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相關因素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相關因素分析研究"

Copied!
2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 碩士論文. 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相關因素分析研究. 研究生:曾若蘭 指導教授:上官百祥.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3) 謝. 誌. 論文終於完成了!兩年前剛剛帶完一屆學生,想說可以好好專心完 成論文,沒想到身體欠佳,頻繁的暈眩打亂著我完成論文的計畫,這才 深刻地體悟到健康才是人生的開始。之後半年聽從醫生的指示認真服 藥,期間因效果不彰而換藥,輾轉讓爸媽擔心不少,最後加上每天游泳 運動鍛鍊,情況才逐漸好轉。 本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上官百祥教授,在論文指導期間不辭辛 勞給予我細心的指導,來來回回總是很有耐心解決我的疑惑。論文口試 期間,承蒙李大偉、朱益賢教授等委員的指導,受益良多,謹在此致上 最高的謝意。 撰寫論文期間,研究樣本是我的學生,他們在一個學期中要完成五 樣科技作品,又被我要求要完成問卷,能夠取得第一手的珍貴資料,他 們功不可沒。龐大的論文數據,要感謝我爸媽、姊姊、學生莊立暐的協 助建檔;使用統計軟體時,感謝同事秀娟、俊龍、智偉、豐兆、幫我減 課的陳主任、表弟志揚的協助指導…該感謝的人實在太多,還有彥男、 倩綾、秋逸、怡慧、金佑…。最後,要再次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和爸爸, 他們陪我走到論文的完成,一路上鼓勵、安慰與支持,是使我堅持完成 下去的力量。真的十分感謝大家,謝謝。 曾若蘭 謹誌 2009 年 7 月. i.

(4) ii.

(5) 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相關因素分析研究 研究生:曾若蘭 指導教授:上官百祥.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在學習生活科技時其個人因素(智力、學科成 就、個人特質)和家庭因素(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其生活科 技創造力表現之間的關係,以提供未來從事創造力教學和研究之參考。 研究樣本為台北市某公立國中學生計 233 人。研究工具包括葉玉 珠、吳靜吉及鄭英耀(2000a)所編製「創意發展個人特質量表」與黃隆興 (2005)參閱 Bourdieu、Coleman 之文化、社會資本理論編製「家庭社會 資本」、 「家庭文化資本」量表以及張玉山(2003)之「構想創意」和「產 品創意」評量表,再向受測學校取得學生各學科成就、智力。施測所得 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和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歸納出 下列結論: 一、性別在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上有顯著的差異。 二、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優異者,需以適度的智力為基礎。 三、高社經家庭,能提供廣泛而優良試探環境,提升科技創造力表現。 四、多元文化接觸、頻繁地閱讀課外知識,有助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 五、學科成就高者,有助於提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 六、個人特質是影響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的重要因素。 七、嚴格的家庭規範,對於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的提升並無助益。 關鍵字:國中生、科技創造力、學業成就、智力、個人特質、社會資本、 文化資本、社經地位。 iii.

(6) iv.

(7) Study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of Middle School.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al effect of personal qualities (gender,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family factors (socioeconomic status, property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eople who engage in the teaching and study of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The 3 scale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Test of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Yu-Chu Yeh, 2000),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Long-Xing Huang, 2005) and “Family Property Capital Questionnaire” (Yuh-Shan Chang, 2003)..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 233 junior high students from Taipei. The employed methods for study are Pearson Correlatio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below: 1. The gender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causes profound diversity in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2. Those with good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require adequate intelligence as basis. 3. The higher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a family, the better the student demonstrates his or her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4. Students with rich culture, with plentiful reading had better achievement on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5. Those with higher academic performance show better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6. Personal traits significantly shape and affect one’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v.

(8) 7. Strict family laws do not help enchant one’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Keywords:. gender,. intelligence,. socioeconomic. status,. academic. achievement,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cultural capital, property capital.. vi.

(9) 目錄 謝. 誌 ................................................................................................................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 v 目. 錄 ............................................................................................................. vii. 表. 次 .............................................................................................................. xi. 圖. 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創造力與科技創造力之內涵 ...................................................... 11 第二節 我國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內涵 ...................................................... 28 第三節 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個人因素 ...................................................... 35 第四節 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家庭因素 ......................................................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7 第一節 研究樣本 ...................................................................................... 6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6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7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7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74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研究 .......................................................................... 82 vii.

(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85 第一節 學生個人、家庭因素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表現情形 ...... 85 第二節 學生的個人因素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的關係 ...................... 92 第三節 學生的家庭因素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的關係 .................... 101 第四節 各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的關係 ................................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1 第一節 結論 ............................................................................................ 111 第二節 建議 ............................................................................................ 119 參考文獻 ........................................................................................................... 127 一、中文部分 ............................................................................................ 127 二、外文部分 ............................................................................................ 137 附. 錄 ........................................................................................................... 149 附錄一 個人特質量表 ............................................................................ 151 附錄二 社會資本量表 ............................................................................ 153 附錄三 文化資本量表 ............................................................................ 155 附錄四 職業分類名稱 ............................................................................ 157 附錄五 傳播科技-照相機科技創造力評量表 .................................... 159 附錄六 製造科技-紙夾科技創造力評量表 ........................................ 162 附錄七 營建科技-水塔架科技創造力評量表 .................................... 165 附錄八 動力科技-發球器科技創造力評量表 .................................... 168 附錄九 運輸科技-滑翔機科技創造力評量表 .................................... 171 附錄十 傳播科技-照相機學習單 ........................................................ 174 附錄十一 製造科技-紙夾學習單 ........................................................ 178 附錄十二 營建科技-水塔架學習單 .................................................... 183 附錄十三 動力科技-發球器學習單 .................................................... 186 viii.

(11) 附錄十四 運輸科技-滑翔機學習單 .................................................... 190. ix.

(12) x.

(13) 表次 表 2-1 專家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 ................................................................... 12 表 2-2 專家學者對科技創造力之定義 ........................................................... 18 表 2-3 修改評量向度「傳動」改為「符合限制」....................................... 27 表 2-4 創造力與智力的關係 ........................................................................... 36 表 2-5 創意個人特質的研究 ........................................................................... 44 表 2-6 創造力人格特質構面指標次數表 ....................................................... 48 表 3-1 研究問卷數目及回收數 ....................................................................... 68 表 3-2 研究對象之分布 ................................................................................... 68 表 3-3 社經地位指數換算表 ........................................................................... 76 表 3-4 「社會資本量表」正式試題內容分配表 ........................................... 77 表 3-5 「社會資本量表」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 77 表 3-6 「家庭文化資本量表」正式試題分配表 ........................................... 78 表 3-7 「文化資本量表」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 79 表 3-8. 構想創意評量項目之內部一致性考驗 ............................................. 80. 表 3-9. 修改張玉山(2003)「產品創意評量表」..................................... 81. 表 3-10 產品創意評量項目之內部一致性考驗 ............................................... 81 表 3-11 研究問題與資料分析方式 ................................................................... 83 表 4-1 國中生的智力得分情形摘要表 ........................................................... 85 表 4-2 國中生智力情形統計表 ....................................................................... 86 表 4-3 國中生的學科成就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4 國中生的學科成就之得分情形統計表 ............................................... 87 表 4-5 國中生的個人特質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 88 表 4-6 國中生的個人特質量表得分情形統計表 ........................................... 88 表 4-7 國中生的家庭社會資本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89 xi.

