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在本節中,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針對行政機關和未來研究提出相關 建議。

一、對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幼兒體位判定數據

本研究蒐集文獻之初亦發現,相關單位及眾學者對於幼兒體位之分類模糊不 清,衛生署網站公布之 BMI 值分類從國小年齡開始公告,並無法使用其數值判 定幼兒體位;WLI 值雖為醫學界及部份學者採用,但亦擔心其數值有所偏誤,故 希冀有關單位能訂定出有關幼兒體位的判定數據或參考數值。

(二)對於幼兒體位的重視

本研究發現不正常體位幼兒趨近半數,亦代表著肥胖體位、過重體位和過輕 體位幼兒已逐漸將正常體位幼兒比例占據,這個問題應受到相關單位重視並提出 應對方案。但研究者調查發現衛生署進行四次的國民營養調查(體位及體能調查 雖為計畫重點內容之一),卻僅有一次有針對幼兒進行調查,期盼本研究之發現 能提醒相關單位重視,並進而在以後相關研究調查亦能正視幼兒樣本對象的選取 及列為重點對象。

(三)過輕體位者體適能力較弱警示

目前國內所進行之研究計畫及相關單位之推廣方案,皆偏於預防過重及肥胖 體位者,本研究亦點出其過輕體位者在許多體適能因素上較過重或肥胖體位者 差,因此過輕體位應比過重或肥胖體位者更需要相關單位注意,相關單位應積極 宣導或教育民眾營養相關知識、均衡飲食概念及健康體重維持的方式,過與不及 的飲食攝取都是有害身體健康的!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由於受時間、場地、人力及所能利用之資源等因素限制,本研究仍有許多可 延續研究或改善之空間,提出建議於此供未來研究幼兒體位或幼兒體適能者參考。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針對公私立幼稚園五足歲幼兒為對象,此設定在抽樣某些偏遠地區 幼稚園時,發現該區可能只有 1 或 2 間私立幼稚園,而私立幼稚園五足歲幼兒人 數又為個位數,除了造成抽樣上可能有些許人數上的差異之外,亦必須派出施測 人員及器材進園施測,卻只回收少數數據,故在人力、金錢在此部分亦造成浪費。

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納入托兒所五足歲幼兒,如此可對該地區五足歲幼兒 之體位及體適能會有更完整的瞭解;此外,由於本研究僅限於對北縣幼兒進行抽 樣調查,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台北縣之幼兒,故未來研究亦可擴大樣本範圍,對 研究的結果將更具完整性及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調查法中的各校集體施測方式進行,雖能方便的在時間內獲得結 果,但所得結果可能跟真實情況有所差距,本研究進行時察覺各校幼兒會因對校

內不同場地的熟悉度而表現有所差異。建議後續研究者如能統一租借一固定場地 讓各校到此場地進行施測,其數據可能較不會有誤差。

(三)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施測過程中,發現多間公立幼稚園雖未上體能相關規劃課程,但由於 與國小部資源共享,有較多場地可使用,故初步施測時亦於現場觀察發現似乎公 立園所幼兒之體適能力的表現上較佳,因只是初步施測觀察並非為本研究之主要 目的,故後續研究者如有繼續研究體適能者,亦可由園所環境大小來探討是否與 體適能表現有所差異。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文貞(2000)。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台中市。

水谷英三著,林春生、賴和海、邱金松、林曼蕙合譯(民 67 )。幼兒體力理論與實際。

台北市:幼獅出版社。

方進隆(1993)。有氧適能的改善方法。國民體育季刊,22(2),17-24。

方進隆(1997:p8-21)。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 育部。

方瑞民(1983)。各國國民體格與體能之比較。國民體育季刊,12(4),9-17。

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王金蓮(1978)。幼兒體適能測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集刊,5,255-359。

王建楠、劉文德(2000)。台南市十一所國小一年級學童之健康調查。台灣家醫誌,10(3),

136-147。

王偲潔(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台東市。

北縣簡介(2009)。台北縣:台北縣政府。2009 年 6 月 24 日取自:

http://www.tpc.gov.tw/_file/2890/SG/24999/D.html

幼兒餐點供應與設計原則及說明。臺北縣:董氏基金會。2009 年 6 月 24 日取自:

http://nutri.jtf.org.tw/index.php?idd=1&aid=3&bid=4&cid=5

生長指數參考(2007)。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09 年 12 月 29 日取自:

http://www.who.int/childgrowth/en/

江旺益、黃永寬(2004)。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72,102-106。

何玉秀(2004)。肥胖與運動。載於王健、鄧樹勳(主編)。運動生理學-理論與應用。台 北縣:冠學文化。

吳明隆(2006;p1-10)。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台北 市:知城圖書。

吳萬福(1995)。增進健康的身體活動。國民教育,45(5),11-17 頁。

吳錦雲、林勁宏、吳惠櫻(1998)。體型、體適能與田徑運動技能表現相關性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1),135-152。

