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九年一貫課程中所劃分六大議題之一,並未 單獨設科,而是採融入各科方式;依據教育部所頒布之九年一貫新課程精 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為輔助學習工具,以擴展各領域學習並提 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適時將資訊科技融入於各領域教 學,並轉化成為具體可行之教學活動,以期提高教師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 品質。本節就資訊科技之定義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瞭解何謂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

壹、 資訊科技的定義

「資訊」是對人類有意義的資料,而資料是指未經過處理的原始數 字、文字或符號(張臺隆,2004)。饒桂香(2003)認為資訊,係指將文字、符 號、圖形、聲音、影像等原始資料加諸系統化處理程序所得的結果。資訊 科技,則泛指與電腦軟硬體系統之設計、製造、操作、應用、維護有關之 知識和技術。

王全世(2000)認為資訊科技是為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而發展出的一 種資訊理與傳播的科技,其產品包括電腦、網路、電話、電傳視訊、電視 等。這些媒體科技具有數位化、影音聲光多重刺激、易於存取、快速處理、

便於溝通等功能。故資訊科技乃是一門新的傳播技術,我們可透過科技產 品對資訊進行處理或傳輸。

12

張宏慶、王乃昕(2004)又進一步提出資訊科技可簡單區分為硬體與軟 體兩類。硬體部分包括:單槍投影機、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可攜式電 腦搭配無線網路。數位相機可將學生的作品或老師作品拍攝後,呈現於電 子媒體上;透過數位攝影機可儲存教學過程,並利用網路達成遠距教學;

可攜式電腦搭配無線網路則具有隨時隨處擷取網路資源的便利性。軟體部 分則包括:模擬軟體、虛擬實境和電腦遊戲技術。利用電腦我們可依據各 種情境模擬實驗結果,或是藉由電腦遊戲技術,讓學生處於與電腦互動的 虛擬情境下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資訊是對人而言有意義的文字、符號、聲音或圖像,人們 可透過現今的科技產品獲得資訊,而這些可對資訊進行傳輸或處理之工具 乃資訊科技,本研究所定義之資訊科技,其涵蓋範圍除電腦及電腦周邊設 備、電子白板、網際網路及電視等硬體工具外,也包括電子書、教學光碟、

教學影片等與教學相關之軟體,透過上述軟硬體進行資料收集、處理及傳 輸。

貳、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朱則剛(1994)指出,歐美「視聽教育」的發展始於二十世紀初,乃受 到傳播科技的發明而興起。至 1960、1970 年代,「視聽教育」一詞被「教 育科技」(Educational Technology)或「教學科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所取代;然而,在學科領域中,這兩個名詞並沒有一個可以被廣為接受的 統一定義。爾後才有學者指出,「教育科技」(Educational Technology)與

「教學科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兩者意義相近,甚可交互使用。但 兩者間尚有差異,差別在於教育科技應用在廣泛的教育(educational)而非特 定課程的教學(instructional)。教育的意涵偏重全面性一般性的課程,不似 教學是針對特定的學習者與學習目標(李宗薇,1993:8)。Li 進一步指出

「教學科技」有兩方面的意義:一為各種軟、硬體設備的製作與使用,屬

13

「工具」構面;一為運用系統化的方法研究人類學習過程,以期達最好的 學習效果,強調「過程」概念。但不論是「教育科技」、「教學科技」、

「視聽教育」、或「多媒體教育」等其名稱更迭的原因仍在於「科技產品」

的發明或取向。事實上對大部分教師而言,仍普遍的將教育科技、教學科 技、以及視聽教育三種理念等同(引自單文經,1992),上述之名稱都是一 種企圖將當時所盛行的科技應用於教育中的現象或學問。而「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則為以往這些詞彙概念的延續,包含從以前到現在仍盛行或已過 時的科技產品,然而科技產品已不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這個詞彙所關 注的焦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更為強調的是「融入」的概念(楊永芬,2005),

且即使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年級、教同樣學科,甚至同年齡之教師,其使 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乃有程度上之差別。故在此先行探討融入之定義,再 依教師融入之程度做一整理。

一、 融入的定義

「融入」就是指教學應用的意思,也就是成為教學工具 (徐新逸、吳 佩謹,2002) 。故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或教 學策略利用電腦多媒體與網路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視為教學的工具。

西方先進國家,如美國自1989年後科技呈現自幼稚園到高中的教室中 已相當普遍(Dias, 1999),截自目前已經超過二十年。許多教師主動地結合 科技與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整合於教學中(Levine, 1998)。國外的專家學者常 使 用 電 腦 整 合 教 學 (Computer Integrated Instruction) 或 科 技 整 合 (Technology Integration)來強調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 用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Dias, 1999;Ertmer, Addison, Lane, Ross &

Woods, 1999;Sprague & Dede, 1999),並且將科技整合列為課程統整的一 項重要主題。如Dias(1999)就曾表示:「科技整合應該是在任何融入與整

