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回顧過去數年,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件,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傷 害頻仍,不少無辜的生命因此離開。然而這樣的不幸也同時推動了社會的期待,

社會大眾對於心理疾病、精神疾病雖然產生很多負面的觀感,但也因為戲劇、電 影以及自媒體的推行,也有越來越多民眾嘗試著去了解遺憾背後的原因。除了好 奇之外,心理、醫療等專業人員也被賦予了更高的期盼,希望我們能從頭做到尾,

從發生前預防,到發生後補救,同時降低發生率,如果可以,最好能夠改造整個 社會,讓社會安全網滲透到每一個家庭與社區。雖然看起來是夢想,但這不僅是 社會的期盼,也是心理人員自己的期盼,而這份期盼不僅推動著實務界,也推動 著理論的進程。

國內外研究對於暴力循環的意見漸趨一致,便是即早發現,即早治療,以及 預防甚於治療的共識,從源頭與萌芽處試圖解決暴力,不僅非常有效,更可以大 幅的拉低社會必須付出的成本,這也是為何近年學校的各種輔導方案,以及家庭 親職教育的方案,甚至是私人醫療機構的親職教育、親子諮商,同時想必也是家 庭諮商越來越多的原因。

隨著親職方案的增加,背後其實蘊含著一個想法的演進,我們的社會正在逐 漸放棄「人人是天生的父母」的假設,明白父母的角色與能力是需要透過學習以 及後天培養的,在過去沒有系統化的教學,父母們往往需要接受父母的經驗傳承,

或者在焦慮中探索,然而當成長的經驗富含暴力與冷漠,缺乏愛與包容,以及必 要的親職知識的時候,這樣的經驗傳承只會出現負向的效果,如果在焦慮中探索,

也會因為過高的壓力而漸漸耗損掉對於孩子的愛,這時候親職教育方案便可以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甚至生活狀況不佳的家庭能夠負擔、甚至能夠接觸到的呢?也因此,針對條件不 利,無法接受複雜訓練或大量知識的方案便有其必要性。

ACT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 是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中的暴力預防部門(Violence Prevention Office,VPO)集合學者 所規畫出來的親職教育方案,原本的 ACT 是「大人小孩攜手前進」(Adult and Children Together)的縮寫,但在後續的發展中,ACT 演化成了注重不論身分的

「行動」(Act)的意義(https://www.apa.org/act/about)。ACT 親職教育方案的主要內 容,是以正向管教以及預防家暴為主 (Porter & Howe, 2008),透過實際的親職教 學,結合孩子的發展知識以及教授具體的管教策略,讓父母可以整合孩子不同年 紀的需求,以及必要的管教能力與技術,父母便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成長藍圖,

可以知道在之後不同階段該如何執行並調整親職的功能與角色。而方案的核心理 念之一,便是希望能夠將正向管教與暴力預防拓展到每一個社區的角落,特別是 身處不利環境的地區,這也是方案積極與社工、家暴中心、大學甚至是教堂等單 位合作的原因。

親職教育以及正向管教之外,隔絕富含暴力資訊的媒體也是必要的工作,網 路訊息的發達,使得我們更容易接觸到暴力,也更容易表達暴力。每當社會案件 傳出,報章媒體就會搶先推出各種影像畫面,起底肉搜,進行各式各樣的推測,

然後反覆重播,無止盡的循環,但這是我們需要知道的細節嗎?在這個取得資訊 的難度遠遠小於篩選資訊的年代,處理、篩選我們所接觸的媒體,無論是新聞、

電影、動畫、文字等等,都是越來越重要的工作,成人尚難以分辨資訊的真偽,

孩子又怎麼能做到呢?我們不能干擾孩子知的權利,但是我們對於他們什麼時候 知道,以怎麼樣的方式知道,在什麼樣的情境知道,是必須進行有效的監管的。

堅實的研究基礎是ACT 方案的優點,經過不同地區與背景的研究,方案漸 趨完善,ACT 在各文化與背景脈絡中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Porter & Howe, 2008;

Altafim, McCoy & Linhares, 2018),也證明了 ACT 方案的高文化彈性,能夠對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的受眾進行必要的調整,隨著研究的推行,北美與南美的研究結果相繼產出,

目前的研究也開始納入亞洲地區的國家,包含台灣與日本,逐漸成為 ACT 方案 的推廣國家。

而方案的進行,勢必要搭配恰當的檢核工具,以證實方案的有效性,同時也 能作為研究的材料,ACT 方案所使用的量表為 Porter 及 Howe(2008)年所建立,

其中分為四個單元(親職概念、親職概念行為、關於媒體控管、關於孩子的發展),

用以作為前後測的工具,觀察家長們的改變;唯經研究蒐集與探討後,發現學者 專家們皆認為ACT 方案雖有成效,然而 ACT 親職功能量表並沒有得到信效度的 證實(Porter & Howe, 2008; Altafim et.al., 2018),對於研究結果產生限制,因此欲 透過在台灣地區收集ACT 親職功能量表的回應,檢驗其信效度與因素結構;透 過量表修訂,研究者與實施者便可以依照結果繼續修訂方案的內容,並且讓研究 的證據也將更具可信度,在確立中文版本的信效度之後,ACT 方案的研究範圍 也便有能力進一步擴大到世界各個中文使用區域。

在了解ACT 親職功能量表的信效度之前,研究者必須先對 ACT 有初步的探 索以及閱讀,經過文獻的閱讀以及實際參與 ACT 親職教育團體之後,研究者具 體的了解到ACT 方案確實是圍繞著實際的親職功能設計與進行。課程當中包含 了很多實際的操作方法: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該如何?也教導家長如何處理自 己的生氣與壓力,搭配一些實際的孩童發展知識,讓家長對於孩子的走向有更符 合現實的期待,這些都是為了讓家長在擔任親職角色可以對自己更有信心,認為 自己能夠勝任角色。

這也讓研究者開始感到好奇,ACT 方案若旨在提供實際的技術與社會支持,

而其測量的目的在於觀察家長的親職功能,那 ACT 親職功能量表的分數,是不 是也會與促進親職行為的促發因子,諸如親職效能有所關聯呢?個體對於任務的 效能感是促使行為發生的重要原因,而效能感也可以解釋成個體對於任務的一種 自我期許的程度,以及成功機率的判斷,如果有足夠的效能感,便能讓個體更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易產生與維持行為;除了讓家長們知道「如何做」之外,讓家長們「願意做」似 乎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因此研究者也想藉由本研究去了解 ACT 方案所使用的 ACT 親職功能量表,其所測量的教養行為,與親職效能之間是否存在著何種關 係,而家長的社經背景又有何影響,希望能夠透過本研究進一步探索以上問題,

得出的結果並對於ACT 方案的推廣以及國內的家暴預防工作再盡一份心力。

貳、研究目的

一、透過修訂ACT 親職功能量表,建立一份適用台灣文化,並符合心理計量標 準的ACT 親職功能量表。

二、透過研究,檢驗ACT 親職功能量表的因素結構與先前研究的吻合程度。

三、以ACT 親職功能量表以及親職效能量表為工具,檢視研究地區內家長們在 親職功能方面的情況。

四、根據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