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針對本研究回收整理的大專排球選手目標取向與參與動機之關聯性問卷,

經中位數、平均數與標準差進行各變項檢測,發現資料並無極端值或具影響力觀察 值的存在,並將整理的有效樣本,進行人口背景變項資料的統計分析,分為:性別、

年級、球齡、目前球隊擔任位置、組別、運動績優生、每周練習天數與每次練習時 間,共八項。

一、研究結果

本研究之有效樣本共 447 份,以描述性統計之次數分配百分比,呈現本研究蒐 集的大專排球選手人口統計特徵,其結構分析統計表,如表 4-1-1 所示,詳細內容 分述如下:

在性別方面,男生共 232 人,占所有樣本之 51.9%,女生共 215 人,占 48.1%,

比例約為 1:1。在年級方面,四年級以上至研究所選手最多,共 126 人,占整體 28.2%;

其次為二年級選手,共 124 人,占 27.7%;再次為一年級與三年級選手,分別為 106 人 (23.7%) 與 89 人 (19.9%) 。在球齡方面,球齡 1~5 年的選手最多,共 237 人,

占全部選手 61.7%;其次為 6~10 年,共 81 人,占 21.1%;球齡不到 1 年的大專排 球選手與 11~15 年的選手,分別為 33 人 (8.6%) 與 31 人 (8%) ;而球齡為 16 年以 上之選手為 2 人,占 0.6%。在目前球隊擔任位置方面,擔任主攻手之選手為最多數,

共 117 人,占整體 26.4%;其次為快攻手,共 94 人,占 21.2%;自由球員與舉球手

分別為 54 人 (12.2%) 與 51 人 (11.5%) ;擔任輔舉的選手有 45 人,占 10.2%;而 在球隊擔任兩個位置以上則有 82 人,占整體選手之 18.5%。在組別方面,公開一級 共 72 人 (16.1%) ,公開二級共 64 人 (14.3%) ,公開三級共 108 人 (24.2%) ,一 般級共 203 人 (45.4%) 。在運動績優生方面,具此身份之選手有 105 人,占整體樣 本數 23.5%,非運動績優生選手為 341 名,占 76.3%。在每周練習時間方面,練習 天數以 3 天最多,共 161 人 (36.1%) ;其次為 2 天,共 148 人 (33.2%) ;其餘分 佈情形為,4 天共 69 人 (15.5%) ,5 天共 41 人 (9.2%) ,7 天共 21 人 (4.7%) , 最後為練習時數 1 天的選手,共 6 人 (1.3%) 。而每次練習時數分佈情形為,不到 2 小時共有 58 人,占 13%;2~3 小時內為 175 人,占 39.3%;3~4 小時內為 200 人,

占 44.9%;4 小時以上為 13 人,占整體為 2.9%。

表 4-1-1

大專排球選手有效樣本結構分析統計表

人口統計變項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232 51.9

女 215 48.1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106 124

23.7 27.7

三年級 89 19.9

四年級 (以上) 126 28.2

球齡 不到 1 年 33 8.6

1~5 年 237 61.7 6~10 年 81 21.1 11~15 年 31 8 16 年以上 2 0.6

(續)

表 4-1-1

大專排球選手有效樣本結構分析統計表 (續)