(14) 表 4-8 國中生的家庭社會資本量表得分情形統計表 .................................. 89 表 4-9 國中生的家庭文化資本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 90 表 4-10 國中生的家庭文化資本量表得分情形統計表 ................................... 90 表 4-11 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現況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12 國中生的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得分情形統計表 ........................... 91 表 4-13 性別在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 92 表 4-14 智力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相關情形 ................................... 93 表 4-15 智力在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 94 表 4-16 學科成就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相關情形 ........................... 95 表 4-17 不同學科成就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 96 表 4-18 個人特質量表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相關情形 ................... 98 表 4-19 不同個人特質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 99 表 4-20 家庭社經地位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相關情形 ................. 101 表 4-21 家庭社經地位在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 102 表 4-22 家庭社會資本量表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相關情形 ......... 103 表 4-23 不同家庭社會資本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 104 表 4-24 家庭文化資本量表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相關情形 ......... 106 表 4-25 不同家庭文化資本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 107 表 4-26 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積差相關一覽表 . 110. xii.

(15) 圖次 圖 2-1 科技創造力的整體分析架構 ............................................................... 21 圖 2-2 藝術創作過程與 Wallas 的創造性思考歷程關係圖 ......................... 41 圖 3-1 研究架構 ............................................................................................... 70 圖 3-2 研究流程 ............................................................................................... 73 圖 4-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平均數圖 .......... 93 圖 4-2 智力高低分組之國中生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之平均數 .. 94 圖 4-3 各科學科成就高低分組之國中生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 平均數 ................................................................................................................. 97 圖 4-4 個人特質各層面之高低分組之國中生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 得分之平均數 ................................................................................................... 100 圖 4-5 家庭社經地位之高低分組之國中生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 分之平均數 ....................................................................................... 102 圖 4-6 家庭社會資本高低分組之國中生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 之平均數 ........................................................................................... 105 圖 4-7 不同家庭文化資本國中生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得分平均數 108. xiii.

(16) xiv.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藉由生活科技的課程活動,學生動手設計與製作出的產品, 作為其科技創造力的表現,並探討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對其生活科技創 造力表現影響情形,期待所得的研究結果,對於培育學生科技創造力有 所參考。.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智力幾乎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視的能力,指的是一種學習與使用現存 知識的能力;但是,近年來,創造力已逐漸取代智力的地位,而其強調 的是一種可以產生新知識的能力。經濟學家Thurow曾於2000年應邀來台 灣演講,他特別強調創造力對知識經濟的重要性,並且指出:「創意是 知識經濟成功的祕訣,因此必須致力於人才的培育,獎勵創意,並提供 研發的方向」(引自張俊彥,2000)。 為因應時代的改變,臺灣極需提升全民的科技研發與創造力,來提 升臺灣的產業競爭力。黃光國(2001)比較世界各國投入的研究資金(與國 民所得)比例、研究成果(論文)、以及各級產業等層面發現,國內對於科 技研究所投注的心力雖不亞於其他先進國家,所得的成效卻顯著地低於 其他先進國家。他認為除了整個科技產業環境的因素之外,國人在科技 創造力素養上的匱乏,是值得注意的問題。科技貴在創造,然國人慣用 購買、抄襲國外機器、技術等投機方式從事科技發展,未能從根本的科 技創造力來著眼,使科技無法在本國生根。有鑑於此,政府除了力促科 技產業的發展,也感知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面對當前高科技、多元化社會的需求,行政院國科會在1998年特別 指出,有關「科技素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研究、技術創造力培育研究、 創造力特性、培養創造力之教學及學習環境之研究」等方向與主題,應 1.

(18) 列為未來推動研究的重點(李大偉、張玉山,2000b)。無論從教育或從經 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激發中小學生的科技創造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才對 (張玉山,2000)。綜上所述,可見科技創造力目前受到產官學界一致的 重視。 國中的生活科技課程內容包括科技的認知、科技的操作、科技態度 的培養,尤其在創新的設計與製作活動中,學生可以透過工具操作與材 料應用,將自己的創意,落實在創意產品的產出。不論是產品機能的改 良、形式的創新、或是材質的改變等,都是產品創意得以具體呈現的地 方。在實作的過程中,有技能的學習、性情的陶冶、工作習慣的養成、 求知慾與創造力的激發。本研究想藉由生活科技科的課程活動,學生透 過動手設計與製作出的產品,作為其科技創造力的展現。 關於創造力的研究,從以往只聚焦在具有高創造力者的創造能力或 人格特質對其創造產品的研究,至今學者轉而注意到創造力的發生或創 造性產品的產出,不單只是考慮個體的條件,個人創造力的孕育、促進 或抑制,也受到所處的環境的影響(Amabile, 1996; Csikszentmihalyi, 1996;Gardner, 1987; Simonton, 1988; Sternberg & Lubart, 1995) 。可見創 造力的研究取向,已由過去只討論創造力的單一或部分向度轉變成兼顧 個人、環境與文化等各種相關因素的「匯合取向」(Sternberg & Lubart, 1999),包含個體知識、人格、環境、動機、知識…等因素。影響創造力 的因素是相當繁雜,也意味著可以多面向來研究創造力。 Poole(1980)和Isaksen(1987)便認為每個人都有創造的能力,且能加 以培養(引自胡宗光,2001),即創造力既然存在於每個人,且高成就者 亦有共通的特質傾向,則找出這些傑出創造者所共同擁有的特質,或許 可以對現行之創造力教學有所幫助。 Getzels和Jackson(1962)合著的《創造力與智力》(Creativity and 2.

(19) Intelligence)一書中,以美國伊利諾州449名國小六年級至高二學生為對 象,探討智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結果發現:雖然這兩種能力之相關並不 高,且高智力者並不一定是高創造力者,但低智力者卻絕少表現出高創 造力,因此,研究結果被廣義解釋成:具有高創意潛能者需要被開發智 力,但不必要最高智力。 王秀雄(1986)近代美術教育的主張是多元化的,在創造教育功能方 面,認為美術能開發人類的創造性,以此來助長人類進化的原動力。因 此,藝術教育的目的在培養美感情操與啟發創造能力。兒童在美勞方面 的創造力成長,可由他們樂於去實驗、探索和發明的行為看得出來(陸雅 青,1999)。美術科與生活科技科都講求創意設計,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的 目的一致,因而藉此想要了解美術科成績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有無密 切關係。 生活科技課程在近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自然與生活科技合併成 同一領域,並強調學科統整,以及參考美國的科技教育,許多科技教學 活動已經將數學、科學、科技(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ST) 三科整合式課程的形式作為教學的方式,成為國際間科技教育專業領域 裡最熱門的趨勢(Foster, 1994)。本研究也想藉此了解數理科學科成就, 是否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關係。 家庭與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的兩個最重要的場所,個人一生的發展 受家庭影響最大,尤其青少年各層面的發展幾乎都受家庭的影響(黃德 祥,2000)。相關研究(張嘉芬,1997;葉玉珠,2005a;Feldman, 1999) 也指出,父母親的教養方式、親子關係及家庭環境均可能影響個體的創 造力發展。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Olszewski-Kubilius(2000)提出兒童創 造力受到社經地位和邊緣化這兩種家庭地位屬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社 經地位決定財物資源與父母親對子女的教養品質,高社經地位的家庭能 3.

