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投縣各國民小學在 2009 年教育部補助全國各 校資訊設備更新後,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之意願。本章 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背景;第二節是本研究之研究 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乃針對本研究之專有名詞作解釋與定義;第 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時 代 在 進 步 , 資 訊 科 技 研 發 速 度 更 是 一 日 千 里 , 近 年 來 電 腦 普 及,校園中資訊設備亦日漸改善;然而隨著科技日益精進,資訊科技 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的方式,因此,教師的資訊素養在此時顯得非常重 要,而教師如何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情況更值得注意與關心。

壹、 研究背景

由於科技的發達,對於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國內外的教育課程 綱要要求老師要有能力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提升教學品質,發展 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育部於1997年「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中,明確 指出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的目的為:「使教材、教法、教學媒體多元 化,建立啟發式、互動式學習環境」(教育部,1997)。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是教師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最佳選擇(藍武雄,2001),亦可 以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問題(Hoffman, 1996;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 融 入 教 學 可 以 達 到 一 個 生 動 活 潑 、 富 有 創 意 的 教 學 情 境 ( 何 榮 桂 , 2002)。

然而過去相關研究發現教師使用電腦科技於教學中的情形卻仍

2

不如預 期(陳義汶,2008)。教育部於2006年針對全國25縣市、3729位 國中小教師實施「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自評表計畫」,此份調查 發 現 國 中 教 師 中 , 擔 任 導 師 之 教 師 使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之 頻 率 不 高。此結果與天下雜誌(2000)所進行之「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

差異不大,該份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0%左右的教師會將資訊科技帶進 教學活動中,意即只有大約二成的教師會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或網路來 輔助教學。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們的確普遍地對於實施資訊科技融入 學科教學存在恐懼與排斥感。

上述調查說明過去教育部積極努力建構資訊科技的軟、硬體設備 上,訂定資訊科技的能力指標等具體的作法與實施,但調查的結果發 現,「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仍無法真正的落實在每個學校中。

學 生 只 有 在 資 訊 科 技 的 專 門 課 程 中 才 能 到 電 腦 教 室 中 學 習 與 使 用 網 路的資源;此外,只有資訊類科相關背景的教師才會利用資訊科技與 網路資源在自己的學科教學,大部分的教師則因學校資訊設備不足、

教學時間不充裕等諸多因素,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仍無法見其成效。

鑑於全國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設備不足,教師也因資訊設備使用受 限,致資訊教學意願不高,政府於 2009 年依據「振興經濟擴大公共 建設特別條例」及「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2008-2011」提出

「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其目標分別為「建置 多功能 e 化專科教室」、「建置多功能 e 化數位教室」及「建置新一 代臺灣學術網路環境 NGN」。於「建置多功能 e 化專科教室」目標 中補助各縣市公立國民中小學 學校設置 1-3 間 e 化專科教室;於「建 置多功能 e 化數位教室」目標中設置各班級 e 化教學設備,包括配置 一台筆記型電腦及一台單槍投影機;於「建置新一代臺灣學術網路環 境 NGN」目標中增設校園無線設備,使得全國國中小校園處處皆可

3

無線上網;並擴充縣網中心至區網中心頻寬,提升各校上網速度(教 育部,2009)。

研究者身為南投縣教師,深感南投縣各級學校之校園資訊設備,

除種子學校外在全國各縣市中一直處於落後階段,使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推展不易。教育部於 2009 年提出「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 育環境計畫」,促使全縣各校資訊設備全面 性的改善與提升,此舉除 大幅的縮小城鄉間教學資源之差距外,亦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過去 以教師手冊、教具、黑板為主的教學方式演進為使用資訊科技設備輔 助教學,以往的教學往往是老師拿手冊配合教具為主的講述式教學轉 變為電子書配合教室內各項資訊設備為主的教學,相較之下後者更能 吸引學生上課的參與和討論。

然而,有足夠的資訊情境並不能保證會有成效卓著之資訊科技與 學科整合的教育成果,因為尚須配合教師足夠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 力與態度,方能獲得教育的最大助益 (廖錦文、盧建余、童文真、康創 雄、蘇育民,2008)。由此可見,能影響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 關鍵,仍在教師本身之意願。

貳、 研究動機

過 去 國 內 針 對 教 師 實 施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為 主 題 的 研 究 相 當 多 , 但 大 部 分 研 究 均 在 調 查 教 師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的 方 式 、 成 效、因難與影響使用之因素,少有專文探討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意願之研究(吳正己、吳秀宜,2001;蔡俊男,2000;賴奕佐,2008),

上述之研究,多將影響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原因歸納為內在 及外在兩因素,其中外在因素指的是教師本身以外的因素,例如沒有 足夠的電腦設備可供使用、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教師從事教學規畫、沒 有完善的電腦技術訓練以及沒有充分的行政支援等。而內在因素或個

4

人因素的障礙基本上與教師信念有關,包括教學措施、班級文化、學 習目標、組織型態、師生角色、教學信念、電腦信念、班級管理措施,

以及不願意接受改變等。此類研究缺少強而有力之理論做為依據。

對 於 瞭 解 個 體 於 資 訊 科 技 產 品 接 受 程 度 之 研 究 大 多 都 採 用 由 Davis 於 1986 年所提出之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來 加以判 斷。 根據過去 的研究 顯 示,此模 式是最 常 被用來研 究 使用者科技接受度的理論模式之一,從使用者內在認知觀點來解釋使 用者採用資訊科技的接受行為,同時可用來預測使用者對資訊系統行 為意願研究的有效工具(Szajna, 1996)。幾年下來,經學者們不斷的修 正,Ventatesh, Morris 與 Davis 於 2003 年提出一套更能合理的預測與 解 釋 使 用 者 接 受 資 訊 科 技 行 為 的 「 整 合 型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在學術界中亦 不乏看見以此模型來檢視使用者對新科技使用行為的例子 。

如 張鴻昌(2003)指 出 員工自覺新系統是否對工作有所幫助會影響其 對新系統之使用意願。而林心慧、張雲豪(2009)亦指出若是電子折價劵讓 使用者預期到能享有折扣優惠的利益,則會提高其使用折價劵的意願。但 以 整 合 型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來 探 討 教 師 使 用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之 研 究 卻 相當貧乏。故本研究欲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探討其對教師 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願是否具有解釋力及預測力,此為研究動 機之一。

此外,許多研究者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來預測使用者對新科技 之使用意願時,發現使用者對於新科技的接受程度除了會受到使用者 本 身 各 構 面 預 期 影 響 外 , 也 會 在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的 調 節 下 而 有 不 同 結 果。如李慶章、蔡秉儒(2007)針對從事壽險業務人員對於行動商務系 統使用情形做一實證研究,發現使用者之行為意願受模型中之「績效

5

預期」、「努力預期」及「社會影響」影響,但在加入「性別」、「年 齡」、「經驗」、「自願性」等背景變項的調節後,發現僅有「績效 預期」與「年齡」、「性別」對新系統之使用意願有影響。經研究者 整理歷年來之文獻發現,影響教師使用資訊科技之背景變項,以「性 別」、「年齡」、「服務年資」、「教育程度」、「資訊相關研習時 數」及「任教科目」為最主要之影響因素(Ertmer, 1999;Kemp, 2002;

吳聲毅,2004;李曉伶,2003;蔡俊男,2000),故本研究以上述背景 變項為。故本研究亦欲瞭解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在預測教師使用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之行為意願,是否同時受到不同背景之國小教師影響,

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