人口統計變項 人數 百分比

目前球隊擔任位置 舉球手 51 11.5

輔舉 45 10.2

主攻手 117 26.4

快攻手 94 21.2

自由球員 54 12.2 兩個位置以上 82 18.5

組別 公開一級 72 16.1

公開二級 64 14.3 公開三級 108 24.2 一般級 203 45.4

運動績優生 是 105 23.5

否 341 76.3

每周練習天數 1 天 6 2.9

2 天 148 33.2 3 天 161 36.1

4 天 69 15.5

5 天 41 9.2

7 天 21 4.7

每次練習時數 不到 2 小時 58 13

2~3 小時內 175 39.3 3~4 小時內 200 44.9 4 小時以上 13 2.9

綜合上述資料分析結果得知,本研究抽樣之大專排球聯賽排球選手中,男女選 手比例相當,以四年級及研究所、選手平均球齡多為 1~5 年、擔任位置以攻擊手 (主

攻手與快攻手) 、近半數為一般級選手,以每周練習天數多為 2~3 天、每次 3~4 小 時內為主要之群體。

二、結果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男性選手略多於女性,其中男性占整體比例51.9%,女性占 48.1%,此與王澤惠 (1997) 、何全進 (2001) 、陳其昌 (2009) 、陳瓊茶 (2005) 、 盧素娥 (1994) 研究結果相同,然而,也有不少以運動選手為對象之研究是以單一 性別為討論主體 (何建德,2004;陳永祥、黃啟明與陳志豪,2011;黃英哲與季力 康,1994;鍾保明、陳文銓與徐欽賢,2004) ,因此,性別比例之調查主題,可能 會因研究主題、抽樣方法以及運動項目而有所不同,故未來亦可針對不同主題、不 同性別做深入之調查研究。在球齡方面,以1~5年的選手最多,占61.7%,此與過去 研究結果相同 (林昌國,2008;夏淑蓉、盧俊宏,2002;許吉越、王明月,2004;

許瓊云與黃崇儒、林惠美,2003) ,顯示,多數選手約從大學或高中開始接受專項 訓練,球齡較短,而羅玉枝 (2009) 指出,球齡較短的選手,技巧上可能會較不成 熟,故大專排球選手應首重基本動作之訓練,再進而增加組合訓練。在位置與組別 方面,大專排球選手以攻擊手為主體 (47.6%) ,並以一般級選手最多,此與林昌國 (2008) 、夏淑蓉與盧俊宏 (2002) 、陳其昌 (2008) 研究結果一致。在一般級選手 方面,陳其昌 (2008) 也進一步指出,一般級選手因運動自主性較高,因此內在動 機也較高,故為了保持一般級選手的高內在動機與對運動的樂趣及熱情,可採行移 地訓練、友誼賽等方式增進練習樂趣,且可避免因球齡增加而產生運動倦怠。本研 究在運動績優生方面,約占全體選手的四分之一,此結果與林昌國 (2008) 、陳其 昌 (2008) 研究相似,由此可見,具運動績優生身份之選手還是占總體選手少數,

除了公開一級球隊以其為主體外,其他組別隊伍也多為未具運動績優生資格選手 (曾慶裕,2011) ,而林昌國 (2008) 更進一步發現,未具運動績優生資格的選手較 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因此,當教練給予指導時,應該多讚賞選手的表現,讓選 手較能積極參與訓練,在球場上也能因此更有表現。在每周練習天數方面,以2~3 天最多 (69.3%) ,時間則多在2~4小時內 (84.2%) ,此與吳玉真 (2011) 研究結果 相同;邱政鋒 (2011) 研究發現,每週訓練天數3天以下選手的工作取向,明顯高於 4天以上的選手,而每次最適當的訓練時間應為2~3小時;李京展與林耀豐 (2010) 亦 指出,長時間的訓練會讓選手注意力下降、產生負面情緒,且讓選手感覺到來自他

人或是自身壓力活動,使對運動熱情降低,故練習時間不宜過長。適當的練習不但 能使選手技術提升,更可避免產生負面情緒。

綜合以上分析與討論,以性別、年級、球齡、位置、組別、運動績優生身份與 練習天數及時數等人口統計變項分析,大專排球選手訓練天數應該介於 3 天,每次 2~3 小時,並且依照不同組別、球齡與位置,訂定不同的訓練方式與多元的訓練內 容。

第二節 大專排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參與動機現況分析

本節旨於分析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各變項因素之分 布情形,以實際有效樣本所填答之結果進行平均數與標準差之分析,並就分析進行 結果與討論,其內容陳述如下:

一、研究結果

(一) 運動目標取向各因素現況分析

本研究之運動目標取向分為工作取向與自我取向等兩個構面,由表 4-2-1 得知,

自我取向之平均數為 4.07,標準差為 0.69;工作取向之平均數為 3.19,標準差為 0.77;

整體目標取向平均數為 3.68,標準差為 0.56。結果顯示,「自我取向」構面得分落 於「同意」與「非常同意」之間;而「工作取向」構面得分則落於「普通」與「同 意」之間;整體「目標取向」因素得分落於「普通」與「同意」之間。顯示,大專 排球選手在目標取向因素方面,以「自我取向」高於「工作取向」。

