受器的可得性較 低,代表個體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已產生基因性改變,迫使個體必須重覆進行成 癮行為,以不斷刺激多巴胺神經細胞、維持相同程度的快樂感,因此推論網路 成癮者和其他物質成癮者一樣,擁有相同的神經生理改變基礎;Hou 等人(2012)

的研究也重覆驗證上述推論,他們透過腦成像技術提供了具體證據,更明確地 證實網路成癮會引起大腦中多巴胺轉換蛋白顯著流失,因而促使個體需要更大 量的多巴胺、進而造成行為性成癮;此結果亦支持網路成癮與其他物質性成癮 行為,共同享有相似多巴胺神經迴路改變之情形。

綜上所述,成癮的定義已從早期的「物質成癮」,逐漸擴展至近期的「行為 性成癮」;而在腦影像學的研究中,證實了網路成癮者與物質成癮者擁有相似的 神經生理改變基礎;因此本研究後續探究網路成癮相關成因部分,將回顧網路 成癮和各種成癮行為之相關文獻,以補足網路成癮相關文獻不足情況,且這些 文獻也將作為發展研究假設與模式推導之依據。

11

三、網路成癮的定義

研究者回顧歷年文獻,發現許多研究對網路成癮的定義並不一致。最初,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科教授 Ivan Goldberg 醫生,以開玩笑態度發明「網路成 癮症」一詞,本只是無心插柳,竟帶動了全球學術界、各助人者與社會大眾對 出較正式的名詞:「病態性網路使用」;Griffiths(1995)則認為「網路成癮是一 種人類與機器互動的結果,但物質的攝取則不包含其中,將其稱為「科技成 癮」;而 Black、Belsare 與 Schlosser(1999)指出「網路成癮必須是個體自覺過 度使用網路而造成自身困擾,並導致社會職業功能損傷、經濟困難或面臨法律 等相關問題時,才能診斷為網路成癮」;Shapira、Goldsmith、Keck、Khosla 與 McElroy(2000)則將網路成癮定義為「個體無法控制自己對網路使用的依賴,

因而導致挫敗感,並且已造成其日常功能損害」;Şenormancı、Şenormancı、

Güçlü 與 Konkan(2014)定義網路成癮為「即使繼續使用網路會造成個體各方 面的功能損害,仍過度重視網路的重要性、反覆出現要限制或控制自己上網行 為的想法,卻無法消除自己對網路的需求,以及會投入越來越多時間即稱為網 路成癮」。

另一方面,美國精神醫學會首度於DSM-5的「Conditions for Further Study」

部分,提出網路遊戲障礙症之診斷名稱和診斷準則,並指出網路遊戲成癮最常 見於年紀介於12-20歲的青少年間,且回顧240多篇文獻後發現,網路遊戲成癮 者與嗜賭症和物質成癮者在行為上有許多相似性,也發現相較於北美和歐洲國 家,網路遊戲成癮在亞洲國家有更高的盛行率(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唐心北(2013)將網路遊戲障礙症進行中文翻譯,他建議

12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的正式診斷之內,因此目前仍以量表作為主要的 評估方式,且許多學者已提出不同的評估方式。在國內本土的評估工具中,主 要以陳淑惠等人(2003)所發展之「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13

Addiction Scale)最為廣泛應用;該量表囊括「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含強迫性 上網、戒斷反應及耐受性及等三因素)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含人際和健 康問題與時間管理問題等兩因素)等兩個分量表;該量表是以1336名臺灣大學 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嚴謹的心理計量分析程序編製而成,為國內研究網路成 癮議題中發展最完整之量表,不僅可施行於國內的大學生樣本(王澄華,

2001;林以正、王澄華,2001),亦已被使用於高中職學生樣本(吳佳煇,

2004),因此該量表具廣泛適用性,故本研究將以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作為衡鑑 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程度的測量工具。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