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博士學位論文.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 研 究 生:蔡秀華 指導教授:鄭志富. 中華民國 106 年 8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 2017 年 8 月 研究生:蔡秀華 指導教授:鄭志富. 摘 要 臺灣近年來積極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但賽會過後的資產與運動文化延續,成為 更重要的課題。目前臺灣本土仍未建立系統化的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從永續的觀點,需 要有策略性的指標做為城市運動政策的依循。本研究透過歸納城市專業化,到城市競爭 力的提升策略,綜整國際運動城市發展成功案例,嘗試從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雙向思 考,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做為本土發展區域運動特色的參考。因此,本研究目 的在探討運動城市發展的意義及相關因素的內涵,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並提出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應用模式與建議。應用混合方法取向,透過文件分析法及專家訪 談法,進行結合量化與質化的研究。 研究發現:一、運動城市發展須重視城市區域特性、定位及運動城市意義的再思考。 其相關因素包含了政策與常民生活需求,且被歸納在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兩個面向中。 二、本研究建構出臺灣發展運動城市前導指標為:城市的運動政策現況等 6 項構面,向 下開展為 22 個指標類目。三、未來指標應用模式建議作為城市運動政策智慧化管理、 本土運動城市評選制度建立,及城市運動施政成果檢視之用,朝向成為衡量市政發展的 工具作驗證。後續研究建議納入市政領導者的決策觀點,探討不同行政領導位階及專業, 對臺灣發展運動城市觀點之異同。在管理實務上,建議可做滾動修正,參考區域文化特 質,進行個別指標適切性的修訂,並透過各項績效衡量理論的應用,進一步以實證研究, 發展指標為可供量化評量的工具。. 關鍵字:城市專業化 、都市再發展、城市競爭力、運動賽會 iii.

(3) A Study of 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Sport Cities in Taiwan. August, 2017 Student: Tsai, Hsiu-Hua Advisor: Cheng, Chih-Fu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has trying to bid for international mega sport competitions for the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legacies and the continuity of sport culture are more important issues. At present, there are not yet established systematic indicators for developing of sport city in Taiwan, but from a sustainable point of view, the strategic indicators for developing sport city are necessary.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city specialization,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cit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tegrating the successful exam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port city, this study used two-way thinking from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the 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sport city in Taiwan which could b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cit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relevant factors, and to construct the 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sport city which pu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model and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sport city in Taiwan. The research applied the orientation of mixed metho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s: First,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 citie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relevant factors should value the rethinking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urban orien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 cities. Through the strategic planning, the indicators could be presented separately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orientation from the category of policy and the needs of ordinary people. Second, this study constructed the leading indicators of developing sport cities in Taiwan which included the urban sport policy status of iv.

(4) 6 major projects, down to carry out 22 indicators category. Third, the future application model recommendations could be used as urban sport policy intelligent management, local sport cities selection system, and the use of urban sport governance results, towards a measurabl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ools for verification. As to th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follow-up researchers, it was proposed to incorporate the decision-making views of the municipal leader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aders and the professional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ity of Taiwan. In terms of management practice, rolling correction was to suggest and the amendment of individual indicators by referring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lso,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eory,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c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tools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Key Words: city specialization, urban redevelopment, city competitiveness, sport events. v.

(5) 謝 誌 秋蟬唧唧,晨風徐徐。暑意跟著窗前的天光,淡了幾分霸氣。我的早起晨讀,也隨 著這八年學習的光陰,走進篇篇回憶裡,填滿在開懷行旅與每一段珍貴的相遇。那段研 究的路,看過的書,一起努力的友誼,冉冉地,用傾著臉的笑意,跟我說著…再別!揮舞 的手,牽著的手,擁抱的瞬間,滿滿是溫暖的支持,迴繞在我身邊。此時,桌前,升起 的咖啡氤氳,就當成是我誠意的酒盞,敬向每一位研究途中的貴人:敬愛的師長,熱情的 摯友們,陪伴的夥伴和一直用行動支持的親愛家人。 學涯燈塔~我的指導教授鄭志富博士,是學習歷程的領航者! 回首八年來,塵奔於 後,遠望風采,追著的,看著的,都是恩師穩健的背影。老師溫潤的性格,一絲不苟的 理性,卓然天成的大師風範。在學術與為人處事上,總不忘帶著幽默地說著嚴謹的要求, 時而,在讀書會堅守大家長的職責,諄諄訓勉。時而,遙望北海道,說著下一季充滿期 待的學術會議之旅。晶亮有神的學者之眼,喚起我慵懶靈魂的鬥志,滿心感謝! 如說博論如一座島嶼的形成,那必有千般浪花沖激,呼嘯來去的風雷淬鍊,才能架 築起智慧的磯岩。此際,感謝口試委員許義雄教授智慧的啟引,總在我潦亂篇章,理出 哲思的路,助我安心前行。康世平教授,如父執輩般諄諄不倦的陪同思考。張至滿教授 理性而堅定的提醒,笑靨以待地傾囊相授。臺大城鄉所林建元教授百忙中,為我計畫錠 下安心基石,提供城市規畫專業的觀點。嘉文學長阿莎力的相挺,在我卡關的時刻,總 會伸出最有力的拳頭說“讚啦!”的豪情,誠摯敬謝!也要感恩臺大同仁與體育署長官 的關愛,田文政老師、房瑞文局長和錦雀每一句熱誠又給力的話,您們讓我有機會在應 用實務裡做價值的驗證。而鄭門夥伴們,在每一次有聲無聲的默契裡,謝謝大家不忘給 我“愛的發電力”!對於報考博班的引路人碧琴學姊,您寫著鼓勵話語的簡章,是我此 刻心中最難忘的記憶。那群關心溢於言表的臺大田徑隊員們,也謝謝陪伴!我壓線啦^^ 天光漸明,院裡桂花香。感念雙親及瑞福、郁喬和宥瑋那最美好的支持,謝謝! 蔡秀華. 謹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2017 年 8 月初晨 vi.

(6)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問題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5. 第六節. 研究限制…...…….………….………………………………………………6. 第七節. 研究內容與概念架構 ....……………..………………………………………7. 第八節 重要名詞釋義….…………..………………………………..…………………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 一 節 城 市 專業 化與 國 際 競爭 力 .… . .… … … …… … ……… … … …… . 11 第二節 運動賽會與城市發展...…………………………………..……22 第三節 運動城市指標......………………………………………………27 vii.

(7) 第四節 本章總結…………………………………...…..…..………..……43. 第叁章. 研究方法….…………………………………………………………46.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6. 第二節. 研究流程….....………………………………………………………………4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49.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55. 第五節. 研究工具…….……...……………………………………………………57. 第六節. 研究工具之信實度……….….……………………………………………59. 第七節. 研究資料處理…….…….…………………………………………………61. 第八節. 研究倫理議題 …..………….……………………………………………6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64. 第一節 發展運動城市的意義及相關因素的…..…………………… 64 第二節 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76 第三節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應用模式與建議…..…………………9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6. 第一節 結論…...……………………………………….……………………………...96 第二節 建議...…........…………………………………………………………………98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100. 引用文獻 ……...……………………………..…………….………………………….102 附錄….....……………………………………………………………………….…107. viii.

(8)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重視城市競爭力指標之異同點...................................................................... 16. 表 2-2 國、內外城市競爭力評比要項綜整.......................................................................... 16. 表 2-3 歐盟運動城市評選指標與臺灣運動城市調查主要因素比較.................................. 34. 表 2-4 荷蘭鹿特丹市運動政策之推展內容表列.................................................................. 36. 表 2-5 倫敦奧運申辦計畫表.................................................................................................. 40. 表 3-1 混合方法取向研究的特質.......................................................................................... 49. 表 3-2 決定混合方法取策略探究的選擇.............................................................................. 50. 表 3-3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之研究訪談之專家代表性.................................................. 56. 表 4-1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初步建構的指標內涵.................................................................. 77. 表 4-2 歐盟運動城市評選指標內涵...................................................................................... 79. 表 4-3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內涵(研究者建構之訪談綱要資料) ................................... 80. 表 4-4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構面重要性與現況分析(專家觀點)………………………82. ix.

