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對象

本節將就本研究進行教學行動的學校、學生、研究者本身及協同研究 教師加以描述說明。

一、教學學校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擔任教職工作的喜樂國小(化名)為行動教學學 校,該校成立於民國四十四年,座落在台中市北屯區,全校共 48 個班級,

學生人數約 1500 人,教職人員 78 人,校地卻僅 1.5 公頃,可謂地狹人稠,

但因該校臨近縣市交界,往年常有越區就讀學生,近年來因鄰近地區新成 立兩所小學及受少子化影響,學生人數有逐年減少趨勢。家長社經地位普 遍不高,學校教師常感慨學生學習態度被動。

受校地所限,喜樂國小綠地不足,校園內少有與自然科相關的學習情 境布置,幾年前在學校多位教師的努力下,獲選資訊初級及中級種子學 校,得有經費於校園角落興建一座蝴蝶生態教材園,已連續三年舉辦為期 一週的全校性蝴蝶相關教學活動,此為研究者任教該校 6 年來,唯一所見 全校性與自然科相關的探究學習活動。該校學生並未曾在學校接觸與科學 遊戲相關的訊息及活動。

該校「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任用方式,以配課方便為取向,通常由 兼任組長工作的行政教師擔任,並未以教師所學或專長興趣考量。全校僅 乙老師(本研究協同研究教師)以導師身分爭取教授自己班級的自然與生 活科技課程。或許是因非教師的專長、興趣,再加上有課程進度的壓力,

該校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的上課方式大多僅依照課本及教學指引的編排 內容進行,少有課外知識及操作活動的補充;遇到課本上安排的實驗操作 活動,就如同郭文禎、張文華(民 88)研究所示,讓學生採程序模式投入 實驗活動,按照既定的步驟進行,目的只是做出結果,以驗證課本上的理

論。據研究者觀察及與導師、自然與生活科技科任教師討論,認為該校學 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普遍較為低落。

二、教學對象

本研究教學活動設計,設定實施對象為高年級學生。喜樂國小五年級 有 10 個班級,六年級有 9 個班級,各班人數平均在 30~35 人。教學行動 採二階段進行,以不同的教學實施形式(育樂營和班級)、不同的時間安 排(連續五日每日三節課和每週一次每次二節課進行五週)方式進行,除 了符合行動研究的行動循環歷程,提供研究者逐步修正教案與改善教學的 目的外,亦提供研究者在日後將科學遊戲融入教學的實施形式參考。以下 就各階段參與教學行動的對象加以說明:

(一)第一階段

教學對象為自由報名參加喜樂國小舉辦的寒假「科學遊戲育樂營」學 生,五年級男生有 12 人、女生 4 人,六年級男生有 10 人、女生 4 人,合 計 30 位學生。

(二)第二階段

教學對象為協同研究的乙老師所擔任導師的六年九班學生,該班男生 18 人、女生 17 人,共 35 位學生。選擇該班為教學對象是因為研究者是該 班五年級時的體育老師,對該班學生較熟悉,且乙老師有研究經驗及熱 忱,又是本研究教案設計中的「問題解決任務」開發成員及教案審查人員 之一,可提供研究者活動設計和教學的意見,其本身又是該班自然與生活 科技教師,對學生接受本研究教學後的改變,會有較客觀、明確的陳述,

故以該班為第二階段行動教學對象。

二、研究者

(一)研究者的教育背景與理念

研究者於民國 85 年畢業於中興大學園藝系,於該年至國中擔任二年 特教班兼任教師,教導學生「作物栽培」課程。民國 87 年進入台中師範 學院就讀國小師資班,隔年結業後即展開小學教職生涯,目前進修於台中 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小學任教年資為 7 年,在目前學校 已服務 6 年,因對自然科學具濃厚興趣,期間曾向學校要求擔任自然與生 活科技教師,但因學校對人事安排的各項因素考量,而無法如願,所以一 直擔任高年級導師,想教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想法便成為促使研究者進入科 學教育相關系所進修的動機。

研究者在民國 94 學年度擔任體育組長一職,終於有機會從事自然與 生活科技教學,擔任五年級兩個班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一圓當自 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的願望,著實讓研究者感到欣喜,然而一年教學下來,

學生的學習反應讓研究者感到挫敗。研究者在擔任導師時,經常於教室後 面觀察學生上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的情形,分析學生學習科學興趣低落的原 因除了本身學習態度外,應與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的教學引導方式有關,

故研究者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工作時,即以進修所學之「探究」教學 法,引導學生科學學習與思考,想提昇學生科學學習興趣與問題解決能 力,然而學生對於這異於以往的學習方式並不適應,研究者在引導學生進 行探究的過程中,常有唱獨角戲之感慨,因學生早已習慣當聽眾,所發表 或回答的言論也經常可看出是未經科學性思考的論述。

研究者始終相信教師只要找對方法,就能帶起每一個孩子,科學與生 活息息相關,學生應該對其保持高度興趣與好奇,研究者希望藉由「科學 遊戲」引燃這份興趣與好奇,期望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能主動建構知識,

樂於學習,並培養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

(二)研究者的立場與角色

本研究是因應研究者個人教學實務需求的教師行動研究,研究者本身 即是研究工具,同時亦是資料收集分析者、教學活動設計者、教學者與觀 察反省者。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主要工作包括:蒐集分析及探討相關文 獻、自坊間科學遊戲書籍聚焦出設計素材、與協同教師共同開發「問題解 決任務」、設計教案、實施教學、分析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

三、協同研究教師

本研究有三位協同研究教師,以甲老師、乙老師、丙老師代稱,三位 都是研究者目前任教的喜樂國小同事,協同教師的參與可激盪出更多創思 並減少研究者個人知識和思考的盲點,以提昇研究品質。個別介紹如下:

(一)甲老師

畢業於市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任教年資 18 年,自然科教 學年資有 7 年,目前為輔導組長兼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也是本校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召集人。曾獲教育部優良教師表揚。對植物栽植及魚類、昆 蟲養殖有深厚興趣,常利用課餘時間指導學生與分享經驗。甲老師在本研 究中協助研究者開發「問題解決任務」及審查教案,提供修訂意見。

(二)乙老師

畢業於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任教年資 6 年,自然科教學年資有 4 年,

目前擔任六年級導師,並教授自己班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是喜樂國 小蝴蝶生態教材園負責管理教師,每年籌劃辦理全校性蝴蝶週活動。乙老 師經研究者的介紹後,對科學遊戲感到興趣,便答應協助研究者開發「問 題解決任務」、審查教案、觀察教學活動,並提供班級學生讓研究者進行 第二階段教學行動。

(三)丙老師

畢業於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任教年資 13 年,曾獲教育部優 良教師表揚,從事教職以來,都擔任高年級導師,目前為六年級導師,雖 然沒有自然科教學資歷,但每次段考會主動為全班複習自然科,對自然科 教材內容頗為熟悉,且每學期會規劃安排全學年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 行校外教學,充實學生科學知識。因本研究教學對象設定為高年級,考量 丙老師對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及能力較為瞭解,對教學成效會有較客觀、

具體的意見,故邀請其擔任本研究第一階段教學行動之教學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