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資料與分析

第七節 未來發展規劃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三生樂活,約有 6000 公斤優質米由企業捐贈,及 101 期契作七月收割已承諾有 半數 3600 公斤的捐贈給學校或弱勢,體現企業慈善或實現企業社會責任。

農民團體與稻農共有 20 單位以上契作無毒及有機耕作稻農保證契作數量又 可多 3-5 成收益。EMBA 永促小組提供 200 小時以上商管輔導協助農團完成財務 透明及議事效率化,公共議題報導及樂活體驗,促進政府社會各項資源不斷湧入 農團。

政大 EMBA 永促小組這非營利社團,結合異業具相當經營及管理能力的社會 企業家,投入社會人文關懷,對友善環境保護及有機農業契作推廣,讓此社團成 員成為學校公民社會的非營利組織實際案例,對於學校師長長期在推動社會企業 責任、NPO、校訓人文關懷應會產生相當正向影響。

政大 EMBA 永促小組 10 多位成員則藉此自我實現,進行環境保護及關懷弱 勢,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提升自我商管經營與資源整合能力,並藉社團吸取非營 利組織創新經營能力與社群人脈。

第七節 未來發展規劃與建議

EMBA 永促小組為讓組織朝永續發展,可成立非營利社團或社會企業形式 的基金會,以組織願景及核心理念凝聚共識,由企業或會員捐款。組織內部可成 立常設秘書人力、襄助會長行政事務等,會長採無給職任期制,並設立各種任務 功能單位協助推動會務。為擴展其業務,可繼續發展接受第三方委託對農團商管 諮詢及輔導及提供中大型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有關友善環境、綠活及二次公益的專 案服務。研究者建議,EMBA 永促小組以成立基金會的方式繼續推動契業認養 行健有機合作社,配合合作社發展朝向有機農業三生示範園區,以現有標竿示範 園區作為教學中心,由永促小組篩選具有永續農業理念台灣農業產銷班或農民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成社團,由小組教育志工認養社團長期協輔導協助商管及運作,以擴大服務對 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為本論文之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針對研究問題提出回答,總結政大 EMBA 永續農業促進小組與其他農民團體的合作方式以及共創之價值。並針對 政大 EMBA 永促小組自身的未來發展、其他團體的參考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給 予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論將回應本論文之初所提出的兩項研究問題:政大EMBA永續農業 促進小組與農民團體如何共創價值,亦即其運作模式為何?政大EMBA永續農業 促進小組與農民團體推出政大一畝田公益項目共創之價值為何?

政大EMBA 永續農業促進小組是一群具熱誠的企業家與社會人士組成的校 友性公民社會團體,以「政大一畝田」及「我的一畝田」品牌,推動企業認養農 民團體策略聯盟,透過非營利組織運作協助農民得到保證收益及提升農團經營技 能對於農地上採取有機或無毒耕作,對土地、農業生態、環境以及農民的生計和 生活環境充滿關懷,由參與者之感受和社會大眾的評價可認定是永續發展的實際 案例。

政大EMBA 永續農業促進小組與農民團體策略聯盟運作模式主要有五點:

向企業推廣稻田契作,以保證收購價格,讓稻農安心擔任田間管理人;輔導農民 團體商管技能以增進其組織運作能力;規劃執行樂活體驗活動促進農民團體與企 業的關係建立;協助企業進行二次公益體現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公共議題與媒體 公關活動,增進農民團體以及認養企業之公益行動。以下針對各點說明:

1. 向企業推廣稻田契作,以保證收購價格,讓稻農安心擔任田間管理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導請見附錄二)。在二次公益部份,EMBA永促小組促使各認養契作企業將契 作米再捐助,以上皆屬於認養企業之企業社會責任或慈善義舉。政大EMBA 永促小組也因關懷社會環境及小農及二次公益活動使媒體逐一競相報導,造 成公關議題效應。經一年多來政大與政大EMBA在社會關懷以及社會企業社會 責任方面媒體曝光率高,而行健已因知名度大開,使得政府相關資源亦大量 進入,並已被宜蘭綠活選定為樂活體驗區之一。

而政大EMBA永促小組與農民團體共創之價值效益則包括社會面、企業/家庭 認養單位面、農民團體與稻農面、社會公民社團面以及活動參與單位面五大面向。

企業(家庭)因契作認養農作,直接對環境實施友善行動、提供農民保證收益,且 讓員工家庭參與樂活農耕體驗,更將多餘的無毒/有機米捐助給學校或弱勢團體,

在在體現企業的善舉或企業社會責任。

1. 社會面:

政大EMBA永促小組舉辦了五次的有機環境關懷與小農樂活體驗活動,獲得 超過25篇平面媒體報導以及10家新聞台報導,促進社會與企業對於有機環境 的關注以及對台灣有機小農的支持。

