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本研究旨在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分析實務專家觀點,提出實際應參考用模 式。依據研究過程,擬將研究設計為建構、專家觀點與實務應用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建構。先藉由彙整運動城市發展相關文獻,透過 文獻分析法彙整成為專家訪談問卷初稿,內容包括指標構面及指標類目,經送請專家檢 視後,作為訪談法專家意見收集之工具,其目的在於建構本研究質性資料蒐集之訪談工 具,作為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內涵的參照。

第二階段為專家訪談。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將第一階段建構的指標構面及類目,

編製成為「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訪談問卷」,以專家者觀點為基礎,先送請受訪專家參 考,再應用訪談法蒐集其觀點,進而透過與相關文獻比較綜整結果,析論指標內容的完 整度與適用性。

第三階段為指標實務應用模式建議。首先就本研究建構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

在未來實際應用的可行性,參考理論架構、專家觀點與社會發展趨勢,由研究者先歸納 出實務應用模式,提供各城市推動全民運動及市政發展願景的學術參照。本研究之研究 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50

(二) 混合方法取向研究之限制

對於採用混合方法取向的研究者而言,一個計畫因為要收集質化與量化兩種資 料,並加以分析,因此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研究者要再加強歸納資料的能 力,同時對於分析邏輯和整合能力也要有更深入的能力。同時在使用混合方法策略前 先參考 Crewell 的策略選擇標準(如表 3-2),可減少研究執行的阻礙。本研究採用文獻 分析及訪談法混合取向進行研究,嘗試在紙本及媒體等靜態文獻中,綜理研究目的的 脈絡及結構;再透過動態訪談的質化研究歷程,蒐集專家對研究目的的主客觀意見,

歸納為本研究的結果。

表 3-2

決定混合方法取策略探究的選擇

執行 相等 整合 充足

非連續同時 質化 資料收集

先連續質性 質化 資料解釋 不足

先連續質性 量化 使用某種結合

資料來源:整理自“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張宇樑、吳摍椒譯,

臺北市:學富文化。(Creswell,J. W., 2003),219。

二、文件分析法

文件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是質性研究方法種的一種,又稱為內容分析法。研 究者透過文件資料蒐集,有助驗證訪談所得資料。對於來源不同的資料,也可交互驗證,

相互校正,以提高質性研究的可信度(潘淑滿,2003)。此方法根據既定的研究目的或課 題,經由蒐集與分析相關的官方文件、媒體資訊、調查報告、產業動態等資料,能全面 地、正確地掌握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蒐集內容力求豐富而廣博,再將所得資料,

經由資料統整,進行分析事件淵源、原因、背景、影響及其意義等的歸納。首先,針對 本研究之目的,先進行下列文獻蒐集,再經由整理、分析、歸納,做為臺灣發展運動城

市因素內涵的分析,及建構其指標內容之依據。蒐集文獻資料及文件為:

(一)城市專業,城市品牌、城市競爭力指標及運動賽會與城市再造的相關文獻。

(二)應用未來學中城市發展理論的相關研究。

(三)國際運動城市典範個案實例及運動城市評選指標相關文獻。

其次,由於國際間發展運動城市重點與指標具有差異性,研究者於執行專家訪談問 卷前,首先對相關文獻進行初步分類,進而編製運動城市發展指標建構專家問卷初稿,

再經由訪談過程,商請專家針對問卷內容進行專業意見表達與建議的提供。

學術研究上,將文獻分析法分為概念的分析、編纂、描述性敘述、詮釋性分析、比 較分析、普遍化分析等六種途徑。其用意主要在解釋某特定時間內,某現象發展的情形,

是有關於人類各種交往傳播紀錄之研究(王文科、王智弘,2014;林秀雲,2013) 。因此 本研究先以文獻歸納分析後提出十項初步指標重要面向為基礎,參考文獻綜整結果分為:

(1) 政策支持面向,(2)財經支持環境,(3)法律規章內涵,(4)運動專業組織分佈,(5)運動 賽會活動,(6)市民運動參與與支持,(7)運動產業發展,(8)運動設施條件,(9)城市的運 動意象,(10)永續經營管理計畫與實踐等,共計十個參考面相元素,配合融合歐盟運動 城市獎章的典範效標為架構,設計為訪談大綱(如附件二),及後續訪談文字稿紀錄、分 析的依據。編製的半結構式問卷為「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訪談大綱」。

由於訪談採用質化研究途徑,為進行信度檢驗,研究中實施「交互評分者信度」做 為信度檢驗方式 (王石番,1992),以半結構訪談問卷題項為分析單位,配合待答問題,

邀受訪學者檢視文字稿之正確性,提供研究者檢視。繼而,研究者根據第二章文獻綜整 隻重要結果,與理論之參考,經由對研究主題、內容、編碼方式與歸納程序,進行一致 性反覆檢證後,依照主題式編碼,進行質化資料的解析,做為研究內容與信度的建構。

