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文獻探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8-4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6 研究方法文獻探討

研究學者 兩岸員工/企業品質文化差異事實 汪華斌

(2001,2002)

1.大陸大部分企業導入 ISO 9000 只為了拿證書,沒有 真正落實制度管理。

2.大陸的評鑑機構可以兼任輔導工作,因此扭曲了 ISO 9000 系統效能。

林兆明 (2005)

3.大陸的員工較被動,需靠獎懲來要求,否則容易出差 錯。

林兆明 (2006)

4.大陸部份企業沒有良品與不良品區分的品質觀念。

陳啟光、謝 昆璋、于長 禧(2006)

5.台灣勞工相較大陸勞工有較高之品質意識,顯示台灣 台資廠對於品質管理系統之運作制度有相當深化的 基礎與經驗,執行力也優於大陸台資廠。

本研究觀察 (2006)

6.大陸部份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不惜偷工減料,直至 客戶發現並舉證才願意改善。

本研究觀察 (2006)

7.大陸籍採購會明目張膽索取回扣,中間商會以低級品 冒充交貨,不顧零組件品質。

表 2.6 兩岸員工/企業品質文化差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量 化 研 究 質 性 研 究

1.研究者開始於驗證假設。 1.一旦研究者沉浸在資料之後,便 展開捕捉與發掘意義的工作。

2.概念是以清楚明白的變項形式 存在。

2.概念是以主題、宗旨、通則、類 型的形式存在。

3.測量工具在進行資料收集前,就 有系統的被創造出來,並且被標 準化了。

3.創造出來的測量工具是採就事 論事主義,而且常是特屬於個別 的情境或研究者。

4.資料是得自於精確測量的數字 型態。

4.資料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得自 於文獻、觀察、手稿。

5.理論大多是因果的,而且是演繹 的。

5.理論可以是因果、無因果關係 的,而且常是歸納的。

6.程序是標準的,而且是可以複製 的。

6.程序是特殊的,而且很少可被複 製。

7.分析的進行是由統計、圖、表來 完成的,再加上顯示結果與假設 之關係所做的討論。

7.分析的進行是藉由從證據中抽 取主題或通則、以及把資料做歸 納整理。

並 定 義 了 兩 者 的 研 究 類 型 : 「 量 化 研 究 屬 於 實 證 的(positivist)典 範,具有顯著的特徵及可預測性,實證主義者假設一個固定、可 測量的事實存在於人們的外在;質性研究則屬詮釋的典範,它描 繪世界上的事實是由社會所建構的,是複雜且不斷改變的,研究 者可與參與者相互討論彼此的看法,尋找多樣的觀點,達到一個 常模的建立。」

W. Lawrence Neuman【46】的「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 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朱柔若譯)裡對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差異有較詳細的說明如表 2.7。

表 2.7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差異表

資料來源:Neuman【46】,朱柔若譯

黃娟娟【25】的研究,認為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方法有很大 的差異,今以七個構面整理出彼此不同的特色如表 2.8 所示:

表 2.8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特色的比較 差異之

構面 量的研究特色 質的研究特色

一.研究問 題的性 質不同

研究偏向於驗證,即研 究事先已確定的假說。

研究的預示問題在搜集 資料前直接由文獻探討 而來,通過選取概念、

變項及操作定義而形成 問題。問題以假設表示

研究偏向於發現,即由搜 集資料中演化出學說與假 說。透過現場觀察、訪談 等進一步的搜集、分析資 料,可發現研究主題的結 構要素與運行機制。

二.研究者 的角色 地位不 同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 只是短期的關係,相互 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一 定的界限。因此相互間 不能很深入的瞭解。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要 有深入的接觸,相互間是 信任的、朋友式的關係。

研究者本人是搜集資料的 唯一能動工具,要在研究 對象的日常生活環境中,

觀察他們的言行、查看他 們的文件。

三.研究程 序不同

採用直線型研究程序:

界定問題、建立假設、

設計檢驗假定的工具、

搜集分析資料、獲得結 論。

採用迴圈式步驟探究問題

,從發現研究問題到解釋 研究的發現,並不是那麼 步驟分明、循序漸進的,

而是一再地重複探索的過 程:問問題、搜集資料、

作記錄、分析資料、撰寫 研究報告。

四.研究技 術或方 法不同

主要採用實驗、調查、

結構化的訪問與觀察、

准實驗等。研究在控制 的條件下進行,以獲取 可靠而能複驗的資料為 目的。

主要採用觀察、參與觀察

、各種文獻之概覽、開放 性的訪談等。研究在自然 情境中進行,以獲取真實

、豐富與深層瞭解的資料 為目的。

五.研究資 料性質 不同

搜集的資料性質都是量 化形式、是客觀的,資 料不受人們知覺的影響

。有可量化的登碼、計 數、測量、操作型變項 等;所搜集的資料要通 過前測、後測。

搜集的資料性質是主觀的

,資料即是人們在情境中 的知覺,都是描述性資料

,多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 呈現,描述人們的語言和 行為,有訪談記錄、觀察 記錄、照片、個人資料、

