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台灣外派中國人員的工作、生活與人際互動之適應情況。在台 灣與中國有文化差異的前提下,了解台灣外派人員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程度與其在中國跨 文化適應的關係,如圖1 所示。

圖1 本研究之觀念性架構

一、受訪者與訪談問題

研究中的受訪者為台灣企業派駐中國的外派人員共 15 人。這些外派人員至少曾在 中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他們目前可能在台灣或在中國,均是自願接受訪談。

本研究中之外派人員樣本80%為男性,女性只佔 20%。他們的年齡分佈在 30-40 歲 之間。教育程度均為大專以上。80%為已婚,其中 75%有小孩。但只有約 33%的家屬跟 著到中國,且家屬跟隨外派的小孩皆未達就學年齡。外派中國的地點有上海、北京、廣 東省、四川省、江蘇省與山東省。從外派人員的工作屬性與職稱來看,可以發現這十五 位外派人員不論職位大小,工作任務中皆有管理的性質,表示派駐中國之外派人員在當 地多為主管階級。外派至中國在薪資待遇上皆有加級約台灣的1.2-1.5。(見附錄六)

跨文化適應問題與方式 工作適應

生活適應 互動適應 文化差異認識之深度

為了解台灣外派人員對中國文化認識的程度以及他們在中國工作、生活與人際互動 中可能遭遇到的問題與可能採取的適應方式,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發展出以下訪談問 題,在訪談過程中每個受訪者皆被請求針對下列問題提供他個人的經驗與見解。

訪談問題:

1.談談您與中國大陸同事(工作夥伴、主管、部屬或客戶)共處的經驗。有何優缺點?

2.從對台灣文化與中國大陸文化的認識,您認為兩者各有何特色?有哪些差異?各有何優缺 點?

3.從對台灣文化與中國大陸文化的認識,您認為中國大陸的行為特徵合理嗎?喜歡嗎?若您 覺得合理或喜歡,會希望自己也有如此特徵嗎?

4.外派至中國大陸,在工作上、一般生活上與人際互動上,可能產生的問題有哪些?遇到問 題您是如何解決的?

5.對外派至中國大陸的人員,您有哪些建議?您認為成功的外派人員應具備哪些特徵或人格 特質?

6.您認為母公司對外派的協助應有哪些?

7.除了中國大陸,您有無外派至其他國家的經驗?

8.可否談談您公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其是否會影響您自己未來走向?您對自己未來生涯是 否有做長期規劃?

9.您覺得家屬是否應隨著外派?

10.請問您為何願意外派至中國大陸工作?

二、研究變項之定義與衡量 1.自變項

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差異:

文化的塑造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等因素。故在不同社會中會產生不同的文 化;即使在同一社會中,發展階段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本研究中文化的向度 包含政治、經濟、社會與行為等因素,並藉由這些向度上的差異,判斷中國與台灣在 Hofstede (1980)的四個文化向度:權力距離、風險規避、陽剛性對陰柔性及個人主義對 集體主義上之文化差異。基本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評論是以台灣為主要參考架構。

文化深度:

文化深度是指個人對某一文化的認識的廣度與深度。本研究之文化深度的衡量是 以台灣外派中國的人員對中國文化所描述的內容所包含的文化向度與每一向度內的知 識數量來做為外派人員對中國文化認識之估計。

3.依變項

跨文化適應:

不同的文化的人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行為規範和法令規章等,人們處在陌生環境 時,常會害怕觸犯禁忌或因行為不當,導致麻煩而感到焦慮與不安時,稱之為文化衝 擊。個人為調適處在不同文化所產生的文化衝擊過程而採取的行為因應措施稱為跨文 化適應(Oberg, 1960)。外派人員的跨文化適應是指他們對外派地主國的文化會表現出 許多整合的方法,嘗試對地主國文化採開放的態度,並且會將基本的母國文化與新的 行為、規範和角色相結合(Black/Gregersen, 1991)。

本研究採用Black et al.於 1988 年發展出的跨文化適應的三個構面:(1)工作適應;

(2)一般非工作的生活適應;(3)與地主國的互動適應,做為台灣外派人員駐中國的適應 向度。由受訪者的談話內容中,分析他們工作適應的方式,包含他對工作任務、與同

事、主管、部屬和客戶相處的情況等,所採取的措施;並由外派人員對中國之食、衣、

住、行、育、樂等生活面向的評論與其所採取的措施的內容來衡量生活適應;與中國 人互動的適應則由外派人員與當地人民的社交活動與價值觀交流等做為衡量的指標。

三、資料分析方式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訪談 15 位受訪者,並將內容逐字登入後,以內容分析方式 對資料進行編碼。將外派人員之談話內容,依文化的向度與跨文化適應的構面加以分 類,並計算外派人員所談及之各類文化向度的數目與其所提供的例子數目,來比較他們 的文化深度對其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質化研究乃是利用非數學的分析程序,藉由各種方式,包括觀察、訪問來蒐集資 料,並且利用例如文件、官書、書籍、錄音帶,甚至人口普查這種為其他用途而蒐集 到的量化資料加以分析的程序(徐宗國 譯, 2002)。目前我們對台灣外派中國人員的經 驗所知尚有限,採用質化方法較適於揭露並解釋一些在表面之下鮮為人知的現象。研 究主要的資料分析方式為內容分析。內容分析是一種系統、客觀且定量的研究方法,

目的在於攫取論文資訊或非論文的變數。所謂的系統性意指必須按照明確且一致的規 則來選擇分析的內容,分析的過程必須使用相同的方法處理,編碼和分析的過程必須 一致,而整個研究過程中只有一個或一套評析標準。客觀性則要求研究者的個人性格 和偏見不能影響結論,對變數分類的操作型定義和規則應該十分明確而且全面,使得 重複這個過程的研究者亦能得到相同的結論。定量則意味著內容分析的目的是對訊息 實體做準確的描述。為了達成此目的,以數量進行描述,將有助於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且數字所提供的統計應用,對解釋和分析的過程有幫助(Kerlinger, 1986)。

四、信度

本研究中內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另請一位同學以相同的觀點與分析原則,對同樣 的資料進行編碼,看其結果是否一致。從15位受訪的外派人員中抽出5位進行編碼,得

到的結果如表3所示。在文化向度的分類上,本研究與再製者分類5位外派人員的類別之 一致性的百分比為.88至1.0,平均值為0.96。在適應問題的分類上,本研究與再製者分類 5位外派人員的類別之一致性的百分比為.83至1.0,平均值為0.95。在適應問題的分類上,

本研究與再製者分類5位外派人員的類別之一致性的平均值為1.0。

表3 兩位評分者間內容分析重疊之百分比(信度)

分類項目 E5 E7 E8 E12 E14 平均值 文化向度 .88 1.0 .92 1.0 1.0 .88至1.0,平均.96 適應問題 .90 1.0 1.0 .83 1.0 .83至1.0,平均.95 適應方式 1.0 1.0 1.0 1.0 1.0 平均1.0

五、研究問題

藉由上述訪談內容,本研究希望能回答出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一:台灣外派中國人員認為台灣與中國有那些方面的文化差異。

問題二:台灣外派中國人員在工作、生活與人際互動上所需要的適應有那些。

問題三:台灣外派中國人員對工作、生活與人際互動上的問題所採取的適應方式為何。

問題四:台灣外派中國人員個人在工作、生活與人際互動上的文化差異認識深度不同對 其駐中國之跨文化適應是否也有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