二、半結構式問卷訪談

訪談法廣為質性調查研究所應用。當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處在開放與彈性的情境之 下,透過面對面,且有目的性的互動對話,對訪談內容進行溝通與討論,做為研究資料 蒐集的一種研究方法。經由此一訪談過程,可瞭解研究參與者(受訪者)對於此特定研

52

究議題之經驗、感受與觀點 (鈕文英,2013) 。

本研究在訪談前、中、後,研究者對質性研究資料飽和度進行確認過程如下:

(一)首先,研為達成最完整的訪談資料收集,需充分理解到為建構事實,研究者不只需 要單一資料來源,而是需要多元的蒐集研究來源,包括事前對參與者的專業度的了解,

事前讓參與者對受訪內容理解,及訪談當下,透過研究者與參與者在題項釐清,都是重 要的步驟。

(二)其次,在研究者與參與者來回地問答中,研究需反覆提醒參與者對回應內容的確認。

直到當參與者自覺已完成受訪題項時,研究者進行再次檢視與確認,藉此確定參與者當 下對資料完成度的認同,以及參與者可能經由手稿或相關參考文件的提供,做為補充訪 談資料的參考。

(三)訪談果後,於一周內提供訪談逐字稿給參與者確認,經其確認同意後,進行編譯與 整理成研究結果的依據。期間如有發現受訪內容不足,或衍伸出需在確認之問題時,經 參與者同意,再進行電話訪為面訪,務必到資料充足,能回應待達問題時,始確認為訪 談資料飽和。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乃緣於此研究主題為專業領域研究,需要能在承接研究 目的的主軸下,透過動態的交流互動,進行開放且具有客觀性的觀點資料之蒐集,幫助 受訪者可充分反映對問題的具體意見。在實施訪談時採用面訪方式,每位受訪的參與者,

以一次訪談、訪談時間約 30 分鐘至 1 小時為原則。訪談前先將訪談大綱寄給受訪參與 者,以配合其時間,於受訪對象選擇的地點,進行面對面訪談。訪談時,先徵得受訪對 象之同意,才進行錄音,同時以紙筆記錄做訪談內容的初步記載。訪談進行時,研究者 根據受訪對象回答內容與氛圍,適時調整提問速度與題序,透過與受訪對象持續進行的 溝通過程,反覆釐清對問題的觀點,以及對問題意識的互動回應。

訪談結束後轉謄文字稿,於一周內回送給受訪者協助檢視與修正,幫助資料傳達準 確性,俾利資料分析與結果之精準撰寫。訪談資料有缺漏時,參考受訪者意見,取得許 可,以電話方式進行第二次訪談,務必達成資料的飽和度。由於,訪談為質性研究重要 的資料收集技術,研究者對於與參與者間的連續狀態,須建立共識與互信,透過知情同

意書簽署外,在實地訪談時也要內化研究目的,當研究進行時,要以各種方式融入當下 的情境,同時也要帶著我是一位研究者的想像符號,不論與參與者如何接觸,這個符號 會提醒,「我來此的主要目標是為蒐集資料,我現在所做的一切,是否與蒐集資料有關?」

(李奉儒等,2001)因此,基於研究問題的探究,研究者於研究期間進行三階段的資料蒐 集,敘述如下:

(一)首先參考文件分析、理論及歐盟的效標範例,建立指標構面及內涵。於計畫口 試時提出「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十個指標參考面向,經徵詢口試委員觀點,

取得同意後,應用於指標構面及指標類目的歸納參照,再結合效標案例「歐盟運動城市 評選指標」內涵,及本研究界定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定義問題之題項,編製成半結構式 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專家訪談大綱」(如表 3-3 ),作為蒐集專家們的意見 陳述與觀點的工具。

(二)研究第二階段期間:為確立建構指標內涵的完整度,與可實際應用於本土市政實 務之可行性,採用半結構式問卷訪談法,以「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訪談大綱」

為工具,內容分為五部份:

第一部分、研究參與者資歷;第二部分、臺灣發展運動城市的意義及相關因素的內涵;第 三部分、臺灣運動城市發展指標的實務應用;第四部分、專家觀點的指標重要性與臺灣 城市現況;第伍部分:受訪者(研究參與者)的建議。

藉由受訪參與者之專家觀點,探討指標內涵的適切性、重要性與現況。本階段邀請 6 位曾為地方市政管理規畫者或中央體育部門主管,進行專家訪談。由於指標在第一階 段初步建構完成,因此,在已完成的指標類目結構下,採用半結構式問卷進行訪談,能

藉由受訪參與者之專家觀點,探討指標內涵的適切性、重要性與現況。本階段邀請 6 位曾為地方市政管理規畫者或中央體育部門主管,進行專家訪談。由於指標在第一階 段初步建構完成,因此,在已完成的指標類目結構下,採用半結構式問卷進行訪談,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