(9) 圖 次 圖 1- 1 研究概念架構圖........................................................................................................... 8. 圖 2- 1 都市競爭力表現概念................................................................................................. 15. 圖 2- 2 前瞻的未來思考模型.................................................................................................. 20. 圖 2- 3 城市未來的三角關係................................................................................................. 21. 圖 2- 4 文化結構二重要性觀點………………..................................................................... 32.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47.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48. 圖 4- 1 6 項構面重要性與現況比較....................................................................................... 81. 圖 4- 2 22 項評估指標重要性與現況比較............................................................................. 84. 圖 4- 3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概念架構............................................................................. 86. x.

(10) 第壹章. 緒. 論. 本章旨在陳述研究概念形成與動機,引據相關文獻脈絡,提列具體研究目的與研究 問題,並描繪研究概念架構。內容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 ,陳述本研究動機 與研究之重要性;繼而引申為第二節「研究目的」;依據研究目的提出第三節「研究問 題」 ;界定研究執行範圍為第四節「研究範圍」 ;提出預期的研究貢獻,為第五節「研究 重要性」 ;分析研究進行可能產生的限制為第六節「研究限制」 ;提出研究構念的思考途 徑基礎為第七節「研究內容與概念架構」 :最後以第七節「名詞釋義」說明與定義研究重 要名詞。.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研究緣起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促使國界日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經濟的崛起。在 資源高度流動的國際競爭中,城市獨特的人文風格、自然環境、與生活舒適度所交織的 城市文化,無論是城市活力、吸引產業投資和優秀人力進駐,都是城鎮永續競爭力的發 展要項。隨著市場資源自由流動的趨勢,城市再造成為各國城鎮現代化的重要歷程,其 中,又以專業發展導向最為明顯。以英國為例,經濟市場高度化集中的結果,及受到歷 史、資源條件及地理位置的限制等因素影響,各城市依據固有的地區優勢做選擇,逐漸 形成各大城鎮功能分工的現象,因而建立起近代城市專業性發展的基礎。例如 1990 年 起,英國的曼徹斯特城市委員會 (Manchester Council) ,即建立了城市運動發展政策的 明確指標,清楚標示出城市再造的重點,是以朝向透過建立城市良好運動聲譽來逐年實 現再造的願景。其願景聚焦於淡化過去工業城的形象,藉由國際級運動設施及賽會承辦 力的展現,自詡為引領 London 2012 奧運邁向成功之路的指標城市 (O'rourke, 2008)。 從全球化觀點,世界各地資訊融通且跨越國界,藉由媒體強力的推波助瀾,主辦國 際超大型運動賽會,被視為提升城市整體育公共建設的最佳途徑之一 (Gratton & Henry, 2001,Waitt,2001)。當代大型賽會主辦城市大都應用都市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對於老 1.

(11) 舊市容規劃再造,透過提振觀光、增進城市魅力、改善運動休閒設施、提昇環境品質, 及建構永續城市的遠景的規劃,運用長期觀點進行城市空間的轉型規劃,對城市未來發 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城市在賽會籌辦期,透過將老舊城市優勢再造歷程,以準確定位模 式做為基礎,重塑專業城市品牌。經由引鑑知名城市的成功發展經驗,再配合獨特的運 動產業特色,利用整合區域人文特質等多元再造策略,能對城市發展進行有系統規劃, 策劃出未來國際運動城市的建設藍圖。 亞洲各城市自 1988 漢城奧運成功舉辦後,興起對國際大型運動賽會的申辦競爭, 接連舉行的 2008 北京奧運、2010 年新加坡青年奧運、東京 2020 申辦奧運成功的行動, 以及馬英九總統提出:「爭取世大運,行銷臺北市」的國際化政策,顯示決策者知覺到運 動對重塑城市形象的價值。現任國際奧會主席羅格博士 (Dr. Jacques Rogge) 即倡議: 「運 動就像音樂一樣,無所不在,運動的價值也無分社會、種族、宗教的被全世界所理解。」 (ACES, European Capital of Sport Association, 2008) 。因此,在當代全球一體的政經互動 下,運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通的語言,在跨文化交流所扮演的中介價值日益高升,因此 運動的角色,也從過去強調區域競爭而日漸趨於共生並存的趨勢 (笹川集團,2005)。而 城市本身除藉著主辦賽會振興國家體育運動發展外,如何以賽會主辦為舞臺,強化在全 球化潮流中的國際競爭力,是城市朝向永續發展的另一里程碑。 Slaughter (1996) 從未來學觀點指出,以長遠的城市發展願景而言,基本上需要植 基在「計畫未來」的行動上。因為, 「行動對未來會具有影響力,而未來藍圖除對當下產 生影響外,並且決定人類未來的共同目標,年輕世代可透過教育和文化傳演更關注未來」 。 而重視運動設施等規畫的永續發展,是全球價值建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ugé et al, 2011)。高希均 (2015)在『開放臺灣』書中指出,政府與民間要有「與時俱進」的危機感 及改革,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目前我國面臨國內外環境急遽變化 的影響,在政治民主化、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及文化歧異化的現象中,政府必須面 對環境變遷種不同的策略與方法 (洪嘉文,2005)。觀察歐美許多城市的綜合計畫,逐漸 以發展願景取代傳統的計畫目標。以願景為導向做規劃,實務上比較有利於地方共識的 2.

(12) 形成與地方行銷的推動 (林建元,2002)。觀察今日國際運動城市發展趨勢,從長期發展 的願景而言,要有計畫地建構國際級運動城市,除投資於滿足大型運動賽事的申辦要條 件外,同時要注重形塑區域運動休閒環境特色,以促進運動產業投入的策略,開發運動 管理人力資源系統,發展在地職業運動,提昇市民運動文化素養等方向著手,做為城市 長期發展的利基(Gratton & Henry, 2001;宋玉珍,2005)。整體而言,全面規劃於運動推 展相關的軟、硬體工程,是成功發展為運動城市的關鍵要務(Waitt, 2003)。臺灣自舉辦 2009 高雄世界運動會,到成功申辦 2017 臺北市世界大學運動會,國家透過大型運動賽 會的申辦歷程,充實在地城市的各項運動建設。但綜觀賽事佈建的運動環境,在永續性 與臺灣的城市品牌行銷現況,仍未見有以「運動城市」為名的臺灣城市發展規劃,也缺 乏客觀的策略引導指標。因此,本研究從探討臺灣城市在城市專業定位歷程中,如何藉 由對運動價值的關注,引據國際城市發展的範例,幫助臺灣城市在全球城市競爭洪流中, 思考區域特色,認知到以運動為核心主軸的可能發展?探討其可能的關鍵因素內涵,藉 由運動政策專家的論點檢視,進而提出指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的應用模型與建議。 二、研究動機 臺灣近年來積極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及臺北聽障奧運 會,已分別在臺灣的南、北兩大城市舉行,2017 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也正如火如荼地近 行。城市從申辦成功到主辦大型運動賽會,配合籌備期間的各企劃,直接影響主辦城市 在市政組織、經費結構、城市地貌規劃的變革,不僅啟動城市運動地景的再構歷程,同 時影響國民對運動價值的多元感受。由於賽會城市的形塑是時間、空間區段式的城市發 展歷程,賽會過後的資產與運動文化延續,成為更重要的市政課題(Waitt, 1999)。因此, 長期與永續的城市運動資產規劃,需要有指標性的策略做為城市運動政策的依循。目前 臺灣本土仍未有系統化的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可為城市參照的圭臬,政府與民間產業在支 持運動發展的介面上,尚缺乏具體的策略指標可做參照,造成大型運動賽會過後,對於 延續性的區域運動文化發展,欠缺長期發展的指標作為市政建設的依據。因此,從提升 國家競爭力,發展城市專業定位,吸引民間產業投資,創造市民運動福祉,和延續大型 3.

