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研究"

Copied!
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愫芬 先生

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研究

研 究 生: 鄭雅琳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一 月

(2)
(3)
(4)

誌 謝

首先當然是要感謝一路在經濟及精神上支持我的父母,還有我的指導教授-黃愫 芬老師。求學過程中,愫芬老師為我師亦為我母,除了悉心指導我論文的撰寫之外,

不時關心我身體狀況、更徹夜與我討論論文內容、修改不順的語句,讓我能如期完成 碩士論文,對於愫芬老師的感謝再感謝,實非三言兩語能表達之。

再來則是感謝口委高傳正及陳玉枝老師,對於我論文不吝給予指導與建議,

讓我在身陷論文迷網之虞,能更了解自己論文的優點與缺失。更要感謝系辦助理韻綺、

翠玉的幫忙,還有台東幼碩研究室一起默默努力為我打氣的同學小山、阿忠、阿鬼、

小蝦和阿雪、巧雲、雪娥、佩芳學姊和學妹們熱心的提供資料及意見,此外亦感謝一 起到台北的施測團隊隊友們和台北縣配合施測的園所的園長及老師們,願意撥冗時間 讓我進行施測,更感謝在台北提供我住宿的苹子、小羽和幫我找尋園所的小佩、救濟 我經濟和生活的阿欲、琪琪等,以及在最後階段包容我作息紊亂的 205 室友-念蓓和宜 靜,提供舒適的環境讓我可以回家倒了就睡,並陪我不停地練習再練習口考的過程。

最後,還要感謝給我許多溫暖支持,讓我有許多彈性的空間與時間可以修改 論文的中心同事們,因為有你們大家許許多多的幫助,我才得以完成本篇論文,雖然 論文未臻完整,但我會繼續努力,不枉你們的支持!謝謝大家!

鄭雅琳 謹識 2009.01

(5)

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研究

鄭雅琳

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體位幼兒的體適能表現的情形。主要研究目的為下列幾 項:(ㄧ) 瞭解不同性別幼兒的身體組成差異。 (二) 探討不同性別幼兒體適能的 差異。(三)分析不同體位的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體適能差異。

本研究針對台北縣公私立幼稚園五足歲幼兒為研究對象,以「體適能測驗方 法」為研究工具,進行測驗調查各項數據並測得幼兒身高及體重數據。本研究調 查有效數據人數為 523 人,男生 291 人,女生 232 人。依實際所得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 12.0 中文版進行資料分析,樣本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幼兒平均身高 114.85(±5.28)公分,平均體重 21.46(±4.18)公斤,重高指 數平均值 1.06(±0.17);男幼兒平均身高為 114.92(±5.22)公分,平均體重 21.60(±4.37) 公斤,重高指數平均值為 1.06(±0.18);女幼兒平均身高為 114.77(±5.37)公分,體 重為 21.30(±3.93),重高指數平均值為 1.06(±0.17);男女幼兒在身高、體重和重 高指數上均無顯著差異存在。

二、不同性別幼兒的體適能因素中,在「爆發力」及「協調性」兩因素,男 幼兒顯著優於女幼兒;在柔軟度、平衡性、敏捷性、肌耐力和速度等因素中,則 均無差異存在。

三、體位以「正常」體位佔最多,其次依序為「肥胖」、「過重」、「過輕」。

分析不同體位的全體幼兒資料中顯示,在「柔軟度」因素中,肥胖體位幼兒顯著

(6)

優於過輕體位幼兒。在「爆發力」因素中,肥胖和過重體位幼兒顯著優於過 輕體位。在「敏捷性」和「速度」因素中,過重體位幼兒顯著優於過輕體位幼兒。

在平衡性、協調性、肌耐力等因素中,則均無差異存在;分析不同體位的男幼兒 資料中顯示,在「柔軟度」因素,肥胖體位幼兒顯著優於過輕體位幼兒。在「速 度」因素,過重體位幼兒顯著優於過輕體位幼兒。在平衡性、爆發力、敏捷性、

協調性、肌耐力等因素中,則均無差異存在;分析不同體位的女幼兒資料中顯示,

在「爆發力」因素,正常體位幼兒顯著優於過輕體位幼兒。在柔軟度、平衡性、

爆發力、敏捷性、協調性、肌耐力和速度等因素中,則均無差異存在。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幼兒、體位、體適能、肥胖、過輕

(7)

The Research of 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Differences Body Weight Groups of the Preschool Children

    YA-LIN CHE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re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stated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body composition of genders among children; 2.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fitness of genders among children; 3. 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fitness among various body weight groups children.

The study subjects are 5 year-old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registered public and private kindergartens in Taipei County. The research measure is to investigate weight and height by using ‘Physical Fitness Questionnaire’. The effectiveness subjects were 523 preschool children,which include 291 boys and 232 girls. The actual data is analyzed by using Computerized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12.0 Chinese Version, which includes sample date compil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single subject factor in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average heigh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s 114.85(±5.28) cm, with an average body weight of 21.46(±4.18) kg, WLI average of 1.06(±0.17).. The average height of boys is 114.92(±5.22) cm, with an average body weight of 21.60(±4.37) kg, WLI average of 1.06(±0.18). The average height of girls is 114.77(±5.37) cm, with an average body weight of 21.30(±3.93) kg, WLI average of 1.06(±0.17). Boys and girls are no apparent difference in the height, weight, and WLI.

(8)

2. The result shows boys significantly have a higher level of “Explosive Power”

and “Coordination” than girls. In the Flexibility, Balance, Agility, Muscular Endurance and Speed, there is no apparent difference.

3. Most of the studied preschool children’s body weight a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group, then ‘Obesity’, ‘Overweight’ and ‘Underweight’ groups. In the level of

‘Flexibility’, ‘Explosive Power’, ‘Agility’, and ‘Speed’, overweight group children perform better than underweight group. In the level of ‘Balance’, ‘Coordination’, and

‘Muscular Endurance’, there is no apparent difference. The results of ‘Flexibility’ and

‘Speed’ showed overweight group boys performed better than underweight group. In the level of ‘Balance’, ‘Explosive Power’, ‘Agility’, ‘Coordination’, and ‘Muscular Endurance’, there is no apparent difference. Furthermore, normal weight group girls have higher level of ‘Explosive Power’ than underweight group. In the level of

‘Flexibility’, ‘Balance’, ‘Agility’, ‘Coordination’, ‘Muscular Endurance’ and ‘Speed’, there is no apparent difference.

Finally, a related suggestion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Preschool Children, Body Weight Groups, Physical Fitness,

Obesity, Underweight

(9)

目次

目次...I 圖次... II 表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幼兒體位的意涵... 9

第二節 幼兒體適能定義... 15

第三節 幼兒體適能因素及測驗方法... 18

第四節 體位與體適能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體適能測驗方法... 3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8

第六節 資料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不同性別幼兒的身體組成現況與差異... 51

第二節 不同性別幼兒體適能結果差異比較... 54

第三節 不同體位幼兒、男幼兒與女幼兒體適能差異比較... 5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2

參考文獻... 75

附錄一 體適能測驗紀錄單... 85

附錄二 受試者須知及同意書... 87

(10)

圖次

圖 2-1-1 男生體重成長曲線圖 ... 10

圖 2-1-2 男生身高成長曲線圖 ... 10

圖 2-1-3 女生體重成長曲線圖 ... 11

圖 2-1-4 女生身高成長曲線圖 ... 11

圖 3-1-1 研究架構 ... 30

圖 3-4-1 身高測量 ... 35

圖 3-4-2 體重測量 ... 36

圖 3-4-3 肌耐力測驗-連續單腳跳... 37

圖 3-4-4 敏捷性測驗-十公尺來回曲折跑... 39

圖 3-4-5 瞬發力測驗-立定跳遠... 40

圖 3-4-6 速度測驗-廿公尺跑... 42

圖 3-4-7 協調性測驗-手腳併走八字... 43

圖 3-4-8 平衡性測驗-棒上單足立... 45

圖 3-4-9 柔軟性測驗-坐姿體前彎... 46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48

(11)

