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於企業的營運資金的來源,不外乎自行向大眾募集,或是向銀 行借貸。而傳統七大行庫在政府播遷來台後直到現今,除在經濟社會 中,扮演著吸收民間多餘的資金,並將資金貸與資金需求者,成為資 金需求與供給的中介與媒介的角色外,更是我國貨幣政策重要的執行 者。依中央銀行統計我國民國95年11月底本國一般銀行放款餘額總計 為新台幣150,170億元,其中對於企業戶放款(含政府機關、公營事業 及民營事業)金額合計為新台幣76,964億元(佔放款總額約51.25%)。

因為銀行業的經營係以信用作基礎,透過負債創造資產,其整體 之獲利主要來源仍以存放利差為主(如表2),由於短期間內增加太多同 性質的競爭者,資本投入甚多,但金融業務並未見等幅度擴增,在存 放款市場有限,以及新種金融商品進入門檻低,模仿速度趨快,獲利 未同幅度擴增情形下,整 體銀 行 業 漸由昔日的寡 佔的 局 面 , 驟 變 至 完 全 競爭形態,新銀行與老銀行競爭,外商銀行與本國銀行競爭,非 銀行金融機構與銀行競爭,導致各金融機構間的業務競爭加劇,進而 產生銀行過度競爭(over banking)現象,銀行經營風險相對提高。在 此艱鉅的環境,使得各家銀行經理人在股東利潤壓力與公司治理與監 理失靈情形下,導致經營管理者德危機,除以利率為手段,扣除存款 準備及放款必須支付之印花稅後,存放款利差大幅縮小(圖1),實際存 放款利率差距約僅2%,利潤大幅縮水外,為擴增放款爭取業績,提高 存放比率,從而降低放款、授信品質,銀行淨值與投資報酬率亦隨之

下滑,盈餘縮水,結果造成銀行放款品質趨於惡化,逾放比率隨之上 升(廖坤榮,2004)。根據財政部民國92年底的資料,台灣銀行業,自 民國86年金融風暴以來,獲利已嚴重衰退4成,淨值報酬率亦僅剩 3.6%,銀行業的放款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負成長。

自民國80年我國開放新銀行設立以來,歷經10年的變化,銀行經 營已從過往封閉式的狀態,朝著全面開放競爭方向快速轉化,對於習 慣了穩定發展的銀行而言,目前正面臨強烈的業務競爭及創新壓力,

尤其在民國91年自加入WTO後,銀行業在處於空前競爭環境,金融市 場全面開放,競爭日與劇增,金融產品與服務在品質方面的區別越來 越小,產品的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強,

郭瑞基、蔡敏華(2003)指出由於企業授信佔銀行整體資產之比重 極高,致使授信業務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銀行資金運用於授信業務 時,勢必要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及盈利性。雖然,銀行可經由事後的 徵信及授信審查與覆審的過程,獲得借款人特定的內部資訊,藉以降 低資訊不對稱的問題(Bhattacharya and Thakor,1993),但倘若銀 行業者可以發展一套健全、優良的授信決策機制或模式,掌握眼前的 時機,在事前即以重要之影響因子,進行分析,不僅有益於企業授信 業務之拓展,從容上場應戰,而良好的業務能力將可激發良性循環,

更可提升經營成效及獲利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陳家彬、賴怡洵(2001)指出市場上,由於銀行與借款人間一直存 在著相當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因此銀行通常透過自我選擇機能 (self- selection mechanism,如:徵提擔保品、降低貸款金額)及信 號發射機能(signaling mechanism,如:企業自願提供之擔保品價價 之大小)等兩種方式來消除因資訊不對稱而引起的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及道德危機(moral hazard)問題。基此,銀行也希望從各企 業中獲得的資訊中,找出有效及真實的訊號,設計出最佳的授信模式,

以增進企業授信業務之推展。

綜上,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傳統行庫企業授信業務之影響因素,

試圖從各項影響因子裏,獲得企業授信推展之方向與策略,提供銀行 思考,用以挾其本身自有的優勢與資源,突顯銀行特色,建立競爭優 勢以保持經營績效。

1 本國銀行家數統計表

(單位:家) 總機構 Head office 分支機構Branches

民國年(月)底 本國銀行 Domestic Banks

外國銀行在台分行 Local Branches of

Foreign Banks

本國銀行 Domestic Banks

外國銀行在台分行 Local Branches of

Foreign Banks

80 年 25 (37) 996 55

資料來源:2007/1/20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網站(http://www.banking.gov.tw/) 及中 央銀 行「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

2 本國銀行 95 年 1-9 月營業收入分析表

資料來源:2007/1/20 中央銀行網站(http://www.cbc.gov.tw)

圖1 本國銀行存放款利差之變化

資料來源:2007/1/20中央銀行網站(htt p://www.cbc.gov .t w)

1.1.2 研究目的

Frank and Goyal(2003)指出就企業資金使用,在缺乏資金的第 一時間內即會尋求內部直接融資,直到流動資金產生短缺,便轉向外 部間接金融,以符合融資順位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劉維琪、