(13) 賽會資產的永續管理效益而言,建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對於政府行銷臺灣,發展 區位特性的規劃畫,能做為提升本土城市國際競爭力的策略規劃參考。 基於前述動機,本研究從思考運動對城市發展的未來可能影響,透過歸納城市專業 化,到城市競爭力的提升策略,綜整國際運動城市發展成功案例,嘗試從推展社會文化 與經濟發展的雙向思考,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的指標內涵,進而提出應用模式與建議, 做為臺灣本土城鄉在規劃區域特性發展時,能以運動做為定位在地特色的思考。而此指 標可提供學術研究立論,亦可做為國家運動政策願景構築的基礎。日後政府與民間可藉 此成果建立政策共識,共同對區域運動推展績效進行評核。.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評析未來城市規劃,城市品牌定位,國際 競爭力的多元觀點,以城市專業化趨勢的思考,連結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條件之內涵, 參考國際運動城市典範個案,探討運動與城市發展間之關聯路徑,並藉由專業領域專家 觀點的研究參與,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並分析指標重要性及現況,再透過綜整 理論、趨勢分析及專家意見之觀點,提出指標在實務應用的模式與建議。 研究者將國內、外城市發展相關文獻做歸納,蒐集臺灣運動城市發展的可能因素, 應用文件分析法及專家法的途徑,進行指標建構,繼而提出以運動做為城市發展的前導 性指標內涵,作為臺灣城市活化區域特性,及民間產業投資於城市運動推展與環境再造 的參考,是為本研究之目的。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運動城市發展的意義及相關因素的內涵。. (二). 建構發展臺灣運動城市指標,並分析專家學者對其內涵之觀點。. (三). 提出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應用模式與建議。. 4.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的現況與影響因素為何? 二、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的內涵為何? 專家對指標內涵的觀點為何? 三、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的實務應用模式為何?具體建議內容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探討發展運動城市與國際相關評選指標的關聯因素,分析國際運動城市發展 成功範例,應用文件分析和專家法之混合取向研究途徑,以國內體育行政治理者、運動 管理、運動政策之領域專家為對象,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的內涵,嘗試透過文化 二重理論的思考,與未來學觀點,建構此指標的架構。再綜整上述探討結果,參考理論 與國際發展趨勢,提出未來實際應用於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應用模式,是為本研究之範圍。.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預期之重要性,分為學術與實務兩方面貢獻,分敘如下: 一、學術方面 (一)以運動為題,關注於城市發展規劃與城市再造議題,是當代全球化發展進程中, 熱門的研究課題。但臺灣目前對於以運動文化,或運動價值做為城市治理的學術 論著,仍屬於較新的議題。是以,本研究嘗試在近年全民運動蓬勃發展之際, 透過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建構臺灣本土在城市研究與運動治理間的橋梁,拋出對 臺灣市政治理發展的另一思考,並擴展運動管理學應用的廣度與深度。 (二)本研究建構的指標內涵,在後續學術研究中可做為參照,能與國際相關研究做比 較,亦可應用質化或量化之研究的途徑,繼續深化此指標的實際應用價值。 (三)本研究嘗試以運動治理的觀點,應用未來學理論做為基礎,探討運動在當代城市 運動文化推展所能發揮的功能與價值。對於開展臺灣體育運動學術研究,打開另 5.

(15) 一視窗,可建立日後研究基礎與論證資料的多元性。 二、實務方面 (一) 本研究建構之指標,目的在朝向於鼓勵市政決策者推動臺灣運動城市的願景,提 供政策治理的實用面的應用,可做為臺灣體育運動政策創新之參考。 (二) 臺灣各城市在發展區位特性時,可透過本研究建構之指標的指引功能,檢視區域 政策在運動競爭力,與全民運動文化推展的優劣勢。藉由此指標的評核,進行市 政管理的自我檢視功能,亦可做為城市競逐國際運動賽事申辦,及規劃國際運動 交流的應用。 (三) 本研究提出的指標應用模式,以促進市民運動福祉為主要方向。未來非營利組織, 或可應用本研究結果,做市政監督或爭取社區運動推展資源的依據。 (四) 臺灣本土城市規劃組織與學術單位,可利用本研究結果,兼以歐盟運動城市評選 機制概念為範例,研訂出具公信力的城市認證系統,未來可試行於臺灣城鄉分級 標章制度的建立。.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 專家效度的有限性:基於研究時程的因素,本研究對於邀請城市規劃與運動相關 官學代表專家,僅能以相關領域且能參與者做為研究對象,無法全面邀請各界代 表,研究者透過審慎規劃,減低參與對象代表性之疑慮的困境。 二、 指標應用模式檢視的考量:本研究為一概念性前導指標的建構,研究結果期能做 為城市運動政策規劃實務使用。但臺灣各城鄉地域特色有所異同,在提出建議之 模式時,僅能就研究者綜整觀點,做指標應用之提出與建議論述之依據。各縣市 實務應用時,則須有市政實務管理者組成發展運動城市顧問團體,做更在地化及 適用性的討論。 三、 研究參與者 (研究對象) 的投入:研究者自身非屬體育公務管理部門行政者,為 本研究的限制,因此在撰述過程,對於指標可能會有趨於理想化的觀點。 6.

(16) 四、 研究參與者接受訪談或填答問卷提供意見時,僅尊重其回答是以其專業認知進 行,並相信其為真誠回應,並無法限制參與者回應的內容,是為本研究參與者投 入之限制。. 第七節 研究內容與概念架構 一、研究內容組織 本研究內容分為五部份,各部份研究分述如下: (一) 緒論:闡述本研究背景、目的與問題、重要性、研究限制及研究概念架構、範圍 及重要名詞釋意。 (二) 文獻探討:回顧城市發展理論、運動和城市專業發展,以及成功運動城市案例等 研究之相關文獻,預定分為 1.城市專業化與國際競爭力;2.運動賽會與城市發展; 3.運動城市發展相關指標等三個子題做探討。 (三) 研究方法:闡述研究流程、研究方法、研究限制及研究倫理議題。 (四) 結果與討論:本研究將探討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意義及相關因素的內涵,建構臺 發展運動城市指標內涵,並透過分析專家學者觀點,提出此指標應用模式與建議。 (五) 結論與建議:依據研究結果,綜整論述臺灣運動城市指標內容,並就應用模式,及 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二、研究概念架構 本研究概念架構是透過對研究動機的歸納,界定研究目的與範圍後,從兩大項文 件蒐集作為基礎:一為專業城市、城市競爭力及未來城市理論;另一主軸為運動賽會 與城市再造,及國際運動城市典範案例。藉由充分的文獻歸納與探討,綜合整理出與 國內外與發展運動城市政策相關的指標項目;繼而應用混合取向研究方法,同時蒐集 質化訪談資料及問卷調查的數值,一方面確認指標項目的有效性,同時分析專家對於 指標內容適切性是否趨同的可信度分析。再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應用模式與未來研究 7.

(17) 建議及限制。. 本研究概念架構如圖 1-1 所示。. 研究動機與目的. 界定研究範圍 專業城市 城市競爭力 未來城市理論. 文獻探討. 運動賽會與城市再造 國際運動城市範例. 運動城市發展相關指標. 文件分析法. 確立研究方法. 建構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 理論應用 趨勢分析 專家觀點. 臺灣發展運動城市指標 應用模式. 結論與建議. 圖 1- 1 研究概念架構圖. 8. 領域專家觀點 城市規劃 運動設施 運動政策.

