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研究問題背景與研究目的,本研究之主要問題如下:

一、瞭解大專排球選手之運動目標取向為何?

二、瞭解大專排球選手之運動參與動機情形為何?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為何?

四、探討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之關聯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排球選手參與運動代表隊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之 關聯性,研究重要性分為學術與實務上貢獻,內容詳述如下:

一、學術上的貢獻

國內在針對大專選手之運動目標取向或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曾以籃球、網 球、桌球、手球、壘球、橄欖球、競技體操、舉重等運動為研究項目,少以排球為 主要研究項目;多數研究常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同一等級選手,較少以不同等級選手 為對象進行比較;本研究嘗試針對大專排球選手以不同等級、不同背景變項探討其 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間之關聯性。

二、實務上的貢獻

運動訓練與比賽過程需要鍛鍊不只生理還有心理素質,成果表現往往需要長時 間累積與不斷訓練、驗收與改進才能達到,若能培養強烈的運動動機與正向的運動 目標取向,將有助於支持選手在艱苦枯燥且冗長的訓練中堅持並達到訓練效果;本 研究有助運動代表隊之教練與選手了解大專選手參與運動代表隊之運動目標取向與 運動參與動機,並企圖提出如何培養大專選手強烈的運動參與動機與擁有正向運動 目標取向之策略。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將範圍分為主題範圍、對象範圍和時間範圍三部分,分列如下:

一、主題範圍

本研究以大專排球選手為主要研究對象,調查大專排球選手參與運動代表隊的 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並探討不同背景之排球選手在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 參與動機間之差異,進一步推論兩者間之關係。

二、對象範圍

本研究以參與一百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的大專排球選手為對象,男女兩組性別 又分為一般、公開一、公開二與公開三等四級別,每級別再細分小組,共 35 組,202 隊,3,231 名選手。

三、時間範圍

本研究於 2012 年 3 月 1 日至 2012 年 3 月 15 日進行問卷預試,正式發放施測時 間為 2012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並於 2012 年 7 月 30 日完成論文撰寫。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之關聯性,研究 者雖縝密掌控整體之研究流程,但唯恐有無法全盤探討之處,因此,研究中受到的 部分限制,內容詳述如下:

一、本研究以參與一百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的大專排球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運 動目標取向和運動參與動機之關聯性,因此,有限於研究範圍與對象,故無法過度 推論至不同年度或不同運動運動項目之運動選手。

二、本研究採用自陳量表之問卷調查方式,在練習或比賽前後發放,受試者填答時,

可能受到當時地點、時間、情緒與認知影響問卷填答,因此研究者無法掌握每位受 試者當下填答的情形,只能相信各受試者都是據誠以答。

第七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界定之名詞更加明確,本研究之名詞釋義如下:

一、大專排球選手

本研究所定義之大專排球選手,為參與一百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各大專院校運 動代表隊之排球選手,分為一般、公開一、公開二與公開三等四級別,各級別內再 以五到六隊為一組,共 35 組,202 隊,3,231 名選手。

二、運動目標取向

運動目標取向指的是運動參與者用來評估成就行為的一種方式,又分為工作取 向與自我取向,前者運動選手以發展自我能力與學習新技巧為運動目標,後者則以 贏得比賽或他人為運動目標 (季力康、賴素玲、陳美燕,1995) ;本研究運動目標 取向問卷乃參考季力康 (1994) 建構之運動目標取向量表,將運動目標取向再細分 為工作取向與自我取向兩構面。

三、運動參與動機

運動參與動機為促成個體參與從事各種活動的原因,又分為內在動機、外在動 機與無動機 (Deci & Ryan, 1991) ,本研究參考林季燕與季力康 (2003) 建構之運動 動機量表,將外在動機再細分為認同調節、內射調節與外在調節,加上內在動機與 無動機,共五構面。

第貳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之主題與目的,本章分為四節進行文獻分析,內容分述為:第一節、

運動目標取向之探討;第二節、運動參與動機之探討;第三節、運動目標取向與運 動參與動機之關聯性分析;第四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運動目標取向之探討

運動目標取向的基本假設為個體對成就的追求 (如競技運動) 所賦予的意義,

進一步會影響參與者表現出的動機型態,季力康、賴素玲與陳美燕 (1995) 指出,

運動目標取向定義的成就目標有很多種,最明顯的特點是參與者想展現技巧或是勝 任能力,如排球選手在比賽中表現很有勝任能力時,他就感到在該活動中很成功。

目標取向理論被認為是反映個體在勝任能力見解上的差異,換言之,是指選手是基 於什麼標準來判斷自己在運動上能否表現高勝任能力。本節分為三部分論述,第一 部分為運動目標取向之意涵與理論;第二部分為運動目標取向理論之相關研究,第 三部分為小結,內容分述如下:

一、運動目標取向之意涵與理論

自 1970 年 代開 始 ,有 關成 就 動機 的 研究 ,強 調 以社 會 認知 的觀 點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來從事成就動機歷程與成就行為 (Duda, 1992) ;社會認知理論 主張人不是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而是會根據個體獲得的知覺當作訊息處理,並將之 分類與儲存,必要時可以檢索出來,作為對人判斷之用 (張春興,1986) ,在成就 的情境中,個體的主要目標是展現高能力和避免展現低能力,透過兩種目標取向觀 點可以解釋能力與成就有關的事務。而行為之所以改變,是受到行為目標認知的不 同的影響 (何全進,2001) 。

溫富雄 (2011) 指出,根據社會認同派的觀點,由於成就目標觀點的不同,進 而影響選手的認知、情意與行為,因此,若想瞭解選手參與運動的原因、情意反映 和其後續行為,就得必須先瞭解選手會如何解釋自己與運動情境間的關係。

季力康 (1997) 亦表示,目標取向理論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尤其為社會認 知觀點的重要理論之一;最初學者是以其架構來進行學業成就的研究 (Dweck, 1986 ;

Nicholls, 1984, 1989) ,目標取向理論假定選手有不同人格傾向上的目標取向。由於 運動或是其他環境 (如:課堂、家庭等) 的社會化經驗,選手可由導向工作或自我 為標準的導向,展現個人差異 (Nicholls, 1989) ,而在運動情境中選手的取向可能 是獨立或是同時擁有的,也有可能是某一目標取向較為突出。

行為之所以改變,是受到行為目標認知不同的影響,因此,個體在從事活動時 會投入多少的努力、時間與能力,端看對成就目標的認同有多少。學者對目標涉入 的觀點有不同的命名方式:Dweck (1986) 以表現 (performance) 與學習 (learning) 來 分 類 ; Nicholls (1984) 則 以 自 我 涉 入 (ego-involvement) 與 工 作 涉 入 (task-involvement) 兩種名稱來表示;而 Nicholls (1989)、季力康 (1994、1997) 則更 進一步指出,個人之所以採取自我涉入或工作涉入主要是受到個人目標取向 (goal orientations) 和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採用 Nicholls (1984) 提出之自我涉 入與工作涉入作為分析之論點,並延伸將目標取向分為自我取向 (ego orientation) 與工作取向 (task orientation) 兩個向度,以下分別論述之:

(一) 自我取向 (ego orientation)

自我取向強調,個人判斷自己的能力是根據和他人的表現做比較,若表現超越 他人或打敗他人,表示具有高能力,會知覺到成功,但就因為以贏為目標,擊敗對 手才顯示自己的成功,因此,對目標的掌握難持續,若遇到困難,常會選擇逃避,

以避免展現自身能力的不足,故對運動的態度也就起起伏伏,難穩定成長;換言之,

自我取向著重在擊敗他人或表現得比他人好,對成功的定義是取決於他人;對運動 方面,自我取向者認為,運動的目的在於提高社會地位、使自己受歡迎和學習競爭 以獲得頭銜,把運動當作是一種手段與方法 (季力康,1997;盧素娥、蔣明雄、季 力康,2007) 。

(二) 工作取向 (task orientation)

工作取向是透過和自己比較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能力,若自己的技術或技巧比 以前進步或精熟,表示能力提高,便會知覺到成功,會將困難當作達成目標的挑戰,

對工作抱有熱忱,較不易放棄目標,在運動方面,其態度較易持續,穩定成長;換 言之,工作取向對成功的定義在努力工作、進步或學習到新的技能,對成功的定義 是取決於自己;對運動方面,工作取向者認為運動的目的在於學習團隊合作和運動 家精神,可以增加自尊、自律、維持健康、盡力而為和成為好公民,較符合社會的

正面價值 (季力康,1997;盧素娥,1994;盧素娥、蔣明雄、季力康,2007;Nicholls,

二、運動目標取向理論之相關研究

根據目標取向理論,個人在成就情境中是工作取向或是自我取向,決定於個人 特質傾向、情境因素,以及發展的因素 (Nicholls, 1989) ,在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 究以對目標取向的個人特質與情境因素多方面做探討,本段將根據國內外學者對目 標取向理論的相關研究作統合與整理,如表 2-1-1,內容詳述如下:

Nicholls (1989) 研究指出,人在成就的情境下,會有工作取向和自我取向的差 異,在實際的運動環境裡,教練的領導行為在成就動機的情境因素上,則扮演了很 重要的角色,教練的領導風格和團隊營造的動機氣候將會去引導選手的目標取向,

選手會出現追求某一個目標或表現某一類型的行為。

而個人目標取向也可以反推回成就動機的因素上,預測動機氣候和目標涉入,

Swain 與 Harwood (1996) 以 13-18 歲游泳選手為研究對象,是首批以個人目標取向 和賽前情境因素隊目標涉入做預測力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目標取向可以有效預 測自我涉入與工作涉入,之後,Daw (1999) 也以運動選手為研究對象,針對 313 位

Swain 與 Harwood (1996) 以 13-18 歲游泳選手為研究對象,是首批以個人目標取向 和賽前情境因素隊目標涉入做預測力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目標取向可以有效預 測自我涉入與工作涉入,之後,Daw (1999) 也以運動選手為研究對象,針對 313 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