表次

表 2-1-1 台灣地區兒童肥胖標準指數 ... 13

表 2-1-2 台灣地區 3~6 歲幼兒重高常數表 ... 14

表 2-3-1 幼兒體適能因素 ... 18

表 2-3-2 幼兒體適能測驗方法 ... 20

表 2-4-1 針對滿五歲未滿六歲幼兒所作之身高體重調查 ... 23

表 2-4-2 滿五歲未滿六歲幼兒所作之體適能調查 ... 24

表 2-4-3 幼兒性別與體適能的關係 ... 26

表 2-4-4 體位相關期刊論文 ... 27

表 3-2-1 行政區、園所抽樣人數摘要表 ... 31

表 3-3-1 施測者間一致信度 ... 34

表 4-1-1 性別敘述統計表 ... 52

表 4-1-2 性別在身高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2

表 4-1-3 性別在體重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3

表 4-1-4 性別在重高指數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3

表 4-2-1 體適能敘述統計表 ... 54

表 4-2-2 性別在坐姿體前彎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5

表 4-2-3 性別在棒上單足立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5

表 4-2-4 性別在立定跳遠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6

表 4-2-5 性別在十公尺曲折跑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6

表 4-2-6 性別在手腳併走八字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7

表 4-2-7 性別在連續單腳跳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7

表 4-2-8 性別在廿公尺跑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58

表 4-3-1 體位次數分配表 ... 59

表 4-3-2 體位與坐姿體前彎之F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60

表 4-3-3 體位與棒上單足立之F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61

表 4-3-4 體位與立定跳遠之F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61

表 4-3-5 體位在十公尺曲折之F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62

表 4-3-6 體位與手腳併走八字之F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63

表 4-3-7 體位與連續單腳跳之F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63

表 4-3-8 體位與廿公尺跑之F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 64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闡述「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目 的、相關名詞釋義及本研究之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對於體適能研究領域的關注,源自於研究者於幼稚園實習及曾擔任園所教學 助理的觀察中發現,現今幼兒的身高體重似乎比研究者童齡時期增長許多,甚至 許多大班幼兒身高、體重等外型發育,已經與過往國小一、二年級兒童差不多。

研究者進一步觀察發現,雖然現在的幼兒看似長的比較高也比較壯,但是實際上 適應氣候的能力或是日常生活需運用到的一些體力、耐力卻不似外表那般健壯,

甚至有落後研究者童齡時期的現象產生。根據研究指出,可能是因為社會結構的 改變,使得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被機械所取代(林佳蓉,2006;丁文貞,2001),

加上高樓林立,能活動的空間減少(丁文貞,2001;鍾美雲;1993),父母能提供 下一代的物質生活較佳,所以容易供給幼兒過多的營養及飲食,讓幼兒在身高和 體重方面有所增長(董氏基金會,2009;林佳蓉,2005)。但在這樣高營養、高熱 量飲食卻缺乏活動機會的環境中,如果又長時間從事坐式活動,將會造成肥胖(鍾 美雲,1993;黃永任,2008;黃元玉,2008;趙麗雲,2008),而使健康情形逐 漸下降,體適能力降低(方進隆,1993)。近期開始有研究指出體重過輕是另一個 健康的問題,體重過輕會危害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率上升(賴韻如、洪孜幸、黃 國晉,2008;Luder and Alton, 2005 引自黃秀蕙,2006),所以過輕體位亦會對健 康情形造成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文獻皆以肥胖體位者為主要研究對 象論述(鍾美雲,1993;李燕鳴,1994;李蘭等,1994;鄭心嫻等,1995;姜義 村,1997;何玉秀,2004),僅將幼兒體位分為肥胖與非肥胖兩種未免過於氾眾,

(13)

僅指出肥胖者的體適能力及其健康情形較差,那正常邊緣的過重或過輕幼兒,要 如何歸類呢?到底過輕和過重幼兒又是誰的體適能力或健康情形較好呢?是否 體位正常的幼兒體適能力和健康情形就比過重、過輕體位的幼兒較佳呢?然而國 內尚無專文探討此一問題,故更加凸顯本研究探討不同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重要 性。

此外,進行體位調查必須先掌握身高、體重、頭圍和胸圍等相關數據,而劉 雅文(2002)研究結果表示,最能表現四到六歲幼兒的身體型態的是身高與體重數 據。一個人的身高增長速率,是在出生以後的第一年最快,其次是青春期,再其 次為三到六歲,而體重增加的速率亦與身高相仿(王佩玲,1995),所以幼兒時期 身高和體重都為快速增長階段,而幼兒時期的身高、體重增長是否因性別不同而 有所差異?在管正(1986)研究指出,男幼兒的體格(身高、體重和胸圍)較女幼兒 為佳,而劉雅文(2002)卻指出在四到六歲的男女幼兒,身高方面是沒有差異的,

而男女幼兒在五歲和六歲時的體重則有差異存在。由此可知性別與身高、體重的 差異,亦尚未有定論存在,故本研究調查身高體重等數據後,進一步與性別因素 進行分析比較,探討不同性別的五足歲幼兒身體組成的差異。

然而,從所蒐集之國內體適能文獻發現,有大幅比例多研究國中小以上青少 年及成人,研究學齡前者為少數。目前研究者所蒐集到以學齡前為對象的文獻 如:以課程設計(沈連魁,2003;李淑惠,2003;沈連魁,2004;黃月嬋,2005;

許秀桃、戴玉林和曾淑平,2005;杜光玉,2005;張財銘,2006)、教師能力或 信念(黃秀蓮,2000;江旺益、黃永寬,2003;李淑惠,2003;林志緯,2003;

陳錦慧,2006;曾沈連魁,2007;曾沈連魁,2008)和體適能(邱金松,1969;李 鳳琴,1978;管正,1986;徐錦興,1990;廖應秋,1992;陳坤檸,1997;陳正 奇,1999;陳信全,2002;劉雅文,2002;李招譽,2003)等三方面為主。但體 適能研究半數為十年以上之調查數據,研究者發現其身高體重及各項體適能力數 據與近年李招譽(2003)調查有極大差異;而其中亦有數篇探討到體適能與性別差 異,其指出男女因為肌肉量的差異,而在總體適能方面男幼兒優於女幼兒 (王金

(14)

蓮,1978;蔡盈修,1988;徐錦興,1990;廖應秋,1992),但在不同體適能因 素,男女幼兒則各有領先之能力,研究指出,平衡性和柔軟度部分常常是女幼兒 優於男幼兒(邱金松,1969;勝部篤美,1972;李鳳琴,1975),反之,速度、爆 發力、敏捷性等則是男幼兒優於女幼兒(管正,1986;Milne 等,1986;李招譽,

2003),但協調性以及肌耐力部分則是因為尚未有結論指出何者較佳,故本研究 亦針對性別對幼兒體適能在「柔軟度」、「平衡度」、「爆發度」、「速度」、

「敏捷性」、「協調性」「肌耐力」進行探討。

而衛生署自 1980 年起,已辦理過四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而體位及體能 調查皆為計畫重點內容之一(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網站,2008)。其中 1993-1996 年 調查指出,國內兒童體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亦有逐年增高的 趨勢(林佳蓉、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和潘文涵,1999)。然而,研究者在幼稚 園觀察中亦發現,有些肥胖幼兒的確因為活動會流汗、覺得吃力而導致低活動 量,進而影響其體適能,也有部分幼兒雖然體位肥胖,卻極愛活動,呈現高活動 量、體適能極佳,故研究者想探討到底體位是否真會使幼兒的體適能有所差異 呢?研究者蒐集文獻時,發現許多研究是探討體位(大多探討肥胖者)與活動量之 差異(丁文貞,2000;劉明賜,2003;陳冠如,2004;黃秀蕙,2005;薛永和,

2006;范瑞瑩,2007),極少探討體位(肥胖、過重、正常或過輕)與體適能之研究 (蕭玉真,2005;李鳳琴,1978;管正,1986),國內以學前幼兒為研究對象者,

僅有李鳳琴(1978)和管正(1986)兩篇,分別測量幼兒身高、體重和胸圍,而所調 查之數據至今已過三十幾年且未針對不同的幼兒體位作探討。

綜合上述,故研究者欲進行幼兒體位及幼兒體適能調查,深入探討是否幼兒 會因為體位的不同,而造成體適能表現的差異,希望能讓相關人士及後續學者重 視學前幼兒的體位與體適能之差異,在學前及時進行介入或推廣體能課程或幫助 幼兒養成運動習慣,減少以後成人肥胖以及慢性病罹病率的可能性。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在於了解幼兒體位與體適能之差異;並分析 男、女幼兒身體組成、體適能之差異。期待此研究結果,能提供學前教師及相關 單位之參考。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性別幼兒的身體組成差異。

二、探討不同性別幼兒體適能的差異。

三、分析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體適能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幼兒的身體組成是否有其差異存在?

1-1 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身高現況為何?

1-2 不同性別幼兒之身高是否有差異存在?

1-3 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體重現況為何?

1-4 不同性別幼兒之體重是否有差異存在?

1-5 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重高指數(WLI)為何?

1-6 不同性別幼兒之重高指數是否有差異存在?

二、探討不同性別之幼兒體適能表現(柔軟度、平衡性、爆發力、

協調性、敏捷性、速度及肌耐力)是否有其差異存在?