(18) 第八節 重要名詞釋義 一、城市專業化 (Professionalize city) 城市依其傳統特色、技術人才、自然資源、城市分佈和地理位置等區域優勢,產生 城市專業分化的結果。依據英國近代的城市化進程,依據地區優勢及功能,將城市分為 製造業城市、交通樞紐城市、休閒城市和綜合性城市四大類 (陸傳芳,1997)。本研究將 運動界定為城市專業化的一項元素,做為本研究重要關鍵詞。 二、都市再發展 (Urban redevelopment) 都市再發展是指促進都市土地有計畫之再利用,帶給都市新的精神和機能(何德豐, 2004)。藉由規劃以更新現有的城市空間結構,改善實質環境機能,促進未來的社會文化 和經濟發展(李玉芬,2007)。 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原先獨立且具不同特性的區域,由於新舊空間、資源及文化間 的緊密結合結果,除了造就地方新的特質,也促進地方再發展與區域特性重構 (廖淑容, 2003) 。本研究所指的城市再發展是指重新思考城市優勢,參考成功城市再造的成功模 式,推動更新城市地貌與文化發展的整體思維,在本研究以運動賽會及各項運動文化元 素的投注,做為城市再造因素探討的主要方向。 三、城市競爭力 (City’s competitiveness) 競爭力 (Competitiveness) 的核心概念是:透過競爭優勢的建立,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城市競爭力是指一個城市在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爭 奪、擁有、控制及轉化資源,奪取、佔領和控制市場,以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 的能力 (倪鵬飛,2002) 。也可說是城市創造並維持一個能使企業創造高產值、居民維 持穩定或更高生活品質的能力 (宋玉珍,2005) 。本研究藉由分析歐盟動城市發展指標 內涵,做為分析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參照。. 9.

(19) 四、運動賽會 (Sport event) 係指與運動相關的各項活動,包括各大類運動競賽,例如:亞、奧運會、國際邀請賽、 世界大獎賽、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路跑活動、錦標賽、,以及一班社區或校際活 動等(蕭嘉惠,2004),能為地方經濟帶來附加價值,包括觀光活動所注入的效益,和連 帶產生的城市重塑,可做為城市意象更新的工具(Gratton & Henry, 2001)。本研究是指 與運動有關的比賽與各相關活動,依規模可分為國際、地區、社區及及學校級的型態。 五、運動城市 (City of Sport) 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委員會 (Manchester Council)運動城市發展政策,是以建立城市 各方良好運動聲譽,做為城市再造的重點(O'rourke, 2008);透過歐洲運動首都協會 (, European Capital of Sport Association,ACES)的治理,自 2001 年起,歐盟每年頒發「歐 洲運動首都獎」 ,其評核重點是:城市對於居民的全人福祉、提升生活品質及與社會互動 這三者間的和諧與貢獻的量化與質化表現。 因此,本研究界定運動城市的定義是:「城市在發展區位特性時,能重視居民的全 人福祉,以提升生活品質及與社會互動這三者間永續和諧為目標,將運動文化的多元推 展,列為市政重要計畫並執行,藉以提升市民運動素養、提升生活品質,及促進地區運 動產業活絡發展,建立朝向成為具有良好國際運動聲譽的活力城市。」. 10.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主題,分析相關文獻,做為研究理論基礎及結果討論之重要參照。內 容分為三節:第一節「城市專業化及國際競爭力」 ,從專業城市發展及國家競爭力觀點進 行探討,並透過未來城市觀點的應用,做為運動城市發展指標藍圖的思考徑路;第二節 「運動賽會與城市發展」,探討舉辦運動賽會對城市經濟與社會影響,分析運動在城市 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正反評價的論點;第三節「運動城市指標」 ,最後第四節則為 「本章總結」 ,透過綜整本章文獻探討內容,做為承續第三章「研究方法」之基礎論述。. 第一節 城市專業化與國際競爭力 一、城市專業化 「城市」一詞本身即包含兩方面的含意:「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 地; 「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易的場所。而城市的出現,與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 淵源關係。隨著商品交易的需要日易頻繁,工業城市因而發展出一連串商業變革,也因 為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佈局和城市交通等面向的變化,為城市的經濟產生不同等 級的影響。依據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與城市發展歷史,可將城市畫分為集市型、功能型、 綜合型和城市群聚(又稱為都市圈)等分類(何介人等,2008) 。就城市發展定位的決策, 陳韋妢 (2003)指出,可透過營造地區形象做為城市發展定位決策的參考。下列四個步驟, 提出開發地區豐富的自然資及特有文化資本,做為區域行銷的重要元素,創造區域特型 的附加價值的策略: (一)提供基本服務和基礎建設,滿足市民、企業和遊客的需求。 (二)新的吸引點維持現有商業和公共支持,並吸引新的投資、企業和人潮。 (三)透過生動的形象和傳播方案,廣泛介紹該地區的特點和利益。 (四)須獲得市民和政府支援,對外開放並吸引新公司、投資和遊客。 11.

(21) 城市專業分化,則是近代英國城市功能分工的策略。基礎上,依據城鎮的地域特色、 傳統產業、資源分布、技術人力、地理位置等優勢分析,作為城市再造的基礎。這種城 鎮專業分化的現象,形成製造業城市、交通樞紐城市、休閒城市及綜合性城市等類型 (陸 傳芳,1997) 。而造成這種專業發展的因素,基本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需求上。Spaans (2004) 指出歐洲工業產業趨向沒落,商業與私人服務業開始蓬勃發展,城市經濟的提升, 明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在變動期間所形成的城市空間結構,逐漸造成程式產生實質上 和機能的改變,城市間的競爭成為歐洲城市發展的重要特性。專業城市的湧現,既是市 場經濟的產物,也促進社會經濟的復甦,不僅促進英國城市資源合理分佈,也奠定英國 世界強國的物質基礎。 國際上以專業功能或特色做劃分的城市類型有: (一)綜合性功能國際都市,(二)產業 專業化國際城市,(三)獨特意象性的國際都市,分敘如下: (一)綜合性功能國際都市: 具有較強經濟實力與現代化產業,在區域或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成為世界 重要市場或金融中心。城市經濟體以發展服務業為主,同時發展高科技化的製造業,使 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成為國際產業中心。又由於現代化設備齊全,交通便捷, 資訊網絡便利,亦是國際交通與資訊的中心。此類型城市注重發展具有國際水準的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事業,提升人民素養,並在科學與人文居世界領先地位,所以也是國際 科技文化交流的樞紐。這類城市以紐約、倫敦、東京、巴黎、香港及新加坡為代表。 (二)產業專業化國際城市: 城市發展導向較為專一,發展途徑以塑造特色形象為主,進而帶動地方現代化水準 及相關功能的提升。例如:好萊塢、波特蘭、廣島、蘇黎世、盧森堡。 (三)獨特意象性的國際都市: 此種類型城市並不一定具有優勢產業,及符合國際水準的現代化設備,但由於具有 12.