表 4-2-1

運動目標取向各因素現況分析表

構面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序

自我取向 4.07 .69 1

工作取向 3.19 .77 2

整體 3.68 .56

(二) 運動參與動機各因素現況分析

本研究之運動參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與外在調 節等五個構面,由表 4-2-2 得知,內在動機構面之平均數為 4.05,標準差為 0.68;

認同調節構面之平均數為 2.92,標準差為 0.90;內射調節構面之平均數為 2.62,標 準差為 0.88;無動機構面之平均數為 2.47,標準差為 0.87;外在調節構面之平均數 為 2.09,標準差為 1.14;整體參與動機平均數為 2.83,標準差為 0.57。結果顯示,

「內在動機」得分落於「同意」與「非常同意」之間;而「認同調節」、「內射調節」、

「無動機」、「外在調節」得分則落於「不同意」與「普通」之間;整體「參與動機」

因素得分落於「不同意」與「普通」之間。顯示,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參與動機因 素方面,以「內在動機」最高,其次為「認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與「外 在調節」,且「內在動機」遠高於其他構面。

表 4-2-2

運動參與動機各因素現況分析表

構面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序

內在動機 4.05 .68 1

認同調節 2.92 .90 2

內射調節 2.62 .88 3

無動機 2.47 .87 4

外在調節 2.09 1.14 5

整體 2.83 .57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得知,本研究之大專排球選手中,對運動目標取向構面得分 高低順序為,「自我取向」高於「工作取向」,整體構面因素得分落於「普通」與「同 意」之間;而對運動參與動機構面得分高低順序為,「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 射調節」、「無動機」與「外在調節」,除「內在動機」落於「同意」與「非常同意」

之間,其餘構面皆落於「不同意」與「普通」之間,整體構面因素得分則落於「不 同意」與「普通」之間。

二、結果討論

由研究結果得知,大專排球選手在運動目標取向因素中,自我取向構面高於工 作取向構面,此結果與陳瓊茶 (2005) 及溫富雄 (2011) 研究結果一致,與何全進 (2000) 及陳其昌 (2000) 略有不同。在何全進 (2000) 研究中,其以國中、高中與 大學之籃球選手為研究對象,跨越三種不同之選手運動階段,而本研究聚焦於大專 排球選手,因研究對象與年齡上有所差異,故研究結果略有不同;而在陳其昌 (2000) 之研究方面,其研究對象僅以女子選手為主,並將其分為四級 (第一級、第二級、

大專院校組、專科學校組) ,而本研究以兩性作為討論,並且分級方式也不同,故 造成研究結果略有不同。

而過去文獻中指出 (季力康,1997;盧素娥,1994;盧素娥、蔣明雄、季力康,

2007;Nicholls, 1989) ,自我取向的選手判斷自我能力多是根據和他人的表現做比 較,常以擊敗對手來表現自己的成功,對目標的掌握不易持續,常會想要逃避;相 較於工作取向選手,以提升自我技術或技巧為成功依準,較不易放棄目標,也較能 持續、穩定成長。此外,盧素娥、蔣明雄與季力康 (2007) 研究中也提到,大專運 動選手的高工作取向者,在成功時會歸因於努力;而高自我取向者於成功時,歸因 於能力。顯示,工作取向者之選手會不斷的努力以達到成功,且不輕易放棄,但自 我取向者選手認為實力與比較為決定成功的要素,遇到挫折時不願努力且容易放棄,

並且較不具團體向心力。然而,本研究結果卻發現,大專排球選手的自我取向高於 工作取向,有鑑於此,應致力培養選手提高其工作取向,灌輸給選手正確的學習與 判斷依準,使選手不以比賽勝利為最終的目標,而以自我技巧的精熟、團隊合作、

階段性目標增進為訓練依準,以提升自我能力而非打敗他人達成手段為運動目標,

如此,不僅可使選手努力不懈、表現穩定、也能令團隊具有較好的凝聚力,進而帶

如此,不僅可使選手努力不懈、表現穩定、也能令團隊具有較好的凝聚力,進而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