2-1 不同性別幼兒之柔軟度是否有差異存在?

2-2 不同性別幼兒之平衡性是否有差異存在?

2-3 不同性別幼兒之爆發力是否有差異存在?

2-4 不同性別幼兒之協調性是否有差異存在?

(16)

2-5 不同性別幼兒之敏捷性是否有差異存在?

2-6 不同性別幼兒之速度是否有差異存在?

2-7 不同性別幼兒之肌耐力是否有差異存在?

三、探討不同體位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之體適能表現(柔軟度、

平衡性、爆發力、協調性、敏捷性、肌耐力及速度)是否有其差異 存在?

3-1 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柔軟度是否有差異存在?

3-2 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平衡性是否有差異存在?

3-3 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爆發力是否有差異存在?

3-4 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協調性是否有差異存在?

3-5 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敏捷性是否有差異存在?

3-6 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肌耐力是否有差異存在?

3-7 不同體位之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的速度是否有差異存在?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幼兒(Preschool Children)

就是指從出生到六歲為主(盧美貴,1988);亦有學者以 2-6 歲為幼兒期

(盧素碧,1987)。本研究所指幼兒為年齡介於五足歲未滿六足歲之大班學齡前 孩童。

二、體位(Body Weight Groups)

所謂的「體位」是依據體位測量的結果來決定,而體位測量就是測量人體的 身高、體重、皮脂厚度、體脂肪以及體圍的各項測量來判定身體成長的簡易又方 便的方法(高美丁、曾明淑、葉文婷、張瑛韶和潘文涵,1997)。

體位測量可算是應用最廣、最經濟,並且對人體最無侵害性的一種營養評估 方法(陳偉德等,1993)。

本研究依所測得之身高及體重數據,以陳偉德等(1999)「重高指數」(weight for length index;WLI)為判定依據,重高指數計算方式如下:

重高指數=﹝幼兒體重(公斤)/幼兒身高(公分)﹞/該年齡層重高常數 重高常數=常模族群 50 百分位體重(公斤)/常模族群 50 百分位身高(公分) 所測得之數據即分為以下四種體位:

(一)「肥胖」:WLI≧1.20

(二)「過重」:1.20>WLI≧1.10 (三)「正常」:1.10>WLI≧0.90 (四)「過輕」:0.90>WLI

(18)

三、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指身體內肌肉、脂肪等組織所佔的比率(陳偉德,1995)。本研究身體組成呈 現的數值有:身高、體重、重高指數(WLI)三項。

四、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本研究採取「體適能」一詞,涵括眾學者對於使用過「體能」、「體力」等 名詞。 所指的是包括肌耐力、平衡性、敏捷性、柔軟性、爆發力、速度及協調 性等七種體適能因素(邱金松,1969;林錦英,1989;李招譽,2003)。

本研究之幼兒體適能操作性定義是指幼兒的體適能因素的測驗表現。而體適 能因素的測驗表現指 1.坐姿體前彎(柔軟度)2.棒上單足立(平衡性)3.立定跳遠(爆 發力) 4. 手腳併走八字(協調性)5.十公尺來回曲折跑(敏捷性)6.連續單腳跳(肌耐 力)7.廿公尺跑(速度)等七個測驗項目的成績而言。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與時間等客觀因素,故研究內容無法涵蓋所有對象 與相關變項,茲將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因研究者所能運用之社會資本及人力資源,大部份皆位於台北縣。故所選擇 之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年齡介於五足歲未滿六足歲之大班學齡前幼兒。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方法以調查研究法之方式,針對學齡前大班幼兒進行身體組成測量,

並進行體適能測驗所得之數據,以瞭解不同性別幼兒的身體組成及體適能之差 異,並探討體位與體適能之差異。

二、研究限制

(一)範圍

本研究僅針對台北縣五足歲未滿六足歲幼兒進行調查,因此其研究結果有其 限制性,無法全然推論至其他地區。

(二)項目

本研究以體適能為研究項目,考量學校的實驗環境並根據體適能的相關因 素,採取對幼兒適宜的檢測項目實施,而無法採用精密儀器測量。

(三)數據資料

實施幼兒體適能測驗過程中,幼兒本身生理及心理因素,將為無法控制之變 異來源,為本研究限制。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與本研究有關之文獻,分別就幼兒體位的意、幼兒體適能定義、幼 兒體適能因素及測驗方法與體位與體適能相關研究分析整理在以下各節。

第一節 幼兒體位的意涵

身體生長相關參數,如身高、體重、皮脂厚度、體脂肪、頭圍、胸圍、腰圍 與臀圍等,均為體位測量的一部份(林佳蓉、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潘文涵,

1999),其中頭圍及胸、腰、臀圍較常用於測量成人脂肪,而皮脂厚度則易有測 量上誤差,可信度較低故較少使用。

評估體位時,許多研究者偏好選用測量方法簡易且準確性高的體重與身高。

而以體重與身高所組成的肥胖篩檢指標有很多種,其中常用來評估體位的方法包 括以下五種:

(一)生長曲線圖(growth chart)

在實際使用時先須計算受試幼兒的實足歲齡和月齡,再依男(圖 2-1-1 男生體 重成長曲線圖,圖 2-1-2 男生身高成長曲線圖)女(圖 2-1-3 女生體重成長曲線圖,圖 2-1-4 女生身高成長曲線圖)性別選擇適合的身體發育曲線作標示(WHO,2007)。

唯標示點上僅能知道其座落的區間範圍,易將肌肉組織較結實之幼兒歸類為肥 胖,並不能確實量化,所以在使用上會受到些限制(李碧慧,2005)。

(21)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07)。

http://www.who.int/growthref/cht_wfa_boys_perc_5_10years.pdf

圖2-1-1 男生體重成長曲線圖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07)。

http://www.who.int/growthref/cht_hfa_boys_perc_5_19years.pdf

圖2-1-2 男生身高成長曲線圖

(22)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07)。

http://www.who.int/growthref/cht_wfa_girls_perc_5_10years.pdf

圖2-1-3 女生體重成長曲線圖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07)。

http://www.who.int/growthref/cht_hfa_girls_perc_5_19years.pdf

圖2-1-4 女生身高成長曲線圖

(23)

(二)標準體重法(weight-height-age reference standards)

對不同性別在身高調整後,計算出理想體重,再使用現在實際體重高出理想 體重的百分率來計算。計算公式如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

男性的標準理想體重=(身高-80)×0.7;女性的標準理想體重=(身高-70)×0.6;

理想體重超出率=﹝(實際體重-標準理想體重)﹞/標準理想體重×100%

理想體重超出率在±10%之內為理想體重;在 10%~20%為過重;超出 20%則 規為肥胖。但對幼兒及兒童而言,應該沒有所謂的理想體重,因為文獻未曾有人 提及兒童應該要有怎樣的體重,才能活的久(陳偉德,1995)。

(三)平均體重測量法,又稱超出平均體重法(overweight index)

以各年齡組不同性別的平均體重為標準,再以實際體重高出平均體重的百分 率來換算。計算公式如下:

平均體重超出率=﹝(實際體重-平均體重)/平均體重﹞×100%

平均體重超出率在±10%之內為理想體重;在 10%~20%為過重;超出 20%則 可歸為臨床性肥胖。採用平均體重為肥胖測定方法也不好,因為體重的分布在統 計學上根本不是一個常態分布,對於一個非常態分布的資料而言,平均值和標準 差就無法代表這一個樣本的分布情形(陳偉德,1995)。

(四)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身體質量指數與體內脂肪組織的含量相關性很高,因此被認為是評估體內脂 肪含量的理想方法。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 NIH) 建議兒童及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第 95 位百分位者為肥胖,介於第 85 至 95 百 分位者為邊緣型肥胖(Must, 1991 轉引自李碧慧,2005)。

計算公式:BMI=體重(kg)/身高(公尺)2

BMI≧28,即為肥胖;25≦BMI<28,即為過重;22≦BMI<25,正常;BMI

(24)

<22,過輕。

行政院衛生署三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I:1980-1982;II:1986-1988;

III:1993-1996),針對各個年齡層與性別的身體質量指數第 95 與第 85 百分位數,

做為全國統一的肥胖與過重標準(李淑貞、林正常、陳偉德,2001)。楊淑惠等(2001) 指出,BMI 在計算過程中將身高值平方化後,削減了身高對體重的影響,而學齡 前幼兒隨年齡而長高且瘦肉組織量 (less body mass) 未知等兩個主要變異因素,

增加了使用 BMI 在判斷幼兒體位之複雜度,所以需要有標準值做為評估之參考,

但目前國內僅有成年人和學齡兒童表(2-1-1)的參考值,缺乏學齡前幼兒相關的界 定值。

表 2-1-1 台灣地區兒童肥胖標準指數

男生 女生

年齡(歲)