(22) 獨特形象,或保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址或景觀名勝,而形成國際旅遊或會議中心。例如: 梵諦岡、麥加、坎城、威尼斯及京都(何介人等,2008)。 隨著全球城市逐漸標準化,模組化的趨勢,各個城市原有的條件、特色逐漸趨同而 模糊,如要在全球化的趨勢中保持優勢,則應尋求並形塑本土文化特色。因此,在全球 城市競爭局勢中,面對臺灣經濟亟需轉型的時刻,都市規劃典範轉型的成功與否,將直 接影響臺灣地區整體發展的前途(林建元,2002)。由於城市規劃是對土地進行理性、有 秩序、高效能的開發,如果沒有及時根據社會變遷,進行發展結構調整,將導致優勢喪 失,且缺乏正確目標而盲目的城市規劃,將造成生態破壞及文化遺產缺乏良好維護的後 果,導致城市不僅失去特色,也將會失去國際競爭力(姜杰,2003) 。因此,經由公部門 和民間的合作,透過對城市空間有效的開發與管理,可做為城市再發展的的成功策略。 但城市從強化國際競爭力而言,突顯城市特色,創新品牌價值,不但增強城市產 業的競爭力,也透過城市專業發展的歷程,將國家推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領先位置。中 村祐司 (2007)對澳洲運動產業與官方政策的研究指出,以坎培拉市 (Canberra) 的運動 發展為例,該城市的運動休閒政策為「以組織化的活動,在健康的、社會的、經濟貢獻 的及持續自我成長的理念下,達成促進身體活動、社會安寧和認同的目的。」 ,政策治理 從過去以聯邦-州-地方三層級政府的政策關係,改變為從聯邦直接到首都間的運動振 興策略,透過行動者間以運動發展為振興運動產業的主體,連貫地方與政府合作網絡的 方式,造就運動成為該城市的第四大產業。研究中也說明,根據該市在 1998 年調查指 出,一年有 8 億 2 萬 4 千美元的運動產值,且被雇用者人數增加 7%,在運動產業方面 的所得提高 40%以上,參與運動志工人數達 3 萬人以上,志工服務時數超過 230 萬小 時。,借鏡澳洲培拉市的成就可知,當城市朝專業發展歸化,由於社會環境變化,人們 價值觀與自由意識提升,加上國際經濟市場開展的影響,地方運動產業振興連結官方的 機制需被重視,而城市地理特殊性與獨特優勢的開發,也將成為城市專業化發展的利基。 由此可知,透過準確的專業定位,以人文景觀做建設基礎,建立各項完善的城市功能, 積極改善城市環境,突顯所在區域特性,且注重打造城市品牌,不斷提升城市價值,建 13.

(23) 立城市優勢的基礎工程,是將城市定位在國際專業城市地位的重要發展方向(姜杰,2003)。 二、城市競爭力 「競爭」是促成企業經營效率及經濟不斷發展的有效方法 (宋玉珍,2005) 。過去 二個世紀以來, 「競爭」一直是經濟學家關切的議題。自 20 世紀後半期起, 「全球化」與 「知識化」成為國際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促使國家疆界的經濟意義日益模糊,次級區 域合作及城市經濟趁機興起,城市成為刺激經濟成長與產業資本投入的場域。而知識化 與全球化的連結大幅改變傳統發展型態,資訊網絡一日千里的效能,縮短城市間的相對 距離,即使是偏遠小城,也有機會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形成「全球在地化」 (glocallism) 的機會。 Knight (1989) 指出:「全球諸多力量正影響著城市發展和變化,所有城市須參照不 斷擴大的全球社會,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亦即,世界城市將不再取決於其地理位置 或地理條件優勢,而將取決於市政決策者能否適應改變,能否在變動的環境中,保持既 往城市良好施政策略的延續性和秩序。從強化城市競爭力的角度而言,要以城市發展的 質量、效率和潛力,評量外在發展機會和自身的的機會。而有系統的評比需在城市間橫 向、動態及未來性方面進行比較,能傳達一個城市發展的永續性,是城市在競爭和發展 過程中,透過城市比較時,所能展現的能力總和和轉化資源的實力,以創造市政價值, 為市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根據 Begg 所提出之都市競爭力表現概念(如圖 2-1),城市各部門總體的產業發展趨 勢,地方的企業特質,商業環境與創新學習潛在能力,會對生產力及就業率產生直接影 響,進而引發市民生活品質和生活水準的轉變,並與城市競爭力表現產生互動關聯 (倪 鵬飛,2004) 。. 14.

(24) 生活水準/生活品質. 就 業 率. 生 產 力 城市競爭力表現. 各部門產業發展 趨勢及總體影響. 企業特質. 商業環境. 創新與學習潛能.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國城市競爭力與基礎設施關係的實証研究”。 倪鵬飛,2004,中國經濟,5,62-69。. 圖 2-1 都市競爭力表現概念 從積極面,城市要強化競爭力,可透過建立城市競爭力衡量指標,將原本複雜而模 糊的面向,以客觀量化的指標,加以有系統的區隔分割,再透過科學化統計分析,進行 整合評比,建立城市之間可供相互比較的量化基準。宋玉珍(2005) 整合國內外城市競爭 力評比研究,依據世界競爭力排名、最佳商業城市評比、歐洲城市競爭力要素、中國城 市競爭力指標、天下雜誌-25 縣市競爭排行榜,及臺灣地區競爭力評估指標等六種模 式,深入分析國內、外重視城市競爭力指標之異同點如下(見表 2-1): (一)國際城市競爭指標的重點:著重於經濟、全球競爭、生產力及附加價值產品的創 造,重視知識經濟、研發創新與人才培育的面向,在城市社會安全與優質生活環境營 造的基礎下,強調與國際發展接軌的實踐。 (二)國內城市競爭的評比面向,關注於施策於民的社會整體效益,從政府施政的關注程 度,強調在施政效能的評比下,區域經濟競爭的發展狀況,並以教育、文化、社會福 利、社會活力及醫療保健與永續環境做為衡量國內城市競爭力的重點。. 15.

(25) 表 2- 1. 國內外重視城市競爭力指標之異同點 區域別/競爭力指標. 國外競爭力指標. 評量重點. 衡量指標. 經濟競爭力 全球競爭 城市生產力 高附加價值產品創造. 產業知識化程度 研發創新 教育及人力素質 基礎建設的國際連結 社會安全 生活環境. 國內競爭力指標. 生活環境 社會福利 社會安全. 經濟競爭 政府效能 生活品質 社會活力 社會福利 教育文化. 政府施政. 醫療保健. 環境保護.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城市競爭力評比初探”。宋玉珍,2005,臺灣經濟論衡, 3(7), 1-21。. 何介人等(2008)綜整全球性及臺灣城市競爭力指標,歸納出多項指標,如表 2-2: 表 2-2. 國、內外城市競爭力評比要項綜整 競爭力指標別. 顯示指標. 解釋性指標. 全球城市競爭力指標報告. 規模指數. 人才本體競爭力. 7 項指標. 質量指數. 企業本體競爭力. 40 個二級指標. 效率指數. 生活環境競爭力. 68 個三級指標. 增長指數. 商務環境競爭力. 就業指數 結構指數 效益指數. 16. 創新環境競爭力 社會環境競爭力.

(26) 表 2-2. 國、內外城市競爭力評比要項綜整. (續前頁).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規模指數. 人才競爭力. 12 項指標. 質量指數. 資本競爭力. 220 各二級指標及三級指標. 效率指數. 科技競爭力. 增長指數. 環境競爭力. 結構指數. 區位競爭力. 效益指數. 基礎建設競爭力 結構競爭力. 城市品牌指標. 功能感知指數. 2 項指標. 自然區位環境 社 /會文化環境 城市政治地位 /基礎建設. 16 各二級指標. 公共服務 / 原產地產品知名度 市民素質 /城市關注度 情感體驗指數. 城市形象優勢度 /城市環境優美度 公共服務滿意度/ 城市市民親和力 原產地產品忠誠度/城市宜居度 城市宜遊度 /城市宜商度. 媒體單位城市競爭力指標. 遠見雜誌. 經濟表現 /政府效率. 5 面向 50 指標. 企業效率/ 基礎建設 科技指標. 天下雜誌. 經濟力 /環境力 /廉能力. 5 面向 40 指標. 教育力/社福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再生城市重現風華:標竿城市再生案例 探索產業投入商 機”。何介人、林. 樺、陳宛琦、楊雅萌 (2008)。臺北市:經濟部技術處,3-18。. 17.

