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藉由生活科技的課程活動,學生動手設計與製作出的產品,

作為其科技創造力的表現,並探討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對其生活科技創 造力表現影響情形,期待所得的研究結果,對於培育學生科技創造力有 所參考。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智力幾乎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視的能力,指的是一種學習與使用現存 知識的能力;但是,近年來,創造力已逐漸取代智力的地位,而其強調 的是一種可以產生新知識的能力。經濟學家Thurow曾於2000年應邀來台 灣演講,他特別強調創造力對知識經濟的重要性,並且指出:「創意是 知識經濟成功的祕訣,因此必須致力於人才的培育,獎勵創意,並提供 研發的方向」(引自張俊彥,2000)。

為因應時代的改變,臺灣極需提升全民的科技研發與創造力,來提 升臺灣的產業競爭力。黃光國(2001)比較世界各國投入的研究資金(與國 民所得)比例、研究成果(論文)、以及各級產業等層面發現,國內對於科 技研究所投注的心力雖不亞於其他先進國家,所得的成效卻顯著地低於 其他先進國家。他認為除了整個科技產業環境的因素之外,國人在科技 創造力素養上的匱乏,是值得注意的問題。科技貴在創造,然國人慣用 購買、抄襲國外機器、技術等投機方式從事科技發展,未能從根本的科 技創造力來著眼,使科技無法在本國生根。有鑑於此,政府除了力促科 技產業的發展,也感知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面對當前高科技、多元化社會的需求,行政院國科會在1998年特別 指出,有關「科技素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研究、技術創造力培育研究、

創造力特性、培養創造力之教學及學習環境之研究」等方向與主題,應

2

列為未來推動研究的重點(李大偉、張玉山,2000b)。無論從教育或從經 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激發中小學生的科技創造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才對 (張玉山,2000)。綜上所述,可見科技創造力目前受到產官學界一致的 重視。

國中的生活科技課程內容包括科技的認知、科技的操作、科技態度 的培養,尤其在創新的設計與製作活動中,學生可以透過工具操作與材 料應用,將自己的創意,落實在創意產品的產出。不論是產品機能的改 良、形式的創新、或是材質的改變等,都是產品創意得以具體呈現的地 方。在實作的過程中,有技能的學習、性情的陶冶、工作習慣的養成、

求知慾與創造力的激發。本研究想藉由生活科技科的課程活動,學生透 過動手設計與製作出的產品,作為其科技創造力的展現。

關於創造力的研究,從以往只聚焦在具有高創造力者的創造能力或 人格特質對其創造產品的研究,至今學者轉而注意到創造力的發生或創 造性產品的產出,不單只是考慮個體的條件,個人創造力的孕育、促進 或抑制,也受到所處的環境的影響(Amabile, 1996; Csikszentmihalyi, 1996;Gardner, 1987; Simonton, 1988; Sternberg & Lubart, 1995) 。可見創 造力的研究取向,已由過去只討論創造力的單一或部分向度轉變成兼顧 個人、環境與文化等各種相關因素的「匯合取向」(Sternberg & Lubart, 1999),包含個體知識、人格、環境、動機、知識…等因素。影響創造力 的因素是相當繁雜,也意味著可以多面向來研究創造力。

Poole(1980)和Isaksen(1987)便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的能力,且能加 以培養(引自胡宗光,2001),即創造力既然存在於每個人,且高成就者 亦有共通的特質傾向,則找出這些傑出創造者所共同擁有的特質,或許 可以對現行之創造力教學有所幫助。

Getzels和Jackson(1962)合著的《創造力與智力》(Creativity and

3

Intelligence)一書中,以美國伊利諾州449名國小六年級至高二學生為對 象,探討智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結果發現:雖然這兩種能力之相關並不 高,且高智力者並不一定是高創造力者,但低智力者卻絕少表現出高創 造力,因此,研究結果被廣義解釋成:具有高創意潛能者需要被開發智 力,但不必要最高智力。

王秀雄(1986)近代美術教育的主張是多元化的,在創造教育功能方 面,認為美術能開發人類的創造性,以此來助長人類進化的原動力。因 此,藝術教育的目的在培養美感情操與啟發創造能力。兒童在美勞方面 的創造力成長,可由他們樂於去實驗、探索和發明的行為看得出來(陸雅 青,1999)。美術科與生活科技科都講求創意設計,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的 目的一致,因而藉此想要了解美術科成績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有無密 切關係。

生活科技課程在近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自然與生活科技合併成 同一領域,並強調學科統整,以及參考美國的科技教育,許多科技教學 活動已經將數學、科學、科技(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ST) 三科整合式課程的形式作為教學的方式,成為國際間科技教育專業領域 裡最熱門的趨勢(Foster, 1994)。本研究也想藉此了解數理科學科成就,

是否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關係。

家庭與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的兩個最重要的場所,個人一生的發展 受家庭影響最大,尤其青少年各層面的發展幾乎都受家庭的影響(黃德 祥,2000)。相關研究(張嘉芬,1997;葉玉珠,2005a;Feldman, 1999) 也指出,父母親的教養方式、親子關係及家庭環境均可能影響個體的創 造力發展。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Olszewski-Kubilius(2000)提出兒童創 造力受到社經地位和邊緣化這兩種家庭地位屬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社 經地位決定財物資源與父母親對子女的教養品質,高社經地位的家庭能

4

提供創意天賦發展所需的足夠支援。家長越重視學業價值,就會給子女 越多支持,而投入更多的資源,越關心子女的學校活動,因此父母親的 價值觀念,顯然與子女的學業成就有關(鄭淵全,1997);另一方面,低 社經地位和邊緣化的家庭因不易受到傳統教條(societal convention)的影 響,反而會鼓勵子女發揮例如體育、藝術等不屬於世俗主流成就的天 賦。還有,Coleman(1988)認為如果親子互動越頻繁,越有助於提升其子 女的教育成就。不同的家庭環境蘊涵著不同的想法和價值體系,形成不 同的家庭氣氛和文化。許多研究指出家庭環境會影響孩童人格的成長、

性格形塑、認知發展程序、價值取向、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 且家 庭的社經背景亦會提供孩童不同的文化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等教 育資源,而造成階級的差異(吳新華,1993;林淑華,1998)。另外,吳 素援(2004)發現在家庭因素「文化資本」會直接影響學童數理科成就,

意即當家長將本身的資源以「文化」形式投入於子女的學習歷程,如:

文化活動或課程的參與、親子共同閱讀、家庭討論、家長監督等,將能 有效提升其子女的數理科成就。至於以上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學生的生 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本研究亦想要探討的。

綜上所述,對兒童、青少年而言創造力的培養就是父母的一個重要 責任了,父母是否會鼓勵孩子多做有益於創造力發展的休閒活動、參加 民間或是政府機關所舉辦的展覽,以及家中有創意等有關的百科書籍、

期刊雜誌等提供閱讀;父母本身的職業性向多屬於科技或藝術創作方面 等是否對孩子的科技創作表現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 本研究嘗 試以家庭的「社經地位」, 以及「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等家庭教 育資源的因素來探討其對學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 並以台北市立某國 中八年級學生為例, 做更進一步系統性之探討。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