過重 肥胖 過重 肥胖

9 21 23 20 22 10 22 24 21 23 11 23 25 22 24 12 23 25 23 25 13 24 26 23 26 14 24 26 23 26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報告書,2000 轉引自丁文貞,2001

(五)重高指數(weight for length index;WLI)

Durant 和 Linder(1981)推薦一種新的方法:重高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重高指數=﹝體重(公斤)/身高(公分)﹞/重高常數(表 2-1-1)

重高常數=常模族群 50 百分位體重(公斤)/常模族群 50 百分位身高(公分)

(25)

重高指數(WLI)≧1.20,即為肥胖;重高指數小於 1.20,大於等於 1.10,即 為過重;而重高指數小於 1.10,大於等於 0.90,即定為正常;而重高指數小於 0.90 即為過輕(陳偉德等,1999)。

因為重高常數是依常模族群的 50 百分位身高、體重計算而成,故每個年齡 層皆以「指數 1」為理想的體重狀況(陳偉德等,1993)。

表 2-1-2 台灣地區 3~6 歲幼兒重高常數表 重高常數 年齡

性別 男生 女生

理想指數

3 0.156 0.157 1

4 0.168 0.163 1

5 0.177 0.174 1

6 0.191 0.186 1

資料來源:陳偉德、江界山、黃伯超(1999)。改訂的生長曲線圖:台灣地區,1997。

Durant 和 Linder(1981)並以重高指數與其他指數,包括體重/身高、體重/身 高2、體重/身高3及身高3/體重相比較,發現其信賴度最好,而且與三頭肌皮脂 厚度的相關度非常良好,因此認為無論臨床或研究上,都是測量幼兒相對體重的 合理選擇。由於重高指數同時兼顧影響幼兒體重之三項變因:性別、年齡及身高,

所以曾在國外被推薦為可信賴的方法。

本研究對於幼兒肥胖的判定採用陳偉德(1999)修訂之重高指數為參考,將所 調查之幼兒分為:過輕、正常、過重或肥胖四種體位。因為重高指數(WLI)具有 兒童清楚的界定值為參考,所以國內常使用 WLI 用來做為評估六歲以下幼兒肥 胖或體重狀況之指標(陳偉德,1993;李碧慧,2005),亦有研究比較「身體質量 指數 BMI」、「重高指數 WLI」和「皮脂厚法」三種體位測量法,發現「重高 指數」的準確度最高(姜義村,1997)。

(26)

第二節 幼兒體適能定義

目前對於幼兒體適能定義模糊不清,國外學者大多採取“Physical Fitness (體適能) "或“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健康體適能) "兩個詞語,國內 學者常常混用此兩個詞語,但實際上兩者所包含的廣度不同,體適能是由身體幾 組或幾種不同特質的體能所組成,而這些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的能力 有關,且因為對象和需求的不同,常被分為以下兩種(摘錄自方進隆,1995:p3):

一、競技體適能(sports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又叫「運動體能」,往往是體能狀況優異者或是運動員所追求的技能,期望 在比賽競技中,能有顛峰之體能表現。

二、健康體適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是ㄧ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需的體能。目 前研究幼兒體適能者,其採取為健康體適能的定義。而國內所用的詞語更因各家 學者翻譯不同而歧異,國內學者採用名詞有體力、體能、運動能力、健康體適能 和體適能等,唯運動能力一詞爭議頗多,因運動能力一詞有些學者翻譯國外名詞

“Motor Fitness",有些學者則翻譯“Physical Fitness",而此兩詞意義大不相 同,其中由“Motor Fitness"一詞翻譯之運動能力意義為健身運動或運動適應,

並非國內學者探討幼兒體適能時所用,故本研究將不探討之,以下表 2-2-1 整理 國內外學者使用名詞及其定義做一統整。

(27)

表 2-2-1 體適能各學者採用名詞及定義 名詞 年代 姓名 定義

1979 AAHPERD*

身體狀況能(1)勝任日常的工作;(2)減低因缺乏運動而 導致健康問題的危機;(3)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生活,

又可應付突發緊急狀況的身運動能力(引自 Rae Pica ,2000:p7)。

1992 卓俊辰

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都能發揮相當的有 效機能,而所謂的有效機能就是能勝任日常工作、有 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的生活,又可以應付突發緊急狀況 的身體能力。

1993 方進隆 由身體幾組或幾種不同特質的體能所構成,而這些體 能與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的品質或能力有關。

1996 Gallahue

因所從事的規律而充足的身體活動及均衡營養與遺傳 體格的影響,而呈現出來愉快健康的狀態。(引自許義 雄譯,1997)

1997 林正常

即為「身體適應能力」,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有 效率運作的能力,是指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至於過 度疲勞,且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狀況。

體適能

1998 教育部 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溫度、氣候變化等)的綜 合能力。

1996 賴曉蓉 指人們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發揮 相當有效的機能。

1998 李彩華 指與人體健康或日常生活有關的能力。如肌力、肌耐 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成。

健康 體適能

2004 張樹立 是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 活工作效率,又可應付突發緊急情形,所需的體能。

1984 許義宗

體力並非單指能很愉快地度過每日生活的能力,即使 在遭遇無法預測的情況時,也能很充分的應付,也就 是ㄧ種隨時都具備的身體抵抗力與行動力。

1996 許麗鳳 身體的抵抗力及勞動能力。

體力

1978 范武人 體力是指維持人類生存及活動基礎之身體能力。

1983 方瑞民 人類生存與從事生活的活動所需要的能力。

1984 體育大辭典 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來之身體能力,包含型態、機 能與運動等的適應能力。

1993 林風南 人類運動(生命活動)所必須的身體的、心理的、社會 的綜合能力,是適應人類生活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

體能

1997 陳坤檸 促進達成理想生活的基本能力

* AAHPERD 為「美國體育健康休閒舞蹈協會」縮寫,全名為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綜上所述,可知學者採用的名詞有「體適能」(AAHPERD,1979;卓俊辰,

1992;方進隆,1993;Gallahue,1996;林正常,1997;教育部,1998)、「健康體 適能」(賴曉蓉,1996;李彩華,1998;張樹立,2004)、體力(許義宗,1984;許 麗鳳,1996;范武人,1978)和體能(方瑞民,1983;體育大辭典,1984;林風南,

1993;陳坤檸,1997)等,雖各家學者亦對其採用名詞有其定義,但可由表 2-2-1 得知,不論是「體適能」、「健康體適能」、「體力」或「體能」一詞,所代表 著即是:舉凡與身體從事任何活動有關所需要用到的能力,不論是適應環境、氣 候的能力,抑或是抵抗疾病、其他相關耐力、勞動能力或是進行某項運動時所需 要使用到的能力,就稱為「體適能」,亦為本研究之概念型定義。而下一節將針 對體適能所需具備因素以及測驗方法做一詳細介紹。

(29)

第三節 幼兒體適能因素及測驗方法

本節旨在探討體適能所包含的因素以及所運用的測驗方法,為能對主題有更 深入的了解,因此首先探討體適能所包含的因素,最後則敘述測量幼兒體適能的 測驗方法。

一、幼兒體適能因素

就國內外研究提及幼兒之體適能因素整理如表 2-3-1,並於表後針對體適能 因素作一整理,論述本研究採取之體適能因素:

表 2-3-1 幼兒體適能因素

姓名 (年代)

平 衡 性

柔 軟 性

肌 耐 力

爆 發 力

協 調 性

敏 捷 性

速 度

肌 力

耐 力

動 力

心 肺 耐 力

反 應 時 間 邱金松(1969) 9 9 9 9 9 9 9

王金蓮(1978) 9 9 9 9 9 管正(1986) 9 9 9 9 9 9

蔡盈修(1988) 9 9 9 9 9 9 林錦英(1989) 9 9 9 9 9 9 9 徐錦興(1990) 9 9 9 9 9

林風民(1993) 9 9 9 9 9 9 9 陳正奇(1996) 9 9 9 9 9 9

林正常(1997) 9 9 9 9

駱木金(1998) 9 9 9 9 9 9 9 陳信全(2002) 9 9 9 9 9

劉雅文(2002) 9 9 9 9 9 國

李招譽(2003) 9 9 9 9 9 9 9

勝部篤美(1974) 9 9 9 9 9 9 9 Burton(1980) 9 9 9 9 9 9 Morris 等(1982) 9 9 9 9 9 國

Jim&Jerry(1983) 9 9 9 9

(續下表)

(30)

續表 2-3-1 幼兒體適能因素

姓名(年代)