(27) 整體而言,國、內外城市競爭力的評比要項涵括:在地政府效能、經濟、環境、社 會福利、人力素質與科技創新等面向。城市發展須立足於先天環境資源的利基下,重 視教育影響力,連結科技應用與創新,開發城市經濟的發展,從而創造城市居民的最 大福祉。這些因素的實踐是國內外城市競爭力評比的重要核心價值。就城市核心競爭 力而言,城市更須在變動環境中,培養核心競爭能力,能依據內部各種資源與能力, 建立有別於其他城市競爭力。此核心概念強調城市中各產業,以及各階層的人民與組 織,能集中資源扶持於城市獨特優勢,同時具備能與外部競爭的核心能力作綜效發 揮。 以日本「國土整治計畫」為例,即是在城市原有的的特色基礎上,截長補短,強化 區域功能分工,繼而成功塑造出大阪生活圈的三大特色城市: 「商業的大阪」 、 「港口的神 戶」、「文化的京都」,此策略不僅強化三大城市各別區位特徵、人文、資源及歷史的優 勢,同時考量與周邊城市的合作連結,從而建構出整個大區域的國際競爭力,也突顯出 在大區域中各城市獨特的核心價值與發展定位。 臺灣近年推動「發展區位特性 行銷臺灣」的政策,各個城鎮在推展觀光,思考重振 地方經濟的政策下,紛紛規劃市鎮再造工程。以高雄市為例,受到全球經濟風暴影響, 強調國際分工的競爭及重工業外移的衝擊,曾為國際知名大港的高雄港,世界排名逐年 下滑,城市經濟發展備受影響。因此,高雄市主辦 2009 世界運動會是促使城市轉型的 契機,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機會。城市利用港灣城市的人文地貌,強化國際賽會主 辦實力,透過運動正面的效益,做為城市競爭力提升的策略,也是國際各大城市的再造 的重要途徑。以中國北京為例,從 1992 亞運到到 2008 奧運的舉辦,城市藉由主辦 2008 年奧運的主題: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 ,具體的規劃城市發展內容與執行方 案,將運動與文化做為核心競爭力的主軸,不僅帶動城市現代化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 的貢獻,以及行銷區域文化,顯示了透過運動賽會為媒介,重視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培養, 是城市邁向國際舞台的關鍵金石。. 18.

(28) 三、未來城市觀點 從未來學觀點,Slaughter (1996) 指出,以長遠的城市發展願景而言,基本上需植基 在「計畫未來」的行動。因為, 「行動對未來會具有影響力,而未來藍圖除對當下產生影 響外,並且決定人類未來的共同目標,年輕世代應可透過教育和文化傳演而更關注未來」 。 由於未來學的探討,著重於多元探索發展城市遠景的可能情節 (scenarios),並顯現出未 來研究多樣的本質,同時可藉由前瞻的未來思考模型 (如圖 2-2),界定研究的條理性, 衍生出具體的研究議題、核心主軸及應用範疇。在概念上,未來學提供城市再發展的詮 釋基礎,可以應用於未來可能的探索思考,並創造可以解構與重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 連結及價值的理論平臺。此理論應用能量、感知、過程探究與方法論的交互作用,能對 城市計畫等社會議題,與人類生活福祉有關的空間主軸的思考,以及改善社會現狀的未 來研究,提供應用的可能。 2002 年 , 聯 合 國 人 類 居 住 環 境 計 畫 署 (The United Nation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HABITAT) 以促進城市永續發展為目標,召開第一次世界 城市論壇(World Urban Forum),此後,每兩年舉辦一次,邀集跨領域學者專家,共同討 論城市發展議題。2006 年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的會議主題為-「我們的未來:永續城市- 轉化想法為行動」(Our Future:Sustainable Cities-Turning Ideas into Action )。會議從學術 轉化為行動力的觀點,強調在區域整合及全球化發展趨勢之下,城市群聚 ( Urban cluster ) 效應,將促使地方治理取代國家體制,成為全球政經交流的主體 (陳國華,2006)。 塑造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型,可由未來三角 (futures triangle) 的概念架構 (如圖 2-3) 做詮釋。此架構呈現出透過未來想像與思考的拉力、顯現的外在環境推動力,以及變遷 過程中的結構阻力等三者間交互作用,將影響城市未來意象的轉變,繼而可以預見城市 的未來發展。從研究實務而言,應用情節分析 (scenario analysis) 的基本模式,能從共同 學習、行動樂觀理念及未來情節規劃三項行動力,積極爭取政治資源,爭取支持變革。 運動城市的建構可參考未來三角的概念,透過跨域專業以共同學習,彼此交換想法的方 式,建構行動樂觀的理念指標,對於未來的城市發展提出前瞻的策略觀點。由於未來三 19.

(29) 角 (futures triangle)模型,係將未來都市發展分為轉型、崩解、維持穩定狀態及成長四個 象限,做為城市長遠發展策略之基礎 (陳國華,2006)。在應用於研究實務時,綜整未來 拉力的形成,配合未來重力 (weight) 解析,能架築預見未來城市的願景。. 概 念 作為目標選取的詮釋基礎,另類未來 選擇的可能,解構與重構過去、現 在、 未來的連結與價值。. 能. 量. 感. 分析 想像力 推斷 洞察力 學習 創造力. 恐懼 希望 焦慮 計畫 關注 目的. 方法論/工具. 過. 預測 推論 趨勢 環境掃描 科技評估. 議. 題. 知. 程. 持續 變遷 和諧 動態 平衡 轉化. 主 軸. 應 用. 經濟發展 資源與環境 性別與文化. 自然資源保護 未來世代 人類影響. 另類生活型態 批判性未來研究 務實的遠見. 健 康 科學與技術 時間與空間 通訊運輸 都市計劃 工作與休閒 犯罪與司法. 有限的自然環境 樂觀與悲觀主義 永續性 時間與文化 價值與未來 有智慧的文化 世界未來. 政治的遠見 綜合心理感知 社會的成像過程 推測式的文學作品 策略性的計畫 科技的評價 跨人際心理. 圖 2-2 前瞻的未來思考模型 資料來源:整理自“Futures Thinking for Social Foresight.” Slaughter Richard .A, Marcus Bussey., 2006, Taipei, Taiwan: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p.97.. 20.

(30) 意象/ 遠景/ 希望/ 恐懼 後現代工業城市 世界城市 健康、綠色與多元文化城市. 可預見的未來城市. 未來推力(Push of the future). 重力(Weight). 全球化 都市化 人口結構 地方化 環境運動 文化創意 創新科技. 現有基礎建設 資源無限成長觀念 傳統取向的法律觀點 線性歷史觀點 仰慕雄偉都市景觀 一致性的時間觀 車輛與道路掌控的世界觀. 圖 2-3 城市未來的三角關係 資料來源:整理自“從城市未來學談城市競爭力”。陳國華,2006,研考雙 月刊,30(5),42-55。. 四、小結 透過準確的城市專業定位,以獨特的城市環境優勢為基礎,建立完善的城市功 能,改善城市環境,可突顯區域特性,打造城市品牌,是建立城市優勢的基礎工程。 城市競爭力的評比要項包括:在地政府效能、經濟、環境、社會福利、人力素質與科 技創新等面向。城市的發展須立足於先天環境資源的利基,重視教育影響力,連結科 技應用與創新,開發城市經濟的發展,從而創造城市居民的最大福祉,是提升城市競 爭力的重要核心價值。應用未來學所提供的詮釋基礎,可對未來城市的各種可能進行 探索思考,並創造可以解構與重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結與價值的實務應用參考。. 21.