(20) 提供創意天賦發展所需的足夠支援。家長越重視學業價值,就會給子女 越多支持,而投入更多的資源,越關心子女的學校活動,因此父母親的 價值觀念,顯然與子女的學業成就有關(鄭淵全,1997);另一方面,低 社經地位和邊緣化的家庭因不易受到傳統教條(societal convention)的影 響,反而會鼓勵子女發揮例如體育、藝術等不屬於世俗主流成就的天 賦。還有,Coleman(1988)認為如果親子互動越頻繁,越有助於提升其子 女的教育成就。不同的家庭環境蘊涵著不同的想法和價值體系,形成不 同的家庭氣氛和文化。許多研究指出家庭環境會影響孩童人格的成長、 性格形塑、認知發展程序、價值取向、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 且家 庭的社經背景亦會提供孩童不同的文化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等教 育資源,而造成階級的差異(吳新華,1993;林淑華,1998)。另外,吳 素援(2004)發現在家庭因素「文化資本」會直接影響學童數理科成就, 意即當家長將本身的資源以「文化」形式投入於子女的學習歷程,如: 文化活動或課程的參與、親子共同閱讀、家庭討論、家長監督等,將能 有效提升其子女的數理科成就。至於以上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學生的生 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本研究亦想要探討的。 綜上所述,對兒童、青少年而言創造力的培養就是父母的一個重要 責任了,父母是否會鼓勵孩子多做有益於創造力發展的休閒活動、參加 民間或是政府機關所舉辦的展覽,以及家中有創意等有關的百科書籍、 期刊雜誌等提供閱讀;父母本身的職業性向多屬於科技或藝術創作方面 等是否對孩子的科技創作表現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 本研究嘗 試以家庭的「社經地位」 , 以及「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等家庭教 育資源的因素來探討其對學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 並以台北市立某國 中八年級學生為例, 做更進一步系統性之探討。. 4.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台北市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的智力、學科成就、個人特 質、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進行調查,藉由資料的蒐集與 分析,以瞭解個人與家庭因素對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的影響情形,提 供父母、教師與教育當局參考。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國中生智力、學科成就、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家庭 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的情形。 (二) 探討國中生個人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間的關係。 (三) 探討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間的關係 (四) 分析國中生個人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情形。 (五) 分析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情形。 二、待答問題 根據本研究目的,將本研究之問題條列如下: (一)國中生個人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間的關係如何? 1.國中生的智力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相關? 2.國中生的學科成就(數學科、理化科、國文科、地理科、歷史 科、公民科、視覺藝術科)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相 關? 3.不同的個人特質對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相關? (二)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間的關係如何? 1. 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相 關? 2. 國中生的家庭文化資本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相關? 3. 國中生的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相關? 5.

(22) (三)國中生個人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情形為何? 1. 比較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差 異? 2. 比較高低不同的智力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差異? 3. 比較高低不同的學科成就(數學科、理化科、國文科、地理科、 歷史科、公民科、視覺藝術科)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 有差異? 4. 比較不同的個人特質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之差異情形為何? 1. 比較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對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 差異? 2. 比較不同社會資本對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差 異? 3. 比較不同文化資本對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是否有差 異?. 6.

(2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由研究者於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中選定營建、動力、製造、 傳播、運輸等科技領域相關的活動,做為評定科技創造力的科技活動。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部分班級的學生,共 254 人,研究學校位於台北市大都會區,因此無法將本研究推廣至 全國。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獲致科技創作學生個人背景與家庭背 景變項。對於變項的測量乃由受試者之認知反應而成,其與實際情 形多少有些差距,且受個人信念、偏見及不自然填答等因素干擾, 無法確實掌握應答情境,致使影響研究結果。 (三)就研究變項而言 有關影響科技創造力之層面不勝枚舉,例如個人的人格特質、 認知能力、家庭、學校、工作組織、環境等因素無法一一臚列,本 研究僅就學童之性別、智力、學業成績、個人特質、家庭社經地位 與家庭教育資本變項作一探討,並未涵蓋所有影響科技創作力之相 關因素。. 7.

(2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中所呈現之相關概念更明確,不致因混淆而產生誤解, 以下將研究中之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technological creative performance) 係指學生是在生活科技設計與製作課程活動中,所展現的創造力, 包括一系列想法提出、發揮創造思考、運用相關科技知識與工具操作、 材料運用、實際動手做產出的能力,意即含「創造歷程」與「創意產品」 兩項重要的元素。本研究依據張玉山(2003)評量科技創造力之評量表進 行修改,分為「構想創意」、「產品創意」兩元素進行評分,最後進行 分數加總,此科技創造力之成績代表其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 二、學科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 本研究之「學科成就」,包括數學科、理化科、國文科、地理科、 歷史科、公民科、視覺藝術科,係指研究樣本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之 學期成績轉換為百分等級後之分數,以此做為各學科成就之依據。 三、智力(intelligence) 本研究所指的智力是以研究樣本在國中七年級所做的智力測驗。研 究樣本學校所用的版本為陳榮華(2004)所編製的「國民中學智力測驗(更 新版)」,是原先由路君約和盧欽銘兩位所編製修訂的「國民中學智力測 驗第三種」加以修訂其內容,將原本語文與數學兩個分測驗,擴增為語 文推理、數量推理和圖形推理等三個分測驗。 四、個人特質(creative personalities) 個人特質是個體行為,反應其獨特的人格特徵,且這些特徵持續出 現在不同情境中。本研究以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針對資訊及 科技產業人員,提出創新求變、樂在工作、情緒智力、多角推理、獨立 8.

(25) 思考、掌握重點、解決問題、慎思互動、興趣廣泛、欣賞藝術、隨興想 像等創意發展個人特質理論基礎為主,並參考其所編製創意個人特質因 素量表,本研究將創新求變、樂在工作、情緒智力、獨立思考、興趣廣 泛等五項作為衡量個人特質構面,由學生填答分數的高低,界定其個人 特質。 五、社經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社經地位之測量有以學童就學區域作為高低社經地位的畫分依 據,除此之外,也有以父母親的職業與教育程度此兩因素作為測量之標 準。本研究所指的社經地位係以林生傳(1999)之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為 換算標準,採父母親兩者之教育程度、職業等級中較高者為代表,社經 地位的計算是以「職業類別等級」×「7」與「教育程度等級」×「4」之 加總即代表社經地位指數,將合計之總分將社經地位區分為五級,其中 以第I 級、II 級列為高社經地位;第III 級列為中社經地位;第IV 級、 V 級列為低社經地位。 六、文化資本(capital culture) Bourdieu(1986;245)認為,文化資本( capital culture)的獲致相當程 度取決於歷史時期、社會空間與社會階層,因此,並非是深思熟慮算計 下的產物,而是無意識下的結果,但在取得文化資本的過程中,總會留 下若隱若現的情境軌跡,此軌跡區別了不同文化資本間的價值性。至 於,文化資本可以三種方式存在:具體化狀態,也就是以心靈與軀體長 期稟性形式存在;客觀化狀態,也就是以文化財的形式存在;制度化狀 態,也就是授予文化資本保證的各項教育資格的形式存在(Bourdieu, 1986:243)。 本研究之文化資本分為「學習氛圍」 、 「儀態感知」 、 「生活品味」 、 「文 化實踐」 、「閱讀習性」五層面。受試者在文化資本各指標之得分愈高, 9.