平 衡 性

柔 軟 性

肌 耐 力

爆 發 力

協 調 性

敏 捷 性

速 度

肌 力

耐 力

動 力

心 肺 耐 力

反 應 時 間 Caspersen 等

(1985)

9 9 9 9 9 9

國 外

Milne 等(1986) 9 9 9 9 9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針對幼兒體能所做研究發現,幼兒體適能因素包含: 平 衡性、柔軟性、肌耐力、爆發力、敏捷性、速度、協調性、肌力、耐力、動力、

心肺耐力和反應時間等數種。而這些體適能中,近期研究大多採用林風南(1993) 說法,認為除了使用卡頓(Cureton)以因子分析研究各種運動的因素所提出的「平 衡性」、「柔軟性」、「敏捷性」、「肌力」、「耐力」、「瞬發力」等六項基 本因素之外,宜再包括幼兒運動遊戲上極為重要的「協調性」以及體適能測驗所 重視的「速度」因素。其中肌力與肌耐力皆為肌肉適能的一部分(卓俊辰,1986),

故本研究僅針對肌耐力一項做測驗,以下針對本研究體適能因素介紹之:

1.平衡性(Balance):指身體在運動中,藉中樞神經與肌肉的收縮(緊張與放 鬆),能在有意中維持身體穩定的能力(林錦英,1989)。

2.柔軟性(Flexibility):指關節的最大活動範圍,包括彎曲、伸展以及扭轉,

而不使姿勢破壞的能力(林貴福、盧淑雲,1998)。

3.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係指一定時間的肌肉工作量或未達到疲勞以 前的最大工作量(林錦英,1989)。

4.爆發力(Explosive force):又稱「瞬發力」,是指身體神經肌肉在最短的時 間內產生力量的能力,是肌力與動作速度的乘積(林政東,2004) 。

5.敏捷性(Agility): 迅速地移動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或靈活迅速地改變方 向的身體能力(范武人,1978:p.53)。

(31)

6.速度(Speed):係指測量通過所需的時間(林錦英,1989)。

7.協調性(Coordination):又稱「巧緻性」,是指身體正確、圓滑而有效地進 行各項運動的能力(林錦英,1989)。

二、幼兒體適能測驗方法

就國內外研究提及幼兒之體適能測驗方法整理如表 2-3-2:

表 2-3-2 幼兒體適能測驗方法

年代 姓名 體適能因素 對象

內 1969 邱金松

引用日本教育大學研究測驗項目,棒上單足立、

開腿正坐體前彎、俯臥上體後仰、雙手正撐持久、

棒球擲遠、雙足連續跳和 25 公尺跑等八項

3-6 歲

1972 李鳳琴

日本東京教育大學體育心理學研究室所設計之測 驗項目,棒上單足立、開腿正坐體前彎、俯臥上 體後仰、雙手正撐持久、立定跳遠、棒球擲遠、

雙腳連續跳和 25 公尺跑等八項。

3-6 歲

1978 王金蓮 反覆橫跳、廿公尺跑、單足連續跳、壘球擲遠和 手腳併走八字等五項。

3-6 歲

1981 林曼蕙 廿公尺跑、立定跳遠、硬式網球擲遠 4-6 歲 1986 管正 走紅磚、跳穿、立定體前彎、立定跳遠、硬式網

球擲遠和廿公尺跑等六項。

3-6 歲

1988 蔡盈修 走平衡木、立定跳遠、常坐體前屈、硬式網球擲 遠、 廿公尺跑、雙足連續跳等六項。

4-5 歲

1989 林錦英

棒上單足立、開腿正坐體前彎、立定跳遠、雙足 連續跳、雙手正撐持久、廿公尺跑和棒球擲遠等 七項。

4-6 歲

1990 徐錦興 立定體前彎測量器、平衡板、併腿連續三次跳、

硬式網球擲遠、廿公尺跑等五項。

3-6 歲

1996 陳正奇 坐姿體前彎、睜眼單足立、雙手正撐、立定跳遠、

廿五公尺跑和十公尺來回曲折等六項。

3-6 歲 國

2002 陳信全 廿五公尺跑、壘球擲遠、立定跳遠、雙手支撐力、

併腳連續跳等五項。

6 歲

(續下表)

(32)

續表 2-3-2 幼兒體適能測驗方法

2002 劉雅文 連續單腳跳、十公尺來回曲折跑、立定跳遠、廿 公尺跑與手腳併走八字等五項。

4-6 歲 國

內 2003 李招譽

坐姿體前彎、單腳棒足立、立定跳遠、十公尺曲 折跑、手腳併走八字、連續單腳跳與廿公尺跑等 七項。

5 歲

勝部篤美 單腳站立測量、長坐體前屈、拍打氣球、立定跳 遠、反覆測跳、棒球擲遠、連續腳跳

3-6 歲

1982 Morris 等

單腳平衡木站立、變化姿勢的折返跑、接球、四 十呎跑步、立定跳遠、硬式網球擲遠和軟式網球 擲遠等七項。

3-6 歲

1983 Jim&Jerry 立姿體前彎、屈膝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三項。 未提及 國

1986 Milne 等 四十碼折返跑、三十碼跑、立定跳遠、長坐體前 彎和四百呎跑步。

3-9 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然而,從表 2-3-2 可知國內外學者專家所使用的體適能測驗項目不盡相同,

故本研究於此綜合上述學者研究,發現針對幼兒體適能因素所做測驗有:

(一)「平衡」因素測驗有: 棒上單足立、單腳平衡木站立、走紅磚。

(二)「柔軟度」因素測驗有:坐姿體前彎、開腿正坐體前彎、立定體前彎、

長坐體前彎、俯臥上體後仰。

(三)「協調性」因素測驗有:手腳併走八字、壘球擲遠、硬式網球擲遠。

(四)「爆發力」因素測驗:立定跳遠。

(五)「肌耐力」因素測驗有:連續單腳跳、併腳連續跳、雙手正撐持久、

伏地挺身、屈膝仰臥起坐、棒球擲遠。

(六)「敏捷性」因素測驗有:十公尺來回曲折、變化姿勢的折返跑、反覆 橫跳、跳穿。

(七)「速度」因素測驗有:廿公尺跑、廿五公尺跑、三十碼跑。

(八)「心肺肌力」因素測驗有:四百呎跑步。

(33)

本研究由上述相關文獻統整後,訂出本研究體適能因素有:平衡性、柔軟度、

肌耐力、爆發力、敏捷性、速度和協調性七種,本研究未採用心肺肌力此測驗因 素,因其測驗項目四百呎跑步對於五足歲幼兒來說過於激烈,目前僅有國外文獻 提及,故本研究不予與使用。則其對應之幼兒體適能測驗方法則為:(一)棒上單 足立、(二)坐姿體前彎、(三)連續單腳跳、(四)立定跳遠、(五)十公尺來回曲折跑、

(六)廿公尺跑和(七)手腳併走八字。

(34)

第四節 體位與體適能相關研究

以下整理與本研究相關文獻,分別從幼兒身體組成、幼兒體適能研究、幼兒 性別與體適能、幼兒體位與體適能等四部分來探討:

一、幼兒身體組成

身體組成所指身體內肌肉、脂肪等組織所佔的比率,而大規模樣本大多使用 方便應用之,身高、體重及其他身體相關數值(李碧慧,2005)。研究者將所蒐集 之文獻中,調查五歲幼兒之身高、體重數據整理摘錄如表 2-4-1:

表 2-4-1 針對滿五歲未滿六歲幼兒所作之身高體重調查

男生 女生

姓名 地區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WHO*

(2007) 未提及 112.39(±4.71) 19.21(±0.13) 111.67(±4.90) 18.95(±0.15) 李碧慧

(2005) 台北市 112.9(±5.0) 20.1(±2.9) 109.9(±4.7) 18.1(±3.0) 張慈桂等

(2004) 台閩 110.4(±7.5) 19.8(±3.4) 110.7(±8.2) 19.0(3.5) 李招譽

(2003) 台北市 117.22(±5.11) 23.04(±5.31) 116.33(±4.92) 21.75(±3.52) 劉雅文

(2002) 台北市 111.00(±6.0) 19.5(±3.0) 112.0(±6.5) 20.5(±3.5) 楊淑惠等

(2001) 台北市 112.8 21.3 112.5 20.7 5-5.5 115.58(±5.03) 19 (±2.34) 109.55(±4.43) 18.28(±2.06) 管正

(1986) 花蓮市

5.6-6 115.14(±3.44) 19.35 (±2.50) 113.36(±4.57) 18.74(±2.67) 5-5.5 107.02 17.35 106.72 16.57 李鳳琴

(1975) 台東縣

5.6-6 109.30 18.62 108.57 17.42

*取五歲五個月數值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5)