(31) 第二節 運動賽會與城市發展 一、爭辦國際運動賽會對於城市發展的意義 運動賽會 (Sports event) 係指與運動相關的各項活動,包括各類運動競賽,例如: 亞、奧運會、國際邀請賽、世界大獎賽、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路跑活動、錦標 賽,以及一般社區或校際活動等 (蕭嘉惠,2004)。有時即使僅是一次性的賽會,但其 提供的經驗,可為地方經濟帶來附加經濟價值,如觀光活動注入的效益,和連帶產生 的城市意象重塑行動 (Gratton & Henry, 2001;. Mendes, do Valle, and Guerreiro, 2011;. Mohan, 2010 ),成為城市意象更新的工具。而國際大型運動賽會是所有大型活動中, 最容易引起國際媒體關注的盛事,其所帶來的經濟影響也最大,在所有超大型賽會中 佔有重要的地位 (程紹同,2004)。 在1960年以前,各城市主辦國際級大型運動賽會,大都是做為展現國力的工具, 致使常在未周全考量國家財政實力之下申辦,賽後淪為國家公共財政的負擔。但自 1984年洛杉磯奧運後,透過有計畫的賽會管理、行銷與贊助策略的規劃,帶動主辦城 市地方經濟發展的附加效益顯著,爭辦大型國際運動賽會的風潮,成為各國城市連結 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網絡 (王祥騮,2005;李玉芳,2007)。近年各國 申辦國際運動賽會的政策趨勢盛行,民眾支持意願提升,且舉辦大型運動賽會將對主 辦城市產業帶來經濟貢獻與形象、知名度、運動水準與風氣、民眾價值觀與其他非經 濟效益 (葉公鼎,2009)。根據王祥騮 (2005) 分析指出,自1972年慕尼黑奧運至2008 北京奧運,各主辦城市的主辦目的可分為: (一) 形象面的目的:把國家推向世界、引介主辦城市。 (二) 政治面的目的:引介政治體制。 (三) 經濟面的目的:建立貿易夥伴關係、吸引外來投資、發展觀光事業、促進國內就業、 提供業務機會、推動都市更新、住宅、商業、基礎建設、場館建設。 22.

(32) 鄭志富 (2005) 亦指出,臺灣目前的運動資源規劃,應以運動場地設施較為完善之 城市為主,集中資源妥善規劃,並將運動建設融入於都市計劃之一部份,以藉由申辦賽 會促進都市之經濟發展。在現今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體育運動文化交流已成為提升國 家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許多國家亦藉由爭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將主辦城市行銷至全 世界,直接或間接推動國家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之舉辦效益廣泛多元, 除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功能外,對於國家或城市形象塑造等亦有正面助益。爰此, 申辦重要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已然成爲新的國際趨勢,世界各國莫不致力爭取國際大型 運動賽會舉辦權(李炳昭,2008)。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對於主辦城市所帶來的效益廣泛多 元,在城市行銷效益方面,無論是城市形象的塑造或是社會對於大型運動賽會的認知都 有著無可計算的巨大力量 (黃任閔、王泳鑫,2002)。基於國際運動賽會多方面潛在效 益,計畫申辦各級國際運動賽會的國家主要城市無不前仆後繼 地積極爭取,所以現代 運動賽會已跳脫傳統的籌辦模式,應專注於競賽活動之順暢以及主辦城市之整體效益發 揮(程紹同等,2004) 。以 2009 高雄世界運動會為例,當國家運動政策以「申辦國際運 動賽會能提升國家能見度,增進國際影響力,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整合力及振奮人心的作 用(邱翼松,黃正揚,羅應嘉,2006) 。在新世紀全球化運動風潮的影響下,爭辦城市推 動一波波的運動建設、體育發展表現、城市風貌、區域性人文素特質等先期建設工程, 都成為國際組織評選申辦城市的決策重點 (高麗鳳,2004)。以英國工業城雪菲爾為例, 在 1986-1987 年成功申辦世界大學運動會,其地方政府賽前便將賽會重點設於:「賽會投 資」 、 「連結觀光」和「城市發展」 。賽會過後則連結這三項目標,充分利用賽會留下的運 動資產,規劃長期活動計劃,以運動、文化和商業活動,強調城市獨特風格,直接帶來 延續的觀光經濟利益,間接提升城市意形象,並以強調消費者服務的發展策略,及系列 的城市觀光行銷方案,洗滌昔日鋼鐵城市的冷酷印象,成功創造城市再造與再發展的榮 景(Bramwell, 1997)。雪菲爾市利用世界大學運動會改善城市意象,吸引的產業投資、媒 體關注及投資者的目光,透過有遠見的管理計畫,完善應用賽後留下的運動設施與資產, 是這個城市非常有價值的改變。. 23.

(33) 二、大型運動賽會與城市再造 大型賽會所進行的城市再規畫,對城市而言不僅只是體育活動的發展,還帶動城市 快速的成長 (Waitt, 1999)。而重視城市運動設施的再規畫,對於城市再造是不可或缺的 關鍵因素之ㄧ。因此,全球各城市之間的各種大型賽會活動,形成了特殊文化風潮,造 成城市間相互複製的休閒娛樂型態。以 2000 年雪梨奧運為例指出,舉辦奧運使城市產 生快速移民和城市擴大的效應(陳名竺,2004; Waitt, 2001; Waitt, 2003 ) 。以臺灣以高雄 2009 世運會為例,國際大型賽會是城市衰敗地區快速更新的機會,但唯有城市整體環境 及設施持續改善,城市意象持續創新,賽會的建設,才能夠為城市帶來發展與繁榮。舉 辦大型賽會雖然在短時間城為城市再造的絕佳機會,但除了賽會期間的城市區域行銷之 外,未來更需積極建立城市品牌、保留城市獨特文化內涵、更新陳舊工業城的形象,藉 由突顯城市特有的區域特質,以永續發展的規劃歷程,建構出新的海洋城市意象,持續 行銷給全世界(李玉芬,2007)。舉辦賽會活動會連結地方觀光與資源的投資,因此城市 將其視為一種新的城市品牌策略(Getz, 2005)。 亦即申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的城市,需要重視未來城市發展的長期願景,思考賽後 運動設施的永續規劃,並持續進行城市的全球行銷計畫。而當運動設施規劃成為城市運 動地標,能帶動城市周邊活動特區的形成,如配合城市運動賽會舉辦的推波助瀾,可以 帶動鄰近地區的繁榮發展,並創造當地的商機(蔡厚男,2004) 。 以歐洲城市再造為例,近代城市面臨產業轉型危機,城鎮紛紛趨向轉型為具有觀光 魅力的地方再造規劃,期望藉由休閒娛樂、觀光旅遊和運動競賽吸引消費活動,推動城 市再造工程,重新啟動程式經濟發展的契機(Spaans , 2004)。以新加坡為例,應用其「城 市國家」的社會型態,於 2012 提出即刻起到 2030 年「透過運動讓社會更美好」運動政 策口號;歷年舉辦重要國際運動賽事,例如:2005 年辦理國際奧委會年會,2010 年主辦 青年奧運,2008 年起一系列的 F1 城市賽車等,新加坡政府即透過籌辦高水平的運動賽 事,做為行銷城市的手段 (黃煜,2014)。新加坡民間雖有各種抱怨與質疑,但其政策的 推動載舉辦國際大型運動賽事外,結合興建大型運動園區,強化與國際重要運動產業的 24.