杜光玉(2005)。幼兒體能教學探討-以一位體能教師為個案之研究。嶺東學報,17,

33-54。

李招譽(2003)。台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 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淑貞、林正常、陳偉德(2001)。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組成變化與肥胖症。物理治療,

26(6),309-318。

李淑惠(2003)。幼兒體能教師專業能力分析與培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

李碧慧(2005)。台北市 0~6 歲兒童生長常模之建立及肥胖盛行率之分析。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鳳琴(1975)。幼兒體能發展之研究。台東師專學報,3,181-265。

李鳳琴(1978)。臺東市幼兒體格及體能發展之比較研究。國民體育季刊,6(6),42-49。

李燕鳴、李蘭、吳裴瑤(1995)。八十學年度台北市國中新生之體型與父母體型的關係 研究。中華衛誌。14(2),150-158。

李蘭、潘文涵、陳重弘、李燕鳴(1994)。台北市八十學年度國中新生的肥胖盛行調查-不同篩選指標的比較。中華衛誌。13(1),11-19。

沈連魁(2003)。幼兒體能遊戲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大專體育,65,19-24。

沈連魁(2004)。幼兒運動遊戲課程教學能力的培養。學校體育,14(1),36-48。

卓俊辰(1991)。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臺灣衛生雙月刊,307,12-20。

兒童生長曲線圖(2007)。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網站。2010 年 1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who.int/growthref/en/

兒童便當知多少。臺北縣:董氏基金會。2009 年 12 月 29 日取自:

http://nutri.jtf.org.tw/index.php?idd=1&aid=3&bid=66&cid=77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正常(2002)。談體適能與體適能教學。成大體育,36(1),11-15。

林志緯(2003)。幼兒體能教師教學行為對幼兒動作技能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秀芳(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台東縣。

林佳蓉(2005)。台中市幼兒之體位、體型意識與飲食行為之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研究所,台中市。

林佳蓉、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潘文涵(199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 1993-1996--臺灣地區四至十二歲兒童飲食習慣調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

24(1),81-97。

林孟輝(2004)。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大學體育教學學系,台南市。

林政德、羅元宏(2003)。。運動行為與體型、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明新學報,29,125-132。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風南(1993:p55)。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學宜、陳瑞福、杜錦豐(1993)。役男體位之判定與基本運動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

16,357-371。

林錦英(1989)。年齡與幼兒運動能力之關係。國教學報,2,279-300。

林靜萍、許義雄(1993)。國中體育教學師生互動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 十六輯,79-98。

邱金松(1969)。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2),34-40。

邱垂弘(2007)。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 刊,6,277-289。

姜義村(1997)。幼兒肥胖與心肺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 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范武人(1978:p.2 p.26)。現代運動體力訓練之研究。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社。

范瑞瑩(2007)。台北縣某國小肥胖與非肥胖學童身體活動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比較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徐月琴(1998)。花蓮縣國小教師體育教學關注之研究。國科會體育學門學術研究成果 發表會研究論文集,273-289。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徐錦興(1990)。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 1993-1996(1997)。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網站。2009 年 7 月 24 日取自:http://food.doh.gov.tw/foodnew/research/NationalResearch.aspx 張月榕(2009)。幼兒體能遊戲課程對於 3-4 歲幼兒體能發展之成效研究-以台東市幼兒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台東縣。

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張財銘(2004)。南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園長認知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台北縣。

張慈桂、藍忠孚、李燕鳴、王本榮(2004)。影響學齡前兒童過重相關因素之探討。台 灣衛誌,23(6),487-496。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p195)。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

許秀桃、戴玉林、曾淑平(2005)。體適能課程對幼稚園兒童運動能力效果之研究。彰

化師大體育學報,5,141-153。

許秀鳳(2004)。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許義宗(1984)。幼兒體力和運動。台北市:理科出版社。

許義雄 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麥格羅. 希爾。

許義雄(1984)。北市體育教師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6,

許義雄(1984)。北市體育教師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