(26) 表示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本量愈多,加總以上五種型式的文化資本,為學 生所具備之文化資本總量。 七、社會資本(property capital) 社會資本概念以Coleman(1988)之定義為主軸,就概念而言,社會資 本意指存在於行動者間的關係結構,而此關係結構可表現為多種形式, 具有生產力的特性,可幫助行動者達成其所欲的特定目的。在教育上, 父母與子女間密切的互動,對子女教育的關注、支持與教導,都有助於 提升子女教育成就。就子女教育而言,社會資本可分為家庭內的社會資 本及家庭外的社會資本。家庭內的社會資本主要為父母與子女間的關 係,亦包括子女與其他成員間的關係,這關係對子女的學習是有助益 的,如父母對子女學業的關注、教育期望及教育參與(如父母陪子女做功 課)。而家庭外的社會資本,指的是父母的社會網絡,如與鄰居的相處, 與子女的教師連繫,與子女的朋友以及他們的父母認識等等。 本研究之社會資本分為家庭本與家庭以外兩類,家庭為本包括「親 子互動」、「教育參與」、「父母期望」、「家庭規範」、「家校合作」 等五層面,至於「家校合作」則屬家庭以外。受試者在社會資本各指標 之得分愈高,表示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量愈多,加總以上五種形式的社 會資本,為學生所具備的社會資本總量。. 10.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研究個人和家庭因素與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 力表現的關係,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創造力與科技創造力之內涵」 、 第二節「我國國中階段生活科技課程內涵」、第三節「影響創造力發展 的個人因素」 、第四節為「影響創造力發展的家庭因素」。. 第一節 創造力與科技創造力之內涵 本節首先針對創造力之意義作簡要之探討,再從各家學派所提之創 造力相關理論及評量工具之發展作為探究科技創造力之基礎,最後並根 據先前所提之創造力之意義及相關理論,其對科技創造力作綜合分析。 一、創造力的定義 日本恩田彰等人指出,創造力就是產生形成新思想觀點的能力(陸祖 昆譯,1998)。Ogletree(1996)則進一步指出,創造力是個人用以產生嶄新 或新奇的產品與構想的能力;是不同觀點之嶄新構想的貢獻過程;是個 人自由自在地對問題、情境、事件做不同角度之審視。一般心理學家同 意給予下列的定義:創造是一種行為表現,該行為表現的結果富有新奇 及價值(張春興,2004)。 1950 年 Guilford 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發表了一場演說,演說 中他呼籲心理學家應重視創造力的研究。Guilford(1959)發表的智力結構 論,將智力解釋為三個向度的立體結構:(1)引起思維的材料,決定思維 的內容;(2)進行思維的心理活動,決定思維的運作;(3)整理思維的結果, 獲致思維的產物。其中有兩種專司思維的能力:其一為聚歛思考,指遵 循求知法則解決問題,從而獲致正確答案的思維方法;其二為擴散思 考,指不囿於唯一的求知法則解決問題,而隨機應變從不同的角度考量 的思維方式。依照 Guilford 智力結構論的原意,思維運作向度中的擴散 11.

(28) 思考,在心理特徵上就是創造的意思(張春興,2004)。 Guilford(1977)認為,個體會進行創造性的思考,產生新的觀念或產 品,或是融合現有的觀念,將原有的產品改變成以另一種新的形態出 現。換句話說,Guilford 認為創造力就是為一種產品或任何創造的結果。 Howe(1997)也認為,在創造的產品而言,所指的是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思 考成果,既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構想、新理論等無形的成果。但產品 與構想是不同的,無論是具體的實物或構想,皆要經加工程序方能成為 產品。 創造力是指發明或製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毛連塭、郭有遹、陳龍 安、林幸台,2000)。毛連塭等人歸納出八項有關創造力的概念,如表 2-1。 表2-1 專家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之涵義 一、主張創造力 乃是創新未曾有 的事物,這種能 力為之創造力。. 專家學者 Osborn(1957) Guilford(1985). Wiles(1985) 二、主張創造是 問題解決的心理 歷程,創造力也 就是問題解決能 力。 三、主張創造是 一種生活方式, 能夠具有創造性 生活方式的能力 就是創造力。. Dewey(1910) Torrance(1962). 鄭石岩(1984) Maslow(1959) Hallman(1963). 定義 創造產生對本身具有價值的新構想或新領 域,其能力也就是創造力。 創造乃是個體產生新的觀念或產品,或融合 現有的觀念或產品而改變成一種新穎的形 式。 創造力乃是刻意把不同事物、觀念連結成一 種新的關係的能力。 將創造視為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所以創造 力是一種問題解決能力。 創造是對問題形成新假設,修正或重新考驗 該假設,以解決問題。此種解決未知問題的 能力稱之為創造力。 創造力是個人有效處理新問題的能力 創造在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創造力表現 於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均具有創新的傾向。 創造與其說是一個人可能產生的新事物,不 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12.

(29) 表2-1 專家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續) 創造力之涵義 四、創造是一種 能力,也就是創 造力。. 專家學者 Guilford(1956). Wiles(1985). 定義 創造力的因素包括:1.對問題的敏感力。2.流 暢力3.創新力4.變通力5.獨特力6.重組或再定 義的能力7.複雜度8.評鑑力。1968 年重新修 改為包括流暢力、變通力、獨特力、再定義 和精進力。 認為創造力應包括三種能力:1.視覺力與知 覺力。2.語彙的能力。3.繪畫的能力。 創造是運用創造思考能力以解決問題的過程. 五、創造是一種 思考歷程,在創 造思考歷程中運 用創造力,在思 考結果表現創造 力。. Dewey(1910) Polya(1957) Parnes(1967) Torrance(1969). 創造思考是一序列的過程,包括察覺問題的 缺陷、知識的鴻溝、要素的遺漏等,進而發 覺困難,尋求答案,提出假設、再驗證假設, 最後報告結果。. 六、主張創造是 一種人格傾向, 具有創造傾向者 更能發揮其創造 力的效果。. Maslow(1959). 七、創造力是將 可以連結的要素 加以聯合或結合 成新的關係,這 種能力即是創造 力。 八、綜合論:創 造是一種綜合 性、整體性的活 動,而創造力是 個人整體的綜合 表現。. Mednick(1962). 自我實現的創造力直接從人格中產生,做任 何事都有創新的傾向。具有問題解決或產出 的特質,這是一種基本人格的特質。 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感領域即為創造人格傾 向,包括冒險性、挑戰性、好奇心及想像力 等。 創造力是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將 可連結的要素加以結合而成新的關係之能 力。 創造是刻意將不同事物,觀念連結成新的關 係,此種能力稱之為創造力。. Rookey(1977). Wiles(1985) Gowan(1972). 創造力是從認知的、理性的到幻想的、非理 性的連續體,應該以整合的態度加以看待。. 郭有遹(1985). 創造是個體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及 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 資料來源:整理自毛連塭等人(2000). 從創造力的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專家對「創造力」一 詞雖沒有明確且廣為接受的標準定義,但卻可以發現,創造力的發展已 由早期較單一面向的探討,逐漸趨向多元。綜合以上所述,創造力是從 舊經驗或意識中,產生獨特且嶄新的觀念,以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任何 13.

(30) 問題: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構想、新理論等無形的成果,也可以是一 項新產品等有形的成果,若從產品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利用現有的資 源,開發一種新的產品(發明),或將現有的產品進行改良(創新),均可視 為創造力的表現。 二、創造力的 4P 從近年來的發展觀之,創造力的定義與研究取向逐漸從集中於單一 面向演變至整合的觀點(葉碧玲、葉玉珠,2001),除了個體的特質與思 考歷程因素之外,環境與脈絡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茲列舉對創造力 的內涵與研究取向說明如下。創造力的影響因素眾多,但加以歸納之後 可分為四個類別(Rhodes,1961),也就是「四 P」的概念:人格特質(person)、 過程(process)、產品(product)及環境(place)/壓力(press)。 (一)創造者的人格特質 Roe(1953)和 Mackinnon(1964)研究一些在建構數學、科學領域 中,具有創造力成就者,發現其人格特質是擁有豐富的經驗、評價 的內在化、善於運用構思、願意嘗試冒險、喜愛複雜性的活動、容 忍迷糊曖昧的情境、積極的自我意象並能全神貫注於工作 (Callahan,1978)。Barron(1969)與 Mackinnon(1965)研究在文化上有 創新成就的作家、科學家和建築師的人格特徵如下:重視獨立自 主、智力高超、特別喜愛智慧活動。Torrance(1975)發現,高創造力 的兒童其人格特徵為:頑皮淘氣與放蕩不羈、所作所為有時踰越常 規、待人處事不固執,較幽默、略帶嬉戲(引自葉明正,2002)。陳 昭儀(1992a)綜合國外學者研究提出高創造者的人格特質,多半傾向 於正向的特質,如好奇心、專注力、有毅力、開放性、具冒險性、 獨創性、變通性等。Barron 和 Harrington(1981)歸納出創造者十種共 同的特徵:要有廣泛的興趣、喜歡複雜的事物、具有獨立判斷的能 14.