由表 2-4-1 可知,五歲男幼兒身高約介於 110-117 公分,女幼兒身高約介於 110-116 公分;男幼兒體重介於 19-23 公斤,女幼兒體重介於 18-21 公斤。其中李 招譽(2003)年調查五足歲幼兒的身高體重,皆與其他研究結果相較高出許多,研 究者探究其樣本及研究方法,推測可能抽樣對象的選取問題造成偏頗,因劉雅文 (2002)與李碧慧(2005)調查台北市幼兒身高與體重之數值,並未呈現如李招譽 (2003)的身高與體重成長現象。

二、幼兒體適能研究

研究者將所蒐集之文獻中,調查五歲幼兒之柔軟度、平衡性、爆發力、敏捷 性、協調性、肌耐力和速度等數據整理摘錄如表 2-4-2:

表 2-4-2 滿五歲未滿六歲幼兒所作之體適能調查

(續下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男 28.7(±7.53) 柔軟度

(坐姿體前彎)

李招譽

(2003) 女 31.43(±7.59) 男 3.07(±3.63) 李招譽

(2003) 女 3.28(±3.64) 5 歲 0-4 月 5.03(±4.21) 平衡性

(棒上單足立) 李鳳琴

(1975) 5 歲 6-11 月 6.79(±4.04) 男 100.19(±20.32) 李招譽

(2003) 女 90.51(±17.95) 男 85.0(±23.5) 劉雅文

(2002) 女 73.0(±20.5) 男 52.48(±9.97) 蔡盈修

(1988) 女 47.21(±9.33) 男 104.55(±14.17) 5-5.5

女 92.59(±14.82) 男 114.36(±16.65) 管正

(1986)

5.6-6

女 98.36(±15.03) 爆發力

(立定跳遠)

王金蓮(1978) 3.5-6.5 84.16(±21.70)

(36)

續表 2-4-2 滿五歲未滿六歲幼兒所作之體適能調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4-2 可知,幼兒柔軟度(坐姿體前彎)約介於 28-32 公分之間;平衡性(棒 上單足立)約介於 3-7 秒之間;爆發力(立定跳遠)介於 84-115 公分之間;敏捷性(十 公尺曲折跑)介於 9-11 秒之間;協調性(手腳併走八字)介於 25-45 秒之間;肌耐力 (連續單腳跳)介於 13-31 公尺之間;速度(廿公尺跑)介於 5-7 秒之間。

5 歲 0-4 月 89.25(±16.10) 爆發力

(立定跳遠)

李鳳琴

(1975) 5 歲 6-11 月 96.93(±16.85) 男 9.28(±1.16) 李招譽

(2003) 女 9.59(±1.24) 男 10.5(±3.0) 敏捷性

(十公尺曲折跑) 劉雅文

(2002) 女 11.0(±2.5) 男 25.94(±7.37) 李招譽

(2003) 女 30.49(±9.06) 男 39.0(±15.5) 協調性

(手腳併走八字) 劉雅文

(2002) 女 45.5(±15.5) 男 30.09(±15.25) 李招譽

(2003) 女 30.66(±13.97) 男 13.75(±11.07) 劉雅文

(2002) 女 15.80(±12.08) 肌耐力

(連續單腳跳)

王金蓮

(1978) 三歲半-六歲半 25.88(±17.53) 男 5.44(±0.61) 李招譽

(2003) 女 5.64(±0.67) 男 6.0(±0.5) 劉雅文

(2002) 女 6.0(±0.5) 男 5.70(±0.53) 5-5.5

女 6.17(±0.83) 男 5.35(±0.61) 管正

(1986)

5.6-6

女 5.73(±0.67) 速度

(廿公尺跑)

王金蓮

(1978) 三歲半-六歲半 5.69(±0.76)

(37)

三、幼兒性別與體適能

研究體適能的文獻,皆會提及性別對體適能的影響,故研究者從研究幼兒體 適能文獻中,有提及性別差異之總體適能、平衡性、柔軟度、協調性、爆發力、

敏捷性、速度、肌耐力等整理如表 2-4-9:

表 2-4-3 幼兒性別與體適能的關係

體適能 年代 姓名 研究顯示 對象

1978 王金蓮 3-6 歲 1988 蔡盈修 4-6 歲 1990 徐錦興 5-6 歲 1992 廖應秋 3-7 歲 總體適能

2002 陳信全

男幼兒優於女幼兒。

5-6 歲 平衡性 1969 邱金松 棒上單足立 女優於男 4-6 歲 柔軟度 2003 李招譽 坐姿體前彎 女優於男 5 足歲

2002 劉雅文 手腳併走八字 4-6 歲

協調性 2003 李招譽 手腳併走八字

男優於女

5 足歲

1969 邱金松 立定跳遠 4-6 歲

1970 勝部篤美 立定跳遠 3-6 歲

1975 李鳳琴 立定跳遠 3-5 歲

1986 管正 立定跳遠 3-6 歲

1986 Milne 等 立定跳遠 3-9 歲

1988 蔡盈修 立定跳遠 4-6 歲

2002 劉雅文 立定跳遠 4-6 歲

爆發力

2003 李招譽 立定跳遠

男優於女

5 足歲 2002 劉雅文 十公尺來回曲折跑 無差異 4-6 歲 敏捷性

2003 李招譽 十公尺來回曲折跑 男優於女 5 足歲

2002 劉雅文 連續單腳跳 4-6 歲

肌耐力 2003 李招譽 連續單腳跳

無差異

5 足歲 1986 管正 廿公尺跑 男優於女 3-6 歲

2002 劉雅文 廿公尺跑 四歲及六歲

男優於女

4-6 歲 速度

2003 李招譽 廿公尺跑 男優於女 5 足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8)

表 2-4-3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可知,男生在總體適能力、爆發 力、、協調性、敏捷性、速度等項目優於女生;而女生則是在平衡性跟柔軟度兩 項目優於男生;在肌耐力部分則男女生無顯著差異。

四、幼兒體位與體適能

有些研究使用「體型」一詞來描述,有些則使用「體位」一詞來描述,本研 究採用「體位」一詞,意與國外學者 Baechle, T. R. & Earle, R. W.(2000)分類幼童 體型胚層,將體型分為中胚型(較有肉且寬的肩膀)、內胚型(圓而寬的髖部)和外 胚型(消瘦且身高高)等,三種以外觀做為體型分類的名詞做區隔。以下整理與體 位相關文獻於表 2-4-4:

表 2-4-4 體位相關期刊論文 作者(年

代)

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結果

Brunet, M.etd.*

(2007)

透過調查研究法(測量身體組成和體能),以七歲、八歲和十歲之兒童為研究 對象,使用 BMI 和腰圍為體位分類,結果:BMI 及腰圍分別與體能呈現負 相關。

薛永和 (2006)

透過調查研究法(測量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和回憶記錄法(身體活動量),以 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 BMI 做為體位分類,結果:1.心肺耐力、瞬發力、

肌力、肌耐力、柔軟度等體適能方面,標準組男、女學生顯著優於肥胖組男、

女學生。2.身體活動量與 BMI 呈負相關,而與其他體適能呈正相關,且兩者 均達顯著水準。

黃上芙 (2005)

透過問卷調查研究法,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使用 BMI 做為體位分類,

結果:1.學童身體活動量偏低,是造成學童體位偏重的要素。2.性別因素是 學童自我體重控制與體位正常與否的重要變項

劉明賜 (2003)

透過問卷調查研究法,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使用 WLI 做為體位分類,

結果:1.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男生佔 26.1﹪,女生佔 25.1﹪。2.體型正常組 或過輕組學童在身體活動量上顯著優於肥胖組。3.身體活動量會因不同體型 而有顯著差異。男學童體型正常或過輕的學童身體活動量顯著優於肥胖者,

女學童體型正常或過輕的學童身體活動量亦顯著優於肥胖者。

(續下表)

(39)

續表 2-4-4 體位相關期刊論文 林政德、

羅元宏 (2003)

透過調查研究法(測量身體組成、體適能),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使用 BMI 做為體位分類,結果:1.男生運動強度與體重有相關。2.男生的運動頻 率與坐姿體前彎和 800 公尺有關,女生的運動頻率和立定跳遠有關。3.男生 的運動強度和肌力有關;女生的運動強度則與肌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有關。

梁龍鏡 (2002)

透過調查研究法(測量身體組成、體適能),以大學女新生為對象,使用 WLI 做為體位分類,結果:1.柔軟度在不同組間沒有顯著差異。2.爆發力表現,

重高指數偏低組與正常組分別顯著優於偏高組。

丁文貞 (2000)

透過調查研究法(測量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和回憶記錄法(身體活動量),以 國小學童為對象,使用 BMI 做為體位分類,結果:1.心肺耐力、爆發力、肌 力、肌耐力、柔軟度等,非肥胖組顯著優於肥胖組男女學童。2.身體活動量 與其他體適能呈顯著相關,與柔軟度之間未達顯著相關。

林學宜、

陳瑞福、

杜錦豐 (1993)

透過調查研究法(測量身體組成、體適能),以大專男學生為對象,使用 BMI 做為體位分類(分為甲、乙、丙),結果:1.肌力、柔軟度、爆發力和心肺適能 四方面,甲和乙體位之受試者皆沒有顯著差異,但卻皆同時優於丙等體位。

2.BMI 可區別乙等與丙等體位間基本運動能力之差異。

楊靜香等

** (1987)

透過調查研究法(測量身體組成),以幼稚園幼兒為對象,使用 Kaup 指數做為 體位分類,結果:1.台中市幼稚園僅 0.1%。男童及 0.1%女童屬消耗症。2.

