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將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對憂鬱症患者之家屬(照顧 者)、醫療單位、社會大眾、諮商與社工等相關人員及未來的研究提 出建議。

一、 對憂鬱症患者之家屬(照顧者)的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當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時,家屬或照顧者的調適與 因應狀況對患者的病情有著很大的影響。六位受訪者均表示家屬或照 顧者不要懼怕別人的眼光,應坦然接受家人生病的事實,盡速尋求精 神科醫師的協助,以減緩患者的負向症狀。除了多陪伴、多關懷患者 之外,家屬或照顧者們要留點屬於自己的時間撫慰自己疲憊的身心,

尋找支持力量,以較健康的方式因應自己的壓力。憂鬱症乃屬於慢性 精神疾病的一種,且復發性不低,受訪者們表示可以採一人以上的輪 流照顧方式,應盡量避免把所有照顧的擔子放在一個人的肩上。

人都會生病,只不過生病的部位不同,家屬或照顧者們可以更換 角度看待家人罹患憂鬱症此事,早日接受事實,便能早點處理問題。

有不懂之處就詢問,問醫師、問有相同經驗的人或問患者,多問能解 除困惑、降低焦慮和不安,對於了解憂鬱症或患者有很大的益處。家 屬或照顧者在憂鬱症患者的復癒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照顧

慢性精神疾患像是場馬拉松性質的競賽,家屬(照顧者)要有堅強的 意志及不輕易放棄的信念,學習辨別早期警告的訊號,重新調整對患 者的期望,並支持患者就醫接受治療。

家屬(照顧者)可參加醫院或相關單位所舉辦的支持性團體,與 其他家屬分享自己的經驗,一方面可獲得支持與了解,另一方面聽聽 別的家屬怎麼說,會得到新的想法與技巧,再加上醫療單位及關人員 的協助,便能幫助家人早日走出憂鬱。

二、 對醫療單位的建議

本研究中憂鬱症的家屬(照顧者)均表示醫療人員與家屬(照顧 者)的接觸時間過少,關於疾病治療或藥物知識的告知態度也較被 動,使得家屬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發揮的功能受到限制。透過良好的醫 療關係可以明確傳達醫病雙方彼此的期待,促進雙方的合作,亦能增 進病患的的治療效果。因此,醫療人員能主動建立良好的醫療關係便 可強化家屬或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所能發揮的能力。醫療單位可從下 述幾點來增強醫療關係:

1. 建立較方便簡單且直接的溝通管道,主動讓家屬(照顧者)知 道有疾病相關問題時,可以如何得到協助。

2. 對家屬(照顧者)除了強調讓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之外,也須協 助家屬(照顧者)了解自己的能力範圍,讓他們清楚在自己的 能力範圍內可以做些什麼,他們對患者的幫助有多大;讓家屬

(照顧者)知道自己在患者復癒過程中的重要性,使其在能力 範圍內發揮有效的功用。

3. 增加家屬(照顧者)對憂鬱症治療或照顧知識的了解,醫療單 位可藉由發衛教宣傳單、舉辦演講、座談會或研習等方式,加 強家屬或照顧者對疾病的了解及對患者問題行為的處理能 力。家屬對於這個病能有更實際的評估,有更多的了解,則患

者通常也會因此而受惠。

4. 可成立家屬(照顧者)的支持性團體,由輔導相關人員帶領,

讓家屬(照顧者)們有討論與分享的機會。藉由團體除了提供 情緒上的支持,接納家屬(照顧者)對病患的負面情緒之外,

也發揮了同儕相互學習的功能。

三、 對社會大眾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六位受訪者均期盼社會大眾能多給予憂鬱症患者之 家屬(照顧者)支持與體諒,能多了解憂鬱症,解除精神疾患的神秘 感避免將患者貼上標籤或以刻板印象的眼光看待他們。隨著社會型態 的轉變,人們生活步調的改變,憂鬱症已繼癌症、愛滋病之後,成為 世紀三大疾病之ㄧ。因此,社會大眾應多了解憂鬱症,除了可自我檢 視或是預防之外,對於其他憂鬱症患者或家屬(照顧者)亦能多些理 解與包容,甚至可適時適度的協助週遭的患者或家屬(照顧者),降 低患者或家屬(照顧者)的負荷及壓力。另外,要提醒社會大眾的是 若週遭有家人或朋友也出現與憂鬱症相關症狀時,應盡速就醫診治,