李怡宗(1993)運用問卷方式針對140家上市公司進行調查,從其回收之 47份問卷發現國內上市公司之財務操作,亦大都符合融資順位原則。

由此可見,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向銀行借款的間接金融是最重要的 資金來源,銀行的借貸活動來提昇企業的營運績效,銀行業也因放款 所獲之利潤,提高營運效率。孫梅瑞、柳怡伶(2006)發現當公司投資案

規模越大,若其內部自有資金越低,則選擇銀行融資可能性越大,當市 場景氣越差時,會跟銀行申貸融資之機會越高,並與Myers and Majluf(1984)提出企業可經由銀行取得所需資金融通之觀點相同。

銀行業受制於歷史的包袱、營運政策、資金狀況與顧客對象等因 素,影響傳統行庫從事放款行為。鑑於民國80年代後,政府加速推動 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金融市場亦充滿變 數,在銀行總分支機構家數急劇增加,銀行同業間業務競爭日益激 烈,加上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大型及信譽良好的公司 得以憑藉本身的信用在這些市場籌集長短期資金,導致直接金融之比 重逐年升高,銀行業居間中介的間接金融比重降低,外在環境結構變 動急遽,金融市場資金供過於求,銀行間經營業務競爭趨於白熱化,

銀行在承做授信業務上相較於以往,面臨著更多不確定的因素,銀行 紛紛採取價格與非價格競爭的方法爭取業務,使得銀行存放款利率差 距縮小,授信品質降低,銀行獲利能力下降,致使授信決策影響企業 貸款業務擴展甚劇。

以往有關銀行方面研究的相關文獻,大多集中在各別銀行間營運 績效之比較(黃台心,1997;Hu, et al.,2004;Li, et al.,2004)、銀 行合併效益分析(陳永琦、傅祖壇,2003)、借款戶之信用風險評估(陳 家彬等人,2003;邱志洲等人,2004)以及銀行放款利率(俞海琴等人,

1992)為探討主軸,顯少對企業授信之影響因素研究探討做進一步的 延伸。

若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觀之,資金猶如企業之血脈,唯有企業籌 資管道暢通,才可以充分發揮投資應有的乘數效果,由於銀行對於不 同經營條件的借款人會給予不同的貸放額度,俞海琴等人(1992)以台 灣地區24家銀行為母體,分為北、中、南三區取得82份問卷,並以中 華徵信所編撰之「中華民國大型企業排名」前500大公司及「台灣區 企業名錄」之所有廠家隨機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取得83份有效問卷,

研究發現:經營條件較佳之企業,銀行通常會給予較低的利率,而經 營條件較差之企業,銀行就會要求較多的擔保品,兩個經營條件不同 的企業,其在借款利率與是否提供擔保品之借款條件上,也會有明顯 不同,所以銀行對風險高的借款人均會要求較多擔保品,以確保債

權。Berger and Udell(1995)也指出借款人與銀行辦理授信往來時,

其徵提擔保品情形會與銀行往來年數呈現顯著負向關係。

由於不同產業間普遍存在經營環境的特殊性與財務體質之異質 性,如:零售批發業以高財務槓桿比率經營,其負債比率多達200%

以上、其週轉天數與其他一般產業差異甚大,若以相同標準對所有產 業進行信用評分,恐降低模型之預測效力,並將產生偏誤之情形。相 關研究亦發現,針對不同產業進行羅吉特(logit)迴歸分析,決定信用 風險的財務變數確實存有相當程度之差異,而相較於過去以全體企業 為建構信用評等模式之基礎,以個別產業建立評等模式之區別能力明 顯提升,而且影響信用評等之重要財務變數,亦將隨著市場景氣循環 以及企業結構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凸顯信用評等中產業差異之特性(薛 立言、張志向,2004)。而張大成、林郁翎、黃繼寬(2006)實證結果 更發現加入產業調節變數的模型,其配適能力較未加產業調節變數模 型為佳,其研究更建議未來學術相關研究或是銀行實務進行財務危機 或信用評分模型建置時,必須考量到產業間的差異,從而達到模型預 測能力提升、正確區別率增加之目的。Berger and Udell(1995)研究 發現,信用風險評估模式中加入產業特性時,將可有效提升模型之預 測能力。

江百信、張金鶚(1995)以臺灣土地銀行資料進行實證研究,探討 銀行辦理購屋貸款是否會因借款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授信條件時,

其研究結果指出,借款人即使購買房屋的價格相同,會因地區不同,

致使銀行對其價值產生不同認定情況,並造成該貸款在利率、擔保品 鑑估價值及融資額度上之差異。戴錦周、陳研研(2005)以probit迴歸 模型研究授信戶逾期還款行為時,在模式中加入地區別為調節變數,

用以瞭解地區別對逾期行為的可能影響,結果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 時」,北部地區逾期還款的機率,顯著高於南部地區,而有差異產生。

此外,邱欽堂、劉水深、賴士葆、林炯垚(1993)指出影響銀行訂

此外,邱欽堂、劉水深、賴士葆、林炯垚(1993)指出影響銀行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