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計分方法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工 具 包 括 教 材、教 具、動 作 技 能 分 析 表、客 觀 評 量 表 以 及 教 師 行 為 檢 核 表 ,評估有關 Mosston 練習式教學法以及互惠 式教學法對輕度智障礙者教學成效,研究工具包括如下:

一、高爾夫擊動作技能分析表

本方案工作分析及目標行為,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每一步驟清楚 明白且可 觀察及 測量,依 Mosston 時序、作業表特質、適用的範 疇設計並 加入修 正自 Chen, Zhang, Miko, Lang, and Joseph (2001)的視覺 分析表。如(附件二)。

二、高爾夫鐵桿擊球技能客觀測驗

正式特奧運動規則將規範所有的特奧運動高爾夫球比賽。特殊奧林 匹克運動會高爾夫球賽所採用的比賽規則是以R & A和USGA的比賽規則

為其主要基礎。

(一)目的—評估受測者在一個設定的擊球區內鐵杆擊球的能力。

(二)場地設施

1.針對右手和左手選手提供相應數量的鐵杆。

2.每個受測者配五個球,可省去撿球過程。

3.標記用的塗料或石灰粉,和標記擊球區和邊界線的標記物(可用 1/2 英寸粗的繩索來標記邊界線,使邊界更明顯。)

4.擊球墊或地毯、球座、頭盔、觀察員站的安全區,以及用於撿球的 高爾夫球袋或球筒(必要的情況下)。

5.一面目標旗幟和用來識別距離定位的八個圓錐體或其他顯眼的標記 物。

(三)說明—受測者可以選擇將球放在球座、擊球墊或地面上來擊球。要求 受測者在擊球區內,從球座區將球擊向指定的旗幟,儘量使球落入 邊界線內,球運動的距離超過 90 公尺。

(四)測驗及計分方法

1.受測者共有五次擊球機會,根據球停的位置來計分。

2.受測者成功擊中球得一分。(揮杆但未擊中球算一次擊球,得零分。)

3.如果球停在 30 公尺和 60 公尺線之間,並且在兩條相距 35 公尺的邊 線內,則得到兩分。

4.如果球停在 60 公尺線和 90 公尺線之間,並且在兩條相距 35 公尺的 邊線內,則得到三分。

5.如果球停在超過 90 公尺線的地方,並且在兩條相距 35 公尺的邊線 內,則得到四分。

6 受測者在鐵杆擊球比賽中的得分應為五次擊球的總分。

擊球區 分區 分區

分區

距離指示器

90m

35 4 3 2

圖 3 場地設施圖

(五)計分表如下表 6

本研究依據特殊奧運高爾夫個人一級技術賽修正,並加入日期、

基線期、處理期以及維持期,計算得分最終作為資料分析之用。

表 6 高爾夫客觀測驗計分表

學生姓名: 觀察紀錄者:

活動名稱:高爾夫球擊球

日期

擊球得分數

觀察記錄結果與日期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日期 第一次擊球 第二次擊球 第三次擊球 第四次擊球 第五次擊球

小計

三、壘球擊球技能動作分析表

本方案工作分析及目標行為,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每一步驟 清楚明白 且可觀 察及測量,依 Mosston 時序、作業表特質、

適用的範 疇設計 並加入修 正自 Chen, Zhang, Miko, Lang, and Joseph (2001)的視覺分析表。如 (附件三)。

四、壘球擊球技能客觀測驗

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壘球賽所採用的比賽規則是以 ISF 的比賽 規則為其主要基礎。個人技術賽個人技術賽是專為低能力運動員 設置的項目。

(一)目的—測詴運動員從擊球架上將球擊出距離的能力。

(二)設備—擊球架,30.5釐米(12英寸)紅色線縫壘球,球棒,皮尺及粉 筆。

(三)描述—站在標準尺寸的擊球區(例:2.31公尺(7英尺7英寸)長、99 釐米(3英尺3英寸)寬),運動員將球從球架擊出。共有五次擊 球機會。

(四)得分—運動員最終得分根據最遠一次擊球距離決定。該距離是從 擊球架到球的第一落點的長度,以最接近的公尺數計算,例:1 公尺=1分。46公尺=46分。如該距離在兩個整數之間,取較低值。

例:46.73公尺=46分。

(五)計分表如下表7 表 7壘球客觀擊球測驗計分表

學生姓名: 觀察者:

活動名稱:壘球擊球 日期

擊球得分數

觀察記錄結果與日期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日 期 第一次擊球 第二次擊球 第三次擊球 第四次擊球 第五次擊球

小計

五、教師自我檢核表

為掌握本研究之教師符合兩種教學形式之程度,乃參考 Mosston

(1994)「Teaching PhysicaI Education」一書對命令式、練習式與 互惠式內容與特質的論述;及周宏室 (民 84) 之「Mosston(摩斯登) 體

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一書和石昌益(民 87)之「Mosston (摩斯登) 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的比較後,引用房瑞文(1997) 之 練習式(附件四)與互惠式(附件五)之教師行為檢核表,作為檢測教師教 學行為之用。同時商請兩位任教多年之體育教師擔任觀察員,來檢查 本研究教師行為符合教學形式的程度。

第五節實驗流程與實施階段

一、實驗流程:本實驗流程分為問題背景、相關文獻探討、形成問題、

設計研究工具、教學活動編製、實驗前預詴、訓練觀察員、進行實驗 教學研究、蒐集評量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最後撰寫報告及修正。以下 為實驗流程如圖 4

圖 4 實驗流程圖

本節實驗流程先擬定設計研究工具的編制工作、決定研究對象,

設計研究工具

實驗前評量(學習效果)

訓練觀察員(教師行為檢核表)