尋求相關人員的協助,以免錯失治療的關鍵時機。

四、 對心理諮商及社工等相關人員的建議

憂鬱症患者會受疾病影響而失去生活自理功能,因此他們需要依 賴家屬(照顧者)生活。家屬(照顧者)因憂心外界對精神疾患污名 化的影響,及長期與患者的疾病對抗,較難有喘息的機會自患者疾病 所導致的問題中跳脫。家屬(照顧者)若全心投入照顧患者,會剝奪 了患者發展剩餘的生活功能的機會;但若不投入,則患者便會缺乏照 顧,其症狀變化或負向行為又會令家屬(照顧者)受不了,因此諮商 或社工等專業人員可從下述幾點著手協助家屬處理自我與患者之間 的界限或衝突問題。

1.鬆動家屬(照顧者)固有且刻板的想法,讓家屬或照顧者知道並接 受適時的關心自己、善待自己是合理的,而非自私的行為;此外,也 讓家屬(照顧者)相信患者本身也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盡量使家屬

(照顧者)將自我與患者做適度的區隔。

2.鼓勵家屬(照顧者)調整其對患者的認知與期待,以多方面的角度 來看待患者,除了有助於家屬或照顧者放鬆心情之外,亦可降低家屬

(照顧者)內心的罪惡感,及減輕家屬(照顧者)的犧牲與失望。

3.提醒家屬(照顧者)保留時間或精力面對自己的需要,與其討論如 何在照顧自己、與照顧患者之間做適度的調整,必要時可舉行家庭式 的座談會,讓全家人都了解患者的情況並幫助家庭對於照顧的責任做 適度的調整。

4.協助家屬(照顧者)建立支持網絡,建議家屬或照顧者多利用資源 分擔照顧的負荷,如日間病房、團體治療及相關的復健設施,鼓勵他 們多參與座談會或家屬衛教團體,使彼此之間有機會形成支持關係並 得到力量。若家屬(照顧者)也能投入社區的活動,亦能促進其支持 系統的擴增。

5.建議家屬(照顧者)培養對壓力的因應技巧,並鼓勵其多運動、放 鬆自己。心理諮商及社工等相關人員可藉由自我肯定訓練、目標設定

、解決問題能力訓練、認知治療、肌肉鬆弛訓練及呼吸訓練等策略協 助家屬(照顧者)提升調適壓力的能力;另外,亦可使用 Minuchin 結構取向家族治療中的重新框視(reframing)技術,協助憂鬱症患 者之家屬(照顧者)重新標示所發生的事情,改變事情或情境原先的 意義,提供較具建設性或正向的觀點,讓家屬(照顧者)改變看待家

人罹患憂鬱症之事,並對自己的照顧歷程給予較新且正向的意義。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延長研究時間,增加研究對象的數量

本研究係採立意取樣,受訪者皆為憂鬱症患者家屬或照顧,者而 在尋找研究對象的過程中,研究者係透過精神科醫師及其他資源人士 之協助,尋找到符合研究條件的受訪者。然而,在過程中仍有諸多的 困境,有些家屬或照顧者因擔心患者本身的感受而予以拒絕,有些則 是礙於社會對精神疾患刻板印象的考量而回絕,部份則是因工作忙碌 或其他家人不贊同而無法接受訪談。因此由於時間與資源的限制,本 研究在研究對象取得不易的情況下,只有六位受訪者參與本研究,因 而資料的豐富性及充實度可能不足,整理後所歸納出的共同特性亦有 限,故研究結果僅能反映六位受訪者之個別狀況,而無法充分反應出 所有憂鬱症患者家屬或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之特性。

故未來之研究可考慮與有關機構合作,如醫院或相關復健協會 等,以增加接觸此族群的機會,使研究樣本的數量提高,增廣研究之 代表性。

(二)增加探討主題的項目及深度

受訪者之學歷、經濟能力、性別及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其 因應照顧患者的壓力負荷及心理調適的能力會有所差異,而需要調適 的時間長短與因應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將不 同學歷、性別、社經地位及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細項列入研究探討 主題中,以增加研究之深度。

(三)除了訪談家屬(照顧者)之外,可加入患者家中其他成員的訪 談

因本研究是採質性研究的方式,故對於憂鬱症患者之家屬(照顧 者)在心理調適與因應方面能做深度的了解,但在廣度上仍有不足之 處,而研究結果也僅能代表六位受訪者的狀況。就所有的家屬(照顧 者)而言,其類推性及普遍性會有所限制。再者,因本研究是採事後 回溯的方式,請當事人回憶患者發病、就醫治療至病情穩定過程中的 調適與因應經驗,而有些經驗對於受訪者而言,或因時間較久,或因 過於疲累的關係,受訪者僅能根據受訪當下的想法與感受加以陳述,

因此受時近效應的影響,在資料內容的呈現與實際情形難免會有所出 入,而可能導致部分有意義的資料遺漏或不夠明確。故建議未來研 究,除了針對家屬(照顧者)做深入訪談之外,亦可加入患者家中其 他成員的訪談,以增加研究資料的真實度與豐富性。

(四)可以家庭為單位,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

(四)可以家庭為單位,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