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飲食為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與我們的嘴巴、身體密切相關,為人類提供生活 的營養,更是文明發展的基本誘因與動力,為文明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以飲 食為主軸所交織而成的歷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宗教等面相,具 有多元與龐雜的色彩。如同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言:「飲食 是一種溝通系統,一組影像,一組包括使用、處境和行為的符號。」1而年鑑學 派史學家布洛赫(Marc Bloch)在《法國百科全書》一書中也提到:「總地來說,

飲食史就如同一臺錄音機,記錄著所有經濟的興衰更替。」2。再者,飲食是文 化的指標,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文明史。菲立普・費南德茲(Felipe Ferná ndez-Armesto)於《食物的歷史》一書中,將食物史當成世界史的一個主題,與 人類彼此、人類與自然間的互動密不可分,人類的食物史就是一部革命史,對於 世界史其他層面有明顯的影響。3

中國糕餅的歷史源遠流長,糕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僅是 祖先高深的智慧與藝術結晶,更具有生命禮俗、歲時節慶、廟會慶典、宗教信仰 等濃厚的文化意涵。誠如鄧景衡在〈土餅、洋餅的戰爭與和平〉一文中提出:「土 餅融合多重的性質-地域差異性、歷史性、傳說性、季節性、社會性及全民性,

每吞下一口餅就等於吞下一口當地文化。餅除了充飢滿足口慾的實用功能外,還

1 鄧景衡,《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結構群,1995 年),頁 1。

2 Le Goff,Jacques 等著、姚蒙譯,《法國當代新史學》(臺北:遠流,1993 年),頁 106。

3 Felipe Fernández-Armesto 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左岸,

1995 年),頁 10-13。

承載濃厚的文化象徵意涵及感情的傳達。」4由此可見糕餅所擁有的濃厚文化、

社會與歷史意涵。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年的生命歷程中,都與糕餅有著極密切的 關係。5此外,糕餅與歲時節慶、廟會慶典也密切相關,中國先民依據節令來決 定作息、舉辦慶典活動,甚至分配飲食,糕餅往往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蘊含深厚的節慶意涵。6因此,糕餅文化與歷史淵源、社會文化、風俗習慣、人 民的生活密切相關,糕餅歷史,包含人們的生活經驗、風俗習慣、交際禮俗、情 感生活等。在糕餅的演進歷程中,與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相互交織,

了解糕餅將有助於掌握歷史、經濟、社會、風俗與文化發展變遷的整體脈絡。

臺中地區,在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的背景下,發展出獨具一格的糕餅文化,

成為餅香飄逸地區,糕餅文化聞名全國,有餅鄉之美譽,至今仍擁有多家百年歷 史的糕餅老店-「雪花齋」、「犁記」、「太陽堂」等,是兼具歷史、經濟、文 化、觀光的地方文化產業。民國 83 年(1994) 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 畫後,臺灣各地「社區總體營造」活動風起雲湧,如三義木雕藝術節、雲林古坑 咖啡節、鶯歌陶瓷嘉年華、白河蓮花節等。有糕餅之鄉之稱的臺中地區也舉辦一 系列糕餅相關活動,如臺中健康糕餅節、葫蘆墩糕餅文化節、臺中太陽餅文化節、

臺中鳳梨酥文化節等,除對地方產業帶來實際經濟收益外,透過各種形式活動的 舉辦,展現出臺中地區豐富與多元的糕餅文化特色,以一種復古、傳承、創新的 方式,使臺中糕餅文化再生。筆者本身是土生土長的「豐原囝仔」,對於這塊土 地有著長達四十年濃厚的地方情感,在這樣的歷史記憶下,無形中埋下我對研究 糕餅史的濃厚興趣,想追隨著前人腳步「出門訪古早」,7決定選定有著濃濃家

4 鄧景衡,《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結構群,1995 年),頁 270。

5 孩子出生、滿月、收涎、作度晬到十六歲成年禮、文定、迎娶,以及傳統的作壽、祖先忌日等,

這些過程中糕餅均是不可或缺的。參見翁瑀編,《臺中縣的餅仔冊-典藏糕餅》(臺中縣糕餅商 業同業公會,2003 年),頁 10-11。

6 除夕吃年糕、初一吃發粿、天公生拜壽桃、壽龜、元宵吃麵龜、寒食吃乾餅、清明吃青草粿、

三伏吃烙餅、中元吃糕仔、中秋吃月餅、重陽吃重陽糕、立冬吃糯米糕、送神吃甜糕等。參見 簡榮聰,《臺灣粿印藝術-臺灣民間粿糕餅糖塔印模文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 年),頁 40-54。

7《出門訪古早》為逯耀東的著作,作者致力於飲食文化研究,其飲食散文縱橫古今,融合文學 筆觸與歷史考察,反映飲食源流與社會變遷,透過飲食傳達豐厚的中國文化力量。參見逯耀東,

