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

每個人的心都有個心門,是無法隨意被打開,必須自己先敞開心房去迎接外在 的美好,並積極主動地敲門、接納自己後,才能進一步拓展人際關係。一個不願意 接納自我的人,事實上也不可能去接納他人,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想要有良好 的人際關係,來自正確的自我認識。隨著成長,每個人都會更加瞭解自己,慢慢形 成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自我概念的建立。

陳皎眉(1997)表示,一旦自我概念建立之後,也會更進一步影響我們的社會 行為以及人際關係。舉例來說,一個具有正向自我概念的人,覺得自己是優秀的、

聰明的、前途光明的、討人喜歡的……,於是表現出自信、積極、樂觀、愉快、樂 於與人親近等特質和行為,當然,別人也會樂於與他們接近和交往,因此比較容易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相反地,具有負向自我概念的人,可能覺得自己很笨、很醜、

總是出錯、永遠不會成功、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等,因此表現出自卑、消極、悲哀、

不敢與人接近等特質和行為,當然,別人也會望而卻步,不想與他們接近或交往,

因此也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了。特別是兒童,兒童透過與其年齡相同、地位相 當的友伴所評價的「鏡子」裡,融合修正父母、師長等所傳遞的成人價值觀,為自 己找尋適當的定位,形成自我概念。

Erwin也指出只有當個體理解到有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的時候,自我感才會產 生,也唯有具區分性、獨立性的自我覺知形成後,個體才擁有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

(黃牧仁譯,1999)。同時,在發展社會人際關係的歷程當中,個體藉此反映並對 自我下定義。他同時提到,在青少年探索自我的過程中,身體外表及其吸引力、人 際關係中的相似性是發揮影響力的兩大因素,即身體外表及其吸引力、人際關係中 的相似性會對其自我發展有所影響。

因此,自我概念的建構歷程中,與重要他人及個體的互動影響十分深遠。尤其 在青少年時期,同儕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係,對其自我概念發展更顯重要,在此階 段,若被同儕團體孤立,容易在心理產生一種次等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並不利於良

好自尊的發展;所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是彼此互存互賴的關係。研究者列舉部 份國內相關研究,整理於下表 2-7:

表 2-7 國內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實徵研究 研究者 研究結果

吳芝儀(2000) 認為個體會為自己在同儕群體中找尋適當的「定位」,以形成明 確的自我概念。

郭為藩(1996) 認為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乃是長期的人際關係互相影響的結 果。

張春興(2002) 學生在身心成長及學校生活經驗中,對於自己身心特徵、學業成 就以及社會人際關係等各方面所持的綜合性知覺與自我評價會 形成學生的自我觀念。

陳騏龍(2001) 認為人際的行為與感覺皆源自於一個人的自我觀念,而人際關係 的滿足與否是影響自我觀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陳慶福、

鍾寶珠(1998)

認為個體的自我概念受到生活中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同儕 團體、師長等對個體的接納與否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兒童自我 概念的形成是來自社會化過程及他人的評價,在發展過程中能和 重要他人有正向人際互動,將使之對自我有正向觀念;反之,負 向的人際互動則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及自尊。

楊妙芬(1995) 針對單親與非單親兒童在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研究中,研究結 果發現不論是否為單親兒童,當兒童的自我概念高者,其人際關 係也愈佳。

熊淑君(2004) 當個體對自我有較高的自信與自尊時,在同儕團體中較能運用良 好的溝通能力與社交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反之,當自我 概念較低時,則表現退縮、害羞或抑制等內向型的行為,阻礙與 他人關係之建立與維繫。

從上述的相關研究可以推論,隨著時間,個體會越來越瞭解自己,慢慢形成對 自己的看法,建立自我概念,若發展出正向的自我概念,在團體生活中則會有自信 的表現及較好的社交能力,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反之,個體若發展出負 面的自我概念,行為表現方面通常都較退縮、與他人溝通能力較差,人際關係的建 立也很難有所突破。

第四節 獨生子女特質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生兒育女在傳統的社會中,似乎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但經過時代的變遷,對於 生兒育女的觀念也有極大的轉變,以前的農業社會,因為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口,孩 子要生得愈多愈好,所以男丁生愈多,表示家業愈旺;進入工商業時代後,由於產 業型態的轉變,雙薪家庭的結構使得父母親的角色產生了變化,夫妻生育子女不再 以傳宗接代做為唯一考量,在經濟或其它因素的考量下,可以有自由意願選擇是否 要生孩子,因此,也產生了雙薪卻無子的頂客族,甚至,愈來愈多的父母選擇只生 一個孩子(袁儷綺,2002),而形成獨生子女家庭。