台中市幼稚園僅 0.3%男童及 0.1%女童屬肥胖。3.同年齡層男生身高、體重均 顯著高於女生。

*Brunet, M.&Chaput, J.-P.&Tremblay, A. **楊靜香、徐成金、蕭松瑞、周明智、蘇國雄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4-4 可知,目前國內針對體位研究專文較少,其對象亦大部分為國小 學童,劉明賜(2004)和丁文貞(2001)研究一致顯示在身體活動量上正常組或過輕 組學童顯著優於肥胖組。而梁龍鏡(2002)年於大學女新生的研究中亦發現,在爆 發力表現上,重高指數偏低組與正常組分別顯著優於偏高組。林學宜等(1993)研 究大專男學生時亦提及在肌力、柔軟度、爆發力和心肺適能四方面,甲和乙皆同 時優於丙等體位。由前述研究可知,國內學者採用的體位分類方式以及該分成幾 類體位等,仍無確切定論,然而,研究者發現上述研究,不論採用何種體位分類 方式或是抽取哪些研究對象,在身體活動量及體適能因素表現上,體位正常以及 偏低者都明顯優於體位較高(肥胖)者。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結果,研究者在進行幼兒身體組成測量及體適能施測得到 身高、體重和各項體適能力表現資料後,先使用重高指數(WLI)將幼兒分為過輕、

正常、過重或肥胖四種體位,再利用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本章共分為六節分別就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研究設計、研究工 具、研究流程、資料處理分別敘述: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研究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其研究架構圖如圖 3-1-1 所 示:以性別、體位和體適能等三個變項進行探討,了解幼兒身體組成,並進一步 探討幼兒性別以及幼兒體位是否因體適能表現而有所差異。

(41)

圖3-1-1 研究架構

身體組成

(體重/身高)/重高常數 =重高指數(WLI)

幼 1.過輕 兒 2.正常 體 3.過重 位 4.肥胖

1.坐姿體前彎(柔軟度)

體 2.棒上單足立(平衡性) 適 3.立定跳遠(爆發力) 能 4.手腳併走八字(協調性) 因 5.十公尺折返跑(敏捷性)

素 6.廿公尺跑(速度) 7.連續單腳跳 (肌耐力)

幼兒體位與體適能表現之差異研究

結果分析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性 1.男生 別 2.女生

(4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北縣九大行政區(板橋區、雙和區、文山區、淡水區、新莊區、

三鶯區、七星區、瑞芳區和三重區)為研究範圍(台北縣教育局,2009),台北縣土 地面積 2052.57 平方公里,人口 3847554 人,行政區也涵括十市、四鎮、十五鄉(台 北縣政府網站,2009)。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北縣內幼稚園大班幼兒(已滿五足歲未滿六足歲)為主要對象,因 為就大肌肉動作發展而言,五歲是成熟的時期(王鍾和,1983),五歲以上的動作 發展,由大肌肉動作的合作,進而發展到小肌肉的精密協調(王健次,1981),且 幼兒位移性等跑跳能力在四歲時才出現,五歲後最為熟練(張月榕,2009),故本 研究抽樣母體為台北縣公私立幼稚園五足歲大班幼兒。本研究採叢集抽樣方式,

以校為單位,共抽樣 18 校(表 3-2-1),有效樣本為 523 位幼兒,男幼兒 291 位,

女幼兒 232 位。

表 3-2-1 行政區、園所抽樣人數摘要表

行政區 園所代號 全部人數 男 女

A 幼稚園 32 15 17

七星區(56 人)

B 幼稚園 24 11 13

C 幼稚園 31 20 11

三重區(68 人)

D 幼稚園 37 20 17

E 幼稚園 26 13 13

三鶯區(61 人)

F 幼稚園 35 16 19

G 幼稚園 60 33 27

文山區(69 人)

H 幼稚園 9 5 4

I 幼稚園 39 21 18

板橋區(63 人)

J 幼稚園 24 16 8

(43)

續表 3-2-1 行政區、園所抽樣人數摘要表

K 幼稚園 30 18 12

淡水區(50 人)

L 幼稚園 20 13 7

M 幼稚園 21 12 9

新莊區(50 人)

N 幼稚園 29 16 13

O 幼稚園 26 13 13

雙和區(60 人)

P 幼稚園 34 19 15

Q 幼稚園 26 14 12

瑞芳區(46 人)

R 幼稚園 20 16 4

由表 3-2-1 可知,本研究由台北縣九大行政區中,每區抽樣 55 位幼兒左右,

但瑞芳區因大班幼兒人數分散各校且人數較少,私立幼稚園亦僅有兩所,故直接 採用大班幼兒較多之園所未進行抽樣,而當日施測恰巧遭逢寒流,有許多幼兒請 假。考量本研究施測工具運送及人力無法再次施測,故瑞芳區調查 46 位幼兒體 適能表現數據後則未進行再抽樣。

(4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實施體適能調查研究,藉此探討不同幼兒體位與體適能差異,故 以下分別介紹抽樣方法、體適能測驗方法及’施測者間一致性考驗:

一、抽樣方法

學者 Sudman(1976)提出,如果是地區性的研究,平均樣本人數在 500-1000 人之間較為適合(引自吳明隆,2006)。故本研究採分層叢集取樣法,先依台北縣 行政區分布,一行政區以校為單位抽取兩間幼稚園(一公一私),共抽樣 523 位幼 兒。

二、幼兒體適能測驗方法

園所中滿五足歲之大班幼兒進行身體組成測量(身高、體重)及體適能施測並 填寫紀錄單(如附錄一),為了解幼兒體適能因素的柔軟度、平衡性、爆發力、協 調性、敏捷性、速度和肌耐力,分別對幼兒進行坐姿體前彎、棒上單足立、立定 跳遠、手腳併走八字、十公尺來回曲折跑、廿公尺跑和連續單腳跳等七項體適能 測驗並予以記錄。

三、施測者間信度考驗

本研究包含研究者以及其他三位台東大學幼教系碩士班研究生,共有四位主 要施測者,四位施測者分別負責進行施測,及判斷測量到之數據並報數填寫。本 研究擬定初期除預定進行「施測者間信度考驗」之外,亦有考量幼兒體能表現「再 測信度」,但因再測信度所需耗費之人力、物力過大之外,園所亦無法排定如此 多次時間讓施測者進園,故無法施行而排除再測信度考驗。

研究者於施測初期與另外三名施測者預先到台東縣三間園所進行預試,施測

(45)

後將四人施測之數據,進行一致性考驗,施測者間信度摘述於表 3-3-1。每位施 測者於預試時,抽取兩位幼兒四人同時記錄測驗數據,再以下列公式計算求出施 測者間信度(陳五洲,2000)。

施測者間一致性(IOA)=一致/(一致+不一致)×100%

由表 3-3-1 可知,三位施測者與研究者之施測者間信度大部份有 90%一致,

最低亦有 86%以上之一致性,表示四位施測者體適能測驗數據判定接近、差距微 小。

表 3-3-1 施測者間一致信度

七項測驗 施測者 A 施測者 B 施測者 C

幼兒 幼兒 1 幼兒 2 幼兒 3 幼兒 4 幼兒 5 幼兒 6 柔軟度 100% 100% 100% 100% 98% 100%

平衡性 90% 92% 86% 96% 88% 90%

爆發力 90% 100% 90% 96% 96% 96%

協調性 100% 98% 100% 100% 90% 92%

敏捷性 92% 96% 90% 88% 96% 92%

速度 100% 100% 100% 96% 100% 100%

肌耐力 98% 90% 100% 98% 90% 88%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體適能測驗方法