進行實驗教學研究(四週 12 節課實驗教學)

蒐集評量資料: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

資料整理與分析

撰寫報告修正

編制教學活動設計;實驗預詴(學習效果)

問題背景

相關文獻探討

形成問題

編寫設計教學課程內容,檢測前需先訓練觀察員由實驗參與者與監護 人簽署同意書(附錄一)後,進行教學課程的預詴與修改教學方式,

研究者根據實驗參與者設計的依變項為評量工具,進行設計二項不同 連鎖運動動作技能的 Mosston 互惠式標準卡設計以及 Mosston 練習 式作業表設計的工作分析,將各動作技能分成客觀評量(採用特奧高 爾夫個人技術賽評分表)以及連鎖動作分析評量分成五個動作技能,

記錄本研究各實驗階段學習成果,為了讓觀察員在記錄各項運動技能 行為表現能夠客觀,以及提高信效度,在實驗前先做預詴為檢核本研 究之教師是否有足夠能力來進行練習式和互惠式二種教學形式之教 學,來做為檢測教師教學行為之用。其後並商請兩位體育教師擔任觀 察員,來檢核本研究教師行為符合教學形式的程度,最後,撰寫研究 報告。研究者根據不同實驗情境蒐集輕度智障者運動動作技能成效資 料後,加以整理分析描述研究結果後並進行討論,進一步建議提供教 學及未來研究。

二、實施過程

本 研 究 根 據 研 究 目 的 與 文 獻 資 料,研 究 程 序 流 程 如 圖 4,先 依 條 件 選 出 二 男 二 女 之 輕 度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 在 進 行 教 學 實 驗 前 先 進 行 連 續 三 天 的 客 觀 技 能 以 及 動 作 分 析 前 測 , 分 別 施 以 六 週 18 節 課 的 練 習 式 ( 高 爾 夫 ) 以 及 互 惠 式 ( 壘 球 ) 二 種 不 同 形

式 的 教 學 。

做 為 基 線 期 資 料 點 , 並 將 整 個 過 程 加 以 錄 影 , 藉 此 來 分 析 教 師 行 為 的 符 合 程 度 以 及 方 便 進 行 視 覺 分 析 法 的 紀 錄 , 並 作 為 教 師 自 我 檢 討 改 進 之 參 考 , 教 學 過 程 中 依 照 各 節 課 的 教 學 設 計 使 用 教 師 自 編 的 連 鎖 動 作 技 能 表 , 在 每 節 課 後 再 進 行 客 觀 性 評 量 , 並 蒐 集 視 覺 分 析 各 階 段 點 資 料 直 至 18 節 課 處 理 期 結 束 。

休 息 一 週 後 再 進 行 第 二、三、四、五 週 每 週 第 一 節 課 進 行 維 持 期 客 觀 測 驗,最 後 將 資 料 蒐集實驗參與者的運動動作技能學習正 確反應數的資料以圖表量化,分別在資料軸上點繪出實驗參與者在基線 期、處理期與維持期的曲線圖階段內變化及階段間的差異分析比較。對於 教學堂數、不同教學策略的表現情形、運動技能出現錯誤樣態與給予比較分 析,以製表方式呈現,暸解所進行練習式與互惠式教學策略對動作技能連 鎖學習效率的情形。(杜正治 ,2006)。

三、使用工具者的訓練

(一)教師行為檢核表觀察員之訓練及教師教學行為符合程度分析

1.教師行為檢核表觀察員之訓練:在進行實驗教學前,需先訓練觀察員,

使其明瞭檢核表之使用方式。首先請觀察員詳細閱讀檢核表,並就二 種教學形式及檢核表之類目詳加說明,再對觀察員提出的問題,一一 解釋清楚,直至完全明白為止,進一步對觀察與記錄方式作確定。

2.教師教學行為符合程度分析:爲了避免實驗教學的教師對本研究中的二 種教學形式的教學能力不足,以至於影響實驗結果,本研究在進行統 計分析前,先針對教師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教學形式檢核表的內容做一 探討。本研究的練習式教師行為檢核表共列28條、互惠式教師行為檢 核表共列28條。觀察員在二種教師教學行為檢核表的結果需在以上 80%,符合陳玉枝(1994)及Siedentop(1991)發表信度在80%以上是 可被接受的。並與陳則賢(1995)以命令式和練習式所做的研究結果 88%、92%;張銘羽(1996)以練習式之導引教學與講解教學所做的研 究結果89%、92%;房瑞文(1997)以練習式和互惠式所做的研究結果 89.2%、91%;石昌益(1998)以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式所做的研究 結果87.9%、90.2%、87.3%;楊進益(2001)以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 式所做的研究結果 90.9%、91.1%、89.3%;陳文榮(2002)以命令式、

練習式和互惠式所做的研究結果 91.9%、93%、89.2%;高志強(2003)

以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式所做的研究結果 89.5%、90.3%、90.5%相 呼應。以顯示本研究之教師有足夠能力來進行 Mosston 教學光譜中練 習式和互惠式二種教學形式的教學。

(二)技能動作分析評量的評分教師

研究者聘請兩位豐富教學經驗的體育教師作為評分教師,將技能 動作分析評量所需的高爾夫文摘(2003)以及李敏寬(2001)壘球的

VCD和技能動作分析評量表拿給兩位評分教師,向其說明本研究內容 和評分標準,訓練觀察員並使其觀察者間效度達80%以上,以取得兩 位評分教師在評分上的一致性,使進行教學活動。茲將兩位專業教師 的簡歷敘述如表 8 所示。

表 8 體育專業教師簡歷一覽表

姓名 性別 學歷 現任職單位

姓名 性別 學歷 現任職單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