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員工特性對員工流動與公司價值關聯性的影響

檢驗假說 C-1 的迴歸結果列式於表十三。表十三中的結果顯示,員工流動率對 公司價值的影響為正數,與本章第一節與第二節的結果相符。觀察員工平均年資級 距與員工流動率交乘項 ExpQ×ET 的係數,發現在全樣本的迴歸結果中係數顯著為 負,顯示當該公司員工年資屬於愈高的組別時,員工流動率對公司價值帶來的正面 影響愈小,因此表十三之迴歸結果支持假說 C-1。且當公司屬於平均員工年資較高 的兩個組別時(第三和第四四分位數),員工流動率對公司價值的淨影響為負數:

當屬於第三四分位數時:0.884×ET + (−0.350)×3×ET =−0.166×ET 當屬於第四四分位數時:0.884×ET + (−0.350)×4×ET =−0.516×ET

觀察分組的迴歸結果,發現交乘項 ExpQ×ET 的係數在 RG≦0 且 ROA≦0 與 RG≦0 且 ROA>0 兩組的係數顯著為負,其餘組別雖係數為負,但不顯著異於 0。

顯示員工年資的影響並不僅限於營運衰退且虧損的狀況。

接下來檢視假說 C-2,表十四中發現員工平均年齡級距與員工流動率的交乘項 EAQ×ET 係數為負數且不顯著異於 0。但若將樣本依 RG 與 ROA 正負分組,發現 在 ET 的係數僅在 RG 與 ROA 小於或等於 0 的組別顯著,和前文之迴歸結果相同,

而交乘項 EAQ×ET 的係數在 RG 小於或等於 0 的兩個組別為負且顯著,但顯著水 準不高。此結果可能代表當員工年齡愈高時,公司的重整效果反而會減弱,推測可 能是因為員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累積工作經驗,進而增加工作效率,因此員工年齡 會部分反映員工經驗對重整效果的影響。

最後檢視假說 C-3,表十五中顯示加入教育程度與員工流動之交乘項後,全樣 本的員工流動率係數變得不顯著,且交乘項EduQ×ET也不顯著。在以 RG 與 ROA 分組的迴歸結果中,可以發現僅在 RG 小於或等於 0 且 ROA 大於 0 的狀況下,ET 係數顯著且大於 0,而EduQ×ET 係數顯著且小於 0,但顯著水準皆不高,顯示員工教 育程度對員工流動影響公司價值的程度並不大。

表十三 模型(4)全樣本與分組迴歸結果

模型(4) 模型(4) 模型(4) 模型(4) 模型(4)

全樣本 RG≦0、ROA≦0 RG>0、ROA≦0 RG≦0、ROA>0 RG>0、ROA>0

ET 0.884** 1.944*** 5.079 0.487* -0.199 括弧內數字為以廠商群集之穩健標準誤(Robust Standard Error Clustered by Firm)

表十四 模型(5)全樣本與分組迴歸結果

模型(5) 模型(2) 模型(2) 模型(2) 模型(2)

全樣本 RG≦0、ROA≦0 RG>0、ROA≦0 RG≦0、ROA>0 RG>0、ROA>0

ET 0.780* 3.685** 5.721 0.434 -0.153 括弧內數字為以廠商群集之穩健標準誤(Robust Standard Error Clustered by Firm)

表十五 模型(6)全樣本與分組迴歸結果

模型(6) 模型(2) 模型(2) 模型(2) 模型(2)

全樣本 RG≦0、ROA≦0 RG>0、ROA≦0 RG≦0、ROA>0 RG>0、ROA>0

ET 0.382 2.403 16.630 0.568* -0.234 括弧內數字為以廠商群集之穩健標準誤(Robust Standard Error Clustered by Firm)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文使用台灣上市櫃公司 2005 至 2015 年的資料,排除金融業與台灣存託憑證 上市櫃公司,探討員工流動率會透過什麼途徑影響公司價值,以及在什麼條件下員 工流動率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係會特別強烈、微弱,研究結果如下:

1. 若其它條件不變,員工流動率會透過對短期績效的負面影響,間接對公司價值 產生負面的效果。但影響幅度並不大,根據表九的結果,員工流動率每增加 1%,

Tobin’ Q 僅會減少 0.1988%。

2. 在控制短期績效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後,本研究發現員工流動率對公司價值有 正面影響,且幅度大於員工流動率透過短期績效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若將樣本 依照營收是不成長與是否虧損分組,則此正面影響僅出現在公司營收衰退且 虧損的組別中,本研究稱之為員工流動率的「重整效果」。

3. 研究發展支出密度是重整效果的調節變數。重整效果對公司價值的正面影響 會因為研究發展支出的密度增加而減弱,顯示當企業在重整時進行人力調整 可能會導致原本在企業中研發出來的技術隨著員工離職而流失,甚至讓其它 企業習得使企業競爭力降低,進而導致公司價值降低。

4. 是否屬於科技產業是重整效果的調節變數。本研究發現當公司屬於科技產業 時,員工流動對公司價值的淨影響會大幅減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科技業 的員工平均起來工作內容技術性較高,也可能是因為科技業較非科技業更倚 賴核心技術,而投資人擔心技術外流導致公司價值降低。