現場原存有的正式檔,以 及運用問卷和錄音機、攝 影機方式搜集來的補充資 料。

六.資料分 析方式 不同

以演繹方式分析資料,

在資料搜集完成後才進 行分析、驗證或推翻在 研究之前預想的模式、

假設或理論等,比較關 注現象的結果。

以歸納方式分析資料。質 的研究強調對資料的搜集 和分析應是同時持續地進 行的,重複閱讀已搜集的 資料,追蹤著資料中的主 題、預感、解釋和概念,

尋找資料中呈現的主題建 構分類的架構,發展概念 和理論。

七.使用中 存在的 問題不 同

要控制干擾變項等,而 這又是難度比較大的,

進而會影響到研究的效 度問題。

研究者與研究物件進行較 長時間的接觸,而且現場 觀察或訪談後即作記錄,

搜集與分析資料持續同時 進行,耗時很多,歸納資 料有困難,進而研究大團 體有困難。

資料來源:黃娟娟【25】,本研究整理

表 2.7 及表 2.8 都提到量化與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方式不 同 :(1)量 化 研 究 多 採 用 演 繹 方 式 ,(2)質 性 研 究 是 採 用 方 式 歸 納 方式分析資料。張紹勳【30】解釋,「演繹法」是推論形式的一 種,其目的在於獲得一個結論。其推論的流程順序為:理論→假

設→接受或駁斥假設等。而「歸納法」的推論順序是:觀察→尋 找模式→達成結論→結論解釋事實→事實支持結論等。「演繹法」

是從一項通則出發,再根據邏輯推論的法則來獲得一項個別的陳 述;「歸納法」的方向剛好相反,先由觀察蒐集資料及記錄若干 個事例,探求其間之共同特徵,進而將研究結果推廣至其他未經 觀察之類似事例,且獲得一項通則性的陳述。

王 玉 民 【5】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書中引用改寫自 E.Babbie (1986)的「理論的邏輯推演循環」(如圖 2.1),可以更清 楚了解「演繹法」與「歸納法」的關係:

圖 2.1 理論的邏輯推演循環 資料來源:王玉民【5】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向。Marshall and Rossman 在他們 的「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政賢譯,【44】)提到,質性 研究方法在近年來已成為相當重要的探究模式,不論在社會科學 研究或是各種應用學門的研究,諸如教育、區域計畫、護理、社

理論 (Theories)

觀察 (Observations)

假設 (Hypotheses) 實證的普及化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

(Deduction)

(Induction)

會工作、社區發展,以及管理等,都可以看到質性方法的研究。

Marshall(1985,1987)在該書中提到一些質性的研究具有難以 替代的獨特價值,例如:

1.深入發掘複雜性與歷程的研究

2.探索創新系統或所知甚少之現象的研究

3.試圖探索中央政策與地方知識或實務互不相容之癥結所在 的研究

4.探討組織當中各種非正式或非結構化之歷程與關聯性的研 究

5.探究組織實際目標(相對於書面接櫫的目標)的研究

Corrine Glesne【42】更深入解釋「質性研究」的模式:「為 了適切詮釋,研究者必須得到參與者的多元觀點,因此質性研究 是一種在一個或多個場域上,與研究對象進行深度、長時間的互 動,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運用觀察、訪談,因此研究過程 中重視的是主觀性。」

Marshall and Rossman【44】認為質性研究蒐集資料的典型方 法 有 :(1)參與(又稱「參 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2) 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或稱一般觀察);(3)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ing);(4)資料檔案與文獻回顧(Review of Documents)(又 稱文獻探討或次級資料分析)等四種。

Corrine Glesne【42】認為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等三 種是支配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技術。Carbtree and Miller 的「質性

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等譯,【37】)認為從事研究從很多角度來 看 可 分 為 五 種 類 型 :(1)田 野 (field)、 (2)實 驗 (experimental)、 (3) 歷史文件(documentary-historical)、(4)哲學研究(philosophic)及(5) 調 查(survey); 其 中 調 查 研 究 類 型 , 根 據 研 究 工 具 可 有 結 構 性 訪 談、觀察量表或問卷;田野調查者透過親身參與來詮釋事件發生 的自然環境。

誠 如 Corrine Glesne 【 42 】 「 質 性 研 究 導 論 」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 An Introduction)翻譯者之一的陳怡如在 該書序言裡所說的:「這使我們看到質性研究最具挑戰的地方在 於它並沒有一定的作法可供遵循,而是研究者必須基於自身經驗 和受訪者的利益,來作最佳判斷。」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8-4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