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著經濟結構轉變和社會型態的快速變遷,每個人的壓力是逐漸上升。臺灣又是高工時的 社會,很多累積的情緒漸漸得不到正確的舒壓而失控。從新聞報導上常常可以看到犯罪年齡層 的下降,一般學齡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層出不窮。從教育部 2009 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 報告(2010)中清楚指出,除了疾病事件最高,其次就是校園的意外事件,而其中意外事件中學 生自殺(傷)發生的月份以 3、12 月為最多,5、9、10 月次之,其原因可能就是學生課業壓 力大,造成情緒不穩定;或正值畢業前夕及新學期的開始,學生面臨升學與就業或新同儕與學 習等多重困擾,焦慮與壓力增多,使情緒上不穩定,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和行為。

情緒是一種綜合反應,不只具有強度,還有其獨特的反應模式,包括環境、生理、認知和行為 層面(引自呂有仁、李淑芳,2011), 一般學齡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大多伴隨著課業與人際關係 而來,雖然我國政府試圖想減輕國人工作課業上的負擔,在2001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周休二 日,將原本一年只有90多天的假期增加到了100多天,法令上的轉變看出國人的休閒意識高漲,

但是不代表著國人的生活品質因此而提升。假期增加感覺個人可以之配使用的時間變多了,學 生的假期也該隨之增加,但是人民的休閒素養卻持續地落。可能的原因如下:一、過分強調工 作;二、不了解解休閒;三、缺乏休閒的技能;四、缺乏休閒參與的機會。正因許多人不了解

「休閒」的意義,且仍被「勤有功、嬉無益」或「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傳統思維深深影響而減 少很多休閒機會。根據教育部2001年調查摘要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於放學後參加校外補習的 課程比率為56.4%,表示一百人中有57個人回參加校外補習,而補習項目中以「課業輔導、外

語及電腦」等靜態性活動有70.3%為最高,動態性的運動類與舞蹈類只占了6.8%。這說明了,

即使多了許多假期,一般大眾還是無法擺脫重文輕武的舊價值觀,學齡青少年無法因此釋放更 重的壓力,無法自由將課外的休閒時間做妥善的安排與規劃。

一般人總認為有高 IQ(Intelligence Quotient ),個人的成就就一定高,實際上兩者不 一定畫上等號。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稱讚別人危機處理的應對很好,他有很高的 EQ(Emon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EQ 也就是情緒智力,是個體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使 用語文或非語文的方式來判斷和表達,調整自我的思緒和反應,且能使用情緒的訊息來解決所 預到的問題(張家羚,2009)。哈佛大學的教授 Goleman 認為決定人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是由 20%IQ 和 80%EQ 而組成的(張美惠譯,1996)。人們追求的課業成績不過是成功的 20%IQ,真 正會影響未來發展的 80%EQ 卻被人時常忽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坊間的勵志書籍和事業有成 的創業經驗談,不是只有卓越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就夠,還需要有挫折容忍力,圓融的人際互動,

最重要的是有樂觀進取的態度和對未來抱有希望的人生觀,如在「態度決定高度」一書中,也 藉由 Goleman 的觀點,舉出了許多職場人士因為改變了自身的情緒智力而成功的例子。甚至我 們可以反觀現在社會上有所成就的人士,在學校求學時不一定是成績最頂尖、最優秀的,甚至 有些學歷只有國小畢業。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卻能夠成為勝利組,這都是因為他們本身的情緒 智力培養得好,能夠帶領他們走過任何的低潮,包容各種變化和挫折,所以才能達到理想的目 標。

因此,我們應該跳脫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狹隘思維,20%的 IQ 是天生的我 們只能彌補無法強求,但是 80%EQ 是可以透過各種活動培養訓練的。培養情緒智力的方法,

高曼認為要先學會批評的藝術,才有適應多元文化的能力。而這不是閉門造車的專研書本就能 學來的技能,是需要透過團體活動,人際交流才能夠不斷的修正自我。因此休閒活動的參與就 顯得特別的重要。