2. 企業/家庭認養單位面:

政大EMBA永促小組營運至今,以提供20個以上的單位進行契作稻田認養,

產出每0.5公頃1200公斤之優質稻米,並有1200人次以上之企業成員與家庭成 員參與樂活體驗活動,也為認養之企業/家庭支持有機農業、進行二次公益而 體現了社會公益與企業社會責任之行銷公關。

3. 農民團體與稻農面:

促進20單位以上的進行無毒、有機耕作,並以高於市價之保證收購價格,提 供稻農多出3-5成的收益,農民團體則透過政大EMBA永促小組成員之輔導,

完成財務透明與會議效率之增進,並因樂活體驗等活動而獲得公關報導,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進政府、社會各界資源的湧入 4. 公民社會社團面:

政大EMBA永促小組成員在組織創辦中完成了自我實現,進行環境保護與關 懷弱勢、實踐政大之人文精神,並且實踐「學中做、做中學」以提昇自我商 管經營與資源整合的能力。政大EMBA永促小組以及政治大學也在多次的活 動中獲得媒體報導,增進社會聲望。

5. 活動參與單位面:

德霖技術學院鼓勵學生將「政大一畝田」之活動參與列為學校認列之服務學 習活動,使學子在活動參與中增進對社會議題的批判與思考,培育公民素養,

協助學生應用課堂所學以增進社會公益,並且能體驗多元文化差異,而強化 學生的學習與應用,是良好的機會教育。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建議將針對政大 EMBA 永促小組未來發展、其他相關非營利組織之 運作模式之應用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1. 政大 EMBA 永促小組未來發展建議:

EMBA 永促小組為讓組織朝永續發展,可成立非營利社團或社會企業形 式的基金會,以組織願景及核心理念凝聚共識,由企業或會員捐款為讓學校 公民社會團體擴大組織運作。社團目的為以社會創新促進永續農業的發展並 促使台灣成為永續發展的標竿國度與樂活城鄉,以樂活體驗、環境保護、農 業三生的教育培訓與諮詢為運作範疇。基金會作為一獨立運作有機體的公民 社會社團,在無毒、有機、自然農法的領域中扮演了積極正面的角色,提供 平台連結有機稻農與家庭、企業,以契作的方式集結社會各界的力量以支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有機耕作,並增加終端消費者與生產者、與土地的連結,以社會中的公民身 份,於公共領域中透過與其他組織的策略聯盟,以及價值鏈創新達到鼓勵有 機耕作的目標。

組織內部應成立常設秘書人力,襄助會長行政事務等,會長依照扶輪社 社長採無給職任期制,並成立推廣、培訓、公關、國際交流、活動、研究各 種任務功能單位委員會推動會務,以公民社會團體的角色於公共領域中推動 永續農業。

此外,為了協助更多有機農團契作認養及提供商管技能服務,另提供更 多服務價值給認養契作企業主或家庭,可繼續發展接受第三方委託對農團商 管諮詢及輔導,提供中大型企業實現社會責任有關友善環境、綠活及二次公 益專案服務。

2. 其他公民社會團體之運作模式的參考建議

根據 2010/5 月農糧署的公佈,台灣有機認證耕作面積只有約 4000 公頃,

佔總耕作面積 0.4%,比先進國家如北歐、澳洲、美國等相去甚遠。這亦表示 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但消費端認同度與接受度不高,需要找 出消費端與生產端間的缺口,以滿足消費端的需求,亦就是需要跟農民團體 策略聯盟 提出消費者主張。

公民社會社團需要有如研究者具有願景及開創能力,分析環境及社團能 耐及整合資源,號召具有相同志向、理念、目標的志工成員,組織運作創造 新價值提供契作單位及輔導農團有系統組織運作,並依據願景及核心理念有 系統慎選策略聯盟合作夥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在執行面上,公民社會團體應該明確公開如何與策略聯盟合作及是否有 財務關係,避免暗箱作業向消費端收取費用又向策略夥伴收取回扣,如此將 很難取得消費端及農民團體信任而達成永續經營。另外,在初期運作階段,

社團可應用成員自身的社群人脈網路,在有機環境及人文關懷議題及活動時 促成在媒體曝光,發揮更大的槓桿效益,有效地共創更多新價值。

3. 未來研究建議

公民社會團體-政大 EMBA 永促小組組織運作還在繼續演化中,如何永續 發展且持續保持創新運作及擴大生產力,以支持更多農民團體、服務更多認

公民社會團體-政大 EMBA 永促小組組織運作還在繼續演化中,如何永續 發展且持續保持創新運作及擴大生產力,以支持更多農民團體、服務更多認

相關文件