(31) 力、自主、壓抑的、有自信、具有高度的審美觀、有能力解決衝突 的自我概念、能夠接納對立或衝突的自我概念、有強烈自我概念 (Eysenck,1999)。 (二)創造的歷程 Wallas 於 1926 年提出創造歷程的四個步驟:(1)準備期 (preparation):確定問題並初步嘗試解決。(2)醞釀期(incubation):暫 時先將問題拋在後而去從事其他的活動。(3)豁朗期(illumination): 對問題產生頓悟。(4)驗證期(verification):嘗試施行解決方案。 Torrance(1988)也提出「創造思考」的歷程,包含下面四個階段:(1) 覺知問題或困難。(2)對於問題做出猜測與假設。(3)評鑑假設並加以 修正。(4)溝通結果。國內學者陳昭儀(1992)整理 22 位學者的階段 說,將創造力成歸納為五點:(1)問題的產生。(2)尋求解決問題或困 難的方法及工作。(3)找出最佳的處理方案。(4)評估、驗證。(5)發 表、溝通與應用。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各學者對創造歷程的研究與見解雖各有不同, 但整體的模式則大同小異,主要都是從問題解決時的心理歷程來說明創 造的產生。 (三)創造的產品 Stein(1953)認為創造是在合理或有用的條件下被接受的最終產 品,或是在某一時間內被某一團體認為滿意之新奇作品(new work);Rhodes(1961)則將創造力定義為創造成果(陳昭儀,1992b); 李錫津(1987)主張可以創造後的結果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 性。 創造的產品包括哪些?有學者認為: 「成果是思想的產品」 ,創 造的成果可說是創造過程的成品展現,可能是實體的,如論文、專 15.

(32) 利或藝術作品,也可能是理論系統的,如新的技術之開發(陳昭儀, 1992a;Besemer&Treffinger,1981)。而如何判斷產品具有創造性? Besemer 和 Treffinger(1981)分析了九十個有關創造成果的評價之研 究,整理出 125 種評斷的標準,並歸納為 14 個項目,分屬三個向 度: 1. 新奇性:原始初期性、原創性、轉換性。 2. 問題解決:適合性、適切性、邏輯性、可利用的、有價值的。 3. 精進性及綜合性:引人注目的、複雜的、極佳的、表現的、 系統組織的、巧妙的。 總括而言,有創造力者必有創造性的產品產出,故可由產品來評定 原作者是否具有創造力。而產品是否具有創造性的品質,須符合評斷的 標準,包括:未有人產生過的新奇性;可以解決問題或陶冶性情的適切 性;可使原本的產品變得更好、更有價值的精進性等。 (四)創造的環境/壓力 在環境/壓力的觀點上,主要是為了探究何種壓力或環境有助或 有礙於創造力的發展。綜觀過去的創造力研究,僅少數的創造力研 究注意到特殊社會和物理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Amabile(1988)遂呼 籲要發展「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引自葉玉珠,2000)。Amabile 也在 1996 年《Creativity in Context》書中提出社會環境會影響創意 的成分,進而影響創造的歷程。Mellou(1996)也指出創造力的展現 需要來自於環境激發,如同儕、父母的接觸,以及足夠的時間與空 間刺激。對於國小學童而言,影響最深遠的環境莫過於家庭和學 校。在家庭中,如與父母親和兄弟姊妹間的互動關係,家中的背景 因素;以及在學校裡,教師、同儕和學校的心理和物理環境,和學 校所處的社區文化,在在都可能影響其創造力發展(Feldman, 1999)。 16.

(33) 總言之,一個創造者動機的激發到創造成果的產出,甚至於性格的 養成,都與所處的環境:家庭、學校及社會,有密切的相關,如同學者 毛連塭所表示:有創造力的環境才能培養創造的人格特質、創造的環境 有利於創造動機的產生、發展創造思考技能有賴於創造環境提供練習的 機會、創造的環境有利於創造行為的持續進行及創造環境使創造的產品 得以顯現其價值(林幸台,1998)。 三、科技創造力的定義 本研究欲探討之「科技創造力」係植基於一般的創造力,其創作歷 程與重要的影響因素二者重疊部分占大部分,但科技創造力應還是有些 因子是獨立於一般創造力之外及強調的重點不同(吳怡瑄,2002;洪振 方,1998;張珮甄,2003;葉玉珠,2000;葉玉珠、張偉倫、徐悅淇、 鄭芳怡,2003)。 (一)科技創造力該建立在科技領域的專門知識之上 Jonassen(1997)認為所有的創作,必須基於領域知識的建立,尤 其是科技創造力更須創造者擁有最多的背景領域知識,Ram 和 Leake(1995)亦強調研發除了創造力思維活動外,尚須具有專業知 識、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等合成之領域知識;亦即有了這些知識後, 即可解決分析問題,最後藉由系統思考方式解決所需解決的問題 (引自洪榮昭、許書務,1998)。洪文東(1997)也指出當個人的背景不 同, 具有不同的領域專門知識,在不同領域及學科方面所展現的 創造力也就有所不同, 因此科學創造力就有別於藝術創造力或文 學創造力。Dasgupta(1996)指出,科技領域知識會促使科技人員投 入創新和設計的工作並達成目標,透過領域知識的本質將科技人員 的思考行動與一般人的思考行動區隔開來,所以領域知識可視為科 技創造力產出的重要關鍵。 17.

(34) 綜合上述,所謂科技創造力,就是指科技活動中,結合專業領域知 識,做有系統的思考、創新、發明的一種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 (二)科技創造力不僅是意念提出,更強調歷程與具體成果的展現。 吳怡瑄及葉玉珠(2003)認為:科技創造力應是植基於科學專門 知識與產業技術創造力,主要目的為創解決和改進人類生活,在科 技創意思惟的過程中需經歷假設驗證的階段,並運用工具的操作與 材料的處理,最後創造出來的成果就是科技產品的發明。有許多的 學者針對科技創造力提出其見解,整理如表 2-2: 表2-2專家學者對科技創造力之定義 專家學者 李大偉、張玉山 (2000). 陳仙舟 (1998). 洪榮昭 (1997). Dasgupta(1996) 李賢哲(2001); Trefil(1998). 定義 科技創造力就是在科技活動中所展現的創造力,其與一般性 的創造力不同處,在於科技創造力的內涵不只是多種意念的 提出,同時,更要有工具的操作與材料的處理,也就是有科 技的程序。 科技創造力是以想出或創造出新奇的事物或產品,或應用他 人的點子產生更為新穎的點子,其歷程是從模仿到創新。科 技創造力評估是強調產品創新或技術創新之能力,而其能力 高低可從創造產出或個人相關能力來分析得之。 科技創作的歷程有模仿、應用與創新。基本上,模仿無須假 設驗證的歷程,嚴格地來說,不屬於科技創作;而應用與創 新兩者則都必須有假設驗證的歷程。因此,在科技創作上, 可以從知識性、假設驗證及實驗製作的技術來看科技創造 力。 明確指出設計(design)與發明(invention)為科技創造力的具 體展現 科技創造力係科學/技術知識、科學問題的解決和創造活動過 程中,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或 可能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或能力。. 資料來源:整理自何宜軒(2005). 科技創造力就是在科技活動中,所展現的創造力。綜合上述學者對 於科技創造力所提出的定義,可以發現科技創造力主要包含「創造歷程」 與「創意產品」兩項主要的元素(林坤誼,2004)。洪榮昭(1997)、李大偉、. 18.

