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同時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得家庭結構 與功能產生了變化,從傳統的大家庭到折衷家庭,再逐漸走向核心家庭的模式,農業 社會中的家族觀念逐漸淡薄,家庭成員人數減少、婦女的就業率提高、現代社會更因 父母皆須外出工作,無法照顧到幼兒,家庭社會化及保護家人的功能部份被學校、社 會福利機構所取代。同時,工業化促使著人口集中在都市,跟隨而來的住宅空間和生 活費用更是都市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一旦隨著孩子的出生,家中多了個成員,不僅生 活加重了負擔,接連而來的教育問題、教育費用,更是讓很多父母親擔憂養不起小孩。

台灣也無法逃過少子化和老人化時代的來臨。根據內政部主計處(2008年5月14 日)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在2008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二百三十四 萬三千零九十二人,約占總人口數的10.21%,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化指數較歐美 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為低,但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同時,人口資料亦顯示,2007 年出生嬰兒約20萬4千人,出生率再創新低,已屬於世界上最低生育率國家之一。1971 年初婚者平均年齡男為28.2女為22.1歲,2006新郎與新娘的初婚平均結婚年齡分別為 30.7與27.8歲,簡單地說,三十年間,初婚年齡往後延了3-5歲。人口成長趨緩、家庭 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初婚年齡提高,適婚年齢者漸趨晚婚,近年來更加明 顯。

在少子化的趨勢當中,還可以看出另一種現象:獨生子女人數的增加。獨生子女

是指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現象,父母親不但可以將經濟、心智和情感全部都投注在一 個孩子身上,使他們有更好的教育及成長環境,夫妻之間更可以共同撫育孩子,體驗 家庭生活中的另一個階段。所以,愈來愈多年輕人,主張選擇當『頂客族』或只選擇 生一個孩子,還有因離婚率的攀升,也產生不少單親家庭背景的獨生子女,所以未來,

獨生子女的家庭在台灣社會上越來越多,也使得整個社會邁入少子化時代,尤其在都 會地區,獨生子女家庭也會成為社會新家庭的模式。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自從成為正式教師後,就一直待在首善之區的臺北市服務,在都會地區,

單子家庭並不少見,所以班上學生是很獨生子女也是平常的事。隨著少子化的現象,

班上學生人數是一屆比一屆少,但獨生子女學童的比例卻一屆比一屆高。在這幾年的 班級經營經驗的累積,發現班上社交方面較有困難的學生,同儕的接納度低、似乎與 同儕相處互動關係較差,反而是獨生子女佔的比例高一些,身為導師,每天都要處理 學童因人際相處所帶來的問題,這不禁讓研究者思索,難道獨生子女的人際關係是否 真的比非獨生子女要來的差?而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和自我概念環環相扣,這些獨生子 女因為有父母全部的愛,所擁有親子關係更密切,是否會有更好的自我概念?心中的 疑惑,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根據國外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Hall於1898年發表第一篇有關獨生子女的研究《家 中的獨生子女》,指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病狀」(Being an only child is a disease in itself),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此後的數十年間,曾吸引許多教育學、心理學、社 會學、人口學和醫學研究者等,從事有關獨生子女各方面的研究,卻未獲得一致的看 法(張怡貞,1998)。未來,這些獨生子女長大成人後,也會逐漸成為一個較大的社 會團體,很多刻板印象使我們對獨生子女產生負面的觀感,例如:較自私、不與人分 享、不團結、缺乏合作精神…等,相對的,他們的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甚至是否會 產生一些新的社會問題…等相關議題,這些隱藏的危

機,我們應該要先預見危機,重視問題的嚴重性。自己身旁也有許多親朋好友,都只 生一個寶貝。再看看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95年的總生育率為1.12,即每一個婦女 一生只生育1.12個小孩,生母平均年齡為29.2歲,呈逐年上升的現象。95年新生嬰兒 生母屬於生第1胎者占44.6%,35-39歲生母屬於生第1胎者占33.2%,40歲以上生母 屬於生第1胎者占31.8%,顯示頗多生母將屆或已屆高齡時才生育第1胎,故希望其生 育第2、3胎似頗困難!只生獨生子女的夫妻,一定會越來越多。身為教師,在未來一 定會在班上面對更多的獨生子女,我們是否該要打破這些刻板印象?或者該如何協助 這些獨生子女?給獨生子女的父母親一些相關的建議?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綜觀國內學者針對獨生子女的研究,可以發現在 2001 年前並不多見,僅有張怡 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陳如葳

(2001)獨生子女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分享行為相關之研究。在 2001 年以後,

尤其是近三年,大家對獨生子女開始重視,相關的論文如洪信安(2001)海峽兩岸 小學獨生子女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的比較。陳小燕(2004)成年前期在學獨生 子女生活經驗之研究。王先棠(2004)台灣城市成年獨生子女:親子互動、人際關 係、婚育觀念。陳曉楓(2004)學齡前獨生子女的面貌及其母親的教養想法。金熙 善(2005)中國一胎化政策研究。李韋姍(2005)成年前期獨生子女的自我信念、

人際信念與家庭信念之研究。賴佳琪(2005)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雙親教養態度、

學業失敗容忍力、人際問題解決態度之比較研究。詹淑芬(2005)中學獨生子女生 活壓力與自我認同之研究。周靜怡(2006)家庭教育投資對雙親家庭獨生與非獨生 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影響,共計有九篇相關論文。其中,只有張怡貞(1998)、洪信 安(2001)、周靜怡(2006)研究的對象是國小學童,而張怡貞(1998)是針對同儕 關係和父母管教方式做為研究目的,且研究的年代己非近年的事實,洪信安(2001)

則是針對海峽兩岸小學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做比較,周靜怡(2006)

則是針對獨生子女的數學成就做研究。國小學童高年級獨生子女的自我概念與人際 關係相關的研究,目前還沒有人著手進行研究,此為此研究的動機之三。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希望透過國小學童高年級獨生子女的自我概念和人際關

係之研究結果,能對教學上有具體貢獻並作為教育行政機關、教師、家長及未來研 究者的參考,以期有教學相長之效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