(34) 連結的公共政策執行下,2012 年獲得國際最佳運動城市的榮譽,奠定在國際運動專業的 城市的定位。東西方以運動為主流作為城鎮復興的策略,成功引燃以運動為推力的城市 再造風潮之烽火。 從賽會與都市空間消費的觀點,當城市發展處於後現代性 (postmodernity,1975 年 以後) 階段時,城市生活空間與消費空間將結合起來,是以推動各種藝文產業、建置巨 蛋球場及運動產業的推廣等,其焦點在吸引文化觀光客、服務業、金融企業及公關公司 的中心在城市中心興起,而這一波的建築型態和文化品味,重新造塑新的都市空間 (王 佳煌,2005)。但過去在大型運動賽會對於城市再造的評價仍有正、反不同觀點:「單一 賽會對於城市經濟再造的的研究,大多數研究聚焦於經濟與社會效益影響;事實上,正面 效益與批判分析是同時存在的 (Gratton & Henry, 2001)」。如深入的探究其表面與潛在的 影響,不難發現運動賽會的申辦,有時成為城市再造工具的利益,僅是城市做為獲取各 方資源的手段,而非以運動文化之城市的永續經營為目標。如此的城市爭辦運動賽會策 略,無法深耕城市運動文化根基,也反而與原本重塑城市運動空間、結合運動消費、提 升市民運動文化素質的願景,產生城市全民運動文化永續發展的裂隙,不啻是城市運動 公共政策推動上的另一大挑戰。 三、他山之石:新加坡發展國際運動城市為例 新加坡曾與我同為「亞洲四小龍」,近年在運動推展有諸多創新與建樹,2012 年被國 際著名運動媒體評選為最佳運動城市之一 (黃煜,2014 )。其城市推動運動策略如下: (一) 爭辦大型賽會,登上國際運動舞台: 籌辦高水平國際賽事作為行銷城市的重要手段,從 2008 年開始辦理的 F1 賽車,為 全球首創夜間城市賽道,賽車道規劃運行在其市中心,目的在透過媒體的轉播將獅 城夜景傳送至全球各地;2014 年起,與職業女子網球協會簽訂辦理職業女網大滿貫 賽合約,辦理超級網球聯賽,及獲得國際田徑總會金質標章認定的新加坡渣打馬拉. 25.

(35) 松等賽事。透過全民與職業賽事創造媒體能見度及觀光經濟,帶動的收入介於約 25 億至 48 億新台幣加上整體的轉播效益,提升了新加坡的正面形象。 (二) 投資世界級運動公共建設,優化國民運動環境: 興建大型運動園區作為重要賽事及娛樂場所。新加坡政府斥資 300 億新台幣,興建 大型運動園區,包括容納五萬五千人的國家體育場,13,000 個觀眾席的室內體育館 及周邊運動休閒設施。將職業網球賽事在萬人體育館內舉行。在體育場則舉辦亞洲 職業足球賽事,並作為 2015 年東南亞運動會主賽事園區。同時積極爭辦 2019 或 2021 的 17 歲組世界盃足球賽等,藉以發展國家運動城市策略,把大型展覽及主要 運動賽會,規劃在此新建的運動園區舉辦。 (三) 強化與全球運動產業重要組織連結,連結全球運動決策成員關係網絡: 新加坡借重國際運動管理顧問公司的協助,提供運動產業策略建議,積極參與國際 運動組織事務建立國際城市形象網絡,藉助於 2005 年辦理國際奧委會年會,及舉 辦 2010 年的青年奧運會等重要賽事,成功在 2012 年獲得最佳運動城市的評價,強 化了其城市與國家在國際運動界的重要定位。 過去新加坡因大型賽事爭辦到運動園區興建,如同臺灣現況,也曾引起各種民 怨與質疑,但透過公共政策的擬定與執行的專業多元討論,建立方向性的運動城市 指標策略,能與市民作溝通平台,再透過落實廉能效率執行。在運動政策上,其政 府投入大量資源,於 2012 提出在 2030 年要達到「透過運動讓社會更美好」的願 景,推動新加坡在「城市國家」的型態下,建立全球在地化的城市運動發展策略。 臺灣處在主客觀條件與制度、文化層面不同之社會體制下,以新加坡運動之城的他 山之石為鑑,透過發展運動城市的思維為入口,建立國民理解運動多元價值及產業 連動效益的認知,以發展運動城市的思維,透過學術研究的途徑,擬定務實且永續 性作法,才可在國際運動界創出一片藍海。. 26.

(36) 四、小結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運動文化交流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許多國 家亦藉由爭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將主辦城市行銷至全世界,藉由與世界運動文化接軌, 提升城市的國際能見度,增進人民具國際觀的運動視野、蓬勃旅遊觀光產業、提昇國家 的運動生活文化素養和國際聲望,並藉此開發城市多元的經濟與觀光發展潛力 (Oklobdžija, 2015)。 但事實上,正面效益與批判分析是同時存在的,如爭辦城市僅視賽會舉辦為獲取資 源的手段,而非以長期永續運動文化推展為目的,則賽會過後的城市運動意象,也將如 海市蜃樓消逝。因此,運動賽會與城市發展,須以夥伴關係進行合作,才能在運動與城 市再造之間,取得平衡共進的綜效與雙贏的價值。. 第三節 運動城市指標 一、指標的意涵 指標(indicator)可定義為「一個可歸納特定現象或事物相關資訊之『量度』 ,或可合理 代替其『量度』者」 。其功能主要是賦權(empowerment),即衡量所有行動者達到社會目標 的一部分,而非只是狹隘地用於衡量政府活動的工具(李永展,2002)。因此,指標須用於 衡量永續性及效率的目標管理,而非僅是做為簡單的生產目標而已。無論公、私部門組 織,均可透過指標所進行的資料蒐集,能對政策、策略發展及技術合作的方案進行檢核。 指標的角色如同「指示者」 ,可用來指出、顯示、反映某種存在的現象。從經濟、社會及 教育指標的內涵而言,指標具有下列特質 (黃政傑等,1996) : (一)指標所處理的是可測量的結構,能反映出現象的重要層面。 (二)應依據理論做引導,始能對現象做有進一步、有系統的解釋。 (三)為便於做統計量數的運算;應可透過操作型定義的過程,將理論品質轉化為實證可 測量的意義。 27.

(37) (四)指標對現象僅提供一個描述,具有中性的屬性,為便於進行價值判斷,故需以某些 效標為參照或標準。 因此,發展指標是在建立一種參照標準。在提供對既存現象作描述時,指標具有中性 的屬性。因此,為便於進行價值判斷,需以某些效標為參照或標準。形式上,指標所處理 的是可測量的結構,反映出現象的重要層面。須藉由理論做引導,對現象做進一步、有系 統的解釋。實務運用上,為便於統計量數的運算,透過操作型定義的過程,指標能將理論 品質轉化為實證可測量的意義。 從指標的意義上,指標的建置,一方面從典範案例抽取質化因素建立指標內容,另 一方面將質化資訊,歸納成具體標的類目,應用理論基礎與專家觀點之解讀與歸納的多 元的研究途徑,可嚴謹的淬取指標要素。因此,當市政規畫發展出運動城市的過程中, 成功效標選取顯得格外重要,而參考國際推動有成的成功典範案例,可建立本土系統化 的策略之參照標的。. 二、運動城市指標 從城市發展而言, 「觀念(concepts)、才能(competence)、通路連結(connections)」 是 經濟發展成功城市擁有的三項重要的全球性資產 (商鼎財經顧問公司,2000)。日本面對 2019 世界盃橄欖球賽、2020 東京奧運舉辦大型賽會的衝擊效應,一方迎接運動商業化 和全球運動產業化對運動價值再進化之影響,另一方面則思考,如何以”運動”作為媒介 的角色,啟動地域活化及城鄉再造的都市經營策略。 日本學者原田宗彥(2016)認為:運動是城市經營的重要議題,須在提供市民安全、 舒適的居住環境中,讓運動成為更有可親性,營造可提升健康動態生活的城市治理能力。 市政的自治體更要善用不同賽會活動,結合在地運動設施、天然環境與各項資源,增加 城市本身辦理運動賽會種類的多元豐富性。而要成為運動城市,他指出城市本身須具備 「必要條件」 ,例如在地城市的職業運動團隊組成,透過屬地主義的群體效應,可獲得市 民對自身城市的認同。從「充分條件」上而言,則須重視提供市民健康休閒環境,發展 具有特色的在地市民運動,建設便於使用的運動設施,用心經營社區運動社團,以及規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