14

合的方式下,利用資訊科技的輔助來延伸課程目標,使學生能從事有 意義的學習活動」。

國 內 學 者 韓 善民(1998)也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至少應該具有下列 概念:1.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習領域充分整合,整合於課程、教材與教 學 活 動 中 ; 2.資 訊 科 技 應 被 視 為 一 項 不 可 或 缺 的 教 學 工 具 與 學 習 工 具,就像教師手中的粉筆與黑板,學生手中的紙與筆;3.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焦點是在教學,不是資訊科技本身。

顏龍源(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下的操作型定義是「將資 訊科技中可供教學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適切且平順地置入各 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著重於「適切」且「平順」意即教師應視教 學所需而使用,而非為了科技而使用。蔡俊男(2000)亦指出資訊融入教學 的目的並非是用資訊科技教學取代傳統教學,而是利用資訊科技的優勢與 便利,讓教師與學生有更多元化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同時也能培養學生運 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綜合以上所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即教師在教學時,要視教學內容及 課程目標所需,適時的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過程中,且資訊科技並非是 教學活動的主軸,而是擔任輔助或支援的角色,其目的在於 促使原來 的教學活動能更有效率的進行,並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 融入的程度

資訊融入教學的重點不在於教師擁有專業的資訊能力,而是在於 其是否能夠將教材融入資訊輔具,將教材運用資訊輔具予以呈現。已 有 多 位 學 者 將 資 訊 融 入 教 學 的 程 度 分 出 數 個 階 段 , 如 Sandholtz, Ringstaff 及 Dwyer(1997) 於 《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 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一書中描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為一段演化 的歷程,在老師使用資訊科技的五個階段來區分老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

15

教學的程度。此外,Wang 與 Li(2000)也提出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工具」

角色可分為五個等級;Moersch(1995)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從「無使 用」(等級 0,Non-use)到「精煉」 (等級 6,Refinement),共分為七個等級;

以下針對這些學者對「融入」程度之分級分別說明之:

(一) Sandholtz, Ringstaff 及 Dwyer 的五個階段

在初期階段,教師們多將科技融入其原本即熟悉的教學形式,將焦 點置於「科技」,此時科技所扮演的角色為支持「傳統」教學方式的工具,

直到教師對科技的簡單問題越來越能掌握時,才會花較少的時間於科技,

從而再次將焦點轉向教學,思考運用科技創新教學的可能性。Sandholtz, Rinstaff 和 Dwyer(1997)指出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從而創新教學,須 歷經五個階段的演化(Evolution),包括:

1. 進入(Entry):在此階段的教師教學主要還是以教科書為主,並以傳統的 教學方式上課,此時的教師亦不善於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工作。此時期 因為教師的科技經驗不足,處於驚恐或興奮的階段,且教師通常會遇到 教室管理及資源使用問題,因此並未能有效發揮這項有利的工具以改善 教師的教學或者學生的學習活動。

2. 採用(Adoption):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將資訊科技融入自己的教學計畫,

而使用的融入教學模式,仍然是利用老師講述,學生被動的練習為主。

另外,在此階段,老師也開始教導學生有關電腦知識的技能。在此階段,

技術問題對教師而言仍然存在,但教師會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基本的硬體 問題。

3. 適應(Adaptation):在此階段,科技已完全整合於傳統課堂教學中,老師 使用電腦科技連結到課程或者教學方法,而且這些方法已經是他們所熟 悉的。例如,利用文書處理軟體編製考卷和教案,以配合課程或者學生 學習的需要。或者,老師使用網際網路尋找適當的材料,尋找一個網址

16

的網頁材料,有關於上課的學習主題使用,而且能夠在上課中呈現給學 生 。 然 而 講 述 、 背 誦 、 及 座 位 作 業 等 傳 統 的 直 接 式 教 學 (Directed Instruction)仍為主導的教學方式。

4. 善用(Appropriation):此階段教師著重在高階技巧的運用,並且能將資訊 科技融入在跨學科以及專題式(projected-based)的教學裡,並增加於協同 教學,學生合作學習及小組討論中。此時期教師科技融入教學由直接式 教學立場轉變為建構式教學立場。

5. 創新(Invention):在此階段,教師試驗新的教學方式與型態,對於師生 互動等教學方面也產生更多的反省,此階段開始發生一些在傳統教室內 不可能發生的現象,如學生藉由科技幫助其他同學、溝通模式改變、合 作工作、同儕互動的廣度也改變,這些改變都有益於學生。

依據 Sandholtz, Rinstaff 和 Dwyer(1997)對融入的五個演化階段的描 述,在「進入」、「採用」及「適應」階段,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仍以「直接式教學」的立場為主,直至「善用」階段,教師始改變其教學

依據 Sandholtz, Rinstaff 和 Dwyer(1997)對融入的五個演化階段的描 述,在「進入」、「採用」及「適應」階段,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仍以「直接式教學」的立場為主,直至「善用」階段,教師始改變其教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