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工具,除基本資料外,共包含三個量表:第 一部分為「情緒管理量表」,第二部分為「教師自我效能量表」,第 三部分為「師生衝突因應量表」,各項目之內容敘述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

本部分旨在調查國小教師的現況資料,共有5 題:

(一) 性別:男生與女生兩項。

(二) 年齡:20-30 歲、31-40 歲、41-50 歲、50 歲以上等四項。

(三) 職務:級任、科任與教師兼行政等三項。

(四) 教學年資:5 年以下、6-15 年及 16 年以上等三項。

(五) 最高學歷:師專、一般大學、師院師大或大學教育、研究所 40 學分班、研究所等五項。

二、情緒管理量表

本量表是採用周世娟(2004)所編製之「教師情緒管理問卷」,其理 論架構依據情緒心理學、心理治療學派與情緒智力等三個觀點,並參 考相關研究文獻所編製之情緒管理問卷,再依實際班級情境及專家意 見編製而成,將其內容分為「情緒的覺察」、「情緒的表達」與「情 緒的調整」三個層面,符合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向度。研究者徴詢編製 者的同意並取得同意函後,採用為本研究測量教師情緒管理變項之工 具。

(一) 測驗內容

本量表內容分為「情緒的覺察」、「情緒的表達」與「情緒的調 整」三個層面:

1. 情緒的覺察:教師能藉由心理或生理狀態,正確地覺察自己與學生

的情緒訊息、類型及意義,並能了解可能產生的結果。

2. 情緒的表達:教師能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並根據當時的情 境,適當地表達自己與學生的情緒。

3. 情緒的調整:教師能採取心理、生理或行為等調適策略,掌握並調 整自己與學生所引發的情緒,轉化情緒,使身心獲得健康與平靜。

(二) 計分方式

本量表之計分採用 Likert 五點式量表,計有「完全符合」、「大 致符合」、「部分符合」、「很少符合」、「完全不符合」五種選項,

計分是依序為 5~1 分,其中第 1、2、3、4 題為反向題,以反向 1~5 分來計分,得分越高,情緒管理能力越高,反之則越低。

(三) 信度與效度

本量表經項目分析及因素分析後,採用Cronbach α 係數來考驗其 內部一致性,「情緒的調整」分量表為.8947,「情緒的覺察」分量表 為.7620;「情緒的表達」分量表為.6611;總量表的Cronbach α 係數 為.8937。

本量表之建構效度採用因素分析法,以最大變異數進行正交轉 軸,考驗其效度。編製者選取特徵值大於 1 的因子,分析後抽取因素 負荷量大於.30 的題目並將之分為三個因素,共選取 28 題,累積解釋 總變異量為44.297%。

三、教師自我效能量表

本研究之「教師自我效能量表」是採用簡玉琴(2002)所改編之「教 師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主要依據 Gibson 與 Dembo(1984)為量表 架構,並參考研究學者觀點及相關教師自我效能測驗問卷編製而成。

其內容向度包含「個人教學自我效能」及「一般教學自我效能」兩個 層面。研究者徴詢編製者的同意並取得同意函後,採用為本研究測量 教師自我效能變項之工具。

(一) 測驗內容

本量表主要依據理論基礎及相關文獻研究,區分為「個人教學自 我效能」及「一般教學自我效能」兩個向度,每個向度含八項評鑑指 標,共計16 題,測驗內容說明如下:

1. 個人教學自我效能:意指教師本身所具備的教育專業能力及技巧,

有助於教師在專業角色扮演稱職的自信程度,亦即教師對於個人教 學能力的評估。

2. 一般教學自我效能:意指教師受限於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不利 的因素,卻對教學能對學童的學習與行為產生助益抱持信心,亦即 教師預期自己的教學工作所能影響學生學習的程度。

(三) 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的四個連續選項,依序給予4-1 分,其中第 8、第 15 及第 16 題為反向 題,計分方式為 1-4 分,量表總分表示整體之教師自我效能,得分越 高表示教師自我效能感越高。

(四) 信度與效度

本量表在「個人教學自我效能」分量表的信度分析為 Cronbach α 係數.7809;而在「一般教學自我效能」分量表的信度分析則為.6755,

總量表的Cronbach α 為.8034。

在效度方面,本量表採用主成份分析因素,以特徵值大於一為選 入因素參考標準,其中「個人教學自我效能」抽取一個因素,特徵值 為 3.375,可解釋個人教學自我效能 42.19%;「一般教學自我效能」

抽取一個因素,其特徵值為 2.535,可解釋一般教學自我效能 31.69

%。此外,本量表另以孫志麟(2001)之「教學自我效能量表」為效 標問卷,在求取效標分數後,再以「測驗分數」與「效標分數」的相 關係數來考驗其效度,在「個人教學自我效能」分量表的效標關聯度 為.626;「一般教學自我效能」分量表的效標關聯度為.477,總量表 為.641。

四、師生衝突因應策略量表

本研究之「師生衝突因應量表」是採用方怡靜(2007)所編製「師生 衝突因應策略量表」,該量表參考李露芳(2002)的「師生衝突情境問卷」

並依據教學實務修改而成。研究者徴詢編製者的同意並取得同意函 後,採用為本研究測量高雄市國小教師之師生衝突因應策略。

(一) 測驗內容

本量表以「關心自己需要被滿足的程度」及「關心對方需要被滿 足的程度」為架構,依處理師生衝突的五種行為模式區分為五個分量 表:「逃避」、「整合」、「折衷」、「討好」、「支配」。每個分 量表有3-7 個題目,全部為正向題。其各別之內涵如下:

1. 整合:教師或學生的需求同時高度重視並得到滿足,雙方有機會 表達其意見與看法,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

2. 討好:教師不關心自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但卻高度關心學生的 需求是否被滿足,消極的安撫學生,以維持一和平共存的狀態。

3. 支配:指教師高度重視自己的需求,為了達到目標卻不顧及學生的 需求是否被滿足,藉由權力位階讓學生服從。

4. 逃避:指教師和學生的需求都沒有被滿足,忽略衝突的存在而不理 會其發展,教師未達成自己的目標,也不滿足學生的需求。

5. 折衷:指教師會在自我和學生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雙方皆有所 退讓而求得一個彼此均認同的結果。

(二) 計分方式

本量表的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點量表,從「從不」、「很少」、

「有時」、「經常」、「總是」的五個選項,分別給予1-5 分,得分越 高,表示其因應策略使用越頻繁;反之則越不頻繁。在五個分量表 中,得分最高者表示在師生衝突因應策略的處理以該策略為主。

(三) 信度與效度

本量表經方怡靜(2007)施測後,以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 係數表 示信度,「逃避因應策略」分量表的 α 係數為.6732;「整合因應策 略」分量表的 α 係數為.7732;「折衷因應策略」分量表的 α 係數 為.6332;「討好因應策略」分量表的 α 係數為.6924;「支配因應策 略」分量表的 α 係數為.5132;總量表的 α 係數為.7230。

本量表的效度以建構效度表示,經因素分析後得其五個分量表之 解釋變異量為「逃避因應策略」18.67%、「整合因應策略」11.15%;

「折衷因應策略」7.25%;「討好因應策略」5.87%;「支配因應策略」

4.66%;五個量表可解釋全部量表的 47.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