(35) 張玉山(2000a)等學者,對於科技創造力的定義則著重在科技活動的歷 程,也就是以「創造歷程」的 角度為出發點;而吳怡瑄及葉玉珠(2003) 和陳仙舟及黃俊宏(無日期)等學者,對於科技創造力的定義則主要著重 在產品的觀點,也就是以「創意產品」的角度為出發點。從歷程的角度 來看,科技創造力亦是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此時與一般創造力之間並 無太大的差異;但若從結果的角度來看,科技創造力則著重在科技創新 產品的產出,此時科技創造力與一般創造力就有著很大的不同。無論是 以「創意產品」的角度或以「創造歷程」的角度出發,最後都會有「產 品」的出現,這也是科技創造力異於一般創造力的主要表徵。 四、科技創造力的內涵 「創意產品」與 「創造歷程」是科技創造力中非常重要的兩項元 素。其中「創意產品」更是科技創造力異於一般創造力的主要表徵。以 下,就以「創意產品」與「創造歷程」兩個面向的觀點,對於科技創造 力的內涵進行描述: (一)創意產品的觀點 Amabile(1996)的認為,創意產品的誕生至少必須仰賴三個基本 成份: 1. 特殊領域技能(domainrelevantskills):構成創造準備狀態以及 完成產品的相關技能。 2. 創造力關係技能(creativityrelevantskills):關係著對訊息的反應 以及相關構想的搜尋。 3. 工作動機(task motivation): 一個人工作動機的高低,亦會影 響其在特殊領域技能和創造力關係技能上的學習與準備,同 時也會影響其創造過程中對任務的認知與對訊息的蒐集。 洪榮昭(1997)若以個人能力來分析,怎麼樣的人較有科技創作 19.

(36) 力,則必須考慮一個人在科技領域之知識力的深廣度,思考力的活 性化,實作力的準確度效度及創作的行動力(不能光說不練)與貫徹 力(不能半途而廢)。前三者,知識力(讀書廣度、深度有關)、思考力 (問題發現、解決或分析、批判、想像有關)及實作力(機件之分解、 組立之準確度或效度)是創作的必要條件;後兩者行動力及貫徹力 是創作的充分條件。 (二)創造歷程的觀點 創造是一種思考的歷程,創造力是當個體遇到問題時,運用創 造思考過程來解決問題所展現出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若從創造歷 程的角度來思考科技創造力,可以從科技教育的教學來進行思考。 李大偉和張玉山 (2000a)認為,對科技領域而言,一般創造歷程的 理論似乎太過於廣泛,難以凸顯科技活動的本質與特性。因此,對 於科技創造力的內涵,可以輔以「科技運作模式」中「輸入、處理、 產出、影響」為基本分析模式。經過分析與歸納,科技創造力的整 體分析架構包括:「創造性輸入」、「創造性處理」、「創造性結 果」與「創造性影響」等四個主架構(如圖 2-1) (張玉山,2003):. 20.

(37) 1. 材料 2. 結構(內部). 創造性輸入. 3. 造形 4. 裝置(整體) 1. 組合 2. 部份變通 創造性處理. 3. 部份精進 4. 整體創新. 科技創造力. 1. 生產過程:低(如製程合理化) 創造性結果. 2. 消費使用:效能、方便、小 空 間、多功能、安全、美觀. 3. 環境影響:節省資源、環保 1. 當前需要. 創造性影響. 2. 改善現況. 圖 2-1 科技創造力的整體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李大偉、張玉山(2000b). 在創造性輸入方面,包括:材料、結構(內部)、造形、裝置(整 體)等四個部份;在創造性處理方面,包括組合、部份變通、部份 精進、及整體嶄新等四種類型;在創造性結果部份,包括生產過程 (低成本、其他)、消費使用(效能、方便、小空間、多功能、安全、 美觀、其他)、及環境影響(節省資源、環保、其他)等三方面;而在 科技的創造性影響方面,則可分為解決當前需要和改善現況兩部 分。 綜合以上所述,若以「創意產品」的觀點來思考,科技創造力的內 涵主要著重在技能層面,而透過技能層面的創造,則以產生創意產品為. 21.

(38) 主,其中創意產品的產生主要涉及特殊領域技能、創造力關係技能、以 及工作動機等三個基本成份;若以「創造歷程」的觀點來思考,科技創 造力的內涵則可以輔以「科技運作模式」來說明,其創造歷程主要可分 為「創造性輸入」、「創造性處理」、「創造性結果」與「創造性影響」 四個部分。是故,研究創造力,不僅可以豐富和發展創造力理論,科技 教育中探索精神、創新研究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亦可以透過創造性問題解 決的過程獲得落實。 五、科技創造力的評量 在科技教學活動中所展現的創造力為科技創造力,科技創造力與一 般的創造力最大的不同在於最後有「成品」產生,但一般而言,評定創 造力產物的量表,通常是以數字量表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威廉斯創造 力測驗,僅針對認知與情意部分進行量測,並未兼顧創造思考歷程及產 品創意進行評量,而林坤誼(2004)提出科技創造力主要包含「創造歷程」 與「創意產品」兩項主要的元素。以下就幾位學者所提出之評量方法進 行探討: 「產品創新性」在科技教育(昔為工藝教育)皆具有獨特的重要性, 其中,Moss (1966)曾以「獨特性」及「實用性」來界定學生在科技教育 活動中,所製作產品的創新性(引自Michael, 2000): 1. 獨特性(unusualness):有創意的產品,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獨 特性。理論上,獨特性可以用出現率來加以衡量,出現率越 高,表示獨特性越低。 2. 實用性(usefulness):創意的產品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實用 性,但實用性的產品則不一定是有創意的。而且創意產品在 某種程度上,必須「能用」或是「堪用」,完全脫離問題需 要的產品,是不具創意的表現。 22.

(39) 3. 獨特與實用的結合(combining unusualness and usefulness):當 產品同時具備獨特性與實用性時,那就是有創意的產品了。 反之,如果產品的實用性或獨特性降低時,整體的創造性也 就跟著降低了。 Besemer和Treffinger(1981)根據「創造性產品分析矩陣」(CPAM)發 展之「創造性產品語意量表」(Creative Product Semantic Scale,CPSS)包 含三個基本向度,共計十四個次量表,分述如下: 1. 新奇性(novelty):為評量產物是否具獨創性(original)、驚奇性 (surprising)、原始性(germinal)。 2. 問解解決(resolution):為評量產物是否具價值(valuable)、合 理性(logical)、有效性(useful)、可理解(understandable)。 3. 細節與綜合(elaboration and synthesis):為評量產物之組織性 (organic)、簡潔確切(elegant)、複雜性(complex)及是否為精巧 的製作(well crafted)。 洪榮昭(1999)認為,技術創造力的思考型式架構可為:「樣式」、 「機構」與「材料」,三個部分的創新與應用,分述如下: 1. 樣式(feature):可分為型式、大小與外觀的創新與應用。 2. 機構(function &mechanisms):可分為功能、架構與操作方法 的創新與應用。 3. 材料(material):可分為化學、物理性質、處理技術等的創新 與應用。 葉玉珠(2002)參考國內外科技創意競賽評分方向,將科技創造力的 評量指標分為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與視覺造型五大部分。 其中,流暢立、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四個部分,研究者經過相關的 文獻整理與分析後,將其所蘊含的意義分列如下: 23.

(40) 1. 流暢力:指個人面對問題時,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多種解決方 案。 2. 變通力:指個人面對問題時,能對問體產生不同類別的解 答,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 3. 獨創力:指個人面對問題時,能以新奇而獨特的方式思考, 想出超越自己也超越同儕的意見。 4. 精密力:指反應的細膩程度或對產品細節的注意程度。 綜合以上幾位學者針對「創造歷程」與「創意產品」所提出之評量 的方法可發現,一般對於「創造歷程」與「創意產品」的量測,大致可 分為「統合觀點」與「分析觀點」兩種。所謂「統合觀點」就是主要針 對整體的創意表現,直接以「獨特性」、「實用性」、「精巧性」及「視 覺造型」四個部分進行評量,例如 Moss (1987)、葉玉珠(2002)的觀點即 偏向統合觀點。此觀點的優點是評量項目較簡要、單純,實施起來比較 方便,缺點就是評量的項目不夠明確,在不同的評分者間可能會產生極 大的誤差;而「分析觀點」則是先將整體的創意表現分為幾個向度,再 依據其內部的創新性進行評量。例如 Besemer和Treffinger(1981)、洪榮 昭(1999)的觀點即是偏向分析觀點。此觀點的優點是將評分項目系統 化,評分者可以較清楚的知道每一個項目的評分向度,但是可能會面臨 評分項目較多,實施較不容易的情況。 有鑑於此,張玉山(2003)在其關於科技創造力的研究中,對於產品 創意的界定與評鑑,主要從「統合觀點」與「分析觀點」出發,並配合 研究所需,發展出「產品創意評量表」與「構想創意評量表」兩份科技 創造力評量表,針對學生在產品創意與構想創意上的表現進行評量。本 研究對於產品創意與構想創意的評量,亦將參考上述這兩份量表,並依 據前導性研究與研究實際狀況進行修改。最後,研究者針對「產品創意」 24.