壹、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

美國獨生子女網站中指出,目前美國約有 2000 萬的獨生子女家庭,另外,美國 婦女只生一個小孩的百分比是 20 年前的 4 倍,獨生子女家庭是近年來美國成長最快 速的家庭型態。(Abel,2008)

而眾所皆知的中國一胎化政策,是從一九八○年九月起在全國範圍大力提倡和推 行「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一胎化」政策,目前己經形成了規模近 9000 萬人以上的獨生子女群體。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四二一」家庭結 構(李建民,2000)。在學者金煕善的研究中,所謂「四二一」家庭結構為,獨生 子女家庭有父母兩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對獨生子女進行精心的養育、呵護。

生育率為 1.12,即每一個婦女一生只生育 1.12 個小孩,這些數據也代表生育率都 接近獨生子女。

綜合上述,世界各國獨生子女家庭都是呈現增加的趨勢,除了中國是因為實施 一胎化政策的關係,其它各國的夫妻卻是自然的只生一個小孩。而讓家庭規模變小 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晚婚所造成生育不易,有些是因為教育費用高而不敢多生,

有些是因為育兒的觀念改變,寧可重視孩子的「質」而不是「量」,有些是因為擔心 下一代的生長環境、能源耗盡問題而不敢多生。

貮、獨生子女的影響

在學者金煕善的研究中,中國大陸在一胎化政策下產生的「四二一」家庭結構。

所謂「四二一」家庭結構為,獨生子女家庭有父母兩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對 獨生子女進行精心的養育、呵護。對夫妻而言,上有老、下有小的擔子不堪重負;

對於位倒金字塔底端的獨生子女而言,同時贍養6位老人的前景更是令人談之色變。

從2003年起,每年都會有數百萬的獨生子女人群陸續進入結婚期,儘管不是所 有的獨生子女都會形成“雙獨婚姻",但肯定會有相當比例的“雙獨婚姻"出現,

成規模的“四二一"結構開始變為現實並逐步累積成多,大量核心家庭的可能解體 而產生另一種新型家庭。

除了「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影響外,與生育率下降相關的就是人口老齡化的 問題,當孩子生得少、平均壽命又延長的雙重效果,導致人口老化的問題日趨嚴 重。老齡化的現象將會帶來經濟、社會,以及未來的發展嚴重的影響。

就經濟、社會層面來看,當一個國家人口老化太快,勞動力必然產生不足,

勞動力一旦不足,便會導致工資上漲,不利出口;或者必須大量引進外勞,引 動社會變遷,甚至出現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張瓊芳在台灣光華雜誌的「全球嬰兒 荒」文章中,提到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前副局長張明正指出,老年人口增加太快對社 會非常不利,不僅醫療支出驚人,總體生產力也會萎縮,老年人多、年輕人少也會 帶來扶養負擔過重的壓力。台灣目前大約是八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推估到民國一

四O年,將形成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的情況。

根據張瓊芳推估,生育率下降十年左右就會對學校的規模產生影響;二十年後會 影響產業的勞動力;三十年後會進一步影響下一個世代的出生率;六十年後則退休 人數也會產生變化。文章中從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門委員王玲所做的人口推計報告 指出,我國六至二十一歲的學齡人口比例將逐年遞減,由 2001 年的百分之二十四,

五十年後將遞減至不到百分之十五。其中國小學童將減少四成,國中、高中減少百 分之三十八,大學階段的人數減少一半,屆時可能出現嚴重的「學子荒」,事實上,

學校招不到學生的情況已逐漸出現。就研究者所任教的國小班級數與小一新生就讀 人數,在 96 學年度已減一班,預估明年恐再減班。因少子化減班的這個問題,現已 在公立國小開始產生,相信再過幾年,也會影響到國、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生人數。

綜合上述,獨生子女所帶來的,不單單只有個人人際關係、父母親教養的問題,

甚至還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教育層面。大陸的一胎化是政府強迫的政 策,而台灣卻自然而然走向一胎化?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晚婚造成的生育率降低、

養兒育女觀念的改變…等。日前經建會提出第三胎減稅或發放津貼等方案,就是鼓 勵國人能生育,在鼓勵生育同時還要增加人們生育的意願,做好完善的托嬰制度,

考量日後的老人問題,年金制度、社會安全制度都應及早規劃,才能更進一步妥善

考量日後的老人問題,年金制度、社會安全制度都應及早規劃,才能更進一步妥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