國小階段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重要的是建立生活態度、人際關係的學習、閱讀及學習興趣 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對於正逢人生關鍵性轉換期的兒童及青少年來說,由於長期處在 課業負擔及升學壓力之下,沒有足夠空間舒展身心,反而容易去從事妨礙身心及具危險性的活 動(黃金柱,1999)。

此外,我們可以看看學童休閒活動的演變,黃薇如(2005)休閒參與前三名是看電視或錄影 帶、閱讀書籍、聊天,但是到了鄭淑仁(2007)的研究後卻發現了學童最喜歡的休閒參與前三 名變成了電腦遊戲、球類運動、戶外活動,電腦遊戲竄升第一名,會有這樣的轉變可能是學童 擁有電腦的比率越來越高,加上聲光效果十足的線上電腦遊戲非常吸引孩子,這也是為什麼孩 子會選擇一直坐在電腦前面,而不選擇出門,這使孩子的休閒活動越來越偏向靜態,不夠多元。

如果一直持續在「娛樂性」休閒活上,「社交性」休閒活動的參與度很低(徐明書,2006)。「社 交性」休閒活動著重和別人互動,但兒童寧願選擇在線上跟人用網路聊天,也不願意跟朋友打 電話或面對交談,這樣讓學童欠缺和別人真實互動的機會,個性會比較冷漠,情況跟我們所期 待孩子能有圓融的人際關係背道而馳。

貳、研究動機

對兒童來說,休閒活動是兒童生活重心的一部分,許多成年後的休閒類型都是在兒童期間 養成的(趙庸臺,2005)。Neulinger(1981)認為在八歲至十二歲之間的兒童,主要是建立次級 的依賴關係,此一階段的依賴對象是同伴,並且在和同伴的競爭與合作學習過程之中,學習與 同伴相處的意義和目的,而這樣的認知和態度對於未來的休閒態度有很大的關係,會產生將來 如何看待休閒。Bammel 與 Burrus-Bammel (1992) 指出參與休閒活動對個人有心理、生理、

鬆弛、教育、社交、美學等六項效益。呂有仁、李淑芳(2011)的研究資料也指出青少年參與 正當休閒活動可以穩定個人情緒、增進人際關係、也肯定休閒活動對於青少年的情緒調適、發 展社會化等貢獻也有助於紓解課業壓力、生活適應,及獲得愉快的經驗。因此,瞭解目前臺東 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的種類及休閒參與的現況,乃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眾多的休閒參與已被証實有助於個人的情緒智力,而且休閒的養成大多會奠定在國小至國 中階段。學齡兒童在休閒活動的選擇上面,老師可藉由外在誘因來增強學童參與相關活動,也 擴大學童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和次數(徐明書,2006)。選擇正確的休閒活動參與,培養孩子 的情緒智力是身為老師應該注意的。因此,瞭解目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的休閒參與會如何影響 情緒智力,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也明文指出,國小教師肩負著休閒教育指導者的身分。

研究者本身服務於臺東地區的國小,知道臺東是地理狹長,多族群的縣市,所以每個地區的風 俗民情不盡相同。知道原住民小朋友樂天知命,對於從事休閒活動比較積極,但是對於原住民 孩子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極為稀少。所以希望藉由本研究增加不同區域和族別的背景變項,分 析不同背景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及其情緒智力的相關性,乃本研究動機之三。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以問卷調查法來瞭解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休閒參 與與情緒智力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休閒參與與情緒智力上 的差異情形,以及探討兩者間的相關情形,希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讓臺東地區的家 長或教育單位能更重視不同孩子的休閒參與,並且能夠提供相關參考給第一現場的教師,讓他 們能夠規劃更適合臺東不同地區學童的休閒活動,使學童的休閒項目不會過於偏頗。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