(41) 與「構想創意」, 將其評量向度分列如下: (一)產品創意的評量向度 主要依據張玉山(2003)之「產品創意評量表」,並針對本研究 之五個科技活動的設計與製作之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其原本的評量 產品創意的向度主要分為「製作」、「造型」、「傳動」、「性能」 四項,改為「製作」、「造型」、「符合限制」、「性能」四項, 將針對學生的「創意產品」進行評量,是本研究藉以評鑑學生產品 創意的主要來源。 (二)構想創意的評量向度 主要依據張玉山(2003)之「構想創意評量表」,並依據本研究 單元教學活動設計所需加以調整。其評量構想創意的向度先區分為 「奇特性」、「新穎性」、「可行性」及「價值性」等四項度,再 針對每一個向度加以分析,將針對學生的「創造歷程」(學習歷程 檔案)進行評量,是本研究藉以評鑑學生構想創意的主要來源。其 評量向度分列如下: 1. 新奇性:主要分為「材料」、「造型」與「結構」三個部分, 依其創意是否特別、獨特、古怪的程度而定。 2. 新穎性:主要分為「原創」與「稀少」。依其創意是否與傳 統作品不同、在同儕出現頻率很低的程度而定。 3. 可行性:主要分為「構想可行」與「精密完整」。依其創意 是否可行,以及創意的描述是否完整的程度而定。 4. 價值性:主要分為「精緻美觀」、「功能強大」與「多用途」。 依其創意是否符合美感、特定需求與多功能的程度而定。. 六、創造力與科技創造力 25.

(42) 一般而言,所謂的「創造力」乃是從舊經驗或意識中,產生獨特且 嶄新的觀念,以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任何問題;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 構想、新理論等無形的成果,也可以是一項新產品等有形的成果;「科 技創造力」則是在科技活動中,所展現的創造力,而「創造歷程」與「創 意產品」是 其中兩項主要的元素。無論是以「創意產品」的 角度或以 「創造歷程」的角度出發,最後都會有「產品」的出現,這也是科技創 造力異於一般創造力的主要表徵。 總之,本研究所指的科技創造力是: (一) 產品創意 產品創意評量表的分數,包含: 1. 製作:精緻程度(材料加工)、細膩程度(組裝接合)。 2. 造型:造型設計(獨特少見)、色彩搭配(精緻美觀) 3. 符合限制:依據張玉山(2003)「產品創意評量表」針對科技活 動「創意馬達車」評量表評量向度的「傳動」:傳動機制(齒 輪可正常轉動)、線路配置(整齊美觀)、輪軸搭配(可直線前進) 進行修改,向度名稱為「符合限制」,依據本研究的五個科 技活動修改情形如下表2-3: 4. 性能:實際效能(測試結果)。. 26.

(43) 表2-3 修改評量向度「傳動」改為「符合限制」: 科技活動 水塔支撐架. 1. 2. 1.. 發球器 2. 1. 2. 1. 2. 3. 1. 2.. 紙夾 照相機 滑翔機. 評量向度:符合限制 塔架高度為班上作品中居高者 運用穩定的結構方式(三角形) 運用科學原理製作發球器(槓桿原理或是彈力位能變 成動能) 操作方便(簡易上手) 作品的安全性 大小適中 折射與反射(至少1次折射、2次反射) 相機大小小於150mm*150mm*150mm 尚需觀景窗與伸縮鏡頭 運用平衡觀念製作機翼。 運用飛行原理製作滑翔機. (二) 構想創意 構想創意評量表的分數,包含: 新奇性、新穎性、可行性、 價 值性。. 27.

(44) 第二節 我國國中階段生活科技課程內涵 一、科技的內涵 科技使人類通過嚴苛的自然考驗,人類運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與便 利,人類已經無法拋棄科技,科技可以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手段。 根據韋氏字典的說明,科技是達成某一種使用目的的技術與方法, 其中也包含了增進個人生活與延續人類生存所必需要的事物及各種方 法(張昌財等,2005)。在中文的解釋中, 「科技」二字常單純地拆成「科 學」與「技術」作解釋,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常有科技就是應用科學的 誤解。然而,科技與科學具有不同的目的,其中的交集才是「應用科學」 , 科技的目的在於創新改善,而科學的目的則在於瞭解自然(李隆盛等, 2005)。 科技的英文「Technology」源自於希臘字「technologia」, 原本的 意思為技藝的系統化處理,可將technologia分為techne與logos兩個字眼, 前是講求達到確切結果與實用價值的知能,後者則有推理的意義;故科 技是講求合理與實用價值(李隆盛等,2005)。 國外學者Schon(1967)認為科技是能延伸人類能力的任何工具、技 術、產品、設施或製作及處理事物的方法;由此可知,科技不只是代表 人類所創造出的產物,更包括處理問題的方法、程序乃至於觀念都屬於 科技的範疇。Ferre(1988)認為科技是真正被發展、應用的智慧的總稱; 更說明了科技是有智慧、具體且實用的。Wright和Lauda(1993)曾共同對 科技下了一個定義:科技是知識與活動的體系,主要包括:(1)應用資源; (2)設計、生產、使用與評估產品與系統;(3)擴展人類的潛能;(4)控制 並改善環境。由上述的定義可以看出,科技不但延伸了人類的肢體功 能、擴展人類的能力,其中包含工具、機器、材料和技術方法等層面, 28.

(45) 也強調科技與人類、社會及其所處環境互動的關係,更具有實用的價值 性(簡志雄,1990) 除了國外學者對於科技的說明外,國內學者亦有對科技一詞作詳盡 的描述;羅文基(2001)認為: 「結合科學與技術而形成的日益普及、龐雜 的運作系統,即是科技」 ,他更進一步說明: 「科技是人類未解決問題而 發展的整套行動辦法,包括工具、儀器、材料、動力等硬體或技術要素, 以及這些要素與人類行為而形成的軟體或社會文化衝擊」 。李隆盛(1992) 表示: 「科技是人類利用知識、資源和創意,以有效解決實務問題」 。由 上述得知,科技具有明確的目標,目的在於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困難,而 克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歷程中所運用的的器物、機具、材料、資源乃至 於方法、步驟或程序均屬於科技的範疇。 二、中小學生活科技課程典範 我國中小學科技素養課程稱為「生活科技」,其發展多參照美國科 技教育的取向。若欲了解現階段我國生活科技的發展,則可以就 Pratzner(1985)與Clark(1989)所提倡的六項點範要素,來分析現階段台灣 的生活科技典範: (一)學科教育標準 在教育部所頒佈的九年一貫課程中,七大學習領域將「自然」 和「生活科技」合併為「自然與生活科技」,其中生活科技的教學 重點主要在於「科技的範疇」與「設計與製作」兩大層面的能力指 標。其主要目的在協助學生察覺和試探科技,以便具備科技素養, 並能善用各種機具、設備、材料,利用創意思考解決問題的設計歷 程,轉化與製作各種作品與裝置,以生產、探究或嘗試的學習精神; 培養學習科技/製作技術力的興趣;應用和增強在其他學科所學知 能;瞭解和科技有關的職業生涯;奠定進一步研習科技之能的基礎。 29.