ㄧ、身體組成測量

身體組成項目的測量方法,依器材設備、施測方法、記錄、圖示和注意事項,

分項敘述。

(一)身高

1.器材設備:身高測量尺。

2.施測方法:受試者脫鞋,站在地上,兩腳併立靠攏,膝蓋、頸椎伸直使腳跟、

臀部、背部皆靠緊量尺,眼睛平視正前方。

3. 記錄:身高以公分為單位(cm),記至到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4.圖示:

圖3-4-1 身高測量 5.注意事項:

(1)提醒幼兒頭直視前方,背靠牆壁貼緊,雙腳併攏勿墊腳。

(47)

(二)體重

1.使用器材:經校正過之電子體重計(品牌型號:TANITA HD-322)。

2.施測方法:受試者脫去厚重衣物及脫鞋站立於體重計標示測量位置,雙肩放鬆 並輕輕調整呼吸,身體不可動搖。

3.記錄:體重以公斤為單位(kg),記至到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4.圖示:

圖3-4-2 體重測量 5.注意事項:

(1)務必等電子磅秤歸“0.00"後再請幼兒站上磅秤。

二、體適能測驗項目

體適能測驗項目的測量方法,依器材設備、施測方法、記錄、圖示,分項敘 述。

(一)連續單腳跳(肌耐力)

1.器材設備:膠帶、布尺

(48)

2.施測方法:

(1)使用布尺拉出 50 公尺之距離於園所空地上,並在布尺的前後兩端使 用膠帶橫貼一條長 2 公尺、寬 5 公分的平行線,使成為「起跳點」與

「終點」。

(2)受試者立於「起跳點」後,當施測者「開始」口令下達,便開始以單 腳向前跳,速度快慢或跳躍距離不必拘泥但中途換腳或停頓超過一秒 鐘者即停止施測。

(3)丈量受試者距離起跳點最近之腳跟與起跳點的垂直距離。

3.記錄:測驗兩次(測驗須間隔 10 分鐘),取兩次測驗中的最佳成績,記錄以公尺 (m)為單位。

4.指導語:這個不是比賽跳很快的喔!這是在比比看你可以跳多遠,待會看小朋 友要選擇右腳還是左腳單腳跳,跳到你覺得好累了、不能再跳了,就停下來讓 老師量量看你跳了多遠。

5.圖示:

圖3-4-3 肌耐力測驗-連續單腳跳

(49)

6.注意事項:

(1)施測前應詢問幼兒及其教師,如有心臟病、氣喘、腿部受傷以及醫生 指示不可運動等疾病者不參加此項測驗。

(2)施測當天幼兒若有感冒、服藥或身體不適者,應視其身體狀況再接受 測驗。

(3)應穿著簡單服裝及平底運動鞋。

(4)施測前先帶領幼兒做適當的暖身運動。

(5)施測前應對幼兒詳細說明施測的內容且親身示範,並給予練習的機 會。

(6)測驗須與用餐時間間隔 40 分鐘以上。

(7)測驗前請幼兒決定要用那一隻腳來跳,不得在跳躍中途換腳。

(二)十公尺來回曲折跑(敏捷性)

1.器材設備:布尺、小標桿(5 個)、膠帶(寬 5 公分)、碼錶。

2.施測方法:

(1)使用布尺拉出 10 公尺長之直線,並在布尺的一端以膠帶橫貼長 2 公 尺(寬 5 公分)的「起跑線」(也是終點線),從起跑點算起每 2 公 尺放置小標桿一個,共放至五個。

(2)受試者以站立式於「起跑點」後預備,當施測者「開始」口令下達,

受試者便開始以 S 型穿越小標桿做來回曲折跑,若中途碰到標桿即為 失敗,需重測並不予記錄。

3.記錄:測驗兩次(測驗須間隔 10 分鐘),取兩次測驗中的最佳成績,記錄以秒(sec) 為單位。

4.指導語:這是比賽可以跑多快的,待會老師一說開始,小朋友就開始跑,要繞 過每一個小標桿,繞到最遠那個標桿要再跑回來通過現在這條線才算過關喔!

(50)

小朋友要注意不要踢到標桿,小標桿踢倒了就要重來喔!

5.圖示:

圖3-4-4 敏捷性測驗-十公尺來回曲折跑 6.注意事項:

(1)施測前應詢問幼兒及其教師,如有心臟病、氣喘、腿部受傷以及醫生 指示不可運動等疾病者不參加此項測驗。

(2)施測當天幼兒若有感冒、服藥或身體不適者,應視其身體狀況再接受 測驗。

(3) 應穿著簡單服裝及平底運動鞋。

(4) 施測前先帶領幼兒做適當的暖身運動。

(5) 施測前應對幼兒詳細說明施測的內容且親身示範,給予練習的機會。

(6)測驗須與用餐時間間隔 40 分鐘以上。

(7)測驗時幼兒如撞倒標桿,請幼兒休息約十分鐘過後再重新測驗。

(三)立定跳遠(爆發力)

1.器材設備:布尺、膠帶(寬 5 公分、2 公分各一)、蠟筆、軟墊(3×3 公尺)

(51)

2.施測方法:

(1)使用膠帶於地面橫貼長 2 公尺(寬五公分)的膠帶作為「起跳線」,軟 墊平鋪於「起跳線」的前方

(2)以布尺拉出 2 公尺(寬 5 公分)之長度,將零點定於「起跳線」上,並 每隔 10 公分處橫貼長 2 公尺(寬 2 公分)膠帶一條(共 20 條)。

(3)受試者立於起跳線後(不可踏線),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當施測者

「開始」口令下達,受試者雙腳半蹲、膝關節彎曲、雙臂自然前擺帶 動身體向前跳,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躍地。

(4)丈量受試者後腳腳跟落地地點與「起跳線」的距離。

3.記錄:測驗兩次(測驗須間隔 10 分鐘),取兩次測驗中的最佳成績,記錄以公分 (cm)為單位。

4.指導語:這是比賽可以跳多遠的,待會請小朋友站在黃線後面,老師ㄧ說開始,

你就可以用盡力氣的雙腳一起往前跳,老師會量你後面那隻腳的腳跟到黃線的 距離,看看你可以跳多遠喔!

5.圖示:

圖3-4-5 瞬發力測驗-立定跳遠

數據

表 2-2-1  體適能各學者採用名詞及定義  名詞  年代  姓名  定義  1979 AAHPERD*  身體狀況能(1)勝任日常的工作;(2)減低因缺乏運動而 導致健康問題的危機;(3)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生活, 又可應付突發緊急狀況的身運動能力(引自 Rae  Pica ,2000:p7)。  1992  卓俊辰  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都能發揮相當的有效機能,而所謂的有效機能就是能勝任日常工作、有 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的生活,又可以應付突發緊急狀況 的身體能力。  1993  方進隆  由身體幾
表 2-4-3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可知,男生在總體適能力、爆發 力、、協調性、敏捷性、速度等項目優於女生;而女生則是在平衡性跟柔軟度兩 項目優於男生;在肌耐力部分則男女生無顯著差異。
表 4-1-1  性別敘述統計表  人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男生  291 55.6  55.6  女生  232 44.4 100.0  總和  523 100.0  (二)不同性別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身高分析  由表 4-1-2 得知,本研究全體幼兒身高平均值為 114.85 公分,標準差為 5.28 公分;男幼兒身高平均數為 114.92 公分,標準差為 5.22 公分;女幼兒身高平均 數為 114.77 公分,標準差為 5.37 公分。男女幼兒在身高上未達顯著差異(t=.34  p>.
表 4-1-3  性別在體重之 t 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男  291 21.60  4.37  0.80  女  232 21.30  3.93 體重  (公斤)  全體  523 21.46  4.18  (四)不同性別幼兒、男幼兒和女幼兒重高指數(WLI)分析  由表 4-1-4 得知,本研究全體幼兒重高指數平均值為 1.06,標準差為 0.17; 男幼兒重高指數平均為 1.06,標準差為 0.18;女幼兒身重高指數平均為 1.06,標 準差為 0.17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urthermore,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pricing prob- lems, we note that the accuracies of the adaptive finite difference, adaptive QSC and nonuniform

• 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is the highest nutrient intake value that is likely to pose no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for individuals in a given age and gender

 Establish a check and balance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fee remission is offe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ool-based eligibility criteria, which should be no less favourable than

• Power Level: in favors of the more powerful party, regardless of right or fairness. • Right Level: based on relevant standards

There is no general formula for counting the number of transitive binary relations on A... The poset A in the above example is not

學院全日制課程適合中學文憑、毅進文憑或相 關學歷同學報讀,課程符合市場需要,更有助

•虐兒行為是人們(單獨或集體地) 利用本身與兒 童之間權力差異的特殊地位 (如年齡、身分、知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