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主要闡述「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目 的、相關名詞釋義及本研究之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對於體適能研究領域的關注,源自於研究者於幼稚園實習及曾擔任園所教學 助理的觀察中發現,現今幼兒的身高體重似乎比研究者童齡時期增長許多,甚至 許多大班幼兒身高、體重等外型發育,已經與過往國小一、二年級兒童差不多。

研究者進一步觀察發現,雖然現在的幼兒看似長的比較高也比較壯,但是實際上 適應氣候的能力或是日常生活需運用到的一些體力、耐力卻不似外表那般健壯,

甚至有落後研究者童齡時期的現象產生。根據研究指出,可能是因為社會結構的 改變,使得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被機械所取代(林佳蓉,2006;丁文貞,2001),

加上高樓林立,能活動的空間減少(丁文貞,2001;鍾美雲;1993),父母能提供 下一代的物質生活較佳,所以容易供給幼兒過多的營養及飲食,讓幼兒在身高和 體重方面有所增長(董氏基金會,2009;林佳蓉,2005)。但在這樣高營養、高熱 量飲食卻缺乏活動機會的環境中,如果又長時間從事坐式活動,將會造成肥胖(鍾 美雲,1993;黃永任,2008;黃元玉,2008;趙麗雲,2008),而使健康情形逐 漸下降,體適能力降低(方進隆,1993)。近期開始有研究指出體重過輕是另一個 健康的問題,體重過輕會危害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率上升(賴韻如、洪孜幸、黃 國晉,2008;Luder and Alton, 2005 引自黃秀蕙,2006),所以過輕體位亦會對健 康情形造成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文獻皆以肥胖體位者為主要研究對 象論述(鍾美雲,1993;李燕鳴,1994;李蘭等,1994;鄭心嫻等,1995;姜義 村,1997;何玉秀,2004),僅將幼兒體位分為肥胖與非肥胖兩種未免過於氾眾,

僅指出肥胖者的體適能力及其健康情形較差,那正常邊緣的過重或過輕幼兒,要 如何歸類呢?到底過輕和過重幼兒又是誰的體適能力或健康情形較好呢?是否 體位正常的幼兒體適能力和健康情形就比過重、過輕體位的幼兒較佳呢?然而國 內尚無專文探討此一問題,故更加凸顯本研究探討不同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重要 性。

此外,進行體位調查必須先掌握身高、體重、頭圍和胸圍等相關數據,而劉 雅文(2002)研究結果表示,最能表現四到六歲幼兒的身體型態的是身高與體重數 據。一個人的身高增長速率,是在出生以後的第一年最快,其次是青春期,再其 次為三到六歲,而體重增加的速率亦與身高相仿(王佩玲,1995),所以幼兒時期 身高和體重都為快速增長階段,而幼兒時期的身高、體重增長是否因性別不同而 有所差異?在管正(1986)研究指出,男幼兒的體格(身高、體重和胸圍)較女幼兒 為佳,而劉雅文(2002)卻指出在四到六歲的男女幼兒,身高方面是沒有差異的,

而男女幼兒在五歲和六歲時的體重則有差異存在。由此可知性別與身高、體重的 差異,亦尚未有定論存在,故本研究調查身高體重等數據後,進一步與性別因素 進行分析比較,探討不同性別的五足歲幼兒身體組成的差異。

然而,從所蒐集之國內體適能文獻發現,有大幅比例多研究國中小以上青少 年及成人,研究學齡前者為少數。目前研究者所蒐集到以學齡前為對象的文獻 如:以課程設計(沈連魁,2003;李淑惠,2003;沈連魁,2004;黃月嬋,2005;

許秀桃、戴玉林和曾淑平,2005;杜光玉,2005;張財銘,2006)、教師能力或 信念(黃秀蓮,2000;江旺益、黃永寬,2003;李淑惠,2003;林志緯,2003;

陳錦慧,2006;曾沈連魁,2007;曾沈連魁,2008)和體適能(邱金松,1969;李 鳳琴,1978;管正,1986;徐錦興,1990;廖應秋,1992;陳坤檸,1997;陳正 奇,1999;陳信全,2002;劉雅文,2002;李招譽,2003)等三方面為主。但體 適能研究半數為十年以上之調查數據,研究者發現其身高體重及各項體適能力數 據與近年李招譽(2003)調查有極大差異;而其中亦有數篇探討到體適能與性別差 異,其指出男女因為肌肉量的差異,而在總體適能方面男幼兒優於女幼兒 (王金

蓮,1978;蔡盈修,1988;徐錦興,1990;廖應秋,1992),但在不同體適能因 素,男女幼兒則各有領先之能力,研究指出,平衡性和柔軟度部分常常是女幼兒 優於男幼兒(邱金松,1969;勝部篤美,1972;李鳳琴,1975),反之,速度、爆 發力、敏捷性等則是男幼兒優於女幼兒(管正,1986;Milne 等,1986;李招譽,

2003),但協調性以及肌耐力部分則是因為尚未有結論指出何者較佳,故本研究 亦針對性別對幼兒體適能在「柔軟度」、「平衡度」、「爆發度」、「速度」、

「敏捷性」、「協調性」「肌耐力」進行探討。

而衛生署自 1980 年起,已辦理過四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而體位及體能 調查皆為計畫重點內容之一(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網站,2008)。其中 1993-1996 年 調查指出,國內兒童體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亦有逐年增高的 趨勢(林佳蓉、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和潘文涵,1999)。然而,研究者在幼稚 園觀察中亦發現,有些肥胖幼兒的確因為活動會流汗、覺得吃力而導致低活動 量,進而影響其體適能,也有部分幼兒雖然體位肥胖,卻極愛活動,呈現高活動 量、體適能極佳,故研究者想探討到底體位是否真會使幼兒的體適能有所差異 呢?研究者蒐集文獻時,發現許多研究是探討體位(大多探討肥胖者)與活動量之 差異(丁文貞,2000;劉明賜,2003;陳冠如,2004;黃秀蕙,2005;薛永和,

2006;范瑞瑩,2007),極少探討體位(肥胖、過重、正常或過輕)與體適能之研究 (蕭玉真,2005;李鳳琴,1978;管正,1986),國內以學前幼兒為研究對象者,

僅有李鳳琴(1978)和管正(1986)兩篇,分別測量幼兒身高、體重和胸圍,而所調 查之數據至今已過三十幾年且未針對不同的幼兒體位作探討。

綜合上述,故研究者欲進行幼兒體位及幼兒體適能調查,深入探討是否幼兒 會因為體位的不同,而造成體適能表現的差異,希望能讓相關人士及後續學者重 視學前幼兒的體位與體適能之差異,在學前及時進行介入或推廣體能課程或幫助 幼兒養成運動習慣,減少以後成人肥胖以及慢性病罹病率的可能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