(46) (二)理論與模式 《美國全民科技教育》 (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TAA) 將科技定義為「人類行動的創新」(human innovation in action),人 類行動的創新包括知識與程序的創發,創發需藉由設計與製作的發 展,以解決問題和延伸人的能力(引自李隆盛,1999)。設計與製作 實為激發孩童學習與潛能,及人類文明延續重要方式。英國學校教 育體系中,從過去以來即設立有手工藝、設計與科技的課程(Craft, Design and Technology,CDT),以及最近的設計與科技科目(Design and Technology,D&T)的學習,其中英國設計與科技課程並視為國 定課程標準,且頒布中、小學學生在設計與製作方面的能力層級標 準,最為增進學生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動手又動腦的學習規準(魏 炎順,2000)。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2000)指出科 技(技術)教育的學習內容有五大範疇:科技的本質(The Nature of Technology),科技與社會(Technology and Society),設計(Design), 科技世界的能力(Abilities for a Technological World),及設計的世界 (The Designed World),設計由學習的邊緣地位,躍升為課程的重 心,設計被視為科技發展的解決問題歷程的核心,是高層次思考機 制的表徵,設計為科技的基礎,正如調查是科學的基礎,閱讀是語 言的基礎一般(It is as fundamental to technology as inquiry is to scienceand reading is to language arts),而科技的社會意指設計與製 作的人造世界產物的理解與應用。英、美兩國一直致力於延續人類 智慧進化的利器,科技的變異與選擇。學校教育強調設計與製作的 課程發展,除了提供學生在科技世界的知識外,亦增進技術力及創 造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 30.

(47) 就理論與模式方面而言,台灣的生活科技主要參考美國的取 向,採用重視過程的問題解決模式,因此,此一運用問題解決過程 的模式,正式透過生活科技課程以培育學生在「創造歷程」面向的 創造力之最佳管道(Davis & Rimm, 1997;Karnes, McCoy, Zehrbach, Wollersheim, Clarizio, Costin, & Stanley, 1961)。 (三)價值 就價值方面而言,台灣生活科技的主要特色沿襲自傳統工藝課 程,但並非著重於手攻技術方面的訓練,而是透過設計與製作的合 作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活動特質、學習上整合所有 學科以促進完整學習經驗、以及將理論與生活實務互相印證的功能 (王鼎銘,1999)。此一動手做的價值,正是透過生活科技課程以培 育學生在「創造產品」面向的創造力之最佳管道(Mayer, 1999),也 是生活科技課程有別於傳統學科課程的主要特徵之ㄧ。 (四)方法與工具 著重認知、情意、技能等三大領域的學習。此一著重認知、情 意、技能的學習,正式透過生活科技課程以培育學生在「創造者特 質」與「創造歷程」面向的創造力之最佳管道(Williams, 1969)。 (五)範例 就範例方面而言,台灣的生活科技主要範例為透過科技學習活 動(technology learning activity, TLA),以進行科技教育內涵(content) 與過程(process)的學習,並在活動過程中整合其他相關的學科知 識。在科技學習活動中,教師會安排獨立或合作的學習,並提供其 發揮個人或團隊創造力,以製作出創造性的產品。因此,此一建構 創造性環境的方式,正是透過生活科技課程以培育學生在「創造環 境」面向的創造力之最佳管道 31.

(48) (六)社會資源 就社會資源方面而言,台灣現階段的專業科技教育學會為「工 業科技教育學會」 ,而期刊則有「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此外,每年 與科技教育相關的競賽則有「生活科技教育學藝競賽」以及科學展 覽中的「應用科學」類組等。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台灣的生活科技典範再學科技教育標準、理論 與模式、價值、方法與工具、範例等方面皆與創造力息息相關 三、我國生活科技課程的內涵 生活科技是科技的探討,要培養全民成為具有使用、管理、評估和 了解科技之基本能力的人(李隆盛,2002)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注重能力 的培養。其課程內涵兼顧過去以工業科技為主的課程架構,涵蓋傳播、 告建、製造、運輸、能源、動力與生物科技等子系統,透過對這些科技 系統的認識來增進科技素養,同時融入設計與製作的概念,培養學生創 造力與解決問題、動手做的執行力(蔡錫濤,2004)。以開放式的活動課 程、提供生活化的經驗,讓學生籍由實際參與活動,提升科技素養、學 習如何適應科技社會、培養問題解決及創造思考的能力。其學習重點由 科技知識的學習,漸漸轉向為科技能力的培養,正如同九年一貫課程中 所強調的帶得走之能力養成的精神。 李隆盛(1996)亦指出科技教育的特性: 1.角色:普通教育的一環,和科學教育、數學教育、人文教育、 社會教育等都是親密夥伴。 2.重點:強調各種科技系統(製造、營建、運輸、傳播等)及其對 社會文化的影響,並透過技術性方法、手段的教學,使學生 加深對科技概念的了解。 32.

(49) 3.特色:注重透過活動導向的研習,使學生了解科技的方法也了解 科技的原理。 4.目標:協助所有學生成為具有科技素養的人。 5.教學:透過個別和分組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成為問題解決者、 彈性思考者和團隊合作者。 6.思考方法:鼓勵先發散思考再聚斂思考。 7.教師角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學習環境的管理者,而非標準 答案的提供者。 8.學生角色:教學活動的創意和主動參與者。 9.安全:重視科技教室的安全,師生一起發展和遵守安全守則。 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中,希望能透過「設計與製作」的教學,訓 練學生發展創意及改變產品造型、機能和形式的想法,並增進運用口 語、影像、文字與圖形、繪圖或實物來展現創意與想法的能力。同時希 望透過設計與製作的練習,培養學生動手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融入 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可以增進學生的科技素養,更能提升學生的自然 學科知識,養成具有創意且有競爭力的國民(蔡錫濤,2001)。因此,生 活科技課程主要是以活動為本位的普通課程,教導學生具備日常生活所 需之科技素養為目標。學生在此科目中學習善用知識、創意、機具和材 料等資源,來探索科技及其衍生的問題,以因應社會日常生活的需要(李 堅萍,1994)。以探究與實作方式來進行學習,強調手腦並用,以活動為 導向。 四、生活科技課程與科技創造力(小結) 綜上所述,從九年一貫生活科技的課程來看,設計與製作是科技的 本質,在生活科技課程中,應該強化創意設計與製作(侯世光、張玉山, 2005)。設計與製作有助於學生問題解決與創意思考能力的培養,在設計 33.

(50) 與製作的過程中,學生除了能主動發掘生活周遭各種可資利用的資源 外,同時具有統合其他學科、材料、工具的學習機會(王保堤、游光昭、 王鼎銘,2006)。好的「設計與製作」教學活動,要能適應學生的程度差 異、善用教學環境的資源、融入其他學科與科技的相關知識、引起學生 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意、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等(蔡錫濤,2001)。 生活科技課程不是要推動一般認知的「創造力」而是要聚焦在推動 「科技創造力」。科技創造力與創造力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創造力兼重 「概念的形成」和「實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造力意味著,學生能 夠運用科技領域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透過創造思考方法引導得出多種概 念與構想,並且加以執行,以製作出實際作品的能力(朱益賢,2006)。 實作性技能是科技的重要特質,是科技教育的主要內涵,是科技創造力 的必備基礎:這對科技教育與科技創造力的培育,應當極具啟示性(李堅 萍,2006)。期望學生透過生活科技的課程,培養創造思考、設計與解決 問題的能力。.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are how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a GeoGebra-base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method affe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behaviors, this study inquires the personal and family related factors, online experience related factor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discover that the personal and family factors, organizational climate fac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In this Researc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ase Study Method are used, from which thre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ork progress were obtained: “Encountering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