鄉味的「糕餅業」作為研究主軸,追溯糕餅的源流與演變,企圖對糕餅的歷史與 文化做深入瞭解。然而,糕餅史相關研究成果在臺灣史中仍屬鳳毛麟角,做為臺 灣史、臺灣產業史、臺灣經濟史、臺灣文化史、臺灣社會史一環的臺灣糕餅史,

相較於前五者的研究成果,可說是破鏡零史。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糕餅業並非臺 灣的重要產業,在臺灣經濟史上屬於邊緣性地位,相關研究寥若零星,即使有相 關的研究也集中在近代臺灣糕餅史。再者,過去的研究大多偏重企業管理、民俗 藝術、休閒事業管理等層面,因此研究的主軸大多集中於糕餅業個案的經營特 性、經營策略和行銷策略,真正從歷史學角度探討糕餅產業的幾乎很少,僅少數 從文化與社會變遷層面探討,且較著重在消費面,相對輕忽了供給面。事實上,

產業發展歷程是與國家、社會、文化、經濟相互緊密結合的,因此要瞭解「臺灣 糕餅」的多元文化內涵,必須回到歷史脈絡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遷,釐 清不同政治歷史分期中,政治和食品關係。有鑑於此,從國家角度切入,探討政 治與食品交互關係,以填補糕餅史的空缺,即是本論文的最初研究動機。

國家的活動具有生產性(protective)、保護性(protective)、汲取性(exploitation)

三種特質,以確保政權統治合法性與國家經濟利益。8在政治現代化的歷程中,

其政治結構逐漸分化與功能日趨專業化,政治組織的整合也日提升,促使政治效 能與執行能力隨之增強。一個國家是否強而有力,且其政治效能如何,可依據兩 大指標來推判,即「國家的自主性」(autonomy)9與「國家的職能性」(capacity)

10。國家對於產業的掌控,有其本身要追尋的目標與利益,國家會設定目標,經 由各項政策制定、產銷關係設計與政商關係運作,以達成國家之目的。因此,國

《出門訪古早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東大出版社,2001 年)。

8 呂錦淑,〈臺灣糖業百年發展與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年),頁 22-23。

9 國家的自主性,意指國家機關依其意願和能力來制定政策和國家目標,國家機關擁有某種相對 於社會支配階級的獨立程度,強調政府可以積極主動制訂國家發展方針,以公權力動員政府資 源,以實現國家目標。參見張世賢、陳恆鈞,《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臺北:商鼎文 化,1997 年),頁 60。

10 國家的職能性,指的是國家在影響社會各勢力團體,汲取社會資源,提升政策能力以及實現國 家目標的能力。參見張世賢、陳恆鈞,《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臺北:商鼎文化,1997 年),頁 61-62。

家具有型塑社會的功能,且能經由政策制定來展現國家的自主性與職能性。基於 此,本論文以「臺灣糕餅業」為主軸,從「國家機器」、「政策法規」、「意識型態」

三方面切入著手分析,藉由國家糕餅政策的法規脈絡,來看國家自主性、國家職 能性與政策網絡,在政治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向基層社會或民間擴展,以及深入分 析國家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角色與所要追求的國家目標,以研析國家與糕餅 食品業發展間存在著何種關係。除分析由上而下的政策實施面,更著重於由下而 上的施行面與經營者的反應,尋找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試圖究明國家如何透過 糕餅業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直接與間接干預民間飲食,影響臺灣糕餅業之發 展,以較完整重建臺灣糕餅業的歷史發展歷程。

有鑑於此,本論文的核心問題有以下四點:第一、近代以來,國家與產業間 日漸透過政策網絡緊密結合,國家依據其設定目標所採取的糕餅政策與工具為 何?對於糕餅的生產、製造、銷售三個主要的環節各有何規範?而政策本身的發 展軌跡與政策變遷過程中,主導力量與配套措施有待先行釐清,才能真正透析政 策產生的影響與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第二、政策牽涉的群體,大致可區分為政府

(包括日本中央政府、臺灣總督府、國民黨政府)、糕餅業者(來臺日本糕餅業 者、臺灣糕餅業者)、消費者(在臺日本人、臺灣人)。須從這些不同群體仔細分 析其背景與特性,才能完整呈現政策之內在意義與外在意義。第三、政策推動過 程中,困難與阻礙是在所難免的,糕餅政策執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須加以探 討,以釐清國家介入產業後,政策執行之成效與局限性。而政策推行期間,國家 如何動用公權力強有力地控制個人、產業與社會?然而,因糕餅與民間信仰、歲 時節慶、廟會慶典、交際餽贈密切相關,當國家以公權力介入,其具體成效究竟 如何?是故,就刺激與反應相互作用的層面而言,糕餅業者與人民對糕餅相關政 策的反應、適應情形與因應之道,有待釐清。第四、現代官僚體系與政治現代化 發展下,政權之治理能力不斷擴張與強化,管控的內容甚至擴展到食品業,展現 政治效能的提升。食品在國家權力高漲下,亦逐漸被納入政治管控範圍內,食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