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John Kieschnick.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佛菩薩的尊貴。但舍利與七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舍利是佛陀所遺留人間的,可 以直接代表佛陀,而不需要任何的加工。雖然舍利與七寶在佛典中,皆有彌足珍 貴的意涵,但兩者有著根本意義上的不同。綜合以上,作為新興的宗教物質,現 代龍宮舍利的交流,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

另一方面,由於筆者家中經營龍宮舍利已有十數載,親眼見證、親耳聽聞,

也親身感受過不少龍宮舍利的奇聞軼事。對於這些體驗,或者消費者的經驗回 饋,終於協助筆者整理、完成大部分龍宮舍利的相關資訊。然而,筆者認為,龍 宮舍利的特殊性:名稱、起源、功用、可交易的特性,並非能將之與傳統舍利劃 上等號,但又有一定程度的關連,是為一可進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筆者嘗試分析「龍宮舍利」此種宗教物質是否屬於「聖物」的範疇。因為,

龍宮舍利在其名稱上即具有「舍利」二字。不過並非所有接觸者或所有佛教徒、

佛弟子皆視龍宮舍利為一種舍利。其次,在筆者認為,民眾對於聖物、宗教物質 或護身符的概念模糊且未詳細定義。一般民眾認為所謂「聖物」,所指應是(一)

正典中所指涉的宗教象徵之物,(二)教義中明確定義者,(三)儀式中所需法器,

或(四)具有名稱及傳說賦麗的神聖實質載體,如各種型式的聖像。換言之,「聖 物」應是擁有與生俱來,本質上的神聖,或是經由儀式創造所賦予神聖的物品。

而龍宮舍利此物,其本質的神聖並非所有人都接受、承認;另一方面,此物未經 確切的儀式創造其神聖性。但弔詭之處在於,即便龍宮舍利具有如此多不確定的 因素、成分,但其名稱中又有著屬於「聖物」的「舍利」。對於一種名稱與實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如此未定之物,筆者將檢驗龍宮舍利是否為「聖物」之一。但是由其種種傳說,

及其在臺灣被推展的過程,被緊緊附著於東方宗教的概念,因此,可以先將龍宮 舍利歸類於「宗教物質」。透過訪談與問卷逐步分析,龍宮舍利的擁有者是否將 此物認知為「聖物」,符合受訪者對聖物的定義。

所以,這篇論文將聚焦在龍宮舍利的交流過程及對消費者個人的影響,並分 下列幾大部分研究探討:

(一)回顧龍宮舍利在臺灣地區的興起:此部分主要分別討論龍宮舍利引進 臺灣的過程,代理人在臺灣市場上發展它與其他性質相似產品的區隔。趁著臺灣 地區引進龍宮舍利的歷史尚未超過三十年,將這一串興起的傳說與故事彙整加以 分析。對於引進龍宮舍利的人們而言,龍宮舍利在扣除掉商業上的利益考量之 外,經銷者對於龍宮舍利的定義,及此物在宗教信仰及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二)以實際經銷的個案來探討龍宮舍利在臺灣的發展:龍宮舍利在臺灣市 場上,是以宗教聖物或是藝術收藏的姿態現身。在面對宗教信仰者的消費者之 時,經銷商詮釋「舍利」及「龍宮舍利」的異同。並且,在推廣龍宮舍利的過程 中,經銷商所遭受過的批判、質疑、挑戰及其化解之道。本文希望從龍宮舍利的 經銷策略及消費者行為入手,建構出一套屬於宗教商品流通的理論。

(三)龍宮舍利帶給擁有者的靈異經驗,以及擁有者對龍宮舍利的定位:體 驗龍宮舍利的方法主要是透過磁場感應,但是筆者認為靈異經驗可以更增強擁有 者對於龍宮舍利的信心。擁有者不只是在典籍中閱讀靈驗記,瞭解其他人的經

11 Schopen Gregory. Bones. Stones, and Buddhist Monks : Collected Papers on the Archaeology, Epigraphy, and Texts of Monastic Buddhism in India. Honolulu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h6.

12 Ritzinger, Justin; Bingenheimer, Marcus. “Whole-Body Relics in Chinese Buddhism – Previous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in The Ind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v.7, 2006, pp.37 – 94.

13 劉亞丁(2006)。《佛教靈驗記研究——以晉唐為中心》。四川:巴蜀書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