5. 員工特性中僅員工年資會明顯影響員工流動率的重整效果。本研究發現員工 年資愈高,員工流動率的重整效果愈小。而本研究的實證結果顯示員工學歷與 員工年齡水準並不會明顯影響重整效果(顯著水準僅 10%)。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雖然沒有如過往文獻使用問卷方法得出的員工流動率,得以避免許多 問卷研究會有的偏誤,但卻無法將員工流動率區分為自願流動與非自願的流動。

這兩種員工流動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可能會有差異。直觀上,非自願的流動通常是 公司主動的決策,因此可能會對企業產生正向影響,本文提及的「重整效果」也 比較可能透過非自願的員工流動來達成。相反的,自願的員工流動的原因可能是 挖角、退休,對企業的競爭力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未來若能夠將員工流動率區 分成自願與非自願流動,將可為本研究的主題帶來更細緻的討論。另外,本研究 樣本期間員工流動率的缺漏值共有 3085 個,占原始樣本約 18.77%,缺漏值占比 偏高,可能會對研究結果帶來影響。又本文僅使用台灣上市櫃企業為樣本進行分 析,但台灣的上市櫃企業並不會包含各個類型、產業的企業,例如台灣的產業多 集中在製造業,因而以此樣本得到的結果可能不能一體適用於其它國家。另外本 研究對於員工特性的討論僅限於員工年資、年齡與教育程度,但其實員工的特質 並不僅限於這三點,還有員工工作性質(業務人員、後勤人員與研發人員)、員工 滿意度、員工內部訓練多寡、員工薪資福利等等,但囿於資料取得限制,本研究 而無法針對這些員工特性進行探討。若後續有人可以取得這些資料,相信必定可 以延伸更多有趣的討論。除了員工性質外,企業的性質也不僅僅於本研究提及的 研究發展支出密度和是否為科技業,例如公股公司和民營公司、公司經營型態屬 於家族企業或專業經理人,這些企業特質可能也會對員工流動率與公司價值之間 的關係產生影響。

最後,關於員工流動率還有很多有趣的議題尚待討論,舉例來說,若自願的 員工流動率對公司價值有負面的影響,那要怎麼樣的措施,才能留住那些企業想 要保留下來的人呢?又或者若我們將目光放在管理階層,則管理階層的流動率又 會對企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這些議題其實不僅具有學術上的價值,可能也有企 業管理上、投資上的意義,值得後人研究。

參考文獻

Abelson, Michael A., Baysinger, Barry D., 1984. “Optimal and dysfunctional turnover:

toward an organizational level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9, 331-341.

Aggarwal, Reena, Schloetzer, Jason D., Williamson, Rohan, 2017. “Do corporate governance mandates impact long-term firm value and governance cultur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Alexander, Jefferey A., Bloom, Joan R., Nuchols, Berverly A., 1994. “Nursing turnover and hospital efficiency: an organization level analysis”. Industrial Relation Vol. 33, 505-520.

Anderson, Ronald C., Reeb, David M., 2003. “Founding-family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S&P 500”.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8, 1301-1328.

Dalton, Dan R., Todor, William D., 1979. “Turnover turned over: an expanded and positive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4, 225-235.

Dass, Nishant, Kini, Omesh, Nanda, Vikram, Onal, Bunyamin, Wang, Jun, 2014. “Board expertise: do directors from related industries help bridge the information gap?”.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 27, 1533-1592.

Dess, Gregory G., Shaw, Jason D., 2001. “Voluntary turnover,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6, 446-456.

Fonda, Wilson, 2016. “Employee movement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s in high-tech companies: turnover rate and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 訊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

Glebbeek, Arie C., Bax Erik H., 2004. “Is high employee turnover really harmful? An empirical test using company record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7, 277-286.

Huselid, A. Mark, 1995.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8, 635-672.

Kacmar, K. Michele, Andrews, Martha C., Van Rooy, David L., Steilberg, R. Chris, Cerrone, Stephen, 2006. “Sure everyone can be replaced…but at what cost?

Turnover as a predictor of unit-leve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9, 133-144.

Kasarda, John D., 1973. “Effects of personnel turnover, employee qualification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ratios on administrative intensity and overhead”. The Sociology Quarterly Vol. 14, 350-358.

Price, James L., 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haw, Jason D., 2011. “Turnover rat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87-213.

Shaw, Jason D., Johnson, Jonathan L., Lockhart, Daniel E., 2005. “Turnover, social capital losses,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48, 594-606.

Staw, Barry M., 1980. “The consequence of turnove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Vol. 1, 253-273.

Ton, Zeynep Ton, Huckman, Robert S., 2008. “Managing the impact of employee turnover on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process conformance”.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19, 56-68.

李綺娉,2006,人力資本、員工流動與經營績效之關連性研究,東海大學會計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林揚舜與鍾俊文,2005,員工分紅配股與員工流動率間的關係,貨幣觀測與信用評 等,第 52 期:88-90。

楊鴻仁,2004,人力資本、薪酬與組織績效之關聯─跨產業之縱貫性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